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规范我国高校校园亚文化对于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作者阐述了高校亚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分析了校园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原因,从研究生的角度简单提出了构建和谐校园亚文化的几项举措。
关键词: 高校亚文化 内容及特点 消极影响及原因 和谐
1.高校亚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以孔孟之道为主流,尽管改朝换代,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却经久不衰,成为强大的主流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大学以稳态、渐进的方式运行着,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大学生群体逐步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摆脱了高中的严格管理,在相对宽松的气氛中与周围的同龄人朝夕相处,个性充分张扬,自由的精神气候产生了另类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同时并存。这种校园另类文化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处在角色过渡阶段的大学生既有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一面,又有消极颓废与困惑,校园亚文化纷纭多样,其构成也很复杂。
从形式上看,高校亚文化分为网络文化、宿舍文化、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行为文化、服饰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等。从思想内容上看,有对知识的关注和探求,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有对人生、学业的感悟;还有对自我生活状况的调侃,对前途的憧憬和忧虑,等等。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乏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和情绪。
校园亚文化具有即兴、随意、感性、原生态的特点,往往流露出对常规的怀疑和叛逆,对秩序的颠覆冲动,对权威挑战或轻率,显得零散甚至杂乱,大多直抒胸臆。亚文化较为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其意愿,从各个侧面较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内心诉求。高校亚文化的兴盛和传播,给校园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丰富的信息,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失误、促进主流文化的自我完善和促进多元文化汇集融合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亚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适时适度的宣泄形式和空间,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了积极调节。
2.高校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由于亚文化缺乏规则和约束,往往良莠混杂,出现较多不健康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情绪,其中一些貌似时尚、个性的内容和形式,使部分学生难以正确分辨和选择,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惑与障碍,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衡,使校园中出现种种不和谐现象。不少高校亚文化试图用实际的“物质价值”来证实人的价值,表现出部分学生对金钱、权利、功名的顶礼膜拜;表现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信念淡化而片面追求实惠的倾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校园中产生一系列急功近利、重利忘义的浮躁化、庸俗化、有悖于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网络传播中的种种不良内容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与社会分隔化、孤立化,进而使学生产生与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对抗倾向,甚至将少数学生引向歧途。
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不可否认,目前大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有一定的市场,弱势阶层利益缺乏保障,社会上还存在着贪污腐化、暴力犯罪、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这些因素都给大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奉献、利他、诚实、节制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和家长身上受到金钱、逐利、欺诈、贪欲的“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存在德育失效现象。例如在高校和学生评价中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德育教育没有适应新世纪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向,内容因循守旧,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开拓,不能贴近学生,入耳不入心,收效甚微。当然,不容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对学生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3.构建和谐的高校亚文化
(1)吸收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当代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视现实、经济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出的和谐之光,对于焦虑的大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我们所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建设当代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规范高校亚文化理所应当的选择。
(2)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鉴别、整合和引领各种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利益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又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依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传承性与时代进步精神融为一体,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广泛的实践性。这为广大师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校园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4)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氛围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氛围中形成的,它的发展需要自由民主环境的继续呵护。只有增强自由民主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真诚合作的行为习惯和理解人、关心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基础上的交往,才能真正形成对共同志向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也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校园人思想与精神的充分表露才能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的是校园人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校园生命力的强弱。和谐的校园空气是校园群体间进行正常的思想、情感交流的基础,是促使校园人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对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也起着直接的作用。
(5)与时俱进,提倡合理的校园亚文化
校园亚文化既是校园主体思维和思想的产物,又是他们生活体验的高度概括。很多校园亚文化适应了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主流文化趋同,实现了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
对校园亚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保持其固有的传统精神的前提下,我们应不断赋予其新的色彩,使其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拥有务实的作风、建设的态度、创新的追求和奉献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殿联.高校“亚文化”问题探析.科教文汇,2008,(5).
[2]王文鹏.试论高校亚文化建设.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
关键词: 高校亚文化 内容及特点 消极影响及原因 和谐
1.高校亚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自汉代以来,中国文化一直以孔孟之道为主流,尽管改朝换代,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却经久不衰,成为强大的主流文化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大学以稳态、渐进的方式运行着,形成了自身的传统与特色。大学生群体逐步脱离对父母的依赖,摆脱了高中的严格管理,在相对宽松的气氛中与周围的同龄人朝夕相处,个性充分张扬,自由的精神气候产生了另类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同时并存。这种校园另类文化由来已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今天思想多元化的影响下,处在角色过渡阶段的大学生既有充满活力、意气风发的一面,又有消极颓废与困惑,校园亚文化纷纭多样,其构成也很复杂。
从形式上看,高校亚文化分为网络文化、宿舍文化、课桌文化、墙壁文化、厕所文化、行为文化、服饰文化、新人类语言文化等。从思想内容上看,有对知识的关注和探求,对社会不良行为的批判和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诉求;有对人生、学业的感悟;还有对自我生活状况的调侃,对前途的憧憬和忧虑,等等。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不乏具有积极意义的意识和情绪。
校园亚文化具有即兴、随意、感性、原生态的特点,往往流露出对常规的怀疑和叛逆,对秩序的颠覆冲动,对权威挑战或轻率,显得零散甚至杂乱,大多直抒胸臆。亚文化较为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其意愿,从各个侧面较真实地反映了部分学生的认知现状和内心诉求。高校亚文化的兴盛和传播,给校园带来了清新的气息和丰富的信息,对开拓学生的视野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纠正学校教学和管理中的失误、促进主流文化的自我完善和促进多元文化汇集融合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亚文化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为学生提供了适时适度的宣泄形式和空间,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得到了积极调节。
2.高校亚文化的消极影响及原因
由于亚文化缺乏规则和约束,往往良莠混杂,出现较多不健康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情绪,其中一些貌似时尚、个性的内容和形式,使部分学生难以正确分辨和选择,从而产生一系列心理困惑与障碍,造成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失衡,使校园中出现种种不和谐现象。不少高校亚文化试图用实际的“物质价值”来证实人的价值,表现出部分学生对金钱、权利、功名的顶礼膜拜;表现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趋向功利主义、物质主义、实用主义,理想信念淡化而片面追求实惠的倾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金钱至上的价值取向,导致校园中产生一系列急功近利、重利忘义的浮躁化、庸俗化、有悖于公序良俗和道德规范的思想和行为。网络的普及为人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大学生沉溺于网络中不能自拔,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网络传播中的种种不良内容严重侵蚀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与社会分隔化、孤立化,进而使学生产生与主流文化的排斥和对抗倾向,甚至将少数学生引向歧途。
校园亚文化中不良倾向的产生原因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环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不可否认,目前大环境确实存在许多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因素,如社会风气没有得到根本好转,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个人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潮有一定的市场,弱势阶层利益缺乏保障,社会上还存在着贪污腐化、暴力犯罪、黄赌毒黑等丑恶现象。这些因素都给大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影响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成效。大学生一方面在学校接受奉献、利他、诚实、节制的正面教育,另一方面又从社会和家长身上受到金钱、逐利、欺诈、贪欲的“教育”。学校德育教育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存在德育失效现象。例如在高校和学生评价中只重智育,轻视德育,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对立情绪和逆反心理,给不良文化的侵袭培育了温床。德育教育没有适应新世纪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新变化新趋向,内容因循守旧,方法手段缺乏创新开拓,不能贴近学生,入耳不入心,收效甚微。当然,不容否认的是部分教师师德师风出现的一些问题也对学生起到了不好的影响。
3.构建和谐的高校亚文化
(1)吸收传统文化的可取之处
中国传统道德精神是中国文化传统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教育深刻蕴含的精髓。它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积淀,是当代重要的精神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视现实、经济致用的理性态度,乐观进取、舍我其谁的实践精神是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相一致的。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透出的和谐之光,对于焦虑的大学生来说,是宝贵的财富。我们所建设的是有中国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继承。建设当代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和谐校园文化,是我们的历史责任,也是我们规范高校亚文化理所应当的选择。
(2)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指导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精神实质和深刻内涵。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纲领,引领和整合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建设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理论基础。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有效鉴别、整合和引领各种思想观念,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团结不同利益群体、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才能使校园文化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
(3)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守望相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当代中国人民又形成了解放思想、求真务实、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科学发展的改革创新精神。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相互交融的,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基本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和历史的必然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依托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将社会主义道德的历史传承性与时代进步精神融为一体,是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既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内在的逻辑性,又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广泛的实践性。这为广大师生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力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校园文化建设就有了坚实牢固的基础。
(4)营造自由民主的校园氛围
和谐校园精神文化是在一种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的氛围中形成的,它的发展需要自由民主环境的继续呵护。只有增强自由民主观念,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人际关系,从而形成真诚合作的行为习惯和理解人、关心人、乐于助人的良好品德;只有在这种平等民主基础上的交往,才能真正形成对共同志向和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也只有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校园人思想与精神的充分表露才能形成。校园精神文化反映的是校园人的精神状态,反映的是校园生命力的强弱。和谐的校园空气是校园群体间进行正常的思想、情感交流的基础,是促使校园人积极进取、团结合作的良好氛围,对于形成优良的学风、校风也起着直接的作用。
(5)与时俱进,提倡合理的校园亚文化
校园亚文化既是校园主体思维和思想的产物,又是他们生活体验的高度概括。很多校园亚文化适应了社会精神文化发展的要求,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等各方面与现存社会主流文化趋同,实现了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从而达到了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目的。
对校园亚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保持其固有的传统精神的前提下,我们应不断赋予其新的色彩,使其不断汲取时代精神的精华,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满足精神文化的发展要求,拥有务实的作风、建设的态度、创新的追求和奉献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曹殿联.高校“亚文化”问题探析.科教文汇,2008,(5).
[2]王文鹏.试论高校亚文化建设.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