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九屆五中全会指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这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三大“局势”,当前我国正在展现新发展阶段下创新驱动发展所蕴含的战略新高度、战略新机制和战略新部署,是对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再升级。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其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同于其他单个领域或某个环节的具体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有专门安排,同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穿透各个方面,贯彻《建议》始终。我国当前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视和坚持可见一斑,呈现一种蓄势待发、惠及长远的强大态势,是在以往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和创新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强化和升级。
一、战略新高度: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从核心技术创新着手,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提升为钥匙,加快构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自主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为了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多方面战略思考:
一是近年来我国从发达国家获取战略先进技术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剧,跨国公司以全球垄断之势在世界范围调配掌握各类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则保留在本土;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加工、组装进入价值曲线低端,以广阔的消费市场换取中低端技术资源,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获得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的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整体国际分工分一杯羹,借助合资合作、占股、进口等方式输入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某些领域拥有了初步技术创新的空间和能力。以中美两国为例,中国的产业发展应用了美国大量科技成果,而美国科技企业也依赖中国的巨大市场。这种发展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差距,发达国家为了获取贸易利润,也愿意向我们出口一些非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技术自立的紧迫性没有凸显出来。但当后发国家的技术快速进步、接近世界前沿的时候,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核心优势与地位,就不愿继续转让先进技术,甚至会通过各种手段遏制后发国家的快速追赶。即使是美国的盟友日本,也遭到美国打压。中国受到《瓦森纳协定》的制约,一直不能获取西方最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又变本加厉,贸易制裁从一般商品领域延伸到科技领域,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
二是中国现阶段寻求科技自立自强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今世界正在进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学科各领域间深度交叉融合、扩散渗透,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主要国家在具有革命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关键科技领域“花重金、下血本”,不惜一切代价抢占科技发展先机和科技战略前沿高地,为的就是实现技术垄断,获取未来长期市场控制力。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冲破未来高尖端领域的技术遏制、技术挤压和技术封锁,防范化解经济、社会、政治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风险,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优先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将带来后续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建立完善新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流通与共享机制,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以科技自立自强摆脱“两头在外”的发展依赖路径,获得更多的科技与商用、民用发展接口,拥有更多战略备选项,为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发挥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是我国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实现重大突破,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有统计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已经建立,重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科技自立自强的稳固基石和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尖刀利刃”。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加大硬投入,优化软环境,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战略新机制:建立健全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核心技术攻关不是朝夕可为,需要长期巨大投入,需要除科技领域之外,各个领域和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同作战。核心技术攻关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顺畅高效的新机制、新体系、新理念,要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做到全国一盘棋。
首先,要在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领域建立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一要着眼于国家战略目标,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基础保障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二要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国家最高利益的重点领域,建立战略(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除了整体科研攻关布局上要下功夫,同时也需要国家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支撑配套体系。一是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二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
三、战略新举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质升级的又一重要部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其一,这是世界强国提升科技实力的有效路径。近代以来登上世界科技舞台中心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美国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出现了许多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其二,这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举措。科技革命进入大融通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演进、研究范式的变革,亟待强化国家主导和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其三,这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科技创新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些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迫切需要構建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来临,世界进入以创新为主题和主导的发展新时代,全球已形成20多个超级城市创新发展区域,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从中关村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伊始,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高新区已逐渐成为标杆。建议提出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阶段。其中,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建议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不同于其他单个领域或某个环节的具体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有专门安排,同时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思维和战略部署穿透各个方面,贯彻《建议》始终。我国当前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视和坚持可见一斑,呈现一种蓄势待发、惠及长远的强大态势,是在以往创新理念、创新思路和创新经验基础上进行新的强化和升级。
一、战略新高度: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就必须从核心技术创新着手,以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为提升为钥匙,加快构建满足国家战略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和科技自主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为了加快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为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准确把握和有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重要遵循。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多方面战略思考:
一是近年来我国从发达国家获取战略先进技术遇到了严峻的挑战。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剧,跨国公司以全球垄断之势在世界范围调配掌握各类资源,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技术、研发、品牌推广等高附加值环节则保留在本土;而发展中国家则通过加工、组装进入价值曲线低端,以广阔的消费市场换取中低端技术资源,以低廉的人力成本获得进入国际贸易体系的机会。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通过庞大的市场、低廉的劳动力等因素能够在短时间内对整体国际分工分一杯羹,借助合资合作、占股、进口等方式输入一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某些领域拥有了初步技术创新的空间和能力。以中美两国为例,中国的产业发展应用了美国大量科技成果,而美国科技企业也依赖中国的巨大市场。这种发展模式有一个重要前提,即我们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的技术差距,发达国家为了获取贸易利润,也愿意向我们出口一些非战略性技术和产品,技术自立的紧迫性没有凸显出来。但当后发国家的技术快速进步、接近世界前沿的时候,发达国家为了保持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核心优势与地位,就不愿继续转让先进技术,甚至会通过各种手段遏制后发国家的快速追赶。即使是美国的盟友日本,也遭到美国打压。中国受到《瓦森纳协定》的制约,一直不能获取西方最先进的技术,而美国对中国的打压又变本加厉,贸易制裁从一般商品领域延伸到科技领域,通过各种手段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
二是中国现阶段寻求科技自立自强已迫在眉睫、势在必行。当今世界正在进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各学科各领域间深度交叉融合、扩散渗透,呈现出多点突破、群发性突破的态势。主要国家在具有革命性突破和颠覆性创新潜能的关键科技领域“花重金、下血本”,不惜一切代价抢占科技发展先机和科技战略前沿高地,为的就是实现技术垄断,获取未来长期市场控制力。实现了科技自立自强,有利于冲破未来高尖端领域的技术遏制、技术挤压和技术封锁,防范化解经济、社会、政治等重要领域的重大风险,将创新主动权、发展优先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时也将带来后续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建立完善新的国际化科技创新、流通与共享机制,更好地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科技竞争合作。以科技自立自强摆脱“两头在外”的发展依赖路径,获得更多的科技与商用、民用发展接口,拥有更多战略备选项,为构建全球科技创新命运共同体发挥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是我国科技创新潜力巨大。“十三五”期间,我国整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重点领域和前沿方向实现重大突破,创新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有统计显示,我国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国际科技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量均位居世界第2位,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贡献者。科技创新空间布局持续优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创新引擎已经建立,重点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实科技自立自强的稳固基石和突破国外技术封锁的“尖刀利刃”。在接下来的“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必须加大硬投入,优化软环境,以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发展。
二、战略新机制:建立健全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
举国体制是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核心技术攻关不是朝夕可为,需要长期巨大投入,需要除科技领域之外,各个领域和部门的积极配合与协同作战。核心技术攻关是中国发展的战略选择,必须拥有与之匹配的顺畅高效的新机制、新体系、新理念,要集中力量抓重大、抓尖端、抓基础,做到全国一盘棋。
首先,要在事关全局和长远利益的战略领域建立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要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着力提升我国综合竞争力、保障实现国家安全的创新发展体制安排。一要着眼于国家战略目标,在重点领域加快启动和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颠覆性技术、原创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基础保障技术等方面的重大突破。二要在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国家最高利益的重点领域,建立战略(产业)技术联盟。加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力争取得重大创新成果,为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其次,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除了整体科研攻关布局上要下功夫,同时也需要国家统筹协调建立健全支撑配套体系。一是完善国家科技治理体系,优化国家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改进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完善科技评价机制,优化科技奖励项目。二是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扩大科研自主权。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幅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四是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投入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
三、战略新举措: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在重大创新领域由国家布局支持,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使命的科技创新“国家队”,这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质升级的又一重要部署,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其一,这是世界强国提升科技实力的有效路径。近代以来登上世界科技舞台中心的美国、日本、德国,都是依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支撑。美国通过组建国家实验室,出现了许多颠覆性技术,引领世界科技发展。
其二,这是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举措。科技革命进入大融通时代,应对新科技革命的快速演进、研究范式的变革,亟待强化国家主导和优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其三,这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科技创新是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一些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正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但不少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原始创新能力不强。迫切需要構建强大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赢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
要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基地建设,推进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增长极。随着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来临,世界进入以创新为主题和主导的发展新时代,全球已形成20多个超级城市创新发展区域,直接影响着全球的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从中关村建设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伊始,国家高新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和“试验田”,21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169个高新区已逐渐成为标杆。建议提出要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性创新高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国家科研论文和科技信息高端交流平台。
(作者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