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的成长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对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为一代人的精神家园打下基础,因此 进行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至关重要。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孩子们选择的风险也增大,加上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对社会道德价值的直接影响,当今少年儿童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他们的发展日趋多样,和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他们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又相对不足,于是在外界众多的诱惑中,他们往往无法抵制,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也表现得莫衷一是。他们具有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主动性,但是很单一,还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的扎实动力,心理极为脆弱,所以,他们常常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生存状态,压力很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刚性原因有二: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导致孩子面临的竞争提前;二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偏颇,甚至违背常规,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一定要将其塑造成出口转内销的“金苹果”,高估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势必增加孩子的身体负荷和心理压力,这和西方家长的观念互为逆反。这样一来,道德教育的“价值传递、行为训练和情感启迪”应该并重。而当下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多、成效差,教育者能否换个视角想问题?
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目标严重脱离少年儿童和社会实际,表现在:第一, 目标高深,内容抽象,标准单一,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理解,且与人格塑造分离直接造成了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德育过程形式 脱离儿童少年主体性,传统德育教育以儿童少年为客体,其方向、内容、目标也不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同时也忽视道德教育中的互动,导致教育中儿童少年的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第三,德育教育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表现在道德价值虚化,少年儿童的行为日趋社会化,导致他们面临道德能力的多种挑战。这就使得 德育 成为改革发展视野下的一大话题。
教育的持续改革,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性。从目标、使命、特征、组织、教育公平和途径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是以社会为主体的,而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教育的使命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而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其特征也是从集体化、标准化到个体化、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从以课堂学科为基本体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体系,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公平性也日益呈现;教育途径从传授读书为主到强调实践过程、创造性过程等,所以,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把真理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去寻找真理,带领的过程即是教师的主导性发挥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其次,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儿童问题及事务需求也在加大。发展与问题是新时期儿童少年事务的两大主题,满足儿童少年的需求也日益提到工作日程。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时,把更多目光放在青少年身体健康上,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给予的方法、环境还不够理想。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味娇宠、溺爱;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德育实践;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风气尚未形成,有些社会场所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摆在教育者面前。
2.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2.1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强;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增强,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参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交往日益增多。但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抵制错误,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是适应他们自身成长的要求。
2.2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
思想道德教育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在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举足轻重,父母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做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大环境也应相应提出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惟其如此,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青少年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同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政府部门、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及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努力,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应加强联系,发挥共同教育作用。
2.3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理念与方式
应当借鉴构建主义的理论与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除继续发挥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体验式”和“体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构造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以个体体验、体悟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体悟的基础上,确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每一个学生看成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个体, 将对学生的俯视变为平视,接纳和包容学生的一切,培养他们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不包办,不替代,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追求。
参考文献:
[1]王静华,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4,(1)
[2]张立、高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12)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孩子们选择的风险也增大,加上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对社会道德价值的直接影响,当今少年儿童的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他们的发展日趋多样,和社会之间的互动频繁、深入,他们思想活跃,价值多元,崇尚自我,反感束缚,但实际能力又相对不足,于是在外界众多的诱惑中,他们往往无法抵制,在面对众多选择时,也表现得莫衷一是。他们具有人生目标和价值追求的主动性,但是很单一,还缺乏远大的理想信念支撑的扎实动力,心理极为脆弱,所以,他们常常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生存状态,压力很大。造成这一现状的刚性原因有二:一是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导致孩子面临的竞争提前;二是中国人的教育观念偏颇,甚至违背常规,一开始就认为自己的孩子不普通,一定要将其塑造成出口转内销的“金苹果”,高估孩子,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势必增加孩子的身体负荷和心理压力,这和西方家长的观念互为逆反。这样一来,道德教育的“价值传递、行为训练和情感启迪”应该并重。而当下儿童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多、成效差,教育者能否换个视角想问题?
传统的德育教育内容目标严重脱离少年儿童和社会实际,表现在:第一, 目标高深,内容抽象,标准单一,直接影响儿童少年的理解,且与人格塑造分离直接造成了心理问题的出现;第二,德育过程形式 脱离儿童少年主体性,传统德育教育以儿童少年为客体,其方向、内容、目标也不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同时也忽视道德教育中的互动,导致教育中儿童少年的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第三,德育教育的道德认识与行为严重脱离,表现在道德价值虚化,少年儿童的行为日趋社会化,导致他们面临道德能力的多种挑战。这就使得 德育 成为改革发展视野下的一大话题。
教育的持续改革,直接影响德育的成效性。从目标、使命、特征、组织、教育公平和途径可以感受到。传统的教育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这是以社会为主体的,而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传统教育的使命是传授前人积累的知识,而现代教育的使命是使人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其特征也是从集体化、标准化到个体化、个别化教育;组织形式从以课堂学科为基本体系到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体系,变要我知为我要知;公平性也日益呈现;教育途径从传授读书为主到强调实践过程、创造性过程等,所以,好的教育,不仅仅是把真理交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去寻找真理,带领的过程即是教师的主导性发挥的过程,寻找的过程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其次,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儿童问题及事务需求也在加大。发展与问题是新时期儿童少年事务的两大主题,满足儿童少年的需求也日益提到工作日程。
1.小学生思想品德的现状的成因分析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我们在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时,把更多目光放在青少年身体健康上,忽视了对心理健康的教育;只重视学习,忽视了对他们人格的培养。家庭、学校、社会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没有真正重视起来,或给予的方法、环境还不够理想。如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一味娇宠、溺爱;学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德育实践;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思想道德培养的风气尚未形成,有些社会场所存在种种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小学生好奇心强,但生活经验、社会经验不足,容易受一些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误入歧途。加强小学生德育教育已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摆在教育者面前。
2.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
2.1提高对小学生德育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学生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分辨是非能力不强,但可塑性强;小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独立意识逐步增强,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参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各种交往日益增多。但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小学阶段对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领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抵制错误,形成良好的形为习惯,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是适应他们自身成长的要求。
2.2学校、家长、社会的密切配合
思想道德教育决非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所能完成的工作,需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需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家庭在小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中举足轻重,父母在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中,应做出榜样,提出要求并严加管理。另外,社会大环境也应相应提出正确舆论导向并及时树立典范,惟其如此,思想道德教育才能事半功倍。青少年的成长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同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政府部门、相关职能、监管部门及社会各部门应共同努力,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营造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形成过程中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学校、家庭、社会之间应加强联系,发挥共同教育作用。
2.3努力改進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讲授理念与方式
应当借鉴构建主义的理论与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师生和谐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教学方式上,除继续发挥有效的传统方法之外,积极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与工具。如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校园网的优势,鼓励学生自主性学习,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采用“体验式”和“体悟式”等新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构造一个由内向外的过程,以个体体验、体悟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引导学生在主观心理感受和体验、体悟的基础上,确立起为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并以此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成长。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将德育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坚持以人为本, 把每一个学生看成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个体, 将对学生的俯视变为平视,接纳和包容学生的一切,培养他们自我决定的意识和能力,不包办,不替代,把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追求。
参考文献:
[1]王静华,对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无线音乐·教育前沿,2014,(1)
[2]张立、高岩,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5年,(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