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here's a philosophical issue to consider: Is there a substitute for walking in to a bookstore? Is there a substitute for experiencing the physical book, browsing a few titles, rubbing shoulders with other book lovers, picking up books by authors you wouldn't have heard of? I don't know, but I hope not.
——Howard Schultz, Chairman of Starbucks
我们有一个哲学问题需要考虑:会有走进一家书店购书这种经历的替代形式出现吗?会有实实在在触摸到书本,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随便翻翻,和其他热爱图书的人擦肩而过,看到几个没见过的新作家的名字,这样的经历会有替代形式出现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霍华德·舒尔茨,星巴克公司主席
在书店买书会不会成为历史?随着网络的兴起,在亚马逊或者当当网买书已经很多年轻一代的选择。那么,如果有一天你隔三岔五常常光顾的、街角的那家星巴克也开始卖起书了呢?
“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哲学问题,”星巴克的主席舒尔茨先生这样说。
今年早些时候,这家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近年来迅速扩张的星巴克公司宣布签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让他成为了星巴克的第一个签约推广作者,这意味着星巴客将在其门店内推广米奇·阿尔博姆的最新作品《一日重生》(For One More Day)。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和电视评论员。几年前,他的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的奇迹。
除了签约作家以外,这家以卖咖啡出名的公司还透露说公司正在研究进入图书出版领域,成为一个图书出版商的可能性。
如何在咖啡店推广图书呢?星巴克的做法是请作者出山,在咖啡店里进行朗诵会。去年10月,米奇·阿尔博姆出现在了西雅图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门店里,面对店堂里挤得满满的二百五十名左右星巴客消费者,回答了他们有关新书的提问;再接着,他又出现于西雅图一个类似于上海新天地那样的时尚区域,在点着蜡烛,拉开丝绒帷幕的气氛中,在一家高档会所里为包括许多商界精英在内的读者,再次进行了图书朗诵。所有的参加者都花费五十美元买了一张门票来参加这个被贴上了“星巴客文化沙龙”标签的活动。
根据美国图书行业的统计,当热门书的作者出现在书店的时候,可以带来上百,甚至是上千的读者。有作者出现的日子,通常能给书店带来当月的最好销量。很多书店就靠着每年安排五个左右热门作者的朗读签售活动,来维持销售业绩。但是现在,如果像类似米奇·阿尔博姆这样的大牌作者都改换门庭,去公司,去文学沙龙进行朗诵的话,那么书店的生存状态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没错,图书营销的世界正在改变。
在星巴克聆听了米奇·阿尔博姆朗诵,并从星巴克的货架上购买了《一日重生》的布列塔尼·温特斯说:“反正下了班,我总是要去星巴克的,那就不妨停下来听听。这里的环境感觉比书店更能让人放松。”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读者的想法。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读者已经丧失了专程前往书店的兴趣。在咖啡店喝咖啡的同时再捎带买上一本书,无疑更加符合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消费者,已经不是那些常常会去书店逛逛的人了。
不过,书店的存在,显然不单是一个商业现象,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个文化现象。所以,就连星巴克的总裁先生,也忍不住要感慨地说:“会有走进一家书店购书这种经历的替代形式出现吗?我希望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The theme requires us to come to terms with being, fearing or accepting the stranger."
——Toni Morrison
这个主题需要我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就是陌生人,我们是害怕,还是去接纳陌生人。
——托尼·莫里森
不同的艺术门类,从戏剧、电影、音乐到舞蹈和文学,可能有着共同的观众。但是,活跃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却很少有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有感于此,法国卢浮宫最近邀请了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来主持了一个跨越艺术门类的文化对话项目。
对话需要一个主题,莫里森选择了“异乡人的家”(Foreigner's Home) 为主题,也就是让使用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家们来共同探讨移民、流浪、放逐所带来的痛苦,或是奖赏。“除去奴隶贸易的高潮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能是人类移居最频繁的时代,”莫里森说。无论是移居大城市的中国农民,跨过美国边境线的墨西哥人,或者是奔向欧洲大陆的阿拉伯人和非洲人,都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她说。而与此同时,环境也面临这适应他们的加入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就是陌生人,我们是害怕,还是去接纳陌生人,”她说。
这一文化项目除了包括讲座、辩论会和阅读会以外,还衍生出了艺术品和展览。卢浮宫从其馆藏的藏品中选出了和这一主题相关的作品,包括表现外来妇女的古希腊雕像和表现对异乡人敌对情绪的埃及雕塑,进行特别的展出。参与此项活动的一美国舞蹈家和一德国的雕塑家还共同创造了一个装置作品,目前也正放在卢浮宫展出。
The familiar seems strange, and the strange has become familiar. We still live in precisely the same country. But nothing about it will ever feel familiar again, in the way it once did.
——Richard Powers
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变得熟悉。我们依旧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熟悉了,不再是过去的那样。
—— 理查德·鲍尔思
最近宣布的2006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的奖获得者为理查德·鲍尔思。现年四十九岁的他以描写车祸的小说《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获得了此项殊荣。
这部小说以纽约“九·一一”恐怖袭击和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一个二十七岁的卡车驾驶员马克·夏路特,在车祸后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拒绝相信一直守侯在他身旁的姐姐凯伦,真的就是他的姐姐。为此,他的姐姐求助于一著名的神经医学方面的专家,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故事。
“我想我自己,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都经历过短暂的认知能力的丧失,特别是在美国经历了恐怖袭击以后,”鲍尔思说。“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变得熟悉。我们依旧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熟悉了,不再是过去的那样。”
鲍尔思的获奖也是其出版商Farrar, Straus & Giroux的又一次胜利。这个出版商所签约的作家们近年来成了获奖的大热门,囊括了多个普利策图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中包括乔纳森·弗伦岑(Jonathan Franzen)的《修正》(The Corrections)和玛丽莲·鲁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的《基列》(Gilead)。
I think all my films are just one film. They're just chapters.
- Robert Altman
我想我拍摄的所有电影其实只是一部电影。它们不过是其中的章节罢了。
—— 罗伯特·奥特曼
2006年初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好莱坞导演罗伯特·奥特曼上个月晚间因癌症并发症在洛杉矶一家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这位老人在过去的十八个月里一直和疾病抗争着,期间他还执导了2006年公映的《草原一家亲》(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奥特曼去世的消息让人意外,因为他还有《复活蓝调》等几部新片准备制作,其中还有一部原定于今年二月开拍。
在长达六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奥特曼曾经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分别是《陆军野战医院》(MASH)、《纳什维尔》(Nashville)、《大玩家》(The Player)、《短片集》(Short Cuts)和《高斯福德庄园》(Gosford Park);同时也以制片人身份凭《纳什维尔》和《高斯福德庄园》两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可惜从未获奖。也许是为了补偿,美国影艺学院在年初的第七十八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
1925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市的奥特曼至今已执导了三十八部电影,制作了二十八部,并担任了其中十六部影片的编剧。美国影艺学院主席悉德·甘尼斯这样评价奥尔特曼:“他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使电影这种媒体得到了复兴,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
——Howard Schultz, Chairman of Starbucks
我们有一个哲学问题需要考虑:会有走进一家书店购书这种经历的替代形式出现吗?会有实实在在触摸到书本,从书架上取下几本书随便翻翻,和其他热爱图书的人擦肩而过,看到几个没见过的新作家的名字,这样的经历会有替代形式出现吗?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霍华德·舒尔茨,星巴克公司主席
在书店买书会不会成为历史?随着网络的兴起,在亚马逊或者当当网买书已经很多年轻一代的选择。那么,如果有一天你隔三岔五常常光顾的、街角的那家星巴克也开始卖起书了呢?
“这是一个需要考虑的哲学问题,”星巴克的主席舒尔茨先生这样说。
今年早些时候,这家总部设在美国西雅图,近年来迅速扩张的星巴克公司宣布签约作家米奇·阿尔博姆,让他成为了星巴克的第一个签约推广作者,这意味着星巴客将在其门店内推广米奇·阿尔博姆的最新作品《一日重生》(For One More Day)。阿尔博姆是美国著名专栏作家,电台主持和电视评论员。几年前,他的纪实作品《相约星期二》在全美各大图书畅销排行榜上停留四年之久,成为近年来图书出版行业的奇迹。
除了签约作家以外,这家以卖咖啡出名的公司还透露说公司正在研究进入图书出版领域,成为一个图书出版商的可能性。
如何在咖啡店推广图书呢?星巴克的做法是请作者出山,在咖啡店里进行朗诵会。去年10月,米奇·阿尔博姆出现在了西雅图市中心的一家星巴克门店里,面对店堂里挤得满满的二百五十名左右星巴客消费者,回答了他们有关新书的提问;再接着,他又出现于西雅图一个类似于上海新天地那样的时尚区域,在点着蜡烛,拉开丝绒帷幕的气氛中,在一家高档会所里为包括许多商界精英在内的读者,再次进行了图书朗诵。所有的参加者都花费五十美元买了一张门票来参加这个被贴上了“星巴客文化沙龙”标签的活动。
根据美国图书行业的统计,当热门书的作者出现在书店的时候,可以带来上百,甚至是上千的读者。有作者出现的日子,通常能给书店带来当月的最好销量。很多书店就靠着每年安排五个左右热门作者的朗读签售活动,来维持销售业绩。但是现在,如果像类似米奇·阿尔博姆这样的大牌作者都改换门庭,去公司,去文学沙龙进行朗诵的话,那么书店的生存状态将受到极大的威胁。
没错,图书营销的世界正在改变。
在星巴克聆听了米奇·阿尔博姆朗诵,并从星巴克的货架上购买了《一日重生》的布列塔尼·温特斯说:“反正下了班,我总是要去星巴克的,那就不妨停下来听听。这里的环境感觉比书店更能让人放松。”
她的话道出了许多读者的想法。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读者已经丧失了专程前往书店的兴趣。在咖啡店喝咖啡的同时再捎带买上一本书,无疑更加符合许多人的生活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图书消费者,已经不是那些常常会去书店逛逛的人了。
不过,书店的存在,显然不单是一个商业现象,对许多人来说,更是一个文化现象。所以,就连星巴克的总裁先生,也忍不住要感慨地说:“会有走进一家书店购书这种经历的替代形式出现吗?我希望还是不要出现的好。”
The theme requires us to come to terms with being, fearing or accepting the stranger."
——Toni Morrison
这个主题需要我们接受这样的事实:我们就是陌生人,我们是害怕,还是去接纳陌生人。
——托尼·莫里森
不同的艺术门类,从戏剧、电影、音乐到舞蹈和文学,可能有着共同的观众。但是,活跃在不同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却很少有直接对话交流的机会。有感于此,法国卢浮宫最近邀请了曾经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来主持了一个跨越艺术门类的文化对话项目。
对话需要一个主题,莫里森选择了“异乡人的家”(Foreigner's Home) 为主题,也就是让使用不同艺术表达方式的艺术家们来共同探讨移民、流浪、放逐所带来的痛苦,或是奖赏。“除去奴隶贸易的高潮期,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可能是人类移居最频繁的时代,”莫里森说。无论是移居大城市的中国农民,跨过美国边境线的墨西哥人,或者是奔向欧洲大陆的阿拉伯人和非洲人,都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她说。而与此同时,环境也面临这适应他们的加入的挑战。所以,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人人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我们就是陌生人,我们是害怕,还是去接纳陌生人,”她说。
这一文化项目除了包括讲座、辩论会和阅读会以外,还衍生出了艺术品和展览。卢浮宫从其馆藏的藏品中选出了和这一主题相关的作品,包括表现外来妇女的古希腊雕像和表现对异乡人敌对情绪的埃及雕塑,进行特别的展出。参与此项活动的一美国舞蹈家和一德国的雕塑家还共同创造了一个装置作品,目前也正放在卢浮宫展出。
The familiar seems strange, and the strange has become familiar. We still live in precisely the same country. But nothing about it will ever feel familiar again, in the way it once did.
——Richard Powers
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变得熟悉。我们依旧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熟悉了,不再是过去的那样。
—— 理查德·鲍尔思
最近宣布的2006年度美国“国家图书奖”最佳小说的奖获得者为理查德·鲍尔思。现年四十九岁的他以描写车祸的小说《回声制造者》(The Echo Maker)获得了此项殊荣。
这部小说以纽约“九·一一”恐怖袭击和美国向伊拉克开战为时代背景,描述了一个二十七岁的卡车驾驶员马克·夏路特,在车祸后患上了一种罕见的神经系统方面的疾病,拒绝相信一直守侯在他身旁的姐姐凯伦,真的就是他的姐姐。为此,他的姐姐求助于一著名的神经医学方面的专家,以及由此而发生的故事。
“我想我自己,和其他许多人一样,都经历过短暂的认知能力的丧失,特别是在美国经历了恐怖袭击以后,”鲍尔思说。“熟悉的变得陌生,陌生的变得熟悉。我们依旧生活在同一个国家。但是关于这个国家的一切都变得不那么熟悉了,不再是过去的那样。”
鲍尔思的获奖也是其出版商Farrar, Straus & Giroux的又一次胜利。这个出版商所签约的作家们近年来成了获奖的大热门,囊括了多个普利策图书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其中包括乔纳森·弗伦岑(Jonathan Franzen)的《修正》(The Corrections)和玛丽莲·鲁宾逊(Marilynne Robinson)的《基列》(Gilead)。
I think all my films are just one film. They're just chapters.
- Robert Altman
我想我拍摄的所有电影其实只是一部电影。它们不过是其中的章节罢了。
—— 罗伯特·奥特曼
2006年初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的好莱坞导演罗伯特·奥特曼上个月晚间因癌症并发症在洛杉矶一家医院逝世,享年八十一岁。 这位老人在过去的十八个月里一直和疾病抗争着,期间他还执导了2006年公映的《草原一家亲》(A Prairie Home Companion)。奥特曼去世的消息让人意外,因为他还有《复活蓝调》等几部新片准备制作,其中还有一部原定于今年二月开拍。
在长达六十年的导演生涯中,奥特曼曾经五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导演,分别是《陆军野战医院》(MASH)、《纳什维尔》(Nashville)、《大玩家》(The Player)、《短片集》(Short Cuts)和《高斯福德庄园》(Gosford Park);同时也以制片人身份凭《纳什维尔》和《高斯福德庄园》两获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可惜从未获奖。也许是为了补偿,美国影艺学院在年初的第七十八届奥斯卡颁奖礼上把终身成就奖颁给了他。
1925年生于美国堪萨斯市的奥特曼至今已执导了三十八部电影,制作了二十八部,并担任了其中十六部影片的编剧。美国影艺学院主席悉德·甘尼斯这样评价奥尔特曼:“他对电影艺术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使电影这种媒体得到了复兴,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