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企业品牌重塑的故事与启示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sdom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牌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品牌的价值是由企业长期的投资和精心的投入所累积而成的。重塑品牌并不比新建一个品牌简单,同样需要很大的花费,同时也隐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机。
  
  如今中国企业越来越认识到品牌建立和品牌维护的重要性了,因为只有拥有世界级品牌的企业才能在世界经济的价值链中占据上风。但是建设品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建立一个新品牌难,重塑一个品牌也很难。这里,为了给需要重塑品牌的中国企业提供一些启示,我们不妨了解一下欧美企业是如何重塑品牌的,这符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精神。
  
  品牌需要重塑的原因
  
  品牌重塑通常是指三种情况:更改品牌名、更改品牌标识系统(色彩、品牌标志、字体、视觉风格等)、给品牌重新定位。企业为什么要重塑品牌呢?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企业发展了全新的业务,而且新业务与企业原先的众多业务有着比较大的差异。如果企业进入了新的领域,或者旗下发展了新的品牌,就需要为这个全新的业务创建新的品牌识别系统。在创建并推广一个全新的品牌名称的时候,企业在对外传递的信息中就要告诉人们企业的商业模式或者商业陈述有了新的变化。企业之间发生并购兼并后通常要进行品牌重塑,需要对如何利用并维持现有的品牌资产和有效利用品牌资源之间达到一定的平衡。根据双方品牌之间的相对力量和价值,这种重塑通常表现为四种情况。
  其一,被收购的品牌依然维持自己的品牌标识系统,这种考量更多的是基于对品牌价值的珍重。在很多情况下,企业收购某一个品牌看中的就是这个品牌日积月累所凝聚而成的巨大的品牌资产,而这些品牌资产又是通过这个品牌所负载的很多因素体现出来的,包括其名字、标识和独有的品牌行为方式,轻易丢弃就意味着极大的浪费。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汽车行业中,如美国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法国雷诺汽车等各大汽车公司在收购其他汽车品牌时,都无一例外地保留了诸如本特利、沃尔沃、萨博等品牌。
  其二,收购品牌全盘接受,被收购品牌逐渐推出历史舞台。例如当HSBC收购了Midland银行之后,Midland这个品牌就逐渐淡出直至消失。这种情况多半是收购方看中了被收购方品牌之外的渠道、设备,或者为了扩大市场占有率,一般被收购品牌资产更多地体现在隐性层面,其品牌对于推动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力度不大,更换成收购方的品牌,反而可以借助大品牌的吸引力招揽更多顾客。
  其三,也有一碗水端平的现象。收购方和被收购方的品牌共存,形成双品牌甚至是多品牌名称现象,比如许多药业集团就是这样,像AstraZeneca和GlaxoSmithKline。这种情况尤其体现在企业并购的目的是为了扩展新的商业领域,为消费者创造出更为方便的一站式服务。苏格兰皇家银行和太阳联合保险集团合并之后,由于两家企业原先的业务领域并没有太大交集,经营的业务和面对的人群也有所不同,最理想的方法当然就是双方共存,给人们一种强强联手的信任感。在服务行业,尤其是在提供高度脑力服务的咨询业、律师业、保险业,这种情况更为普遍,那些四五个名字连在一起冗长之极必须通过首字母缩写方能让人记得住公司名称的情况是很普遍的。
  其四,赋予一个全新的品牌名称。这当然需要一种“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决心,但是其好处在于抛却了老品牌可能含有的负面印象,让消费者重新认识自己。
  收购者如果足够聪明,他们就会在事先筹划好如何对新公司进行品牌推广,一旦并购行动付诸实现,他们就能够同时向世人推出新的品牌。当然,这也要取决于整个并购计划实施的速度。有很多并购案,人们看到的只是双方在新闻发布会上喜笑颜开地表达对未来的极大信心,其实在其背后,准备工作之繁复,双方相互较力之艰难,人们是无从想象的。所以,对于品牌建设,尤其是一个有变动的品牌来说,在公众面前呈现的应该是一种对品牌走向和价值观的明确认定,而不是朝令夕改,令员工和消费者都捉摸不定。这一点对于四种情况中的哪一种都是适用的。
  企业将旗下某些业务整合或者出售,新的企业就需要一个全新的品牌整体形象。这种情况,前一阵子美国几大会计事务所都面临过。由于它们身兼审计、会计和咨询于一体,严重违背了中立和公正原则,在美国政府干预下,它们必须将咨询业务从整体业务中剥离出去。就这样,在短时间内,我们就看到了Accenture(埃森哲)、Bearingpoint(毕博)、Monday(普华永道咨询公司的新名字,使用了没几天就被IBM收购了)等新面孔的出现。当然,众所周知,这里有成功者,也有昙花一现的品牌。不过,有一点,这些分离出来的新品牌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沾了原有母品牌的光。尽管作为全新的名字,这些品牌需要花费巨额资金去推广,让人们认识并记忆在心。
  


  企业希望扩展市场,尤其是走向国际市场,需要获得形象上的一致性的时候也需要进行品牌重塑。生产快速包装品的公司有时候为了扩展国际市场,不得不面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法规制约,因此必须为其品牌找到一个全球通用的品牌形象和识别系统。现在,随着国际间来往交流的愈发频繁,这种全球划一的趋势可以说是有增无减。例如百事集团旗下著名的休闲食品品牌Frito Lay就将其品牌更名为Lay,使其在全球各个市场都比较容易为人们熟知并传播。当然,这么做一个潜在的好处就在于可以使品牌的推广资源,例如广告费用,得以合理运用,而且在品牌传播所需要的信息如推广文案、促销手段方面,甚至是产品包装各个方面,都能有所裨益。
  重新调整旗下的品牌架构,将以往对品牌建设的投资从平均分布转为集中在几个重要品牌上,也是一种品牌重塑行为。P&G向来被营销界称为品牌管理的先驱和创导者,但是最近几年来,包括P&G在内的一些公司尤其是旗下拥有众多品牌的集团性公司也开始意识到为每一个产品类别建立一个(或多个)品牌的做法有些过于奢侈。根据P&G估算,建设一个全球性的快速消费品品牌需要耗费近10亿美元。因此,有一些公司,如即时贴的发明者3M公司、著名的玻璃光纤公司Corning(康宁)、P&G以及另一个世界家用产品巨头联合利华等都开始精简旗下品牌,重新调整品牌架构。
  当年Hanson信托集团收购一家大型烟草公司时,由于这家公司旗下拥有75个烟草品牌,因此Hanson 要求收购后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品牌缩减为5个。这一点招致了公司营销人员的激烈反对,他们的理由是:每一个品牌都面对一个独特的消费人群,哪一个都缩减不得。很多公司确实有一种认识,认为品牌多一些,就可以相应地多增加一些销售收入,所以它们宁可做加法,即使现实与其期望有差距,也不愿意痛下决心做减法。Hanson的管理层不吃这一套,严格推行缩减品牌计划,一年内75个品牌瘦身为5个,而销售额不降反增,利润更是翻了一番。
  品牌是有价值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品牌的价值是由企业长期的投资和精心的投入所累积而成的。重塑品牌并不比新建一个品牌简单,同样需要很大的花费,同时也隐含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危机。因为企业必须向老客户、供应商和相关群体解释自己为什么要重塑品牌,为了重塑品牌,自己都做了什么,然后寄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并一如既往地支持你。这就需要做出巨大的传播努力,牵涉的物力、财力和精力不计其数。正是因为如此,当真正下决心进行品牌重塑的时候,企业首先要确认其必要性,然后对这个工程进行周密计划、精心安排和认真执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通过更改品牌名称来重塑品牌
  
  一个公司的名称是其识别系统的重要基石,是其传播自身形象的基础所在。很多公司清醒地意识到名称的重要性,对于公司名称的考量通常都会上升到公司策略的高度。
  为品牌寻找一个全新的名称有可能导致品牌资产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将一个全新的品牌名称向外进行宣传需要耗费巨额费用,包括广告宣传、法律程序费用和新的公司办公用品、新产品包装和新的办公大楼指示系统等。例如,当年UAL更名为Allegis,共花费了将近7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那些教育消费者认识和记忆这个新品牌的潜在费用。这个费用比起International Harvester 改名为Navi-Star所花费的1500万美元(不包括广告推广费用)和Esso改名为Exxon所花费的2亿美元又是小巫见大巫了。这也难怪在一次针对知名企业进行的研究中,有72%的被访企业认为除了迫不得已,品牌最好维持原有的名称,轻易不要更换品牌名。在对那些经历过品牌更名的企业进行的研究中,这些企业的一个共识就是“只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更名”。为品牌起一个新名字需要非常周详的计划,包括聘请品牌咨询专家、获得股东认可、通知证券监管机构和媒介,最后才是向公众传播。因此,只有当品牌名称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或者累赘之时,企业才应该考虑是否选择一个更合适的品牌名称。
  为品牌寻找全新的名称时,有两个方面需要加以注意。
  首先,名字宜短不宜长。太长的名字人们不容易记住,最终不仅仅是普通顾客,甚至是公司内部员工都会图方便将之缩短成比较短而好记的名称。但这样就埋藏了一个威胁,当这个人为缩短的名字被提及时,对于大多数顾客尤其是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的顾客来说就无法将其与公司真正的名字联系起来。为了方便相关群体记忆,很多公司就将其企业名字用各种方法加以缩减,如美国大陆石油公司Continental Oil company)更名为 Conoco,美国国家公司(American National Corporation)变为Amcorp,而美国信息技术公司则摇身一变成了著名的Ameritech。
  其次,为企业品牌命名时,要尽量避免含有产品或者产品类别名称。许多企业刚开始时生产或者经营单一产品类别,有时,这些企业在命名时会不自觉地将其生产的产品类别作为企业名称的一部分。这样的做法,一旦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向其他产品领域进军的时候,这些企业的名称就出现了问题,很难指明企业的经营范畴。例如,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在经历了重组之后将其企业名称改为USX,目的就是为了向世人展示公司已经从一个纯粹的钢铁公司转型成为多种经营的公司。现在的美国钢铁公司由钢铁分公司(USS)、美国多种经营集团(包括化学、机械、咨询和交通)、Marathon 石油公司、Texas煤气和石油公司等几个大型企业组成,自然不能再称自己为美国钢铁公司了。同样,1975年美国联合航空航天公司通过国际兼并等一系列举措将自己从单纯的生产航空产品发展成为生产开利空调器、奥迪斯电梯、Norden军事防御系统和Sikorsky直升机的超大型集团,但是一开始它仍然沿用了United Aircraft的企业名称,结果人们依然将其看成是只生产航空器的公司,公司业绩一直没有什么起色。后来,公司领导痛下决心,给公司起了一个全新的名字,叫做 United Technologies,这个新名字一方面体现了公司多种经营的现状,另一方面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也不会造成太大的限制。新名字果然带来了好兆头,后来公司的整体业绩获得了长足进展。(全文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在中国,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似乎从来没有被如此频繁密集地讨论过,公益和慈善突然间变得时髦和流行起来,霍英东先生逝世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溢美之词似乎成了一个永久性的象征。蒙牛乳业董事长牛根生低调地将其所持有的价值2.37亿元的股权捐献之后,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发布会上,他意味深长地将自己演讲的标题定为“履责程度决定生命长度”。  2004年2月14日,情人节,阿拉善SEE生态协会成立。102位声名显赫
期刊
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些跨国公司在中国进行本土化的一个盲点。在中国,APP试图用慈善捐款替代社会责任,以此模糊它作为企业公民的义务。但就中国生态的长远发展而言,再多的慈善捐款也于事无补,它需要APP这样的企业将关注点回归到环保上来。在某种程度上,少毁一片林也许比捐款1亿元更有价值。所幸的是,这家饱受争议的企业现在不得不开始正视这个问题。    江湖片中有一句颇为义气的话:出来混,早晚都要还。这一有些宿
期刊
当“公益”遭遇“营销”,这是一个让很多企业欲说还羞的话题,难道企业对自己所做的公益活动有所期待,公益活动就变味了吗?  在这个问题上,安利中国区总裁黄德荫很坦诚:如果说企业做公益活动跟企业追求效益没有关系的话,就显得有些虚伪了。我们只知道,一个企业在做生意的地方有所投入,让当地的消费者支持企业,企业的经济效益自然就会有所提升。但如果单纯地将公益活动看成是企业为了追求利润而投资的话,那也是非常片面的
期刊
对于本土企业和跨国巨头的公益营销,人们往往感到跨国巨头捐赠的项目多,对公益事业的贡献大。但从实际统计数字看,本土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才是中国公益和慈善事业的中坚力量。这种统计数字和认识上的巨大反差恰好说明了中国本土企业公益营销战略的缺失,说明中国企业的公益营销发展严重滞后。    以前和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讨论企业公益行为时,他表达了自己的顾虑:“我感觉企业的捐赠就应该是真金白银的,倘若给公益增
期刊
2006年12月1日,在拿到直销牌照后,安利中国区总裁黄德荫终于可以轻松地度过这个冬季了。此前的几个月里,他一直在大家的询问中静静等待,而现在他可以神态悠然地与记者畅谈公益营销了。采访是在广州一家酒楼的包厢里进行的,在这家酒楼,黄德荫将宴请来自全国数十家媒体的老总。  这一天,黄德荫的心情很好。“在阳光洒满的地方最适合谈公益了。”一位陪同采访的安利高管说了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准确地传达了此刻黄德荫的
期刊
NEC在中国的撤退再次表明,曾主导中国手机渠道的层级代理制已不再是市场主流。原有的销售模式随着手机厂商库存的增加和产品毛利率的不断降低,已不足以支撑手机厂商的快速发展。对于手机厂商来说,谁能尽量减少中间环节,谁就能将更大的销售份额与利润握在手中。    2006年11月22日,NEC通讯(中国)总裁鲁敢向媒体证实,NEC将会退出中国的2G及2.5G手机市场,转而将全部精力放在3G业务上。这个消息清
期刊
电影制片方把《满城尽带黄金甲》定位于“大电影、大事件、大快乐、大情怀”,而受众所接触到的则是它的“大阵容、大制作、大营销”。那么,这部影片的“大营销”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在2006年圣诞节前夕,腾讯网上开始流传一个关于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以下简称为《黄金甲》)的恶搞圣诞卡,用户只要在剧照下方输入自己或朋友的名字,便可与周杰伦或巩俐谈一次“恋爱”。如果输入的是位男性,就与周杰伦和刘烨成
期刊
“Made in china”曾经是一个很时髦的名词,它代表了品质与廉价,但现在取而代之的是“Made by china”。在这一微妙的变化中,“设计”作为一种新的力量开始改变中国的产业格局。在多媒体产业,TCL是最先洞察这一趋势的企业之一,它开始向索尼、三星等全球性企业看齐,以设计作为支点,证明中国家电企业一样可以扮演世界家电舞台的主角。    不管你承不承认,“设计”已成为工业世界的新潮流,从
期刊
2006年12月16日,由新营销杂志社联合多家单位主办的“2006中国营销领袖年会暨2006年度中国营销标杆企业、标志人物颁奖典礼”在北京星河湾四季会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近300位嘉宾和国内50多家媒体出席了本次盛会。  在这场营销年度顶级盛会上,围绕“营销的中国芯”这一主题,企业界、咨询界以及传媒界关注营销领域的人士,共同探讨了中国企业全球化战略营销的管理策略与最佳实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
期刊
在壳牌公司看来,追求利润与可持续发展是统一的。人们往往将可持续发展看作一种道德责任,认为企业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拿出一部分利润尽社会义务,可持续发展在利润“之外”。而壳牌公司则将可持续发展看成一个商业原则,这可以理解为:可持续发展是创造利润的前提,利润在可持续发展“之内”。     近期中央电视台“赢在中国”节目邀请壳牌(中国)公司主席林浩光做嘉宾,请他对除了梦想还一无所有的年轻创业者提出忠告。林浩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