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实验中学创建于1957年,是省教育厅直属重点中学,首批示范性高中。近年来,学校领导在创建“绿色校园、和谐校园”的同时,十分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学校于2002年底率先建立心理辅导室, 200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中心凭借雄厚的师资力量、先进的管理理念、规范的网络体系和独特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成为河南省教育战线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起步阶段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学校于2002年底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在起始阶段,学校领导即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在只有一个心理教师、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创办《心灵港湾》小报、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的非典期间,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师生中蔓延,我校在关注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团体辅导,热情接待来访个体,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二、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至2004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专职心理教师增加到3人,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轮流值班,日接待学生多名,年接待来访者500人次。心理辅导室面积也扩大为100平方米左右,并配有电脑、沙发等设施,软硬件建设日趋规范。
鉴于我校是一所完中,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校领导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立体式、全方位的,具有矫治、预防和发展功能,且预防、发展功能为重中之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大减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1.建立心理档案。为了预防和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我校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特点、能力差异与心理欲求因材施教。通过“心理档案”,我们及时发现了存在行为困扰与心理障碍的个体,并将筛选排查出来的学生组成各类辅导团体,定期参加主题活动,有效防止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2.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交往心理、非智力因素培养和不良行为预防等方面,自编教材,统一教案;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个主题,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趣味活动、心理剧、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成长;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管理网络建立。构建规范的管理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在《纲要》的引领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校长为首,学生处为主体,专职心理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规范的工作体系。
4.多层次辅导。我校为河南省属首批示范性高中,生源构成多样:贫困优秀学生,藏族学生,国际部学生,竞赛生,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等并存,教学模式不同。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团体辅导,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成功教育,并在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生涯设计、应试心理调整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专题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调整情绪,使他们乐学、会学、好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始终加强对两个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在每学期两次应考调适的专题讲座外,我们还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坚持进班内进行团体辅导,效果显著。
5.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在创设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方面勇于尝试,优化学生朋辈教育的环境。每个班级、寝室均设立“心灵小卫士”一名,协助老师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及时发现班级内的问题学生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成立 “阳光少年心理互助会”,在每周的“心理活动日”,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心灵茶坊”广播、《心灵港湾》小报、“心灵港湾”信箱及电话、网络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验中学模式。
6.教师培训。我校的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及工作适应性等方面急需提高,而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一名学生到合格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领导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每年两次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通过每月一次的班主任理论学习,在情绪调控、沟通技巧、完善自我等方面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了“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7.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形成合力;邀请专家进校举办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内容涉及“成功的家庭教育艺术”、“亲子沟通的技巧”、“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等;与社区联合,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三、稳中求强阶段
2005年至2007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稳步提升、越做越强的时期。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校领导更加侧重构建“大德育”和“实践体验”,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真正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做出实效。
1.成立中心。 200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增至6名,均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师资力量位居全省第一。将心理辅导室扩建为三间标准咨询室,环境温馨舒适,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专业的个体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心育与德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参与学校“大德育”的框架构建,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心理档案”的优势,对新生进行全面的筛查,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研、监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将其作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努力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利用每一个节日,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军训、衔接教育、升旗、主题班会、论坛等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感恩,学会合作,远离犯罪,抵御不良诱惑,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特征,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3.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变被动辅导为主动预防,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心理监护作用。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监护三级预警系统(如图所示),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心理援助网络,更有效地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4.教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根据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校为本,制定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认真执行。每周一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雷打不动,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我们还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寻找教学中的切入点,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坚持每周两次集体备课、一次个案讨论制度,构建了较完整的心理健康的干预与转介体系。邀请专家来心理中心指导工作,通过教研活动,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并逐一突破。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我们坚持去外校观摩活动课,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省内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成绩优异。如参加了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教师职业枯竭的调查与分析》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5.媒体宣传。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各电台、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并与我们联手举办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硕成果。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
一、起步阶段
在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学校于2002年底建立了心理辅导室。在起始阶段,学校领导即确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一切从学生出发的发展性的教育模式。在只有一个心理教师、各方面条件都相对较差的情况下,通过创办《心灵港湾》小报、开展专题讲座等形式,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的非典期间,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在师生中蔓延,我校在关注全体师生心理健康的同时,积极开展各种团体辅导,热情接待来访个体,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
二、快速发展阶段
2003年至2004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快速发展的阶段。专职心理教师增加到3人,建立完善了各种规章制度。教师轮流值班,日接待学生多名,年接待来访者500人次。心理辅导室面积也扩大为100平方米左右,并配有电脑、沙发等设施,软硬件建设日趋规范。
鉴于我校是一所完中,从初一至高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校领导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具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应该是立体式、全方位的,具有矫治、预防和发展功能,且预防、发展功能为重中之重。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并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层次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大大减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
1.建立心理档案。为了预防和避免严重问题的发生,我校在河南省中学中率先引进并使用《中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通过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心理成长轨迹,并根据他们的个体特点、能力差异与心理欲求因材施教。通过“心理档案”,我们及时发现了存在行为困扰与心理障碍的个体,并将筛选排查出来的学生组成各类辅导团体,定期参加主题活动,有效防止了严重心理问题的发生。
2.校本课程开发。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本课程纳入学校正规的教育体系中,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青春期心理、学习心理、交往心理、非智力因素培养和不良行为预防等方面,自编教材,统一教案;在起始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个主题,围绕学生的校园生活,通过趣味活动、心理剧、讨论等教学形式,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成长;创设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真正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促进了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3.管理网络建立。构建规范的管理网络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前提。在《纲要》的引领下,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逐步建立,形成了以校长为首,学生处为主体,专职心理老师为骨干,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规范的工作体系。
4.多层次辅导。我校为河南省属首批示范性高中,生源构成多样:贫困优秀学生,藏族学生,国际部学生,竞赛生,音乐、美术、体育特长生等并存,教学模式不同。我们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班级内进行团体辅导,内容涉及青春期教育、荣辱观教育、感恩教育、成功教育,并在适应环境、认识自我、情绪调控、人际交往、生涯设计、应试心理调整等方面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专题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困惑,调整情绪,使他们乐学、会学、好学,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始终加强对两个毕业年级的团体辅导,在每学期两次应考调适的专题讲座外,我们还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坚持进班内进行团体辅导,效果显著。
5.校园文化建设。我校在创设校园心理文化氛围方面勇于尝试,优化学生朋辈教育的环境。每个班级、寝室均设立“心灵小卫士”一名,协助老师宣传心理卫生常识,及时发现班级内的问题学生并给予必要的帮助;成立 “阳光少年心理互助会”,在每周的“心理活动日”,组织学生参与主题活动;通过校园“心灵茶坊”广播、《心灵港湾》小报、“心灵港湾”信箱及电话、网络咨询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卫生知识。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实验中学模式。
6.教师培训。我校的青年教师占相当大的比例。刚走出校门的他们,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及工作适应性等方面急需提高,而在帮助他们尽快完成由一名学生到合格教师角色的转变中,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领导切实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每年两次邀请专家对全体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提高教师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通过每月一次的班主任理论学习,在情绪调控、沟通技巧、完善自我等方面提升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避免了“师源性心理问题”的发生。
7.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我们通过家长信、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提醒家长要重视家庭教育,调整对孩子的教育方法,配合学校形成合力;邀请专家进校举办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内容涉及“成功的家庭教育艺术”、“亲子沟通的技巧”、“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等;与社区联合,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净化社会育人环境,扩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三、稳中求强阶段
2005年至2007年,是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稳步提升、越做越强的时期。我们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尊重理解与真诚同感相结合、发展和矫治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工作。学校领导更加侧重构建“大德育”和“实践体验”,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真正将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工程做出实效。
1.成立中心。 2006年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心理教师增至6名,均为大学心理学专业毕业生,师资力量位居全省第一。将心理辅导室扩建为三间标准咨询室,环境温馨舒适,为学生、家长、教师提供专业的个体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2.心育与德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结合,参与学校“大德育”的框架构建,进一步提高“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发挥“心理档案”的优势,对新生进行全面的筛查,对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调研、监控,提出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并将其作为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的依据。努力净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深化学生的道德体验,利用每一个节日,不放过任何一个教育的机会,通过军训、衔接教育、升旗、主题班会、论坛等活动,从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入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会感恩,学会合作,远离犯罪,抵御不良诱惑,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情绪特征,健康快乐地成长、成才。
3.心理危机干预。进一步变被动辅导为主动预防,发挥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心理监护作用。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危机监护三级预警系统(如图所示),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心理援助网络,更有效地防止了意外情况的发生。
4.教科研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我们根据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校为本,制定了适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纳入每学期的教育、教学计划中认真执行。每周一个课时的心理健康课雷打不动,授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着眼于学生的整体发展。我们还结合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师的教科研工作,指导他们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寻找教学中的切入点,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坚持每周两次集体备课、一次个案讨论制度,构建了较完整的心理健康的干预与转介体系。邀请专家来心理中心指导工作,通过教研活动,抓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难点并逐一突破。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自身修养。我们坚持去外校观摩活动课,积极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参加省内心理健康优质课比赛,成绩优异。如参加了国家十五规划“学生学习素质构成与培养研究”课题组的“在学习方式转变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心理素质的研究”;《认知疗法在考试焦虑中的应用》、《教师职业枯竭的调查与分析》等论文分别获得省级科研成果一等奖。
5.媒体宣传。由于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卓有成效,各电台、电视台、报刊争相报道并与我们联手举办各种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校园主题活动,扩大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丰硕成果。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校的特色教育。
(作者单位:河南省实验中学。此学校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理事单位。电邮:[email protected])
编辑/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