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时代,教育部门对我国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从近年实行的结果来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贯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制的现状研究,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3+2”中高职衔接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3+2衔接模式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引领作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下两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中职毕业生能顺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二)中高职衔接包括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3+2”中高职三二分段制、自主招生等几种类型。五年一贯制又称“‘3+2’连续式中高职衔接教育”,即初中应届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对口单招又称“对口升学”,是指相关高职院校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考试;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即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由试点高校,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3+2”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由部分重点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举办、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后发省教育厅验印的大专文凭。三二分段制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升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
二、“3+2”中高职衔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为应届高中毕业生,3+2中职生源占比较少,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将中职对口升学学生和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在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专业技能方面区别对待,没有提出明确的差异性目标。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实操技能及就业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实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当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后,面对更为深奥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表示不适应。
(二)课程设置重复,专业核心课衔接不到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依据教学大纲、专业需求以及各校自身情况进行设置。根据调查发现部分“3+2”中高职衔接学校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衔接错位,教材使用重复等问题。“3+2” 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比如有的高职院校衔接班的学生是来自多所不同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同,高职院校不能同时兼顾多所中职院校课程,会出现部分专业课重复的情况。
(三)中高职院校横向交流较少,缺乏沟通了解。中高职院校各自规划课程与教学,彼此互相独立,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造成了双方在人才培养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裂痕现象。中高职3+2衔接班大多是双方招生就业部门为主进行沟通洽谈,教务和师资方面交流较少。注重前期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于后期的会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调整沟通较少。长此以往,不利于一体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3+2”培养模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专家委员会、中高职分管教务领导代表和部分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代表多方共同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集体协商制定3+2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定期举办高峰论坛,及时收集意见建议,适时适度灵活调整培养模式。各省市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区域培养模式,搭建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合作育人。
(二)强化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3+2”中高职衔接涉及的是中职和高职两种办学主体,双方的办学层次、办学定位、课程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更好的开展中高职衔接合作,一是两级合作院校决策层间加强沟通交流,中高职应建立包括合作主管领导、教务及专业所在教学单位负责人在内的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有效开展“3+2”中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二是“3+2”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教师应该定期就人才培养、课程衔接、实践教学、考核评价、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互派、定期研讨”的沟通交流制度。
(三)强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中高职师资共享,打造一支“3+2”中高职合作院校专兼结合、结构化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3+2”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高职学校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建立校企轮岗互聘制度,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四)建立保障运行机制,用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高质量运行。一是完善招生制度。适当扩大高职院校对口中职招生比例,这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高职招生时应增加专业技能考核在录取分数中的权重,突出面试环节的针对性,这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是做好经费保障。重新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等,需要经费支持,这无形中加大了中高职办学经济压力,为更好保障中高职衔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计划单列专项经费,为中高职衔接“铺路”。三是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职业教育光荣且伟大的舆论氛围。事实证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地位的关键。从根本上让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助力更多高质量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刘刚,刘明焕.新时代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模式的思考:以天津三二分段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
[2]徐晓鸣.“绿色教育”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环境教育人才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单换儿.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學,2019.
[4]万 虎.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7).
新时代,教育部门对我国职业教育新时代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促进中高职教育衔接,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从近年实行的结果来看,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衔接贯通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中高职三二分段制的现状研究,分析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升“3+2”中高职衔接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中高职3+2衔接模式现状
(一)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基础性作用,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引领作用,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下两种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使中职毕业生能顺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学习。
(二)中高职衔接包括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3+2”中高职三二分段制、自主招生等几种类型。五年一贯制又称“‘3+2’连续式中高职衔接教育”,即初中应届毕业生达到录取成绩后,直接进入高等职业学校学习,进行一贯制的培养;对口单招又称“对口升学”,是指相关高职院校专门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选拔优秀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的考试;自主招生又称“自主选拔”,即高职自主招生的考试,由试点高校,自主决定考试具体方案,组织对考生进行文化课和综合素质测评,三年在中职院校学习,三年在高职院校学习;“3+2”中高职三二分段制是由部分重点中专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经省有关部门批准举办、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毕业后发省教育厅验印的大专文凭。三二分段制学生需在中专学习阶段参加“三二分段”中职升高职统一考试,成绩合格者转入高等院校完成两年大专学习,发两年制大专文凭。
二、“3+2”中高职衔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统一。一方面,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为应届高中毕业生,3+2中职生源占比较少,部分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没有将中职对口升学学生和普通高中升学的学生在培养规格、培养层次和专业技能方面区别对待,没有提出明确的差异性目标。另一方面,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理论与实践脱节。大多数中职学校在育人实践中比较重视学生的实操技能及就业质量,而忽视了学生理论基础的培养。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实并重”的高技能人才,当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中职生升入高职学习后,面对更为深奥的理论知识,大部分学生表示不适应。
(二)课程设置重复,专业核心课衔接不到位。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依据教学大纲、专业需求以及各校自身情况进行设置。根据调查发现部分“3+2”中高职衔接学校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内容重复,课程衔接错位,教材使用重复等问题。“3+2” 课程内容缺乏连续性和递进性。比如有的高职院校衔接班的学生是来自多所不同的中职学校,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不同,高职院校不能同时兼顾多所中职院校课程,会出现部分专业课重复的情况。
(三)中高职院校横向交流较少,缺乏沟通了解。中高职院校各自规划课程与教学,彼此互相独立,缺乏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考虑,造成了双方在人才培养衔接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裂痕现象。中高职3+2衔接班大多是双方招生就业部门为主进行沟通洽谈,教务和师资方面交流较少。注重前期框架协议的签订,对于后期的会商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及时调整沟通较少。长此以往,不利于一体化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三、对策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多方参与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3+2”培养模式。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牵头,专家委员会、中高职分管教务领导代表和部分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代表多方共同参与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集体协商制定3+2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每年定期举办高峰论坛,及时收集意见建议,适时适度灵活调整培养模式。各省市根据地方特色制定区域培养模式,搭建交流平台,信息共享,合作育人。
(二)强化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常态化合作交流机制。“3+2”中高职衔接涉及的是中职和高职两种办学主体,双方的办学层次、办学定位、课程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存在差异。为更好的开展中高职衔接合作,一是两级合作院校决策层间加强沟通交流,中高职应建立包括合作主管领导、教务及专业所在教学单位负责人在内的常态化的合作交流机制,有效开展“3+2”中高职院校的各项教学活动。二是“3+2”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教师应加强沟通交流,中高职衔接合作院校教师应该定期就人才培养、课程衔接、实践教学、考核评价、职业资格证书等情况进行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建立常态化的“师资互派、定期研讨”的沟通交流制度。
(三)强化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中高职师资共享,打造一支“3+2”中高职合作院校专兼结合、结构化合理、专业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这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也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需求。“3+2”中高职院校不仅要提高文化基础课教师的教学水平,还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学水平。对于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中高职学校应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原则,建立校企轮岗互聘制度,促进校企人才双向流动。
(四)建立保障运行机制,用制度保障中高职衔接高质量运行。一是完善招生制度。适当扩大高职院校对口中职招生比例,这有利于实现教育公平。高职招生时应增加专业技能考核在录取分数中的权重,突出面试环节的针对性,这有利于高职院校选拔人才,保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二是做好经费保障。重新设计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等,需要经费支持,这无形中加大了中高职办学经济压力,为更好保障中高职衔接,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可计划单列专项经费,为中高职衔接“铺路”。三是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营造职业教育光荣且伟大的舆论氛围。事实证明,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待遇是确保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享有同等地位的关键。从根本上让全社会认识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助力更多高质量学生进入职业教育体系接受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涛,刘刚,刘明焕.新时代中高职教育衔接办学模式的思考:以天津三二分段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
[2]徐晓鸣.“绿色教育”视角下的职业院校环境教育人才培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3]单换儿.产教融合政策执行的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大學,2019.
[4]万 虎.现代职教体系视阈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