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一定的距离上观看,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之中观看,贾科梅蒂坚持真实的视觉,复制下实际的观看,成为他的艺术追求。正是在这一点上,贾科梅蒂归属于西方艺术史中单纯直观的视觉路线,并且,和同时代现象学家的某些看法有了相通之处,由此,也构成了贾科梅蒂在视觉史上的突破。这种揭显,在当代视像形态中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肉身性生存意义。
关键词:贾科梅蒂;直观;现象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7)06-0053-05
艺术,只是一种“看”的“方式”。
——阿尔伯特·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
早期艺术史中,艺术属于技艺,同木匠制桌子一样,只是制作和生产的一种方式。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对柏拉图解读中,引申出来艺术是存在显示的一种方式,存在,即在外观中的在场,以真理为无伪装状态的解释为前提。在对尼采的解读中,作为赋形和塑造的创造,艺术在于将不断增长的生命本身带向强力,带向存在的明晰之中。
这样溯回前苏格拉底时代,作为外观出显的一种方式,造型艺术,是一种直观的力量,同时作为赋形和创造,也是对外观出显的控制冲动,在某个特定的境域中保存现象。它最紧密地与透视性的闪现和让闪现联系在一起,体现生成和存在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西方艺术史还要往前回溯,史前艺术之后,埃及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开端,处于当时优越而成熟的文明体系之中,它传承史前艺术的巫术形态,为人的将来、离开现世之后的生活继续和繁荣制作储备:雕塑和壁画,雕刻动物和人,注入活力,在壁画中描绘生活,记下最为生动的场景,制作木乃伊保存躯体,保存生命复活的想象。一个栩栩如生、甚而更为生动的生活世界在墓室里等待延展。雕塑和壁画中的那些形象,像神奇的象形文字一样,最终成就了一种伟大的风格,稳定而持久地延续下去,也为西方艺术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生成精微生动而富有秩序感的形象系统,一种理想的艺术范式。
和象形文字一样,它属于直观,以事物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和角度有序地构成,在视角中自由转换,具备最佳视角组合的有机原则。它为生命活力的正当确定下永久的希望,一种暂时告别现实而转入另一种生活的期待。和它的文明高度一致,也有它成熟的制作技艺、测量依据。希腊艺术,在向埃及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开始确立自己的立场,显现观者固定的视角,制造画面的空间幻觉和深度,作为西方艺术革新的开始,雕塑的尺寸和体量,带着周全仿制现实物的本能。绘画和雕塑的空间分为两类去向。但它为自身确立,现实是指向,是一切交汇的终点,它为人划出一个可见的位置,也设定了仿制原型的意念,一种形式的冲动和控制。为近代西方艺术的复兴和拓展奠定了可以遵循的导向。
但对于贾科梅蒂而言,两种艺术样式呈现出完全两路的去向。他坚持视觉,从双眼观看的立场衡量,针对自己当时所处的雕塑现状,比如罗丹的雕塑,贾科梅蒂认为那属于自希腊以来的雕塑常规,却不属于实际的观看——有距离的观看,不需围绕被看者走一圈进行测量的观看,而更多是印象式地大概把握,或者凝视,在某个立场之上。他制作的小雕像、平面雕像直接反应这样的观看。在这一点上,希腊的雕塑,和被仿制者之间的等量,它们的原型尺寸,偏离实际的观看中——一定距离上显现的视像大小,成为艺术史中造型臆想的肇始,也造就了雕塑的常规。在绘画中,事情如他所承认的,要有些复杂,那是一个处于特定位置特定环境中人的呈现,反应它的界制,它的存在,它的逸出,它的生成,现象之中的确定和变化,仅仅通过视觉去思考,直观地看,一个人一张脸的显现,并要追随和记录,比起实体的雕塑,更容易掺杂进错觉。他描摹埃及人画的树,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没有比埃及人画的树再像的,最接近真实,也是出于纯粹视觉的角度,埃及,乃至拜占廷以前的艺术,他认为更像,比起文艺复兴以及之后的艺术。相像,意味着让人从中看到了真实,看到人们需要的、存在着的、引导人走向明晰之中,从明朗或含混的生命知觉中浮出的,那是无法离弃的真实,一种涌动着的具有厚度的生命经验。
贾科梅蒂,他要复制实际的观看,即一定距离之上的观看和活生生的观看。
距离,构成观看的前提,决定着视域的成形和消解。观看,必定是在一定距离之上的观看,还有,视角或者立场,这些在绘画中显出的因素,也属于实际观看中的,要在雕塑中展现。在雕塑中,还有对整体印象的依赖,也指向距离,而且,一种类似幻觉的经验发生作用,距离的实际尺寸被反复观看中闪烁的现象影响,人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近,什么是远,他最终从小雕像制作中出现的困难中走出来,恢复了距离的活动性质,将雕像推至一种边缘处境,视域的边缘,随之而来体量的边缘和其他的幻觉,一种在与不在、有体量而又没体量、运动而又不运动的模棱两可的状态,正如存在与生成的古老冲突被保留下来,展现出,交融着,和谐而冲突地在一起。游离在视域的边缘,它也浮在时光永久的动荡之中,现出的一瞬间又面临消失的危险。它还承载目光迅捷的投注,因为间离的拉扯,这种注视趋向消散之中,又向着聚焦之中:有谁同时观看过三米之外的三个苹果吗?一种只能处于不聚焦运动之中游移的黑点,一个整体,一个蕴涵无数空隙的充盈者,其实是距离的纳入,将雕像推人视线的尽头,吸纳了目光投向的过程,汇聚了变得空旷而广袤的视野中未知的能量,整体的外观,绝对的神性,它含纳所有,它有所吐露,它吸引着目光,它吸引眼睛的思索而超越实在而幻化,生命的沉滞和升华,生命的虚轻和沉重。同样是活力的溢出和流失,活力的储蓄和空却,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朴实存在、完整现象、极致经验、生命两极之间的漫游和虚晃。人们目睹自身体内的发生和终结,也在他人身上,在我们之间无法避除,诞生,同时掺杂死亡,在平衡之中,在跌绊之中,在摇晃的蹒跚真实中。这成就我们的生命姿势,作为我们的生命体态,距离之上的彼此之间,虚空之中的我们、各个人的停留和行走的势态。
是距离让人看起来显得真实。是距离让观看成为可能,让人现身,让视域和界限随之规划,让视像随之呈现,境域的控制和分泌之中。距离,在目光投向实在之时,也是间隙和虚空。体态的轻盈和滞重,平衡和羁绊中的身体现实,用两条腿支撑的平衡和行走的轻盈,属于生命活动的一面,用细长的像反应活力充沛的轻。还有岌岌可危的临界处境,持衡的无知觉和谨守,失衡的意外和跌绊、两者之间的滑动,生命虚弱的一面,以及有限的警醒和惊恐,生命虚弱易脆,活着,需要强大的力量。最后,和生命止却的一面,永久性的湮没和覆盖,生活奋斗、反抗和挣扎的终结。我们的止息,我们的界域、有限性。我们 还是滑回视域的边缘,然后逸出。活力、还是虚弱、以及死亡,在相互渗透和参照之中,同样让人惊异和晕眩。
我们的任务在这活生生的观看之中,在视野之内限制,双眼的辐合和视觉的追索,境域,牵引生命厚重的知觉和经验,引向当下,在丰涌的当下之中。死亡和脆弱的惊恐和威胁让生活显得无比眩目,生活本身的吸引力为活人突出,一个具体境遇中的人,一个孤独的人,是活生生的人。目光,是活力发散的源头,那么头,是活力重要的存储处。肖像,他描绘和制作那些注视之中的脸和头,尽力服从活力的激荡,克服虚空的侵蚀,他从那里开始,为脸的结构有机组成持守,也在崩裂消解中困惑。那种从虚空中的打捞同样留下痕迹,同样可以回溯,也直接指向目光的碎裂,头的坠落、脸的塌陷过程。生向死的滑落。他回到那里。人们从作品里看到相像,看到相像的过程,看到始点和终点,其间的裂隙和深渊,看到界域,看到逸出。看到侵蚀和抵抗的自身。生活限制我们,让我们出显。
他服从真实,也制造类幻觉的生命一遭,彻底的一遭。
活生生的观看,双眼辐合的视觉经验,在塞尚(Paul Cezanne)那里,被自然的涌动吸引而服从,用色彩的构形、形式的指引控制和存留。贾科梅蒂,他为人的活力吸引,在可见而不再可测度的距离之上,在具体的境遇之中,正面而观一个整体的印象,一张脸和一个头的目光指向,在活人的有机结构中制作实际视野中的呈现,正面而观一个整体的印象,一张脸和一个头,也用结构和形式挽留,扁薄和背离原形尺寸、淋漓不堪的雕像,被涂抹得只剩结构、细处混沌的画像,有目光、有虚无。
雕塑界对他的空间观感到吃惊,确实,他前所未有地让距离现出,让视域自身的形成摆在人们面前,他返回到这一点:观看开始和终结的一瞬,因此能够清醒地居于其间,从自始以来毫无问题的雕塑常识开始清理,以看的成立,推翻了主流雕塑史中和实际视觉并不吻合的外观预设。绘画、素描上的反应是一致的。他关注距离,并说,我画否定的东西。在一系列的探索中,他的作品凸显出的生存意义赢得人们的认同,他将隐藏着的、实际存在的、人们的生存势态揭显,关于生和死,孤独、脆弱、死亡、虚无,关于活力,以及含混和炽烈的爱,某些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意绪,它们之间的张力,紧张、希望和绝望,让战争之后的人们触目惊心地面对他们自身生存的千疮百孔,他们身上摆脱不了的惊恐和欣喜,渴望和无奈。在素描中,他那么直截了当,在油画中,他反复追究,迥异而独立的表达方式恰恰将这一切出显的过程无所掩饰地释放,一种现象学式的看,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存态势。
法国思想界毫无例外对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萨特(Jean-Paul Sartre)、波伏瓦(Si-mone dc Beauvoir)、梅洛一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等等,先是萨特,他们1939年认识,战后开始较多的往来,萨特感兴趣于贾科梅蒂的立场和现象学立场之间的相似性,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在和他人的共在中,在一定的距离上雕塑一张脸,《存在与虚无》有他们交流留下的线索,在贾科梅蒂的战后首次展览中,萨特写了《寻找绝对》的展览序言。这仅仅是切人贾科梅蒂作品一个显眼的角度,他和梅洛一庞蒂之间探索的一致性:距离、空间、知觉场、关于视知觉的一系列问题,在1942年到1945年间,贾科梅蒂30年代末滞留瑞士期间已经做出小雕像,没有资料显示他们那时有直接往来,直至1945年9月,贾科梅蒂返回巴黎后,应该通过波伏瓦在《现代》杂志的年底刊介绍,了解到《知觉现象学》,他们后来开始了直接的来往最自然不过,读梅洛一庞蒂最后那篇重要而精短的文章:《眼与心》,贾科梅蒂的那些作品会像幽灵一般地闪烁、飘摇,穿插进来,逃逸出去。我画否定的东西,与此相关的话和反复修改的擦抹痕迹,也让人联系到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某些关注点,以及布朗肖对于否定的一面,对于黑夜、死亡的迷恋,他在贾科梅蒂的雕像上找到显现,对于不可见的显现。也许,到了那时,在揭示了真理和假相的交融和纠缠之后,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将不可说的那一面带到思想界,同时,20世纪的生活也将不可预料的战争、灾难,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带到人们面前,此前的启蒙思想、历史进化论、科学的辉煌带来的乐观,在两次间隔极短的战争撞击中受到质疑和反思,事物的另一面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以迥异的方式撞击着人们的思索。
贾科梅蒂本人的视觉思想和现象学思想之间的应和,即使在和萨特、波伏瓦、梅洛一庞蒂这些重要的现象学哲学家来往之前,他的某些观看反应以现象学思想切入分析,会呈现出与事实很是贴合的导向,像“悬置”,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那里也是为了获得存在的明见性,将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括号圈起来,几乎是用一种空的视野等待,类似在贾科梅蒂那里,首先看到的是无的情形,什么也看不到,视野是潜存的,只是内容还在等待开始,新的内容即新的存在态度。他们最终走向世界,以理论构建和艺术制作的过程深入进去。海德格尔的“境域”,以事物之间的因缘联系、彼此之间的相互指引构成一个具体的情境,它也活跃和潜伏在贾科梅蒂的观看情境中,绘画的过程其实是观看者和被看者、和周遭事物,和不在当场的事物之间的无限因缘构成、涌现的过程,通过可见者将不可见者一并呈现出来。它体现了一个具体情境的界制,被看者和周围环境的联系,某种相关的又逸出的,逸出当场和当下,也是贾科梅蒂所说容易掺杂进来错觉的缘由,绘画的困难也在这里,不仅要面对指引中的联系和隔离,还要面对此一时到彼一时可能的跳跃和变化,一个处在特定位置和特殊环境中的人,或者一个苹果,以一种直观的把握,可能会把错觉带进来,反复观看之间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一个活人,有时可能对观看的影响持重一些。这个过程造成贾科梅蒂画面的时间维度,不断修改的痕迹,也引向生命自身的厚度和生活自身的容量。
双眼视觉的意义也在这个范围内得以呈现,与单眼视觉的预定成像不同,与摄像镜头的时间性割裂不同,境域中的双眼视觉处于变化和未竟的过程之中,汇聚此刻的前后,聚集此地的内外,一种掠过的痕迹、一种当下在场的丰涌态,体现运动,不是固定,是生成性的凸现,生命的倾向,生活着的优越性。双眼在此界域内辐合,随着视觉思索,观看者的身体在这个环境内呈现:距离、视角、和特定的视觉思想。
距离,从视域成立和消失的边界走出,确立观看的范围,可见的有限性。观看者的存在和位置,肉身的,寓居于空间之中,在世界中彼此相对而视,而非上帝的,全能的视角、空间之外的存在。小尺寸的雕像和扁平雕像,属于实际观看的样子,在空间中,在一定距离上看到的、回缩的有限部分,通常不会转着观察一个人,通常是相对而视。这一点和希腊以来智性观念的雕塑模式拉开间距,也和近代笛卡尔确立的空间观,一种触觉模式的空间观,一种上帝立场的残余拉开差距。看和被看,在世界之中共在,进入当代思想的视野。
极小雕像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它们看上去存在又不存在、有体量而又没体量、运动又不运动,距离导人活动之中、空间驱人相对之中,处于视觉的边缘态,人性和神性相逢的刹那。
距离,也即观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虚空,周游浮泛的虚空,晃动的虚空,小雕像展现的虚空。空间中的事物因着它联系,游荡,处于安然自在的活动之中。有时,它也从事物之间突兀而起,寂静,不动,深渊一般,离间事物,使它们各自孤立、断却,丧失常态,显现存在的另一面,虚空自身的另一种力量,它可以吞噬,可以禁锢,可以驱逐,可以断裂一切,让事物丧失活力、意义、联系、呼声,以至死亡,赤裸的死亡:空无。它在运动,同时在腐蚀,它让人显现,同时侵吞,它以两种形态之间的拉锯,让身体在两个极限跌荡来去,以轻盈的平衡、以虚弱的沉滞和死亡的滞重,细的人体、凝视的目光,跌绊的脚步、沉坠的头。是距离让人显现真实,显现,生的光亮和死亡的黑暗,非个人性的,死亡让所有的人停在同一个终点,不再言说。布朗肖谈论尸体,贾科梅蒂目睹死亡,他们,都穿越距离,跨过边界,在边界之上言说。一个不曾见过的世界:所有的活人都是死的,既死又活,小雕像的来源。
他画了否定的东西,也许和海德格尔对不可说的东西的言说,和萨特对于虚无的关注,和德里达对于不在场的追究,和布朗肖对于暗夜的倾注,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拓开,当代思想走到否定的一面,背离近代以来的,和古代有某些呼应。艺术、以及思想。真实,意味着否定的和肯定的交织,意味着某种含混,意味着只为模棱两可,消失和出来之中,既死又活之时。没有人可拒绝真相,生和死的交融,没有人可拒绝有限性,视域、视角、实际。同样,我们渴望活力,目光的闪烁,甚至,我们渴望神性,一种永远的张力,冲突的和谐。
(责任编辑:陈晓东)
关键词:贾科梅蒂;直观;现象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07)06-0053-05
艺术,只是一种“看”的“方式”。
——阿尔伯特·贾科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
早期艺术史中,艺术属于技艺,同木匠制桌子一样,只是制作和生产的一种方式。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在对柏拉图解读中,引申出来艺术是存在显示的一种方式,存在,即在外观中的在场,以真理为无伪装状态的解释为前提。在对尼采的解读中,作为赋形和塑造的创造,艺术在于将不断增长的生命本身带向强力,带向存在的明晰之中。
这样溯回前苏格拉底时代,作为外观出显的一种方式,造型艺术,是一种直观的力量,同时作为赋形和创造,也是对外观出显的控制冲动,在某个特定的境域中保存现象。它最紧密地与透视性的闪现和让闪现联系在一起,体现生成和存在之间的冲突和斗争。
西方艺术史还要往前回溯,史前艺术之后,埃及艺术作为西方艺术的开端,处于当时优越而成熟的文明体系之中,它传承史前艺术的巫术形态,为人的将来、离开现世之后的生活继续和繁荣制作储备:雕塑和壁画,雕刻动物和人,注入活力,在壁画中描绘生活,记下最为生动的场景,制作木乃伊保存躯体,保存生命复活的想象。一个栩栩如生、甚而更为生动的生活世界在墓室里等待延展。雕塑和壁画中的那些形象,像神奇的象形文字一样,最终成就了一种伟大的风格,稳定而持久地延续下去,也为西方艺术提供了学习的典范:几何形式的规整和对自然的犀利观察,生成精微生动而富有秩序感的形象系统,一种理想的艺术范式。
和象形文字一样,它属于直观,以事物最有代表性的方面和角度有序地构成,在视角中自由转换,具备最佳视角组合的有机原则。它为生命活力的正当确定下永久的希望,一种暂时告别现实而转入另一种生活的期待。和它的文明高度一致,也有它成熟的制作技艺、测量依据。希腊艺术,在向埃及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开始确立自己的立场,显现观者固定的视角,制造画面的空间幻觉和深度,作为西方艺术革新的开始,雕塑的尺寸和体量,带着周全仿制现实物的本能。绘画和雕塑的空间分为两类去向。但它为自身确立,现实是指向,是一切交汇的终点,它为人划出一个可见的位置,也设定了仿制原型的意念,一种形式的冲动和控制。为近代西方艺术的复兴和拓展奠定了可以遵循的导向。
但对于贾科梅蒂而言,两种艺术样式呈现出完全两路的去向。他坚持视觉,从双眼观看的立场衡量,针对自己当时所处的雕塑现状,比如罗丹的雕塑,贾科梅蒂认为那属于自希腊以来的雕塑常规,却不属于实际的观看——有距离的观看,不需围绕被看者走一圈进行测量的观看,而更多是印象式地大概把握,或者凝视,在某个立场之上。他制作的小雕像、平面雕像直接反应这样的观看。在这一点上,希腊的雕塑,和被仿制者之间的等量,它们的原型尺寸,偏离实际的观看中——一定距离上显现的视像大小,成为艺术史中造型臆想的肇始,也造就了雕塑的常规。在绘画中,事情如他所承认的,要有些复杂,那是一个处于特定位置特定环境中人的呈现,反应它的界制,它的存在,它的逸出,它的生成,现象之中的确定和变化,仅仅通过视觉去思考,直观地看,一个人一张脸的显现,并要追随和记录,比起实体的雕塑,更容易掺杂进错觉。他描摹埃及人画的树,结果出乎意料地发现没有比埃及人画的树再像的,最接近真实,也是出于纯粹视觉的角度,埃及,乃至拜占廷以前的艺术,他认为更像,比起文艺复兴以及之后的艺术。相像,意味着让人从中看到了真实,看到人们需要的、存在着的、引导人走向明晰之中,从明朗或含混的生命知觉中浮出的,那是无法离弃的真实,一种涌动着的具有厚度的生命经验。
贾科梅蒂,他要复制实际的观看,即一定距离之上的观看和活生生的观看。
距离,构成观看的前提,决定着视域的成形和消解。观看,必定是在一定距离之上的观看,还有,视角或者立场,这些在绘画中显出的因素,也属于实际观看中的,要在雕塑中展现。在雕塑中,还有对整体印象的依赖,也指向距离,而且,一种类似幻觉的经验发生作用,距离的实际尺寸被反复观看中闪烁的现象影响,人们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近,什么是远,他最终从小雕像制作中出现的困难中走出来,恢复了距离的活动性质,将雕像推至一种边缘处境,视域的边缘,随之而来体量的边缘和其他的幻觉,一种在与不在、有体量而又没体量、运动而又不运动的模棱两可的状态,正如存在与生成的古老冲突被保留下来,展现出,交融着,和谐而冲突地在一起。游离在视域的边缘,它也浮在时光永久的动荡之中,现出的一瞬间又面临消失的危险。它还承载目光迅捷的投注,因为间离的拉扯,这种注视趋向消散之中,又向着聚焦之中:有谁同时观看过三米之外的三个苹果吗?一种只能处于不聚焦运动之中游移的黑点,一个整体,一个蕴涵无数空隙的充盈者,其实是距离的纳入,将雕像推人视线的尽头,吸纳了目光投向的过程,汇聚了变得空旷而广袤的视野中未知的能量,整体的外观,绝对的神性,它含纳所有,它有所吐露,它吸引着目光,它吸引眼睛的思索而超越实在而幻化,生命的沉滞和升华,生命的虚轻和沉重。同样是活力的溢出和流失,活力的储蓄和空却,一种生存论意义上的朴实存在、完整现象、极致经验、生命两极之间的漫游和虚晃。人们目睹自身体内的发生和终结,也在他人身上,在我们之间无法避除,诞生,同时掺杂死亡,在平衡之中,在跌绊之中,在摇晃的蹒跚真实中。这成就我们的生命姿势,作为我们的生命体态,距离之上的彼此之间,虚空之中的我们、各个人的停留和行走的势态。
是距离让人看起来显得真实。是距离让观看成为可能,让人现身,让视域和界限随之规划,让视像随之呈现,境域的控制和分泌之中。距离,在目光投向实在之时,也是间隙和虚空。体态的轻盈和滞重,平衡和羁绊中的身体现实,用两条腿支撑的平衡和行走的轻盈,属于生命活动的一面,用细长的像反应活力充沛的轻。还有岌岌可危的临界处境,持衡的无知觉和谨守,失衡的意外和跌绊、两者之间的滑动,生命虚弱的一面,以及有限的警醒和惊恐,生命虚弱易脆,活着,需要强大的力量。最后,和生命止却的一面,永久性的湮没和覆盖,生活奋斗、反抗和挣扎的终结。我们的止息,我们的界域、有限性。我们 还是滑回视域的边缘,然后逸出。活力、还是虚弱、以及死亡,在相互渗透和参照之中,同样让人惊异和晕眩。
我们的任务在这活生生的观看之中,在视野之内限制,双眼的辐合和视觉的追索,境域,牵引生命厚重的知觉和经验,引向当下,在丰涌的当下之中。死亡和脆弱的惊恐和威胁让生活显得无比眩目,生活本身的吸引力为活人突出,一个具体境遇中的人,一个孤独的人,是活生生的人。目光,是活力发散的源头,那么头,是活力重要的存储处。肖像,他描绘和制作那些注视之中的脸和头,尽力服从活力的激荡,克服虚空的侵蚀,他从那里开始,为脸的结构有机组成持守,也在崩裂消解中困惑。那种从虚空中的打捞同样留下痕迹,同样可以回溯,也直接指向目光的碎裂,头的坠落、脸的塌陷过程。生向死的滑落。他回到那里。人们从作品里看到相像,看到相像的过程,看到始点和终点,其间的裂隙和深渊,看到界域,看到逸出。看到侵蚀和抵抗的自身。生活限制我们,让我们出显。
他服从真实,也制造类幻觉的生命一遭,彻底的一遭。
活生生的观看,双眼辐合的视觉经验,在塞尚(Paul Cezanne)那里,被自然的涌动吸引而服从,用色彩的构形、形式的指引控制和存留。贾科梅蒂,他为人的活力吸引,在可见而不再可测度的距离之上,在具体的境遇之中,正面而观一个整体的印象,一张脸和一个头的目光指向,在活人的有机结构中制作实际视野中的呈现,正面而观一个整体的印象,一张脸和一个头,也用结构和形式挽留,扁薄和背离原形尺寸、淋漓不堪的雕像,被涂抹得只剩结构、细处混沌的画像,有目光、有虚无。
雕塑界对他的空间观感到吃惊,确实,他前所未有地让距离现出,让视域自身的形成摆在人们面前,他返回到这一点:观看开始和终结的一瞬,因此能够清醒地居于其间,从自始以来毫无问题的雕塑常识开始清理,以看的成立,推翻了主流雕塑史中和实际视觉并不吻合的外观预设。绘画、素描上的反应是一致的。他关注距离,并说,我画否定的东西。在一系列的探索中,他的作品凸显出的生存意义赢得人们的认同,他将隐藏着的、实际存在的、人们的生存势态揭显,关于生和死,孤独、脆弱、死亡、虚无,关于活力,以及含混和炽烈的爱,某些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意绪,它们之间的张力,紧张、希望和绝望,让战争之后的人们触目惊心地面对他们自身生存的千疮百孔,他们身上摆脱不了的惊恐和欣喜,渴望和无奈。在素描中,他那么直截了当,在油画中,他反复追究,迥异而独立的表达方式恰恰将这一切出显的过程无所掩饰地释放,一种现象学式的看,一种现象学意义上的生存态势。
法国思想界毫无例外对他的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萨特(Jean-Paul Sartre)、波伏瓦(Si-mone dc Beauvoir)、梅洛一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布朗肖(Maurice Blanchot)、巴塔耶(Georges Bataille)等等,先是萨特,他们1939年认识,战后开始较多的往来,萨特感兴趣于贾科梅蒂的立场和现象学立场之间的相似性,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在和他人的共在中,在一定的距离上雕塑一张脸,《存在与虚无》有他们交流留下的线索,在贾科梅蒂的战后首次展览中,萨特写了《寻找绝对》的展览序言。这仅仅是切人贾科梅蒂作品一个显眼的角度,他和梅洛一庞蒂之间探索的一致性:距离、空间、知觉场、关于视知觉的一系列问题,在1942年到1945年间,贾科梅蒂30年代末滞留瑞士期间已经做出小雕像,没有资料显示他们那时有直接往来,直至1945年9月,贾科梅蒂返回巴黎后,应该通过波伏瓦在《现代》杂志的年底刊介绍,了解到《知觉现象学》,他们后来开始了直接的来往最自然不过,读梅洛一庞蒂最后那篇重要而精短的文章:《眼与心》,贾科梅蒂的那些作品会像幽灵一般地闪烁、飘摇,穿插进来,逃逸出去。我画否定的东西,与此相关的话和反复修改的擦抹痕迹,也让人联系到德里达(Jacques Derrida)的某些关注点,以及布朗肖对于否定的一面,对于黑夜、死亡的迷恋,他在贾科梅蒂的雕像上找到显现,对于不可见的显现。也许,到了那时,在揭示了真理和假相的交融和纠缠之后,在海德格尔的现象学将不可说的那一面带到思想界,同时,20世纪的生活也将不可预料的战争、灾难,各种各样新的问题带到人们面前,此前的启蒙思想、历史进化论、科学的辉煌带来的乐观,在两次间隔极短的战争撞击中受到质疑和反思,事物的另一面进入人们的视野之中,以迥异的方式撞击着人们的思索。
贾科梅蒂本人的视觉思想和现象学思想之间的应和,即使在和萨特、波伏瓦、梅洛一庞蒂这些重要的现象学哲学家来往之前,他的某些观看反应以现象学思想切入分析,会呈现出与事实很是贴合的导向,像“悬置”,在胡塞尔(Edmund Hus-serl)那里也是为了获得存在的明见性,将一切先入为主的成见括号圈起来,几乎是用一种空的视野等待,类似在贾科梅蒂那里,首先看到的是无的情形,什么也看不到,视野是潜存的,只是内容还在等待开始,新的内容即新的存在态度。他们最终走向世界,以理论构建和艺术制作的过程深入进去。海德格尔的“境域”,以事物之间的因缘联系、彼此之间的相互指引构成一个具体的情境,它也活跃和潜伏在贾科梅蒂的观看情境中,绘画的过程其实是观看者和被看者、和周遭事物,和不在当场的事物之间的无限因缘构成、涌现的过程,通过可见者将不可见者一并呈现出来。它体现了一个具体情境的界制,被看者和周围环境的联系,某种相关的又逸出的,逸出当场和当下,也是贾科梅蒂所说容易掺杂进来错觉的缘由,绘画的困难也在这里,不仅要面对指引中的联系和隔离,还要面对此一时到彼一时可能的跳跃和变化,一个处在特定位置和特殊环境中的人,或者一个苹果,以一种直观的把握,可能会把错觉带进来,反复观看之间也可能会产生冲突,一个活人,有时可能对观看的影响持重一些。这个过程造成贾科梅蒂画面的时间维度,不断修改的痕迹,也引向生命自身的厚度和生活自身的容量。
双眼视觉的意义也在这个范围内得以呈现,与单眼视觉的预定成像不同,与摄像镜头的时间性割裂不同,境域中的双眼视觉处于变化和未竟的过程之中,汇聚此刻的前后,聚集此地的内外,一种掠过的痕迹、一种当下在场的丰涌态,体现运动,不是固定,是生成性的凸现,生命的倾向,生活着的优越性。双眼在此界域内辐合,随着视觉思索,观看者的身体在这个环境内呈现:距离、视角、和特定的视觉思想。
距离,从视域成立和消失的边界走出,确立观看的范围,可见的有限性。观看者的存在和位置,肉身的,寓居于空间之中,在世界中彼此相对而视,而非上帝的,全能的视角、空间之外的存在。小尺寸的雕像和扁平雕像,属于实际观看的样子,在空间中,在一定距离上看到的、回缩的有限部分,通常不会转着观察一个人,通常是相对而视。这一点和希腊以来智性观念的雕塑模式拉开间距,也和近代笛卡尔确立的空间观,一种触觉模式的空间观,一种上帝立场的残余拉开差距。看和被看,在世界之中共在,进入当代思想的视野。
极小雕像是一种特殊的形态,它们看上去存在又不存在、有体量而又没体量、运动又不运动,距离导人活动之中、空间驱人相对之中,处于视觉的边缘态,人性和神性相逢的刹那。
距离,也即观看者和被看者之间的虚空,周游浮泛的虚空,晃动的虚空,小雕像展现的虚空。空间中的事物因着它联系,游荡,处于安然自在的活动之中。有时,它也从事物之间突兀而起,寂静,不动,深渊一般,离间事物,使它们各自孤立、断却,丧失常态,显现存在的另一面,虚空自身的另一种力量,它可以吞噬,可以禁锢,可以驱逐,可以断裂一切,让事物丧失活力、意义、联系、呼声,以至死亡,赤裸的死亡:空无。它在运动,同时在腐蚀,它让人显现,同时侵吞,它以两种形态之间的拉锯,让身体在两个极限跌荡来去,以轻盈的平衡、以虚弱的沉滞和死亡的滞重,细的人体、凝视的目光,跌绊的脚步、沉坠的头。是距离让人显现真实,显现,生的光亮和死亡的黑暗,非个人性的,死亡让所有的人停在同一个终点,不再言说。布朗肖谈论尸体,贾科梅蒂目睹死亡,他们,都穿越距离,跨过边界,在边界之上言说。一个不曾见过的世界:所有的活人都是死的,既死又活,小雕像的来源。
他画了否定的东西,也许和海德格尔对不可说的东西的言说,和萨特对于虚无的关注,和德里达对于不在场的追究,和布朗肖对于暗夜的倾注,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拓开,当代思想走到否定的一面,背离近代以来的,和古代有某些呼应。艺术、以及思想。真实,意味着否定的和肯定的交织,意味着某种含混,意味着只为模棱两可,消失和出来之中,既死又活之时。没有人可拒绝真相,生和死的交融,没有人可拒绝有限性,视域、视角、实际。同样,我们渴望活力,目光的闪烁,甚至,我们渴望神性,一种永远的张力,冲突的和谐。
(责任编辑:陈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