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离骚》是千古名篇,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诗歌文化的源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离骚》却常常遭遇尴尬:学生常常因其文句生涩拗口而只把它作为头脑中的存目,教师也只是零敲碎打出几句诗句来作为识记的积累。优秀的诗文遭遇“教者”的浅薄而被肆意放逐。
要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我认为必须立足于诗歌的美学角度,再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品味,在品味中创造。因此,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努力:
一、利用诵读,营造氛围,巧妙架设情感的桥梁
郭沫若先生说过:“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表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诗歌的欣赏是离不开诵读的。严羽在论学《离骚》时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钟耳。”在严羽看来,像《离骚》这样的作品,意蕴深厚,情感炽烈,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其真谛,这种阅读不是静态的阅读,而须配之以朗诵,动之以感情,到了涕泪满襟的程度才算是领会了作者的高尚精神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于是,我把指导学生诵读,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设情感的桥梁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诵读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篇中虽多见生僻词语,但我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避注释,关注诗歌,认真聆听,而教师在诵读中用贴近诗歌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传达出诗歌的情感,把对字句的理解完全关注在诵读中,“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无声的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情感,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激起相应的情感。其次,学生自由品味诵读,通过个人感受,同学相互之间的探讨,把对诗歌的理解用比较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诗歌诵读的内化过程。最后,学生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使学生能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通过口、眼、耳、心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中。
二、再现背景,激发想象,诗意品味美好的人格
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并诗意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是研读《离骚》的另外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
1.以广阔的背景来注解,体验诗人的情怀。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写作的特定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别等,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为学生还原社会生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人的情怀。
高贵出身。《离骚》开篇,诗人自叙高贵的出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链接《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强调出身高贵,目的是表现自己对祖国的前途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表明自己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的情怀。
美好品格。取诸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比况诗人美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生追求,是《离骚》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也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链接《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明确:诗人以美好事物自喻,意在表现自身的美好人格,表明自己有能力使国家中兴。
不惮前驱。不惧怕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坚持信念而矢志不渝是屈原在《离骚》中集中表达的情感,而这又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不悔的情结。链接《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明确:诗人反复表白,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情怀可歌可泣。
2.从诗中来,到诗中去,完成诗意的概括。
通过相关诗文的链接,展示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屈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联想的平台,促使他们走进丰富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苑囿。于是,鼓励学生在古典诗歌领域里探寻,用比较恰当的诗句对上述屈原的人格品德进行概括。学生开始了想象的风暴,积极地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比较恰当的评价:
高贵出身: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
美好品格: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刘羽《一鹭图》)
不惮前驱: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体验创作
通过联系相关诗歌,进行比较教学,以诗教诗,学生触类旁通,接受诗歌的感染,胸中涌动诗情画意,创作的欲望便呼之欲出了。于是,我适时引导:屈原为国请命,其志也坚,九死不悔,其情也专。我能体会到,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为其情志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有些同学满腔诗情,积于胸中,何不让我们一吐为快?让我们也以“离骚”为话题,把心中的字句连成诗篇吧!
于是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进行酝酿创作。以下是部分学生交流的诗篇:
1.《武陵春·离骚》:流年似水春秋梦,叶落花又尽。孤身异处荒凉地,欲语泪先流。遥思美人迟暮时,思绪又翻腾,愿挟赤胆为君导,鬓虽残,心未死。
2.《七律·离骚》:高阳苗裔生吉日,皇考伯庸赐嘉名。内美修能兼吾有,江蓠秋兰披身行。苍苇茫茫淘江浪,日月汩汩逝光阴。莫悔迟暮迷失路,骐骥驰骋道灵均。
3.《离骚》:江蓠芷草秋兰佩,祥瑞至,芬芳满眼春。冰心未寒人间乱,风欲雨,飘摇正黄昏。君上马鞍干戈起,天地正,日月淹乾坤。
4.《离骚》:生于禀赋以嘉名,一轮芳华几时欢。翘楚何待光阴逝,愿为君王马首瞻。
5.《离骚》:赤凌青虬吉日至,素朴衣冠满德馨。一腔满志怎堪圮,可叹汨罗须臾时。
6.《和离骚》:平生孤直自非凡,不齿王侯常笑谈。他年我得千里臂,仅凭只手可擎天。
教学后记
教完了《离骚》节选,我感到浑身轻松,这不是以往那种完成一项艰巨任务之后的解脱,而是一种与学生一起读诗、写诗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沉浸在诗意的交流、联想与创造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从最初朗读的磕磕绊绊,到朗朗上口继而出口成颂,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兴趣的激发尤其重要。
(作者单位:梁丰高级中学)
要改变这种教学状态,我认为必须立足于诗歌的美学角度,再现广阔的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品味,在品味中创造。因此,教学中我作了这样的努力:
一、利用诵读,营造氛围,巧妙架设情感的桥梁
郭沫若先生说过:“情绪的进行自有它的一种波状的形式,或者先抑而后扬,或者先扬而后抑,或者抑扬相间,这表现出来便成了诗的节奏。”诗歌的欣赏是离不开诵读的。严羽在论学《离骚》时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泪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钟耳。”在严羽看来,像《离骚》这样的作品,意蕴深厚,情感炽烈,必须反复阅读才能得其真谛,这种阅读不是静态的阅读,而须配之以朗诵,动之以感情,到了涕泪满襟的程度才算是领会了作者的高尚精神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于是,我把指导学生诵读,在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设情感的桥梁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诵读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诗篇中虽多见生僻词语,但我还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回避注释,关注诗歌,认真聆听,而教师在诵读中用贴近诗歌情感的语音、语调、语速传达出诗歌的情感,把对字句的理解完全关注在诵读中,“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无声的文字中蕴涵的情感变为有声的可感知情感,再现作品的艺术境界,使学生在教师的感染下激起相应的情感。其次,学生自由品味诵读,通过个人感受,同学相互之间的探讨,把对诗歌的理解用比较恰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完成诗歌诵读的内化过程。最后,学生个人诵读和集体诵读,使学生能出之于口,闻之于耳,感之于心,通过口、眼、耳、心等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作品情感的体验中。
二、再现背景,激发想象,诗意品味美好的人格
准确把握诗歌的内涵并诗意地理解诗人的情感,是研读《离骚》的另外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两个步骤。
1.以广阔的背景来注解,体验诗人的情怀。
由于时代不同,诗人写作的特定时代背景、个人经历有别等,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困难。因此,通过相关资料的链接,为学生还原社会生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体验诗人的情怀。
高贵出身。《离骚》开篇,诗人自叙高贵的出身,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此时链接《五人墓碑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
明确: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强调出身高贵,目的是表现自己对祖国的前途肩负不可推卸的责任,表明自己应该为国家尽心尽力的情怀。
美好品格。取诸香草、美人等美好事物,比况诗人美好的品格与高尚的人生追求,是《离骚》中重要的表现手法,这种写法也直接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创作。链接《涉江》:
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被明月兮珮宝璐。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
明确:诗人以美好事物自喻,意在表现自身的美好人格,表明自己有能力使国家中兴。
不惮前驱。不惧怕自己所处的恶劣环境,坚持信念而矢志不渝是屈原在《离骚》中集中表达的情感,而这又是中国几千年来知识分子不悔的情结。链接《涉江》:
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接舆髡首兮,桑扈臝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伍子逢殃兮,比干菹醢。与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余将董道而不豫兮,固将重昏而终身!
明确:诗人反复表白,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情怀可歌可泣。
2.从诗中来,到诗中去,完成诗意的概括。
通过相关诗文的链接,展示丰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有助于学生很好地理解屈原的情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联想的平台,促使他们走进丰富的中国古代诗歌的苑囿。于是,鼓励学生在古典诗歌领域里探寻,用比较恰当的诗句对上述屈原的人格品德进行概括。学生开始了想象的风暴,积极地展开讨论,最后评选出比较恰当的评价:
高贵出身:陈力就列,不能则止。(《论语》)
美好品格: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刘羽《一鹭图》)
不惮前驱:朝闻道,夕死可也。(《论语》)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三、体验创作
通过联系相关诗歌,进行比较教学,以诗教诗,学生触类旁通,接受诗歌的感染,胸中涌动诗情画意,创作的欲望便呼之欲出了。于是,我适时引导:屈原为国请命,其志也坚,九死不悔,其情也专。我能体会到,在这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里,我们都为其情志深深地震撼着,感动着,有些同学满腔诗情,积于胸中,何不让我们一吐为快?让我们也以“离骚”为话题,把心中的字句连成诗篇吧!
于是学生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积极进行酝酿创作。以下是部分学生交流的诗篇:
1.《武陵春·离骚》:流年似水春秋梦,叶落花又尽。孤身异处荒凉地,欲语泪先流。遥思美人迟暮时,思绪又翻腾,愿挟赤胆为君导,鬓虽残,心未死。
2.《七律·离骚》:高阳苗裔生吉日,皇考伯庸赐嘉名。内美修能兼吾有,江蓠秋兰披身行。苍苇茫茫淘江浪,日月汩汩逝光阴。莫悔迟暮迷失路,骐骥驰骋道灵均。
3.《离骚》:江蓠芷草秋兰佩,祥瑞至,芬芳满眼春。冰心未寒人间乱,风欲雨,飘摇正黄昏。君上马鞍干戈起,天地正,日月淹乾坤。
4.《离骚》:生于禀赋以嘉名,一轮芳华几时欢。翘楚何待光阴逝,愿为君王马首瞻。
5.《离骚》:赤凌青虬吉日至,素朴衣冠满德馨。一腔满志怎堪圮,可叹汨罗须臾时。
6.《和离骚》:平生孤直自非凡,不齿王侯常笑谈。他年我得千里臂,仅凭只手可擎天。
教学后记
教完了《离骚》节选,我感到浑身轻松,这不是以往那种完成一项艰巨任务之后的解脱,而是一种与学生一起读诗、写诗的快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始终沉浸在诗意的交流、联想与创造中。我也深深地感受到,学生从最初朗读的磕磕绊绊,到朗朗上口继而出口成颂,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兴趣的激发尤其重要。
(作者单位:梁丰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