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米尔高原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或中特提斯洋争论的岩石地球化学证据

来源 :地质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9816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加里东期火山岩,印支期火山岩与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块体依次向北俯冲拼贴到欧亚板块上的产物.特别是燕山期火山岩被认为是Rushan?Pshart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但近年来地层古生物、火山岩证据不断表明Rushan?Pshart洋闭合时间在晚三叠—早侏罗世,由此限定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性质,而帕米尔高原上广泛分布的燕山期火山岩是更南部的Shyok中特提斯洋闭合的产物.目前,中国境内Rushan?Pshart缝合带属性的研究工作展开较晚,研究程度较低.我们对塔什库尔干明铁盖沟一线燕山期火山岩带展开的工作发现零星分布的印支期花岗岩.印支期花岗岩锆石U?Pb年龄显示岩体侵位时间在201 Ma左右.全岩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为Ⅰ型高钾钙碱性闪长花岗岩;稀土元素在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呈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重稀土元素相对亏损的右倾海鸥型.明铁盖岩体的微量元素显示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明显亏损.稀土微量元素特征倾向花岗岩属性为岛弧型花岗岩,Sr?Nd?Hf同位素比值特征显示岩体形成于下地壳部分熔融环境.岩体的地化特征表明岩体形成的构造环境为板块汇聚的洋壳俯冲阶段,结合区域地质特征,我们将花岗岩体归为Rushan?Pshart古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的产物.Rushan?Pshart缝合带传统上认为是中特提斯带,近年的研究进展认为其为古特提斯缝合带,本文的工作支持这种观点.Rushan?Pshart古特提斯缝合带的确立对帕米尔高原与青藏高原主体的块体对比提供了可信的对比方案,并对青藏高原新生代陆内变形方式的争论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其他文献
塔里木盆地塘古坳陷历经20余年勘探而成效甚微,在新的地震与钻井资料基础上,通过地层沉积对比、构造解析重新认识塘古坳陷的形成与演化,及其对勘探方向的指示研究,结果表明:1
本文系统分析了研究区及周边沉积演化历史、深大断裂特征、晚三叠世主要构造事件、现今贺兰山周围地层分布情况,结合地震资料、重磁资料以及最新的物源研究成果,对贺兰山晚三
南华北盆地主要发育3期断裂:第一期是在三叠纪末挤压构造背景下形成的逆冲断裂,断裂走向以近E?W向为主、主要由南向北逆冲;第二期是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构造运动相关的走滑
郯庐断裂带肥东段烟头山及桃源地区,发育多条左行韧性剪切带,岩性以糜棱岩和糜棱岩化片麻岩为主,岩石变形强烈.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及室内分析发现:肥东北部烟头山及桃园地区
开平凹陷位于珠江口盆地珠Ⅱ坳陷的西部,处于洋陆过渡带的特殊位置,大部分区域位于陆坡深水区.研究开平凹陷的构造—地层层序和盆地演化,对认识盆地结构和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
丹霞山是“中国丹霞”世界自然遗产的典型代表,目前对其成景地层(上白垩统丹霞组)沉积环境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对丹霞组锦石岩段沉积环境还存在争议.锦石岩段以厚层—巨厚层
白云岩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的研究对白云岩化理论与白云岩储集层勘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盆地西北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剖面及岩心观察并采用铸体薄片
基于控制降温速率的动力结晶实验,对五大连池老黑山钾质玄武质熔岩的冷却结晶过程中橄榄石晶体形态随降温速率变化动力学演变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表明,老黑山钾质玄武岩的熔
大水沟碲矿床作为世界唯一碲独立成矿矿床,从它的偶然发现至今,一直倍受关注,但一直缺乏相关的探寻与对类似碲矿床的地球化学理论方法研究.石棉地区主要富集与基性岩浆活动有
虚拟现实技术以其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实时性、构想性等特点而越来越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虚拟现实系统的组成,之后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地球科学部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