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文化需大关注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wang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我们的文化是以大为特征、以大来标榜的。我们创造了大城市、大工厂、大烟囱、大流水线、大广场、大厦……可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忍受大污染、大拥堵等等。可以说,对于“大”的迷恋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现代社会的问题。与此同时,信息社会的来临却让我们发现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首先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带入了微交往、微传播和信息微循环时代,为微文化插上了飞速发展的翅膀。随着这种技术向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其他领域的逐步渗透,我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其实是一种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微时代”。
  在这样一个时代,“微”已成为时代文化关键词。微博、微信、微电影、微小说、微媒体、微广告、微支付、微信用、微管理、微投资、微生活……所有这些以动态化、碎片化、零散化、即时化、去中心化为特征的新兴传播方式、文化形态乃至经济活动形态、日常生活形态,已经在潜移默化间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时代。
  站在这个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点来看,“微文化”透露出转型的信息。“微”不仅是一种传播技术和传播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更标志着我们这个时代的转型。在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微技术使得真正的“草根”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微时代的经济更加尊重每一个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它提供的服务更加体贴入微。“微时代的文化”众声喧哗,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由于低门槛和便捷性所带来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此外,它还打破了传统广播、电视等信息单向流动的特点,打破了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界限,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微文化也是一种充满青春朝气的生动活泼的文化。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的时代,微文化已经成为青年的天堂,青年已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
  当然,微时代并不是一个新的乌托邦,微文化也绝非完美无缺。微技术在方便信息发布的同时,也制造出大量的信息垃圾、瞬间信息,并使谣言的传播更加容易。它在扩大信息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的同时,也造成了人际交往的部落化、江湖化和小圈子化,使得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大规模的社会共识的达成变得更加困難。最后,被消费主义裹挟的微生活可能使我们过度迷恋私人生活中的“小物件”“小玩意”,从而丧失了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责任、理想、视野和胸怀。
  所有由“微”带来的这一切,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他们面临新的挑战。只有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充分肯定它们的积极意义,同时充分警惕其消极后果,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才能更加有效,我们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才能与时俱进。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出现了一些新兴的传播方式、文化形态、经济活动形态和日常生活形态,它们具有动态化、去中心化等诸多特征。
  B.以前我们的文化以大为特征,该特征导致了许多现代问题的出现,而信息社会向我们展示了“微”的魅力和“小”的美好。
  C.“微”是一种传播技术和方式,也是一种文化理想和审美理想,微文化透露出这个时代从现代性到后现代性的历史性转型的信息。
  D.微文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以及政府管理部门应正确面对,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又要警惕其消极后果。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发展更为迅猛,同时深入影响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让人们逐渐体会到“微”和“小”的优点。
  B.微文化张扬个性,它是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真正的“草根”借助微技术更加便捷地参与社会生活,是微时代权利更加分散的表现。
  C.微文化重要特征之一是信息生产和传播的自主性,特征之二是实现了信息的充分交流、互动和对话,建构了一个新型的公共空间。
  D.微文化可以扩大信息的交流,拒绝信息自上而下灌输,但同时也有负面效应,它使我们达成大规模的社会整合和社会共识变得更加困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信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可以让人们体验到其所代表的更亲切、随和、灵活、更个性化和人性化的生活样态和文化风格。
  B.青年能成为微文化的主力军,是因为微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生产和传播方式日新月异,青年人能更快地接受和适应。
  C.人际交往小圈子化,大规模的社会共识难以达成,公民丧失了应具备的责任和胸怀,这些都是微时代产生的“不完美”。
  D.如果想让我们的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更加有效,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与时俱进,就要充分认识微时代、微文化的特征,认清其优劣。
其他文献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它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
期刊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过去我们熟悉的是信封信纸,现在熟悉的是微信微博;过去熟悉的是笔墨纸砚,现在熟悉的是鼠标键盘;过去熟悉的是書香墨宝,现在熟悉的是手机电脑。现在与过去对比,会引起我们许多联想和感慨。  思路引擎:信封信纸、笔墨纸砚、书香墨宝,代表的是
期刊
阿索林,西班牙现代散文家、评论家和小说家。汪曾祺不止一次说:“阿索林是我终生膜拜的作家。”阿索林的散文具有简练、朴素和清新的风格。本文选自卞之琳编译的《西窗集》,是作者回忆幼时生活的一篇散文,其主旨是对扼杀儿童天性的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批判。  葡萄藤的卷须转黄,灰暗的秋天的黄昏近了。我的忧郁也随着浓了起来,因为我知道我已经到上学去的时候了。我第一次作这种旅行才八岁大。我们从莫诺瓦乘车往叶克拉,走下
期刊
【注意事项】  1.防止成“一根筋”。我们作分析时,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分析问题,两面兼顾;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我们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使议论纵横展开。下面的片段在立意上彻底否定了名利场,犯了“一根筋”的毛病:  明代有范进,为中举人,挥洒掉二十余载的青春,甚至中举后突然疯癫;而今又有芮成钢等曾经优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雪山有一只共命鸟,一个身体两个头,一个叫迦喽茶,一个叫忧波。两头鸟共用身体,思想各自分开;白天一起进食,夜晚轮流守护。  轮到迦喽茶看守,它看萤虫飞舞,听蛙叫虫鸣,感叹幸运无比。一朵香花飘落,迦喽茶正觉口渴,心想:忧波睡得正甜,我不叫它了,单独或一起吃都能解渴!天亮忧波醒来,发现神清气爽,询问并知悉原委,心里责怪迦喽茶不与自己共享美味,顿生恨意。  晚上,忧波吃了毒
期刊
2017年2月25日播出的《朗读者》中,“童话大王”郑渊洁邀请85岁的父亲郑洪升一同上台,朗读自己写的《父与子》。由此童话大王与其父亲再次进入公众视野。2012年,卡梅伦问郑渊洁,为何能把专门刊登自己一人作品的《童话大王》坚持写了几十年,郑渊洁说源于父爱。郑渊洁喜欢用钢笔写作,钢笔半个月没灌水仍可用。有一次半夜上厕所,发现父亲在替他灌墨水,很感动。父亲当夜问他能坚持写多久,儿子回答只要父母活着他就
期刊
一  当然,社会不同,阶级不同,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这一点必须认识清楚。但是,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吴晗《谈骨气》  技法点读  这段文字先退一步指出在不同的社会和阶级“骨气”的含义不同,接着笔锋一转,明确肯定了“骨气”在现代的积极意义,思路清晰,论辩有力,让人信服。  二  当然,能够只是送
期刊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观众们对于演出场地中不断打出的“演出中请勿摄影录音”字幕视若无睹,不少人猛拍猛录。  或许有人会说,观众们猛拍猛录是他们的权利。我却不这么认为。既然来到了现场,就应该遵守演出的规则,这是我们的义务,同时也是对演出者的一种尊重。暂且不说这种做法对于旁边观众有什么影响,台下无数的闪光灯势必会对演出造成影响,这也是我们所不愿看到的。  面对工作人员的善意提醒,有的观众自觉理亏
期刊
爱使伟大的灵魂更伟大。  ——[德]席勒  一边是金碧辉煌,华灯万盏;一边是心如止水,波澜不惊。相距不远的两处,相继上演的两幕,何啻天壤之别!尽管两者都充满着爱意,但一边是黄晓明与杨颖的私爱,一边是屠呦呦心系苍生的大爱,孰重孰轻,一较便知。  试想,几十年后,杨颖风华不在,屠呦呦更是白发苍苍,谁还会记起两亿的奢华婚礼,而谁又能忘记治病救人的青蒿素?  因此我说,私爱必然稍纵即逝,大爱终将声震人间。
期刊
当我看不到你的时候,总是忍不住拿出照片,隔着一层纸,感知你肌肤的温度;当我看到你的时候,总是忍不住多看你一眼,生怕离別之后,我会忘记你的样子。我把你放在心底,默默地爱着你,祝福你。  我的表现,可能会让你心烦意乱,有时候又哭笑不得。可是你不知道,每一次与你对视,我都忍不住想说:“我爱你。”可每一次都硬生生地忍下了。连我都不知道为什么,羞涩,害怕,抑郁……与这都没有关系,可我却硬是说不出那三个字。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