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4-0111-0 1
所谓的“后进生”,其实指的只是一些小学生在某段学习过程中,因某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能力等等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稍微显得落后些的学生。他们的步子或许是小了些,速度或许也的确慢了些。可他们也有灵性和智慧,谁能断定他们明天就不会有新的变化呢?
灵性是智慧,悟性是能力。在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每年总会遇到一些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有些学生是一“后”到底,坚决不“进”。许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放弃。富有教育理想的我,一次次问自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后进生”;一次次地做了努力和尝试,也一次次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善于调查采访,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后进根因,依托他们的灵性,对症下药。
学生某一或是几个方面的后进,毕竟不是理由。然而,这世上难得有“无源之水”。后进了,不是吗?总该有原因吧。我们教师,不是想转化后进吗?那就发挥您教者身份的优势吧。怎么办?望、闻、问、切呀!创造可能创造的一切机会,利用可能利用的一切时间,明里的,暗地的,家访啦,座谈啊,向家长,向同学,晓之以理啦,动之以情啦……总之,弄清其所以后进的方法总该是有的。否则,只能反省您自己是否努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嘛。
后进的原因搞清楚了,那就着手分析吧。是自卑心理作怪?是盲目自负心理的原因?还是由于焦虑、抑郁、嫉妒或是逆反心理的缘故呢?如果分析深入透彻,再进行实际转化,那无疑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策略,归纳起来有三小点:
1.分类引导策略。重在一个“导”字。自卑的学生给他以勇气,引导他树立自信。盲目自负的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引导其正确认识学习中的艰难。焦虑的学生引导他正确分析自己的担忧,教会他不再恺人忧天。抑郁的嘛,激发其学习兴趣呀。至于嫉妒心强的学生,则要引导培养其正确科学的为人处世态度。而逆反心理导致的后进生,只有化干戈为玉帛,引导其学会正确合理地看待周边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勇于开展自我批评。一句话,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心理平衡策略。原则是;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鼓励;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的过错。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策略。这样的三为一体,显然是必要的。毕竟,学生不仅仅是学校里的学生,此外,他们还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家庭、社会中正面的、负面的影响,无疑都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映。故而,为了能把工作做得更加尽善尽美,势必要借助家访、请家长座谈,以及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密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使其成为一股合力,努力为孩子们的进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此这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且持之以恒,把事情落到实处,你想,转化后进的工作会没有成效吗?
二、依托后进生的灵性,巧点他们心灵的火花。
我新接四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个全校“闻名”的小童,班级出现的坏事,几乎件件都离不开他,学习就更不用提了。
第一次上课,小童就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我,显然是在“观望”。放学时,我叫小童到办公室,想沟通一下思想,不料他头也不回,放学就走掉了。下班后,我主动找到小童家。一进屋,家长就指着小童怒气冲冲地说:“小兔崽子,开学的第一天,你有干了什么坏事?…….”我心平气和的说:“不,您误会了!这一天他表现很好,早上能按时到校,课堂能认真听讲,我看这学生挺机灵的,只要肯努力,是会有发展的。”家长了解到我的来意,不好意思的说:“这孩子太调皮,请老师严格管教!”临走时,小童偷偷从窗子看我很远。
第二天,我以为这样就能打动小童的心。当我满怀信心的检查学生的作业时,仍然没有发现他的名字。这使我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伤害,强压怒火,我再一次心平气和的面对了他,并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又给他写了第三封、第四封……逐渐让他感到他在我心里的重要位置,在班里的重要位置。
终于,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了小童的一封信。“老师,您是一位好老师。第一次到我家,我以为您是来告状的,万万没想到您来表扬我,免了我一次挨打。第二天在课堂上顶撞您,您又一次原谅了我,老师,对不起……”从信里知道,过去老师的冷漠,家长的棍棒,已使小童丧失了上进心,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为了让小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使其享受荣誉和快乐,处处给他“表现”的机会。他的字很有功夫,我便让他负责班级壁报的抄写。对于他表现出来的任劳任怨、积极肯干,我及时予以表扬,并让自己不公整的同学像他学习。大家的鼓励和信任,激起了他上进的信心。
一段时间后,我感到教育的“火候”到了。我便与他进行了一次耐心的畅谈,反思他的过去,畅想他的未来,肯定了他的进步,指出不足,在他心里燃起了“我也能好”的熊熊烈火。
三、精心组建“互助组”,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培养他们悟性。
“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生活中,这样感叹的时候不乏其人。事实嘛,确也如此。由于转化工作的繁琐细碎,由于我们班主任的绝非圣贤,由于精力与时间的有限,再由于工作、生活中偶而邂逅的一些压力,往往面对“转化”,我们着实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惶恐。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的人力资源呀。不是总有些优秀的学生吗?不是总有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吗?这不就得了!具体做法嘛,当然是组建“互助组”啦。根据具体情况,可推行“一助一”、“二助一”,甚至“三助一”、“四助一”的方法。只需樹立起他们科学正确的学习观念,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及工作、生活中须注意的一些小节,或许,他们能做得比我们还要出色呢。因为他们年纪相仿呀,因为是同学呀,因为他们是哥们姐们呀。由此,或许比我们更懂得如何去交流,如何去转化呢。长此以往,又何来不知所措,徒然叹息呢?更何况“互助组”的双方,在互帮互助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各有所得呢?如此“一箭双雕”之法,何乐而不为?
四、建立正确合理的转化评估体制,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估体制的制定,必须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其如此,方能显示出其科学性。鉴于我们国家的国情,鉴于目前仍然流行的以中考、高考这种形式一锤定音选拔人才的现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分数”这东西依然是“爱你没商量”。对此,争议与赞许,似乎都已失去了意义。仔细想想,与其坐在那儿评头论足,倒不如做些实际的有意义的工作。你不是要分数吗?你不是要摆名次吗?摆,给你摆好了。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与促进嘛。但是,我们要摆的并不是某次考试或是测验的卷面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对于前后两次测验班级(或年级)总体均分的差值的排名。差值大了,且为正值,说明你进步了。差值小了,或为负值,那你就退步了。就这样,我们只和自己比,不好吗?只和自己比,我们方能感觉到:“哦,我原来还有进步呢!”“哦,我退步了……”
有人说:“名次分数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不以为然。毕竟,一个人的现状取决于太多的因素,主观的和客观的,先天的,还有后天的。你能说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吗?亘古不变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先天的、客观的差异,难道是后进生自己的错吗?不,绝不!为了能给后进生多一点自信心,让他们对学习多一些兴趣,我以为,这种给相对于均分的差值排名的做法可推而广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方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后进生的自信心:“哦,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好呢!”
工作中,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少几声责骂;多一份细心,少几份急噪;多一份耐心,少几声叹息,你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只要你心中有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
所谓的“后进生”,其实指的只是一些小学生在某段学习过程中,因某一方面或是几个方面的学习成绩、能力等等相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稍微显得落后些的学生。他们的步子或许是小了些,速度或许也的确慢了些。可他们也有灵性和智慧,谁能断定他们明天就不会有新的变化呢?
灵性是智慧,悟性是能力。在我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每年总会遇到一些名副其实的“后进生”,有些学生是一“后”到底,坚决不“进”。许多老师招架不住只好放弃。富有教育理想的我,一次次问自己:“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后进生”;一次次地做了努力和尝试,也一次次地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一、善于调查采访,深入研究分析学生后进根因,依托他们的灵性,对症下药。
学生某一或是几个方面的后进,毕竟不是理由。然而,这世上难得有“无源之水”。后进了,不是吗?总该有原因吧。我们教师,不是想转化后进吗?那就发挥您教者身份的优势吧。怎么办?望、闻、问、切呀!创造可能创造的一切机会,利用可能利用的一切时间,明里的,暗地的,家访啦,座谈啊,向家长,向同学,晓之以理啦,动之以情啦……总之,弄清其所以后进的方法总该是有的。否则,只能反省您自己是否努力到了一定的程度。正所谓:“精诚所致,金石为开。”嘛。
后进的原因搞清楚了,那就着手分析吧。是自卑心理作怪?是盲目自负心理的原因?还是由于焦虑、抑郁、嫉妒或是逆反心理的缘故呢?如果分析深入透彻,再进行实际转化,那无疑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策略,归纳起来有三小点:
1.分类引导策略。重在一个“导”字。自卑的学生给他以勇气,引导他树立自信。盲目自负的学生,端正其学习态度,引导其正确认识学习中的艰难。焦虑的学生引导他正确分析自己的担忧,教会他不再恺人忧天。抑郁的嘛,激发其学习兴趣呀。至于嫉妒心强的学生,则要引导培养其正确科学的为人处世态度。而逆反心理导致的后进生,只有化干戈为玉帛,引导其学会正确合理地看待周边的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勇于开展自我批评。一句话,因材施教、因人制宜。
2.心理平衡策略。原则是;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鼓励;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的过错。
3.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策略。这样的三为一体,显然是必要的。毕竟,学生不仅仅是学校里的学生,此外,他们还是家庭中的一个成员,社会中的一个分子。家庭、社会中正面的、负面的影响,无疑都将在孩子们的心中留下了影映。故而,为了能把工作做得更加尽善尽美,势必要借助家访、请家长座谈,以及通过各种健康有益社会的实践活动,来密切学校、家庭与社会三者的关系,使其成为一股合力,努力为孩子们的进步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如此这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且持之以恒,把事情落到实处,你想,转化后进的工作会没有成效吗?
二、依托后进生的灵性,巧点他们心灵的火花。
我新接四年级的一个班,班里有个全校“闻名”的小童,班级出现的坏事,几乎件件都离不开他,学习就更不用提了。
第一次上课,小童就用一种不信任的眼光打量着我,显然是在“观望”。放学时,我叫小童到办公室,想沟通一下思想,不料他头也不回,放学就走掉了。下班后,我主动找到小童家。一进屋,家长就指着小童怒气冲冲地说:“小兔崽子,开学的第一天,你有干了什么坏事?…….”我心平气和的说:“不,您误会了!这一天他表现很好,早上能按时到校,课堂能认真听讲,我看这学生挺机灵的,只要肯努力,是会有发展的。”家长了解到我的来意,不好意思的说:“这孩子太调皮,请老师严格管教!”临走时,小童偷偷从窗子看我很远。
第二天,我以为这样就能打动小童的心。当我满怀信心的检查学生的作业时,仍然没有发现他的名字。这使我自尊心又一次受到伤害,强压怒火,我再一次心平气和的面对了他,并给他写了一封信,对他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之后又给他写了第三封、第四封……逐渐让他感到他在我心里的重要位置,在班里的重要位置。
终于,一个月后的一天我收到了小童的一封信。“老师,您是一位好老师。第一次到我家,我以为您是来告状的,万万没想到您来表扬我,免了我一次挨打。第二天在课堂上顶撞您,您又一次原谅了我,老师,对不起……”从信里知道,过去老师的冷漠,家长的棍棒,已使小童丧失了上进心,产生逆反心理。于是,为了让小童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使其享受荣誉和快乐,处处给他“表现”的机会。他的字很有功夫,我便让他负责班级壁报的抄写。对于他表现出来的任劳任怨、积极肯干,我及时予以表扬,并让自己不公整的同学像他学习。大家的鼓励和信任,激起了他上进的信心。
一段时间后,我感到教育的“火候”到了。我便与他进行了一次耐心的畅谈,反思他的过去,畅想他的未来,肯定了他的进步,指出不足,在他心里燃起了“我也能好”的熊熊烈火。
三、精心组建“互助组”,积极开展互帮互助活动,培养他们悟性。
“有些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啊!”生活中,这样感叹的时候不乏其人。事实嘛,确也如此。由于转化工作的繁琐细碎,由于我们班主任的绝非圣贤,由于精力与时间的有限,再由于工作、生活中偶而邂逅的一些压力,往往面对“转化”,我们着实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奈与惶恐。但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级内部的人力资源呀。不是总有些优秀的学生吗?不是总有某方面有特长的同学吗?这不就得了!具体做法嘛,当然是组建“互助组”啦。根据具体情况,可推行“一助一”、“二助一”,甚至“三助一”、“四助一”的方法。只需樹立起他们科学正确的学习观念,教给他们正确的方法及工作、生活中须注意的一些小节,或许,他们能做得比我们还要出色呢。因为他们年纪相仿呀,因为是同学呀,因为他们是哥们姐们呀。由此,或许比我们更懂得如何去交流,如何去转化呢。长此以往,又何来不知所措,徒然叹息呢?更何况“互助组”的双方,在互帮互助活动的过程中,还能各有所得呢?如此“一箭双雕”之法,何乐而不为?
四、建立正确合理的转化评估体制,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
评估体制的制定,必须面向全体,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唯其如此,方能显示出其科学性。鉴于我们国家的国情,鉴于目前仍然流行的以中考、高考这种形式一锤定音选拔人才的现状,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分数”这东西依然是“爱你没商量”。对此,争议与赞许,似乎都已失去了意义。仔细想想,与其坐在那儿评头论足,倒不如做些实际的有意义的工作。你不是要分数吗?你不是要摆名次吗?摆,给你摆好了。毕竟,它在某种程度上能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与促进嘛。但是,我们要摆的并不是某次考试或是测验的卷面的实际得分,而是相对于前后两次测验班级(或年级)总体均分的差值的排名。差值大了,且为正值,说明你进步了。差值小了,或为负值,那你就退步了。就这样,我们只和自己比,不好吗?只和自己比,我们方能感觉到:“哦,我原来还有进步呢!”“哦,我退步了……”
有人说:“名次分数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不以为然。毕竟,一个人的现状取决于太多的因素,主观的和客观的,先天的,还有后天的。你能说大家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吗?亘古不变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承认差异。先天的、客观的差异,难道是后进生自己的错吗?不,绝不!为了能给后进生多一点自信心,让他们对学习多一些兴趣,我以为,这种给相对于均分的差值排名的做法可推而广之。或许,只有这样,我们方能从根本上树立起一个后进生的自信心:“哦,原来我可以做得更好呢!”
工作中,只要我们多一份爱心,少几声责骂;多一份细心,少几份急噪;多一份耐心,少几声叹息,你就会真正地感受到:只要你心中有爱,每一个孩子都是优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