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中心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yjmhcaihiong_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宗旨是教书育人,教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怎样生存、怎样做事、怎样做人。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教师一切工作的服务中心是学生。教师从课程的选择、教材的开发、教案的设计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都要围绕“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功能具有智育和德育的双重效能,教人如何安身立命、完善人格、提升品位、升华境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笔者根据新课标要求,就在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主,谈谈看法。
  1.以学生为主,凸显课程教材的人文性
  课程设置和教材开发是教学的载体,既然教学的主体是人,那么课程教材的开发要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需要,强化教学效果。教师要在教学情境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历、社会经验、生长环境和心理个性特征,对教学资源进行感性与理性、静态与动态和隐性与显性等具体方式的优化配置,實现静态知识动态化、理性教材感性化、隐性资源显性化和抽象理论生活化。这样的教材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的课程:教材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载体,更是师生互动生成合作探究、开拓创新的资源,课程资源不只是教师、学生、教环境的静态组合体系,更是这四大要素互动生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动态系统,实现教学资源的人性化、生活化。
  2.以三维为目标,展现教案设计人性化
  教育的人文性决定了教师在教案设计时,首要考虑的不只是知识传授的多少,而是课堂教学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得到生活的调试和社会磨砺,进行锻炼,使他(她)们在体验、磨砺和感悟中逐步成长成熟。教学设计从学生的学习层面上考虑,应懂得知识运用,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的“学”素:从学生成长层面着想,应立足于生活现实、时代变化,在困惑迷茫时,帮助学生廓清迷雾,指点迷津,在艰难困苦时鼓舞信心,激励斗志,在人生坦途顺境,谦虚谨慎,不骄不躁,是学生“启蒙育智”之案;从学生人格完善层面着眼,帮助他们培育情感,磨炼意志,塑造完美人格,对生命价值的探究过程是学生心理珍治的“医案”素。
  著名的教育家张伯荃说:“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这就是教育人文性的责任所在。”首先,要活化知识,把静态书本知识动态化,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使知识生命化、生活化,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了解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次要使技能实践化,把课堂教学与国家、民族学校、家庭、社会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学会为人处世,与人合作,融入社会,顺应时代,适应环境,满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教师备课设计的教案应该是“人”案“活”案。
  3.以学生为主体,呈现课堂教学的人本化
  如果说课程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教案是教学的蓝图和规划的话,那么,课堂教学则是教学的具体实施和呈现,教学方法是教学呈现的方式,教学手段是教学工具。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是学生的主体参与。实践出真知,体验生灵感,让学生“在做中学”,在生活中感知,在人生经历中领悟,在实践中体验。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受教育者的主动,介入和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以教材为依托,以人生生活实践经验为载体,以教师启发引导为路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张口说出自己的体会、观点和意见,交流沟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验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情景式、换位式和模拟式等体验法,把思想政治课中的抽象知识还原为形象、具体、生动、鲜活的现实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事实,经历过程,获得经验,悟出真理,真正受到情感激荡、思维迸发,促进从知识到能力、从经验到智慧的转化,实现从认知到价值观的升华。课堂的体验式教学有以下方式:
  3.1换位体验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角色互换,让学生站上讲台,交流学习经验,实现知识的理解、难点的破解和易混问题的辩解:过把当老师的瘾,体验教与学的缘由,“教而后知不足”;教师与家长商量,让学生在假期期间掌管家庭财政,当家理财,处理柴米油盐酱醋茶,学会科学理财,合理消费,既让学生体验当家人的难处,体谅父母的苦衷,又培养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会生活与消费,学以致用:通过角色互换,让学生亲身感受,使书本知识生活化、实践化、社会化,实现静态知识动态化、书本知识生活化,促进从知识到智慧能力技能的转化,这才是课程改革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3.2再现式体验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小品,再现生活情境,或播放录像,如在台风肆虐下,市区被淹的滚滚波涛,灾后满街泥泞,四处狼藉的凄凉;再现遮天盖地,阴霾蔽日的沙尘暴和沙漠化、荒漠化的原野山川;再现浓烟滚滚,熏天蔽日工厂烟雾……联系在追求GDP增长和经济效益时,不忘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从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变抽象枯燥的理论观点为直观形象生动鲜活的生活情景教育,道理不言而喻,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3.3模拟式体验教学法:新课改强调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模拟科学研究可认知发展流程:“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提出研究课题—发挥创造性合理想象—收集整理相关资料信息—分析综合推理理论证—得出新的科学结论—检验结论”,使学生在模拟中体验,在体验中领悟,在领悟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真理,生成新知识,最终提高综合素质。
  在实施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应建立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平等、民主、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愉快、坦诚相待、心理安全、畅所欲言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要善于设置问题,启发引导,引出话题,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我质疑,主动探究,自我提升,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升华、自我完善的理想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境界,这是人本化教育的宗旨。
其他文献
摘 要: 近几年来,关于运动心理应激反应研究不断发展和深化,逐渐发展成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现阶段,运动应激反应的研究无论是对运动员成绩的发展还是运动员终身的职业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以澳大利亚心理学家Mark.Anshel编制的《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方式量表》为测量工具,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对秦皇岛市体校田径运动员临场应激评价的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测定秦皇岛市体校田
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引入游戏教学,对推动体育教学的改革,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游戏,不但能够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从而让高中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游戏教学的作用,以及如何把游戏教学有效引入体育课堂。  一、体育游戏创编及选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游戏实质上是以运动技能学习为基本内容的教材化成果。
摘 要: 本文采用测量法、对比法对我校大课间跳操运动锻炼前后效果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大课间跳操运动能增强学生体质,明显提高学生的耐力素质。  关键词: 大课间 跳操运动 耐力素质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明确提出:“全面实行大课间体育活动制度,每天上午统一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认真组织学生做好广播体操、开展集体体育活动。”有关部门从19
目的:为了更有效的治疗口腔溃疡这一常见病,本文研制了复方口腔溃疡双层膜,并对膜剂的外观和生物黏附性进行了评价,同时建立了膜剂中药物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其他相应指标的质量控
摘 要: 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高效课堂即学生想学、会学、乐学,教师乐教,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能力也得到提高的课堂。有效教学是新时代基础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也是每位体育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提高中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是培养教师的创造意识。作者结合实践提出了构建职校体育高效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 职校体育 高效课堂 有效策略  中职学生上体育课纯粹是为了锻炼身体,从而忽略体育专
摘 要: 当今的小学体育课是一门以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为目的的学科。小学生,骨骼柔韧性较好但肌肉力量较弱,不能承受大负荷的运动。他们天生爱玩好动,喜欢跑跑跳跳,对事物有极大的好奇心。可以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轻松的玩乐中掌握教学内容,既锻炼体质,又陶冶情操。  关键词: 快乐体育 自由天地 教学情景  学校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学校是每一个生命自我成长的乐土,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