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9年一个下午,两个美国人来到秘鲁南部的纳斯卡高原上,眺望着绵延数英里的一片标记,它看起来像是涂画在一本巨大而神秘的便笺上。在广阔的沙漠上,上千条苍白的线条指向各个方向。
他们被纳斯卡沙漠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5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
对于如此众多、如此巨大的图案,人们不知道应该做怎样的解释,于是,人们就给它们取名为“纳斯卡线条”。
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
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
他们被纳斯卡沙漠这些像机场跑道一样的线条深深地吸引住了,“对于这些奇异的遗迹,我们心里涌起千百个疑问,突然我们发现夕阳的降落位置几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条长线的尾端!过了一会,我们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他们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考索克夫妇的发现,震惊了全世界的考古学界,考古学家们陆续来到纳斯卡高原,他们不仅发现了更多的直线条和弧线图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邻的山坡上,人们还惊奇地发现了巨大的动物形体,这使得那些图案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一只45米长的细腰蜘蛛,一只大约300米的蜂鸟,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个巨大的蜡烛台在俯视着大地。到今天,考古学家们共发现了成千上万这样的线条,它们有些绵延8公里,还有数十幅图形,包括18只鸟。
对于如此众多、如此巨大的图案,人们不知道应该做怎样的解释,于是,人们就给它们取名为“纳斯卡线条”。
那么,这些神秘线条的主人是谁呢?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
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
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
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
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
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
赖歇穷尽自己的生命来解答纳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终于找到了她所认为最合适的答案。那些弧线是通过把线的一头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圆规画图一样在地上旋转,就能画出每一条弧线。赖歇的研究还表明,古代纳斯卡人会事先在约1.8米的小块地皮上设计图案。她在几片较大图案的旁边发现了这些泥土草稿,设计者们在小型草稿上确定弧线、中心点和辐射线的适当比例后,再作适当的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