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是西部院校面对的“四重机遇”。在善抓机遇、创新求变中,完成人才培养方向和课程设置调整,实现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关键词:四重机遇 差异化 客户群 操作层 动手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考量各级教育机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预示着教育事业将再次迎来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有别于中东部地区。在“相对落后、奋力追赶”的客观现实面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西部地区还享有西部大开发、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四重机遇”。西部高校要善抓机遇、创新求变,实现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一、“四重机遇”给西部高校教育事业带来的重点“发力”环节。
(一)西部开发战略。
第一轮西部大开发2001年开始运行,至今已经十二年,教育板块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和发展基础教育方面。西部院校在基建项目准入、学科设置、专业优化、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产学研发展等方面广泛受益。第二轮西部开发从2011年进入实质运行,计划仍在继续、政策持续发力。重点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二轮比第一轮的投入力度、密度更大,部分政策已经与“十二五”规划并轨,西部高校仍将中长期受益。
(二)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战略。
随着“淘汰型、产能型、扩张型、配套型、延伸型”五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优化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产业升级随即展开。由此带来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餐饮、文化传媒、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得以联动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延伸到一个广阔的领域,而且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西部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新办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东部市场的巨大吞吐,给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原材料、土地、电力告急的同时,出现人力资源的“用工荒”。“蓝领”更加奇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给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带来挑战,甚至“迫使”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制”人力资源类型、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课程设置。
(三)发展文化产业战略。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给高校的许多传统学科、专业带来了“复活”或者使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许多专业、学科,直接进入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影视剧、广告业、出版业、动漫业、商演业概不例外地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权益的诉求、对文化创新的渴望、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衍生的文化市场,也将越来越巨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随后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必将对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产生深刻影响、带来重大变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将不断研发、产生、推出。
(四)新兴战略产业。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其产业覆盖领域十分宽广。包括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
与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相对应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将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研究比对,客观探索、适度科学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总而言之,西部高校在上述“四重机遇”中,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和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均已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二、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实现“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最早成立于1956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大学。2010年7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中,确定该校开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不断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了16个教学学院、在校学生3万多人的办学规模。同时,学校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实现了“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1997年,通过外引内联,由校本部牵头,创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筹建四川传媒学院。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历经15年奋进发展,已为传媒及相关产业输送了近5万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占地2000余亩,在校生19000余人,生源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2000年与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12年来,学院已形成13个系科、4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2万余人的办学规模。特别是招生就业进出两旺,社会满意持续走强,被四川省人事厅命名为“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
调研显示:该校各院校、各部门,始终把培养“普通劳动者”作为办学思想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教育进行常抓不懈。各专业在按标准、规范设置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生存、发展适应能力,在各个层面形成差异化,紧盯用人单位这个客户群体,在学生的写作、演讲、商务谈判、汽车驾驶、商品推销、信息技术、图件制作、烹饪等领域的某几个方面形成强项,增强就业后的“抗倒伏”、“抗打击”、“抗重压”能力。校领导在优化调整发展布局和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等七个方面创新求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经营模式。专业课教师,还根据学生就业分布情况,深入华东、华南、华北等GDP富集区,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市场反馈,指导学校工作。
三、抢抓机遇与把握转型相结合,办好人民满意高校。
(一)西部高校要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的大好机遇,精心策划、设计优选项目立项,争取国家投入。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渔药加工业、服务外包等项目布局方面,充分把握西部开发政策扶持力度,学好用好相关规定。
(二)承接产业转移后,人力资源的需求与竞争已经开始,解决“用工荒”之类的社会病,绝非一日之功可就。西部高校在这些工作中的最好作为就是办好特色各异的“技师学院”,为落户西部地区的东中部企业,输送合格的、具有“差异化”禀赋的人才。
(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广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门路。重点是培养文化经营专门人才。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些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的部分内容有紧密联系和纵横交叉,需要进行充分协调。
(四)新兴战略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尖端。在我国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升级换代”的重要角色。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和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随着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相应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整体需求更加紧迫,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亦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必将大幅度超过普通劳动者总量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亟须从以往的规模式扩张,走向结构性调整与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输送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西部院校将再次面对政策调整和“四重机遇”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继续坚持“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和“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人才培养理念,凭借西部开发和产业转移的天时地利,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为跨越抓手,实现西部院校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四重机遇 差异化 客户群 操作层 动手型
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继续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同时把教育问题作为改善民生与社会建设的首要问题。这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现,也是进一步尊重人民对于美好教育和“美丽中国”的期盼。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考量各级教育机构基本要求的同时,也预示着教育事业将再次迎来大发展、大变革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是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有别于中东部地区。在“相对落后、奋力追赶”的客观现实面前,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国家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大政方针指引下,西部地区还享有西部大开发、承接中西部产业转移、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四重机遇”。西部高校要善抓机遇、创新求变,实现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一、“四重机遇”给西部高校教育事业带来的重点“发力”环节。
(一)西部开发战略。
第一轮西部大开发2001年开始运行,至今已经十二年,教育板块投资重点在基础设施和发展基础教育方面。西部院校在基建项目准入、学科设置、专业优化、培育和用好各类人才、产学研发展等方面广泛受益。第二轮西部开发从2011年进入实质运行,计划仍在继续、政策持续发力。重点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西部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加大对西部地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推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用于教育、医疗、社保、扶贫开发等方面的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中央投资项目将重点投向西部地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等领域。第二轮比第一轮的投入力度、密度更大,部分政策已经与“十二五”规划并轨,西部高校仍将中长期受益。
(二)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战略。
随着“淘汰型、产能型、扩张型、配套型、延伸型”五种不同类型的产业转移、优化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任务基本完成,实现产业升级随即展开。由此带来的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旅游餐饮、文化传媒、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产业的得以联动发展。承接产业转移不仅延伸到一个广阔的领域,而且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西部高校尤其是二本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新办企业的高速发展和东部市场的巨大吞吐,给西部地区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在原材料、土地、电力告急的同时,出现人力资源的“用工荒”。“蓝领”更加奇缺。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给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带来挑战,甚至“迫使”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来“量身定制”人力资源类型、专业培养方向与专业课程设置。
(三)发展文化产业战略。
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给高校的许多传统学科、专业带来了“复活”或者使之重新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许多专业、学科,直接进入市场创造经济效益。影视剧、广告业、出版业、动漫业、商演业概不例外地吸纳就业、提供税源。随着人民群众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满足,对文化权益的诉求、对文化创新的渴望、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强烈,文化产业所蕴含的商机、衍生的文化市场,也将越来越巨大。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抓住机遇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调整结构、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推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国力竞争中,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在随后的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大文化领域各类人才培养力度等措施,必将对西部高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课程设置,产生深刻影响、带来重大变化,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专业、课程将不断研发、产生、推出。
(四)新兴战略产业。
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文件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要力争达到8%左右。其产业覆盖领域十分宽广。包括新能源产业:可再生能源技术、节能减排技术、核能技术,节能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交通体系,新能源汽车等;信息网络产业:传感网、物联网技术;新材料产业: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新型功能材料、高性能结构材料、纳米技术和材料等;农业和医药产业:转基因育种技术、创新药物和基本医疗器械关键核心技术;空间、海洋和地球探索与资源开发利用。
与国家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相对应的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与课程设置,将在实践中通过反复的调查研究和研究比对,客观探索、适度科学地推向市场、推向社会。
总而言之,西部高校在上述“四重机遇”中,已经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改革和专业课程设置创新,均已取得了不凡的成就。
二、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实现“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成都理工大学(原成都地质学院)最早成立于1956年,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成为以理工为主、以地质、能源、资源环境、管理、基础工程、电子信息等学科为优势特色的多科性大学。2010年7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本科新专业名单中,确定该校开办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在充分发挥传统优势专业的同时,不断对学科、专业进行优化升级,形成了16个教学学院、在校学生3万多人的办学规模。同时,学校不断进行资源整合,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实现了“作大作强”、“就地崛起”。
1997年,通过外引内联,由校本部牵头,创建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 2004年经教育部确认为全国首批独立学院之一,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筹建四川传媒学院。面向文化产业发展。历经15年奋进发展,已为传媒及相关产业输送了近5万名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目前学院占地2000余亩,在校生19000余人,生源遍及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传媒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2000年与中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在“产、学、研”全面合作的基础上强强联合,在亚洲最大的受控核聚变实验基地创办全日制普通高等本科院校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12年来,学院已形成13个系科、40多个专业、在校学生2万余人的办学规模。特别是招生就业进出两旺,社会满意持续走强,被四川省人事厅命名为“西部大开发人才培养基地”。
调研显示:该校各院校、各部门,始终把培养“普通劳动者”作为办学思想和师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宗旨教育进行常抓不懈。各专业在按标准、规范设置课程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和生存、发展适应能力,在各个层面形成差异化,紧盯用人单位这个客户群体,在学生的写作、演讲、商务谈判、汽车驾驶、商品推销、信息技术、图件制作、烹饪等领域的某几个方面形成强项,增强就业后的“抗倒伏”、“抗打击”、“抗重压”能力。校领导在优化调整发展布局和定位、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着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切实提高人才工作水平、积极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抓好领导班子建设等七个方面创新求变、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经营模式。专业课教师,还根据学生就业分布情况,深入华东、华南、华北等GDP富集区,实地调查研究、收集市场反馈,指导学校工作。
三、抢抓机遇与把握转型相结合,办好人民满意高校。
(一)西部高校要抓住第二轮西部大开发纵深发展的大好机遇,精心策划、设计优选项目立项,争取国家投入。特别是在职业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种植业、养殖业、农林牧渔药加工业、服务外包等项目布局方面,充分把握西部开发政策扶持力度,学好用好相关规定。
(二)承接产业转移后,人力资源的需求与竞争已经开始,解决“用工荒”之类的社会病,绝非一日之功可就。西部高校在这些工作中的最好作为就是办好特色各异的“技师学院”,为落户西部地区的东中部企业,输送合格的、具有“差异化”禀赋的人才。
(三)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广开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门路。重点是培养文化经营专门人才。随着网络、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动漫游戏、数字音乐、数字出版等新兴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拓宽了文化产业的领域,丰富了文化产品和服务种类,文化产业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和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这些产业与新兴战略产业的部分内容有紧密联系和纵横交叉,需要进行充分协调。
(四)新兴战略产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尖端。在我国未来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升级换代”的重要角色。在目前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现代农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技能型、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农业、工业、服务业的现代化,行业企业在生产和服务过程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许多地区和行业迫切需要大批复合型、高水平、高技术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另一方面,“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在继续做强做大高技术产业基础上,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随着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崛起,社会对相应产业和技术领域的应用性专门人才的整体需求更加紧迫,这种现象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许多新技术含量高的产业必将加快发展,中小企业亦将走出产业链的低端,高端技能型、高级技术型和工程型人才将逐步成为社会劳动力竞争的主体,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增长比例必将大幅度超过普通劳动者总量增长。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高等教育亟须从以往的规模式扩张,走向结构性调整与内涵式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科研水平、输送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西部院校将再次面对政策调整和“四重机遇”下的人力资源市场变化,继续坚持“找准差异化、紧盯客户群、立足操作层、培养动手型。”和“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人才培养理念,凭借西部开发和产业转移的天时地利,以发展文化产业和新兴战略产业为跨越抓手,实现西部院校的“科学发展、持续发展、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