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o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然而这些古诗词的作者、作品离现在的时间比较久远,与学生的生活距离又很遥远,再加上古今汉语的差异,因而学生理解这些作品会有不少障碍,致使古诗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详尽地阐述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与大家共勉。
  【关 键 词】 激发 古典诗词 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其实就是兴趣。鲁迅先生说:“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可见兴趣于古典诗词学习而言是一剂良药,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注重诵读,激发兴趣
  经典的古诗词是广为传诵的,刻骨铭心的。诵读经典古诗词,关键在于读中积累,读中感悟,读中品味。刘勰的《文心雕龙》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就不会有很高的造诣。如果一个人不喜欢读古诗词,何谈古诗词鉴赏呢?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如何多角度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古典诗词的诵读中来。
  诵读是进入诗的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法。若要让学生饶有兴趣地诵读古诗词,“巧妙的引入”十分重要。例如我讲白居易的《琵琶行》就以李忱写白居易的一首诗导入,通过抢答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加入配乐,这样巧设导语,先声夺人,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甩掉厌学的包袱,带着喜悦的心情进入课堂学习,就可以激发起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
  此外,古人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通过教师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范读或者名家录音范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的朗读欲望,然后通过领读、齐读、轮读、赛读、自由读、配乐读、分组读、个别读、交叉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多样的诵读,达到学生诵读的目的。在诵读中多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这样就会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古诗文的意境中,初步感悟古诗文的韵味。
  二、步入意境,激发兴趣
  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所在,因而,教学古诗词要抓住意境,帮助学生步入意境,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所谓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客观景物深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题往往存在畏难情绪,总觉得无从下手或是答非所问,这就是对古诗词的意境把握不准。
  我们理解诗歌形象,要从感受意象开始。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抓住了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如王维的诗《山居秋暝》,诗中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鱼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完美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诗的内容,加入合理想象来画“山林清泉图”,并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是见解。这对学生而言,学习古典诗词不再是抽象的记忆,而是形象有趣的活动,人人都可以参与,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被激发起来了。
  三、形式多样,激发兴趣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让他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独立地探索古文化奥秘,才能真正让他们觉得学有所用、学得轻松、学得有趣。不少教师平时教上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自己体验的时间反而少;或者似乎把一堂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一般的文言文教读课。教师往往把诗词分解得支离破碎,作者介绍、解题、释词、译句、分层、内容、主题、艺术手法等无一遗漏,这种程式化的教学忽视了诗词本身个性的、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内涵,同时剥夺了学生对诗词作为审美对象的感知,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事实上古典诗歌不同于文言文,把教文言文常用的方法放到欣赏古典诗歌的课堂上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也难怪学生不喜欢。
  古典诗词鉴赏课要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既要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又要有利于学生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教无定法”,只有教师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在课堂上改变课堂模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感兴趣。我们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去讲解不同的古诗词,如用“知人论世”、“创设意境”、“类比迁移”或“分析名句”等方法,在古典诗词教学上既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每堂课上得别开生面。
  四、拓宽知识,激发兴趣
  读古诗词牵涉许多古代文化,要正本溯源,既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也要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许多古典诗词与作者的生活经历、相关事件和作品背景密切相关,故拓宽知识面也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如讲到《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介绍“乌台诗案”,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苏轼会被贬官吗?”有学生答:“因为乌台诗案”。这时,教师绘声绘色地讲起了故事,教师讲完故事,学生已兴奋,看到全班的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又适时把思路拉回到课文中来:“那么苏轼被贬官之后又抒发了怎样的感受呢?在兴趣的指引下,自然的进入诗歌内容分析。再如讲杜甫的《杜甫诗三首》,我们必然要讲到杜甫的生活经历及诗歌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深刻的体会的到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熟悉诗人的人生经历也是学习诗歌的一个切入口。学生加之以自己的理解去关照诗歌情感时,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也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由于古诗词产生的年代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所以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就不高。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也就觉得寡然无味。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抓住诗歌中的有关因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乐学。进而用以激活古诗中的形趣、情趣和意趣,使学生易于感知、感受和领悟古典诗词之美。
其他文献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课内阅读更重要。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同学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思维活跃,正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好的阅读条件和课外阅读习惯,充实了课余生活,使自己在同学中出类拔萃。新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的课外阅读总量应100万字以
期刊
【内容提要】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它却不是易事。而实际上学生在语文这门学科上花的课外时间是少之又少。他们平时掌握语文学科的相关知识,大多仅是靠语文课堂上的40分钟得来的。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看法。  【关 键 词】 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有效性  有人说学语文没什么技巧,就是要较多地识记背诵。当然,这说的一点没错
期刊
《让他们自由生息》是语文S版新课标教材第7册中的一篇阅读课,文章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瑞士日内瓦油画般的湖光山色闻名遐迩。城市依日内瓦湖畔而建,没有高大的钢筋水泥丛林,建筑群落间是宽阔的绿地和公园,整座城市犹如镶嵌在一块巨大的草皮上。”下面是两位老师的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方案一:  1、自由朗读本段。  2、处理朗读难点:告诉学生“城市依/日内瓦湖畔而建”句子中自然的停顿应该在“依”之后,不能把
期刊
摘 要:作为素质教育所提倡的“综合实践活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在生活实践中获取语文知识的教学方法,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本文拟从我国高中语文的教学现状出发,分析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提出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 教学策略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核心价值观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发展,为此开
期刊
【摘要】创新教育突出“育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融合创造学、心理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禀赋、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为基本价值取向,是一种新型的素质教育模式。语文学科作为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基础学科,是人类心灵的创造、智慧的结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是进行创新教育的绝好素材,也是整个创新教育的重要的、有机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创新教育 优化教学  从目前的具体实践情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