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生平》中为何没提“1953年的事”

来源 :瞭望东方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azy9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平》充分吸收了专家们的意见,关于1953年的事,比较敏感,认识不一。最终没有写进去,留待后人评说吧”
  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先生在北京协和医院逝世。5天后,我应中共中央统战部的邀请,前去参加关于起草“梁漱溟生平”的讨论。被邀请到会的一共6人,其中有两位是早已认识的熟人:一位是《梁漱溟问答录》的作者、政协报的主编汪东林先生;另—位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文化书院常务副院长王守常先生。另外三位是全国政协的一位老干部与中国人民大学的两位老师。我之所以被邀请,大约是因为一年前刚刚出版了我主编的《梁漱溟教育文集》,内中收录了我编撰的一篇4万字的《梁漱溟年谱》,这在当时可能是国内第一篇梁漱溟先生的年谱。
  
  会议开始,统战部的一位领导说明了开会的意图,他说:梁漱溟是一位有影响的民主人士,同时又是一位很有争议的人物。在发布讣告,以及进行遗体告别的时候,需要有一个简要的文字评介,如何写,不易把握,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两种截然不两的评价意见
  
  我第一个发言。我说关于梁漱溟的评价,确实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但如果严格遵循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就有可能比较历史地、客观地、全面地对这一历史人物做出科学的评价。我说,就我个人几年来对梁漱溟先生的连续多次的追踪性访谈和研究,认为对他可以作如下的历史定位。
  一、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大师级人物。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雷霆万钧之势,掀起“打倒孔家店”的浪潮,反对传统文化的时候,他却挺身而出竖起了与五四锋芒相悖的“新儒学”的旗帜,表现了学术上的卓见与胆略。他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被誉为是“现代新儒学”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梁漱溟“现代新儒家”开创者的历史地位。该书有史以来第一次把中国文化纳入世界文化的架构中加以讨论。通过中、西、印三种生活态度、三种人生路向、三种文化系统的考察后,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复兴”。在西学东渐,欧风美雨劲吹中国大地的时候,它既充分肯定了西方科学和民主的价值,认为应“全盘承受”;又充分肯定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价值,主张“以中国的态度”向西方学习,重新走自己的路。
  以新儒学为哲学基础的“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使梁漱溟成为著名的中国近代社会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他企图以一种“广义的教育工程”,进行社会改良运动来挽救数十年来中国乡村社会的破坏,从根本上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和中华民族的自救。这充分反映了他作为一个近代知识分子的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
  二、梁漱溟先生是一位具有正义感、同情革命的民主人士。
  1927年,当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被北洋军阀杀害之后,他不避凶险特地从北京西郊赶往城内,安抚烈士家属,并操持装殓之事。1946年7月,国民党特务在昆明杀害民主人士、进步知识分子李公朴、闻一多之后,他义愤填膺,勃然而起,以民盟秘书长身份发表书面谈话,指出“李、闻两先生都是文人学者,手无寸铁,除以言论号召外无其他行动。假如这样的人都要斩尽杀绝,请早收起民主宪政的话,不要再说,不要再以此欺骗国人。”“我个人极想退出现实政治,致力文化工作,……但是像今天这样,我无法退出了。我不能躲避这颗子弹,我要连喊一百声:取消特务!我倒要看看国民党特务能不能把要求民主的人都杀光。”——在白色恐怖面前不畏强暴,正气凛然,一如杰出的民主主义者鲁迅、邹韬奋、陶行知!
  三、梁漱溟是中国共产党多年的朋友,而且是一位十分难得的诤友。
  早年的梁漱溟同情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加入了中国革命同盟会京津保支部组织。他深信要“辟造正常形态的人类文明,要使经济上的‘富’、政治上的‘权’、综操于社会,分操于人人”,关键在于“是社会的重心移植于乡村”。北伐战争期间,他走遍大江南北,考察中国社会变革运动的走向,探求救国方略。在思想上他完全否定了照搬西方宪政的模式,认为中国的立国之道,唯有“乡治”。他说,农村兴盛,整个社会才能兴盛;农村安定,整个社会才能安定。我们只能通过替农村寻求新的生命而找到中国全社会的新生命。“七七事变”爆发至抗战胜利后,曾两度访问延安,与毛泽东长谈。就中国的前途,中华民族的前途,向中共领导讨教。毛泽东详尽地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形势以及敌我友三方力量的对比,强弱的转化,战争的性质,人民的力量,战争发展可能经过的几个阶段。对梁说,“这场战争,在东方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历史上也将是伟大的。”“梁先生,以我们的看法,中国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观,应该非常乐观!中华民族是不会亡的,最终中国必胜,日本必败,只能是这个结局!”一席话使他茅塞顿开,精神振奋,“解开了郁积心中许久的关于中日战争的一个大疑团。”他们还讨论了诸如关于国共两党分裂、中国革命的前途、中共的奋斗目标与策略、大敌当前的团结御侮,以及胜利后的政治制度等问题。虽然双方认识不尽一致,但开诚布公地交换意见,说明了梁漱溟对中共与毛泽东的信任与敬重。
  
  1953年,梁漱溟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扩大会议上关于工人与农民生活“九天九地”之差的发言,是其过去乡村建设一贯思想的反映,本意在呼吁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重视,并无恶意。而当时对他过头的批判斗争,是对知识分子政策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已开始出现偏差的表现,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团结国内知识分子与海外华人的角度考虑,不可在这件事情上对他再予责难。更何况,尽管他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却在事后反省自己“意气用事、言语失控、狂妄自大、不顾主席面子”的失误,追悔不已。他在为我主编的《梁漱溟教育文集》所写的“著者序言”中也反思:“我一向意气承当,一生行事疵累多矣。自以为矫然不群,俯仰无愧,是病痛所在。”从中外历史上看,肯于肝胆相见、敢于直面相谏的人往往是最可信赖的忠实朋友。
  “文革”时期,梁漱溟对“批孔、批周公”的抵制,再次展示了他的“不唯上,不唯书,不唯典”的独立思想、独立人格。此事在海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
  这些可以看出来,梁漱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具有真情实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家。他一生从事人类基本问题的研究,怀着深沉的历史使命感,为探求国家与民族的复兴,积极地投身于社会改革的实践中。他面对是非,从不说违心话,不盲从,不随大流,始终保持了独立的思想和卓绝的操守。与任何历史人物一样,梁漱溟也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和历史的局限性,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他对中国社会历史的认识,用历史唯物主 义的原则衡量,可能有许多并不一定科学的东西;他的乡村建设的理想与实践,虽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和合理的因素,但是不是可以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这些都需留待后人进一步研究。抗战胜利后’梁漱。溟因不满蒋介石的反动独裁,积极参加了当时的政治协商会议,致力于争取国内和平。新中国建立后,他认真反思了自己过去的种种失误,真诚地拥护中国共产党,投身于参政议政的工作。对于这样一位具有代表性、有广泛影响的知识分子,我们既要注意到这类人物的复杂性、局限性,更要注意他们的进步性,应当认识到“一切以挽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为职志的实践和其背后的思想,无疑都达到了近代中国社会大过渡时期思想的总体高度”。我们对这些历史人物应采取极为慎重的科学态度,在指出他们不足之处的同时也须对他们的进步性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我发言之后,汪东林、王守常二位接着发言。他们与梁漱溟有过更多的接触和研究,表示同意我的观点,并进一步作了简短的补充。王守常先生还介绍了中国文化书院日前召开“梁漱溟先生追思会”的情形。随后,与会的另外几位人士发言,历数梁漱溟在解放前后的一些错误言论,认为“他的反共立场始终没有改变,学术思想体系是唯心主义的,不能算是‘进步人士’,毛主席1953年对他的批评是正确的,对这样的人不应该过奖。”同时责问,“梁漱溟有什么资格代表农民讲话?”座谈会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
  
  突破僵局
  
  7月7日上午7点半,我提前赶到北京医院,参加梁漱溟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院子里等候的时候,我取得了—份《梁漱溟先生生平》打印件。大致浏览了一下,觉得《生平》写得还是比较客观、得体的。正在这时,看见统战部四局的马隆局长,于是走过去打招呼。他对我说:“《生平》充分吸收了专家们的意见,关于1953年的事,比较敏感,认识不一,最终没有写进去,留待后人评说吧。”转身之际,又遇见了北京大学哲学系的王宗昱教授,他说,“宋老师,听说您仗义执言为梁老说了公道话。”其实,我的初衷只不过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史学工作者对梁漱溟先生的认识和判断而已。
  事后获知,《梁漱溟先生生平》的定稿并不顺利。初稿接受了专家座谈会上我们几个人的意见,写上了“1953年在讨论社会主义总路线时他提出了不同意见,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一句。但在送交中央领导审查时,批复件上把“受到不实事求是的批判”改为“受到批评”。当“批复稿”送给家属征求意见时,家属提出“不同意批复稿的表述”。表示如这样改动,将不参加次日的告别仪式。一时间,事情陷入僵局。无奈,统战部火速请来孙起孟、叶笃义二位资深的民主人士,希望他们从中斡旋,帮助说服家属。不料,二老也表示还是“一稿”比较好,僵局未能打破。眼看预报的告别仪式在即,不可再拖延下去。最后,梁漱溟的儿子梁培宽、梁培恕两位主动提出“干脆把1953年的事略去不提,留待后人评说”的建议。这一建设性的意见,极富政治智慧。
  1988年7月8日《人民日报》全文刊发了新华社稿:《兰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近百年人生旅途》(即《梁漱溟先生生平》稿)。
  (作者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恒安标准人寿希望通过员工制重塑中国寿险新秩序  过去十年间,中国寿险业已年均30%的速度增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市场,据麦肯锡的推算,到2008年,中国寿险市场将成为全球第四大寿险市场。  外资寿险巨头来到中国,在参与竞争的同时,他们也在将一些新的理念带入。15年前,友邦保险将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国,带来保险业的迅速扩张。如今,恒安标准人寿则希望通过员工制重塑中国寿险新秩序。  近日,恒安标准人寿总经
“反美”基金的主要资助对象五花八门,从委内瑞拉境内即将兴建的一家清真寺,到木薯淀粉生产厂和大型水泥厂  1月13日,加拉加斯的总统府观花宫,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和来访的伊朗总统内贾德签署了一系列双边合作协议。这两个石油输出国同时宣布,将建立一项价值20亿美元的联合基金,用于帮助两国境内的投资项目。查韦斯和内贾德还说,这笔钱也可以用于资助那些正努力摆脱美帝国主义枷锁的“友好”国家。 查韦斯总统面对新
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落后产能淘汰的动力,更多来自上面的行政压力。    杭州佳力水泥有限公司的老板钱来兴最近觉得有点“冤”,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一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让他的公司遭遇了尴尬,“老客户们都打电话过来要求取消订单,说你们厂要关停了怎么还卖水泥?”  8月8日,工信部向社会公布了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要求这些企业的落后产能必须在9月底前关闭,其涉及范围和力度可谓空前。根据名单,佳
有人提出:能不能把炮架到船上,这样木船不是也可以和军舰战斗了吗?  大家积极想办法,做实验,终于把轻型的火炮架到船上,取得了成功。    1948年淮海战役中,刘邓的中原野战军在双堆集包围了国民党军黄维兵团。黄维兵团是美式装备的重兵集团,依靠优势的重炮和强大火力,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使缺乏重炮的解放军很难突破其防线。  如何避开火力封锁,突破前沿阵地,是克敌制胜的关键。一次战斗中,有三个战士冲到敌
春节之前,各省区市召开人代会和政协会。“两会”不仅是表态的论坛,更是“亮剑”的场地。中国由诸多行政区组成,“十一五”首年,地方拿出什么样的新方案,是为中国整体发展夯实基石。据报道,各地的发展指标,都有所增减,以适应中国正在进行的一次大转折。这些,媒体多有详述。而本刊还关注到了以下现象: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民众不太关心媒体“两会”报道。但今年,几乎每天都有“两会”话题成为热点新闻。例如,仅1月19
4月17日清晨,南方来的旅客走出北京火车站的时候,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大吃一惊:一层厚厚的黄土均匀覆盖在宽阔的广场和庞大的建筑物上,益增北京的“厚度”目力所及,远近一片朦胧:大街上行驶的汽车犹如各式“装甲车”,风吹过,带起阵阵“轻烟”;一股强烈的土腥味弥漫在空气中。  这本来是桃红柳绿的季节,但沙尘暴不容拒绝的蛮横却使京城“花容失色”。“沙尘如雪盖京华,满城尽带黄金甲”,媒体用这样的打油诗来形容这一天
摘要: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知识结构及培养问题是影响技术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重要问题之一。该研究以TPACK理论为基础,对我国某师范大学384名在校职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分别构建了职前教师的TPACK结构方程模型和路径分析模型,并探究了职前教师TPACK结构中各变量之间的结构与数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职前教师的TPACK结构中,单一元素知识通过复合元素知识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快速持续的经济增长,社会各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进步。然而,同时可以观察到一个显著而重要的社会现象:中国的犯罪率在总体上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特别在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侵财和刑事犯罪率都有一个极其明显的跳跃,并且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呈现下降的态势,这些犯罪率明显的上升被一些法学研究者称为中国的“第五次犯罪高峰”。    真是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7月27日,美国首都华盛顿,工作人员正在布置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会议会场  大卫·蓝普顿(David Lampton)有一个习惯——虽然用英语表达,但谈及中国关键问题时,就会蹦出一串串地道的中国语汇,比如“维护稳定”、“西部开发”,甚至文绉绉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这似乎暗合了他的著名观点:“要研究中国问题,就要设身处地、用中国人的眼光思考”。这位从上世纪70年代中美尚处于隔绝时期就开始学
一旦土地产权界定合理,土地级差收益将惠及全国最广大的农民,即使在金融危机的不利形势下,他们也将以此获得进入城市的初始资本。    中国政府在国际金融危机到来后,实施并出台了一系列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打了一套漂亮的组合拳,如及时注入大量的流动性、快速启动几万亿的首批投资计划、结构性减税及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等。目前中国经济从整体上看仍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从总供给角度看,许多产业处于产能过剩状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