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捐赠频率从年、季度到月,捐赠数量从企业利润的20~30%,到50~60%,再到95%——终于,这位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通过公司网站向社会发布了一封“写给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的信”,对外宣布“裸捐”——“死后财产全部捐赠”。
陈光标在自己公司网站上致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17岁的万元户长成亿万富豪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陈光标打了井水,到两公里外的镇上去卖,一分一杯,一个中午放学的时间能挣2-3毛钱。
1981年,13岁的陈光标在暑假里,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卖冰棒。后来,他又瞅准机会,做起了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5、6元钱到一天能挣300多元钱。
1985年,17岁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同年,他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
经过5年的专业学习,他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那时,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刚刚发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让陈光标听得热血沸腾。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光标大胆地用身上仅有的3000元钱,研制成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1997年,陈光标成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2003年,陈光标又瞄准了环保行业,成立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主要是从事房屋拆迁业务,对拆除后的建筑垃圾进行钢筋剥离等二次处理。”陈光标笑着说,“处理建筑垃圾,这其实是一个看不到的金矿。”
据资料,2009年,该公司实现103亿元的产值,净利润4.1亿元,其中捐赠出去3.19亿元,陈光标也获得了“中国首善”的称号。目前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也是中国唯一的能把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企业。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可耻”
陈光标在《北京晨报》发表的一篇自述中称:“在巨宫中死去是一种可耻。”
他现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有6D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个亿。这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家当。
“起初我原本想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给孩子和家人留下百分之五,但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全捐的还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德智体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我觉得他只要继承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的人生路上靠自己肯定没问题。我也不是没给孩子留下点什么,我给他的是精神财富,是榜样的力量,而这种东西是无价的。”
陈光标还表示,近期,他将在江苏乃至全国找一家最权威的公证处,对财产进行公证,以让全社会监督。
陈光标发达了,而他的弟弟陈景标在南京一家工厂做保安,妹妹陈春华在江宁~家酒店给人洗碗。“虽然他们工资也就一千多块钱,但他们也都自食其力,经受社会的磨炼,等他们在社会上锻炼到一定程度,我一定会资助他们一人开一间小店做点小生意。”陈光标说,因为当时家境贫穷,上不起学,弟妹文化程度很低,不会因为弟妹是自己的亲人,就把他们都揽在自己的公司里。
对弟、妹如此,但对弟、妹的孩子,陈光标则慷慨解囊,把弟、妹共6个孩子的学费、杂费、医药费以及平时的零花钱都包揽下来了。陈光标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弟、妹被生活的磨难耽误了前程,他们的孩子,我一定要扶持好,让他们读好书,将来有所作为。”
“搭钞票墙只为让慈善透明”
曾有记者到南京采访陈光标,他派人来接站,6座的林肯车。后座4个位子相对而设,中间有个小酒吧,20来只玻璃酒杯搁在杯架上。采访完,他又派人送记者上火车站,换了一辆车奥迪,车价也不菲。
陈光标的“高调”不止在此。陈光标是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团的领头羊,每到过年,总要号召一些企业家捐钱捐物给贫穷地区的老百姓,2007年捐了830万元,2008年捐了3100万元。2010年春节前,全国700多个企业家以及其他人士共捐资7300万元人民币和价值5000多万元的物品。
因时间紧促,陈光标提出了3300万元现金,别出心裁将其搭了一个长2米、高1.63米的平面“金字塔”,这排场闻所未闻、惊世骇俗。
捐赠仪式结束,大家依据特困、困难、大病的标准,将这些钱分别塞入10万只红包,并将其分装在旅行箱里,挂上密码锁。3天后,他们兵分5路,在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甘肃,依据当地政府开出的受助名单,将一只只红包全部发到贫困户手里。
陈光标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造声势,使慈善捐助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至于社会舆论如何,我顾不上,我只是要亲眼看到钞票发到老百姓手里。
小编点评
世界上大多的人都有善心,但有善行的未必很多。据了解,近10年问,陈光标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0亿人民币,且不管陈光标是“高调慈善”还是“低调慈善”,但他的这些善行确是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陈光标自己说的:“我做的只是使慈善捐助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至于社会舆论如何,我顾不上。”
慈善不管用何种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
陈光标在自己公司网站上致信比尔盖茨和巴菲特,信中指出,当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把财富归还世界,是一种高尚和伟大。相反,“如果在巨富中死去则是可耻的。”所以,“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
17岁的万元户长成亿万富豪
小学三年级的暑假,陈光标打了井水,到两公里外的镇上去卖,一分一杯,一个中午放学的时间能挣2-3毛钱。
1981年,13岁的陈光标在暑假里,每天骑着自行车跑十几里路卖冰棒。后来,他又瞅准机会,做起了贩粮的买卖,从开始的骑自行车贩粮到用拖拉机贩粮,从一天赚5、6元钱到一天能挣300多元钱。
1985年,17岁暑假结束的时候,陈光标挣了两万元钱,成了全乡第一个“少年万元户”。同年,他考入南京中医药学院。
经过5年的专业学习,他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那时,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刚刚发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论述,让陈光标听得热血沸腾。1991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陈光标大胆地用身上仅有的3000元钱,研制成被陈光标命名为“跨世纪家庭CT”的新仪器,不但获得了国家专利,而且一上市就广受好评。1997年,陈光标成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并担任董事长。
2003年,陈光标又瞄准了环保行业,成立了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主要是从事房屋拆迁业务,对拆除后的建筑垃圾进行钢筋剥离等二次处理。”陈光标笑着说,“处理建筑垃圾,这其实是一个看不到的金矿。”
据资料,2009年,该公司实现103亿元的产值,净利润4.1亿元,其中捐赠出去3.19亿元,陈光标也获得了“中国首善”的称号。目前该企业是中国最大的高科技环保拆除公司,也是中国唯一的能把建筑垃圾二次利用的企业。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可耻”
陈光标在《北京晨报》发表的一篇自述中称:“在巨宫中死去是一种可耻。”
他现在全国十多个城市有6D0多台大型设备,在北京、上海、香港、南京等地购置有办公楼,再加上其他固定资产和现金一起,大约有50多个亿。这就是他目前的全部家当。
“起初我原本想捐出百分之九十五,给孩子和家人留下百分之五,但最终让我下定决心全捐的还是孩子。我在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现在学习成绩不错,德智体各方面素质都很高。我觉得他只要继承我吃苦耐劳的精神,未来的人生路上靠自己肯定没问题。我也不是没给孩子留下点什么,我给他的是精神财富,是榜样的力量,而这种东西是无价的。”
陈光标还表示,近期,他将在江苏乃至全国找一家最权威的公证处,对财产进行公证,以让全社会监督。
陈光标发达了,而他的弟弟陈景标在南京一家工厂做保安,妹妹陈春华在江宁~家酒店给人洗碗。“虽然他们工资也就一千多块钱,但他们也都自食其力,经受社会的磨炼,等他们在社会上锻炼到一定程度,我一定会资助他们一人开一间小店做点小生意。”陈光标说,因为当时家境贫穷,上不起学,弟妹文化程度很低,不会因为弟妹是自己的亲人,就把他们都揽在自己的公司里。
对弟、妹如此,但对弟、妹的孩子,陈光标则慷慨解囊,把弟、妹共6个孩子的学费、杂费、医药费以及平时的零花钱都包揽下来了。陈光标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弟、妹被生活的磨难耽误了前程,他们的孩子,我一定要扶持好,让他们读好书,将来有所作为。”
“搭钞票墙只为让慈善透明”
曾有记者到南京采访陈光标,他派人来接站,6座的林肯车。后座4个位子相对而设,中间有个小酒吧,20来只玻璃酒杯搁在杯架上。采访完,他又派人送记者上火车站,换了一辆车奥迪,车价也不菲。
陈光标的“高调”不止在此。陈光标是全国企业家光标榜样爱心团的领头羊,每到过年,总要号召一些企业家捐钱捐物给贫穷地区的老百姓,2007年捐了830万元,2008年捐了3100万元。2010年春节前,全国700多个企业家以及其他人士共捐资7300万元人民币和价值5000多万元的物品。
因时间紧促,陈光标提出了3300万元现金,别出心裁将其搭了一个长2米、高1.63米的平面“金字塔”,这排场闻所未闻、惊世骇俗。
捐赠仪式结束,大家依据特困、困难、大病的标准,将这些钱分别塞入10万只红包,并将其分装在旅行箱里,挂上密码锁。3天后,他们兵分5路,在新疆、西藏、云南、贵州、甘肃,依据当地政府开出的受助名单,将一只只红包全部发到贫困户手里。
陈光标说:不是故弄玄虚,而是造声势,使慈善捐助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至于社会舆论如何,我顾不上,我只是要亲眼看到钞票发到老百姓手里。
小编点评
世界上大多的人都有善心,但有善行的未必很多。据了解,近10年问,陈光标累计向社会捐赠款物13.40亿人民币,且不管陈光标是“高调慈善”还是“低调慈善”,但他的这些善行确是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如陈光标自己说的:“我做的只是使慈善捐助透明化,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至于社会舆论如何,我顾不上。”
慈善不管用何种方式,达到目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