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对冲击波疗法与传统康复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肱骨外上髁炎100例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50例,分别进行冲击波治疗和传统康复技术治疗,比较两组病例术前及术后的HSS肘关节功能评分、VAS疼痛评分。结果: 冲击波疗法与传统疗法都可以显著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的疼痛,两组治疗后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冲击波疗法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传统疗法组治疗后。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HSS评分高于小针刀组治疗后。结论: 在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疼痛和恢复功能方面,体外冲击波疗法比小针刀效果更明显。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 小针刀疗法;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征,是由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引起的以肱骨外上髁局限性疼痛,伸腕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性疾病,多见于需反复作前臂旋转、用力伸腕活动的成年人,好发于右侧[1]。该病是临床骨科门诊中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疗法有理疗、局部封闭、中医推拿、艾灸、小针刀、体外冲击波疗法等[2]。其中本文研究利用小针刀疗法,该法属于传统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治疗效果与医师的经验关系密切; 冲击波疗法是经FDA 认证可用于肱骨外上髁炎治疗的一种全新技术,对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具有安全、无创、无并发症等优点[3]。本研究对比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小针刀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100例,随机分为传统疗法组和冲击波疗法组,每组50例。排除严重全身性疾病、局部血管神经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等。两组疗法适应证相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具有可比性(表1) 。
表1 两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一般资料(n=50)
1.2 诊断情况
(1)皮肤无炎性反应,肘关节X 线正侧位片证实无骨质病变,活动度不受影响;(2) 有明确慢性劳损病史,肘关节疼痛,用力时加重; (3) 查体有肱骨外上髁局部极敏锐的压痛,前臂旋前掌屈时疼痛加重; 。
1.3治疗方法
(1)传统疗法组: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患侧取伸肘位,常规消毒后,将小针刀刀口与屈肌纤维走向平行,垂直于骨面进针直达骨面,2~3 针剥离局部纤维后出针,无菌纱布覆盖针孔后行患肘屈伸数次,术后24 h 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间隔7 d 重复治疗1 次,3 次为一个疗程。40 例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治疗。(2) 体外冲击波组: 应用惠康公司的HK. ESWO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采用体表痛点定位法,找到肘內侧最明显的压痛点1~2 个,以压痛点为冲击波治疗焦点,工作电压8 kV,治疗频率60 Hz,每个点给予冲击波1200 次,间隔3 d 重复1 次,3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均不给予口服及外用药物、理疗等治疗手段,嘱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随访。
1.4 评价标准
1.4.1 HSS 肘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 肘关节评分表2: 疼痛30 分,功能20 分,伸屈范围20 分,肌肉力量10 分,屈曲挛缩6 分,伸直挛缩6 分,旋前4 分,旋后4 分。综合评价患者肘关节疼痛、活动度及日常功能。
1.4.2VAS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0分为完全无痛,10 分为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疼痛。功能评价标准为: (1) 优,疼痛完全消失,没有任何活动障碍;(2)良,偶尔略有疼痛,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影响; (3) 可,疼痛减轻,但仍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4) 差,疼痛没有任何减轻,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 疼痛评分比较
小针刀组VAS 评分: 治疗前6.74 ± 0.73,治疗后2.24 ± 0.75; 体外冲击波组VAS 评分:治疗前7.01 ± 0.69,治疗后1.07± 0.66。两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小针刀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2 HSS 肘关节评分及功能评估
传统组HSS肘关节评分: 治疗前61.22 ± 8.63,治疗后83.71 ±7.65;体外冲击波组评分: 治疗前59.67 ± 8.54,治疗后92.06 ± 8.07。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HSS 评分高于小针刀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经冲击波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好。小针刀组达到功能优良的为31例,占总数的77.5%,而体外冲击波组优良数为35 例,占87.5%(表2)。
表2 两组肱骨外上髁炎治疗后功能对比( n = 50)
3 讨论
3.1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累积性损伤,中老年人受凉也可诱发本病,不一定有明显损伤史[5]。一般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因素为:肌腱过度超负荷重复活动是主要病因,肌腱组织发生微小的撕裂,超出了自身修复能力,肌腱生物力学性能降低[6]。局部血供不足导致损伤的肌腱细胞营养不充足,合成修复和重建肌腱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困难[7]。由于病变位置较深,常规物理因子在治疗部位上往往很难到达深部软组织。 3.2 小针刀疗法的优势及缺点
小针刀疗法在治疗某些由粘连引起的软组织局部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具有创伤小、见效快、对治疗工具要求低等优点。很多报道证明其在治疗肱骨内外上髁炎中具有较理想的疗效,其治疗原理可能为针刀切断了增生的粘连炎性纤维组织,解除了局部神经和小血管的卡压。但其疗效受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的影响较大。
3.3 体外冲击波疗法的特点及机制
冲击波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在治疗骨骼肌肉慢性损伤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国外研究者在使用冲击波治疗内上髁炎时也取得了关节疼痛的明显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只是在手部的握力恢复上不甚理想。近来,关于冲击波治疗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研究表明,冲击波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帮助肌腱恢复,增强刺激神经纤维,阻止疼痛刺激增加并由此增加止痛效果;破坏疼痛受体的细胞膜,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递。诱导筋膜炎侵袭的组织发生微创伤,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愈合反应,愈合过程引起血管生成和增加局部营养供应,因而刺激修复过程,最终缓解症状。
综述,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更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小针刀疗法具有费用低、简单实用等优点,更适合于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宏鹰.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探讨及临床综合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 :173-174.
[2] Kwon B C,Kwon Y S,Bae K J. The Fascial Elevation and Tendon Origin Resec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Medial Epicondylitis[J].Am J Sports Med,2014,42(7):1731-1737.
[3] 杜心如,韩子玉,徐恩多,等.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10(1):6-8.
[4] 雷慧,邓罗平,孙华.时间阻断和空间阻断对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思维判断的影[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257—261.
[5] 任凱,龚晓明.运动员腱止点末端病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1(8):755—756.
[6] 洪溪屏,陈理进,蓝琳友,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3,16(2):243—244.
[7] 刘玉杰,蔡胥,周密,等.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治疗网球肘8 例初步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23(6):655—656.
关键词:体外冲击波; 小针刀疗法;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又名肘外侧疼痛综合征,是由急性外伤、慢性劳损或感受风寒湿邪致使局部气血凝滞,络脉瘀阻而引起的以肱骨外上髁局限性疼痛,伸腕及前臂旋转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性疾病,多见于需反复作前臂旋转、用力伸腕活动的成年人,好发于右侧[1]。该病是临床骨科门诊中常见病、多发病,治疗的方法很多,常用的疗法有理疗、局部封闭、中医推拿、艾灸、小针刀、体外冲击波疗法等[2]。其中本文研究利用小针刀疗法,该法属于传统简单有效的方法,但治疗效果与医师的经验关系密切; 冲击波疗法是经FDA 认证可用于肱骨外上髁炎治疗的一种全新技术,对软组织慢性损伤性疾病具有安全、无创、无并发症等优点[3]。本研究对比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小针刀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4]。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
选择2010年11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肱骨外上髁炎100例,随机分为传统疗法组和冲击波疗法组,每组50例。排除严重全身性疾病、局部血管神经损伤、神经根型颈椎病等。两组疗法适应证相同,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疼痛程度等具有可比性(表1) 。
表1 两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一般资料(n=50)
1.2 诊断情况
(1)皮肤无炎性反应,肘关节X 线正侧位片证实无骨质病变,活动度不受影响;(2) 有明确慢性劳损病史,肘关节疼痛,用力时加重; (3) 查体有肱骨外上髁局部极敏锐的压痛,前臂旋前掌屈时疼痛加重; 。
1.3治疗方法
(1)传统疗法组: 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后,患侧取伸肘位,常规消毒后,将小针刀刀口与屈肌纤维走向平行,垂直于骨面进针直达骨面,2~3 针剥离局部纤维后出针,无菌纱布覆盖针孔后行患肘屈伸数次,术后24 h 内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间隔7 d 重复治疗1 次,3 次为一个疗程。40 例均由同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实施治疗。(2) 体外冲击波组: 应用惠康公司的HK. ESWO 体外冲击波治疗仪,采用体表痛点定位法,找到肘內侧最明显的压痛点1~2 个,以压痛点为冲击波治疗焦点,工作电压8 kV,治疗频率60 Hz,每个点给予冲击波1200 次,间隔3 d 重复1 次,3次为一个疗程。两组治疗一个疗程后比较疗效,在治疗过程中均不给予口服及外用药物、理疗等治疗手段,嘱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随访。
1.4 评价标准
1.4.1 HSS 肘关节功能评分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 肘关节评分表2: 疼痛30 分,功能20 分,伸屈范围20 分,肌肉力量10 分,屈曲挛缩6 分,伸直挛缩6 分,旋前4 分,旋后4 分。综合评价患者肘关节疼痛、活动度及日常功能。
1.4.2VAS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VAS 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功能评分,0分为完全无痛,10 分为能想象的最严重的疼痛。功能评价标准为: (1) 优,疼痛完全消失,没有任何活动障碍;(2)良,偶尔略有疼痛,工作和日常生活完全没有影响; (3) 可,疼痛减轻,但仍影响工作和日常活动;(4) 差,疼痛没有任何减轻,严重影响日常活动。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 ± s 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VAS 疼痛评分比较
小针刀组VAS 评分: 治疗前6.74 ± 0.73,治疗后2.24 ± 0.75; 体外冲击波组VAS 评分:治疗前7.01 ± 0.69,治疗后1.07± 0.66。两组治疗后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小针刀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两组治疗后均未出现局部血肿、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
2.2 HSS 肘关节评分及功能评估
传统组HSS肘关节评分: 治疗前61.22 ± 8.63,治疗后83.71 ±7.65;体外冲击波组评分: 治疗前59.67 ± 8.54,治疗后92.06 ± 8.07。两组治疗后H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体外冲击波组治疗后HSS 评分高于小针刀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表明经冲击波治疗的患者疼痛缓解更明显,功能恢复更好。小针刀组达到功能优良的为31例,占总数的77.5%,而体外冲击波组优良数为35 例,占87.5%(表2)。
表2 两组肱骨外上髁炎治疗后功能对比( n = 50)
3 讨论
3.1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部伸肌总腱处的累积性损伤,中老年人受凉也可诱发本病,不一定有明显损伤史[5]。一般认为肱骨外上髁炎的发生因素为:肌腱过度超负荷重复活动是主要病因,肌腱组织发生微小的撕裂,超出了自身修复能力,肌腱生物力学性能降低[6]。局部血供不足导致损伤的肌腱细胞营养不充足,合成修复和重建肌腱损伤的细胞外基质困难[7]。由于病变位置较深,常规物理因子在治疗部位上往往很难到达深部软组织。 3.2 小针刀疗法的优势及缺点
小针刀疗法在治疗某些由粘连引起的软组织局部疼痛方面具有肯定的疗效,具有创伤小、见效快、对治疗工具要求低等优点。很多报道证明其在治疗肱骨内外上髁炎中具有较理想的疗效,其治疗原理可能为针刀切断了增生的粘连炎性纤维组织,解除了局部神经和小血管的卡压。但其疗效受操作者手法和经验的影响较大。
3.3 体外冲击波疗法的特点及机制
冲击波疗法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治疗手段,在治疗骨骼肌肉慢性损伤性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国外研究者在使用冲击波治疗内上髁炎时也取得了关节疼痛的明显缓解和功能的恢复,只是在手部的握力恢复上不甚理想。近来,关于冲击波治疗的相关报道逐渐增多,研究表明,冲击波可促进局部血管扩张,刺激血液循环,帮助肌腱恢复,增强刺激神经纤维,阻止疼痛刺激增加并由此增加止痛效果;破坏疼痛受体的细胞膜,抑制疼痛信号的产生及传递。诱导筋膜炎侵袭的组织发生微创伤,从而刺激机体产生愈合反应,愈合过程引起血管生成和增加局部营养供应,因而刺激修复过程,最终缓解症状。
综述,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效果更佳,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小针刀疗法具有费用低、简单实用等优点,更适合于基层卫生院、社区服务站等开展。
参考文献:
[1]高宏鹰.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探讨及临床综合治疗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 :173-174.
[2] Kwon B C,Kwon Y S,Bae K J. The Fascial Elevation and Tendon Origin Resection Techniqu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Recalcitrant Medial Epicondylitis[J].Am J Sports Med,2014,42(7):1731-1737.
[3] 杜心如,韩子玉,徐恩多,等. 肱骨外上髁炎病因的解剖学研究[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13,10(1):6-8.
[4] 雷慧,邓罗平,孙华.时间阻断和空间阻断对网球运动员接发球思维判断的影[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3:257—261.
[5] 任凱,龚晓明.运动员腱止点末端病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1(8):755—756.
[6] 洪溪屏,陈理进,蓝琳友,等.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观察[J].浙江创伤外科,2013,16(2):243—244.
[7] 刘玉杰,蔡胥,周密,等.关节镜监视下射频治疗网球肘8 例初步报告[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4,23(6):655—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