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进步衍生了许多先进技术,特别是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促进我国农业种植的发展,提高了种植户的经济收入。玉米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在我国有着广泛的种植范围。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研究,我国玉米种植技术较成熟。主要阐述了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分析了玉米病虫害防治措施。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4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高产技术可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同时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但是我国玉米技术不断优化的同时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玉米高产地区,病虫害问题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应不断研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1 影响玉米生长的因素
1.1 干旱天气
玉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是重要的旱地作物,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但在春季播种后,可能遇到干旱天气,导致玉米缺少水分,影响玉米的生长,同时导致病虫害的出现。
1.2 土壤养分
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分支持。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不同,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施用肥料不当会影响玉米养分的吸收,造成土壤中养分含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吸收。
1.3 秋淋问题
在玉米生长的后期阶段,因为光照条件不足,导致光合效率低,造成玉米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遇到秋淋天气,直接影响玉米的授粉,从而影响玉米的结穗率[1]。
2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2.1 挑选优良的玉米品种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受品种的影响。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综合考虑多个厂家,综合对比再进行购买。玉米在地势平坦和水源充足的地区生长较快,在选择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子选择完成后要进行消毒,保证玉米的生长。为此,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同时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2 整地
玉米的需肥量较大,但是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选择土壤疏松和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种植地块,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对茬口的要求较低,但是以前茬作物为马铃薯最好。此外,如果前茬作物是其他农作物,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防止病虫害出现。在玉米种植前,进行深翻整地,保证田地中没有硬块,翻耕的深度为20~25 cm,通过精耕细作的整理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湿润度。
2.3 深松深耕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必须采取良法良种的农业技术。因玉米的植株较高,在前期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深耕深松处理,会影响玉米的扎根,不利于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很难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尤其是遇到大风或者多雨天气会增加玉米倒伏概率,不利于玉米的高产和稳产。为此,应该采取深松深耕的方式,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方便排灌,为提高玉米产量奠定坚实的基础[2]。
2.4 播种
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发芽率直接受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影响。为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应该在适合的季节和温度条件下进行玉米的种植。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温度为6~8 ℃时更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如果温度为10~12 ℃,影响玉米的生长速度。为此,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关注温度的变化,保证土壤中水分满足种子的发芽需求。无论采取何种播种方式,都应该把握好播种的深度,适宜深度为4~6 cm,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玉米的发芽率,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
2.5 种植密度的选择
种植密度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结合玉米的种类和土壤情况选择具体的种植密度。相关研究显示,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玉米的通风性,增加患病的概率;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会增加种植成本,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可以采取宽窄行等种植方法,通过确定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产量。
2.6 田间管理工作
在日常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如在玉米拔节或者灌浆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较高,应做好该时期的施肥和灌溉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保证土壤中养分和水分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在种植过程中,控制好种植密度,密度太小会造成弱苗和病苗的现象,影响玉米的产量。管理人员和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玉米的后期管理,结合生长实际情况加强玉米生长中养分和水分的管理,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2.7 水肥管理
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不同。第一,玉米幼苗期。该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高,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即可,如果水分过多,会造成幼苗死亡。为此,应控制好该时期的灌溉量,促进根系的健康发育,保证玉米根系的健壮,提高玉米抗风能力。第二,玉米大喇叭口期。该时期是玉米穗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该时期的水肥管理工作。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增施有机肥料,满足玉米穗粒形成所需要的养分。此外,要注意对叶片的保护,防止叶片受到损害。第三,玉米吐丝期。该时期是玉米氮肥需求的關键时期,但是不能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要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避免对玉米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第四,玉米蜡熟期。该时期是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该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第五,完熟期。该时期玉米重量比之前有所降低,可能品质下降。为此,要做好该时期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控制工作。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对玉米虫害的防治
3.1.1 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对玉米的影响较大。玉米螟虫主要侵害玉米的嫩苞叶部位,然后啃食玉米粒。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玉米螟虫,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第一,在土壤翻耕的过程中,进行深翻处理和消毒处理,防止螟虫的虫卵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可以利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虫的防治,在玉米螟虫繁殖的高发期,结合玉米螟虫的破坏力在玉米田放入赤眼蜂,能够消灭玉米螟虫的虫卵,破坏玉米螟的繁殖环境,减少玉米螟虫的数量。如果选择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式没有效果,可以选择化学药剂进行喷杀。
3.1.2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主要发生在降水量较大时,对玉米的危害较大。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第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光灯进行诱捕,或者在田间放置容器,在容器中加入糖醋混合液,也能够诱杀玉米黏虫。如果虫害较严重,可以喷洒敌百虫粉进行防治,效果显著。
3.1.3 蚜虫
蚜虫也是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危害很大。在进行蚜虫防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技术,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然后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对种子进行拌药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或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减少蚜虫的发生概率。玉米蚜虫发生的高发期,蚜虫对玉米危害较大。为此,要做好该时期的预防工作,可以在玉米心叶撒上辛硫磷颗粒剂,消灭蚜虫。
3.2 对玉米病害的防治
3.2.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一旦感染大斑病后,玉米叶片会出现斑块,之后逐渐蔓延,影响玉米的苞叶部位。在患病初期阶段,玉米叶片的变化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加剧,病变部位逐渐扩大和蔓延,最后危及叶脉部位。在该病的发病中期阶段,根茎会受到影响,或者叶片的边缘出现卷曲。在大斑病的后期阶段,叶片逐渐干枯。为此,做好大斑病的防控工作,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在选种完成后,可以通过深翻土壤的方式抑制大斑病的发生。如果玉米叶片出现白斑要立刻摘除,防止大斑病的传播和蔓延。种植户要做好日常的水肥管理工作,定期喷洒农药。
3.2.2 病毒病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病毒病,又被称为矮花叶病,为害玉米的生长,导致花叶部位出现变化。可采取化学防治方式,做好病毒病的防治工作。
3.2.3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和茎秆,在玉米种植中经常出现,主要是因氮肥的施用量过大,玉米植株生长过快,导致营养不足。另外,该病害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传播,为此,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保证肥料的施用及后期肥料科学配比,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选择农业防治技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对土壤进行深耕深翻处理,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瘤黑粉病发生。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应该做好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研制出新的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保证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 1 ] 马有明.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術及病虫害防治[J].农技服务,2016(2):101.
[ 2 ] 赵卫超.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4):264.
关键词:玉米;高产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措施
文章编号: 1005-2690(2021)10-0048-02 中国图书分类号: S435.13;S513 文献标志码: B
玉米高产技术可促进玉米产业的发展,同时保证种植户的经济收益。但是我国玉米技术不断优化的同时病虫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特别是玉米高产地区,病虫害问题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应不断研究玉米高产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病虫害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1 影响玉米生长的因素
1.1 干旱天气
玉米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是重要的旱地作物,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对水分的要求较高。但在春季播种后,可能遇到干旱天气,导致玉米缺少水分,影响玉米的生长,同时导致病虫害的出现。
1.2 土壤养分
在我国一些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壤中富含丰富的微量元素,为玉米的生长提供养分支持。因为不同地区的土壤肥力不同,若农民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施用肥料不当会影响玉米养分的吸收,造成土壤中养分含量减少,不利于养分的吸收。
1.3 秋淋问题
在玉米生长的后期阶段,因为光照条件不足,导致光合效率低,造成玉米有机质含量较少。如果遇到秋淋天气,直接影响玉米的授粉,从而影响玉米的结穗率[1]。
2 玉米高产种植技术
2.1 挑选优良的玉米品种
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直接受品种的影响。在进行选种的过程中,种植人员需综合考虑多个厂家,综合对比再进行购买。玉米在地势平坦和水源充足的地区生长较快,在选择玉米种植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种子选择完成后要进行消毒,保证玉米的生长。为此,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减少病虫害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同时选择抗倒伏能力强的玉米品种,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2 整地
玉米的需肥量较大,但是对土壤的要求不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要选择土壤疏松和保水保肥能力强的种植地块,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对茬口的要求较低,但是以前茬作物为马铃薯最好。此外,如果前茬作物是其他农作物,要做好土壤的消毒工作,防止病虫害出现。在玉米种植前,进行深翻整地,保证田地中没有硬块,翻耕的深度为20~25 cm,通过精耕细作的整理方式,可以提高土壤的疏松度和湿润度。
2.3 深松深耕
为了保证玉米的高产稳产,必须采取良法良种的农业技术。因玉米的植株较高,在前期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如果不能进行深耕深松处理,会影响玉米的扎根,不利于玉米对养分和水分的吸收,很难保证玉米的正常生长,尤其是遇到大风或者多雨天气会增加玉米倒伏概率,不利于玉米的高产和稳产。为此,应该采取深松深耕的方式,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方便排灌,为提高玉米产量奠定坚实的基础[2]。
2.4 播种
玉米种子的发芽率直接影响玉米的产量,玉米发芽率直接受温度和水分条件的影响。为保证玉米种子的出芽率,应该在适合的季节和温度条件下进行玉米的种植。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温度为6~8 ℃时更利于玉米种子的发芽,如果温度为10~12 ℃,影响玉米的生长速度。为此,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要关注温度的变化,保证土壤中水分满足种子的发芽需求。无论采取何种播种方式,都应该把握好播种的深度,适宜深度为4~6 cm,太深或太浅都会影响玉米的发芽率,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
2.5 种植密度的选择
种植密度也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在玉米种植的过程中,结合玉米的种类和土壤情况选择具体的种植密度。相关研究显示,如果种植密度过大,会影响玉米的通风性,增加患病的概率;如果种植密度过小,会增加种植成本,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利用。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可以采取宽窄行等种植方法,通过确定种植密度提高玉米的产量。
2.6 田间管理工作
在日常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管理。如在玉米拔节或者灌浆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较高,应做好该时期的施肥和灌溉工作。在管理的过程中,种植人员应该密切关注玉米的生长情况,保证土壤中养分和水分能够满足玉米生长需求。在种植过程中,控制好种植密度,密度太小会造成弱苗和病苗的现象,影响玉米的产量。管理人员和种植人员必须重视玉米的后期管理,结合生长实际情况加强玉米生长中养分和水分的管理,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2.7 水肥管理
玉米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量不同。第一,玉米幼苗期。该阶段对水分的要求不高,满足玉米的生长需求即可,如果水分过多,会造成幼苗死亡。为此,应控制好该时期的灌溉量,促进根系的健康发育,保证玉米根系的健壮,提高玉米抗风能力。第二,玉米大喇叭口期。该时期是玉米穗粒形成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该时期的水肥管理工作。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增施有机肥料,满足玉米穗粒形成所需要的养分。此外,要注意对叶片的保护,防止叶片受到损害。第三,玉米吐丝期。该时期是玉米氮肥需求的關键时期,但是不能单一施用一种肥料,要控制好肥料的施用量,避免对玉米造成不利影响,从而影响玉米的产量。第四,玉米蜡熟期。该时期是保证玉米高产和稳产的关键时期,必须做好该时期的田间管理工作。第五,完熟期。该时期玉米重量比之前有所降低,可能品质下降。为此,要做好该时期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控制工作。 3 玉米病虫害防治技术
3.1 对玉米虫害的防治
3.1.1 玉米螟虫
玉米螟虫对玉米的影响较大。玉米螟虫主要侵害玉米的嫩苞叶部位,然后啃食玉米粒。如果不能及时地处理玉米螟虫,会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可以采取以下几种防治方法。第一,在土壤翻耕的过程中,进行深翻处理和消毒处理,防止螟虫的虫卵在土壤中越冬。第二,可以利用赤眼蜂进行玉米螟虫的防治,在玉米螟虫繁殖的高发期,结合玉米螟虫的破坏力在玉米田放入赤眼蜂,能够消灭玉米螟虫的虫卵,破坏玉米螟的繁殖环境,减少玉米螟虫的数量。如果选择的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方式没有效果,可以选择化学药剂进行喷杀。
3.1.2 玉米黏虫
玉米黏虫主要发生在降水量较大时,对玉米的危害较大。应该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第一,利用害虫的趋光性设置诱光灯进行诱捕,或者在田间放置容器,在容器中加入糖醋混合液,也能够诱杀玉米黏虫。如果虫害较严重,可以喷洒敌百虫粉进行防治,效果显著。
3.1.3 蚜虫
蚜虫也是影响玉米健康生长的主要害虫之一,对玉米的危害很大。在进行蚜虫防治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物理防治技术,及时清理田间杂草,破坏蚜虫的生存环境,然后采取化学防治手段,对种子进行拌药处理,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或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减少蚜虫的发生概率。玉米蚜虫发生的高发期,蚜虫对玉米危害较大。为此,要做好该时期的预防工作,可以在玉米心叶撒上辛硫磷颗粒剂,消灭蚜虫。
3.2 对玉米病害的防治
3.2.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病害,一旦感染大斑病后,玉米叶片会出现斑块,之后逐渐蔓延,影响玉米的苞叶部位。在患病初期阶段,玉米叶片的变化较明显,随着病情的加剧,病变部位逐渐扩大和蔓延,最后危及叶脉部位。在该病的发病中期阶段,根茎会受到影响,或者叶片的边缘出现卷曲。在大斑病的后期阶段,叶片逐渐干枯。为此,做好大斑病的防控工作,要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在选种完成后,可以通过深翻土壤的方式抑制大斑病的发生。如果玉米叶片出现白斑要立刻摘除,防止大斑病的传播和蔓延。种植户要做好日常的水肥管理工作,定期喷洒农药。
3.2.2 病毒病
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会遇到病毒病,又被称为矮花叶病,为害玉米的生长,导致花叶部位出现变化。可采取化学防治方式,做好病毒病的防治工作。
3.2.3 瘤黑粉病
瘤黑粉病主要为害玉米的叶片和茎秆,在玉米种植中经常出现,主要是因氮肥的施用量过大,玉米植株生长过快,导致营养不足。另外,该病害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如果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传播,为此,在玉米生长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氮肥的施用量,结合玉米生长的实际情况保证肥料的施用及后期肥料科学配比,减少病害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选择农业防治技术,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对土壤进行深耕深翻处理,通过科学管理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减少瘤黑粉病发生。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其产量和质量直接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此,应该做好玉米种植技术的研究工作,不断研制出新的种植技术,提高玉米的抗病虫害能力,保证玉米的高产和稳产,增加种植户的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 1 ] 马有明.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術及病虫害防治[J].农技服务,2016(2):101.
[ 2 ] 赵卫超.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其病虫害防治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6(4):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