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稻水象甲是重要的检疫性害虫。本文介绍了稻水象甲的发生、分布、为害情况,重点分析了防治稻水象甲的新方法和新技术,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夏玉米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84-2
0 前言
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 kuschel)属于鞘翅目象甲科,原产于北美,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最初,稻水象甲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被发现,后来随着贸易往来、作物的种植、气候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阿肯色等州蔓延和扩散,至1959年为止,已经扩散到美国的20多个州,并伴随着交往的频繁,在世界范围内蔓延。[1]据报道,该虫害20世纪70年代传入亚洲的日本,其中1976~1986年间迅速传遍整个日本国,其发生面积约占日本水稻面积的70%。[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在唐山市发现,之后在渤海湾地区扩展和蔓延。[3]1990年在台湾地区新竹、桃园、苗栗等县发生和为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福建、湖南等地区发生。稻水象甲的危害面积由原来的几亩地,发展到2000年的40万公顷,已成为稻飞虱之后的第二大水稻害虫。[4]一般情况下,稻水象甲为害后,可减产20%左右,少数防治不及时的稻田可达到30%~50%,有的可达到80%。[5]为了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过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防治方法不断出现,这给稻水象甲的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当前防治稻水象甲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的寄主范围很广,不仅可取食旱地作物,而且可取食水田作物。据报道,稻水象甲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食,在高粱、玉米、水稻上为害严重。[6]在一般情况下,稻水象甲的幼虫寄主比较少,仅为害水田作物,尤其在水稻稻根基部发生十分严重。卵经孵化后在取食水稻的叶鞘及附件组织,二龄幼虫在水稻根部为害,使水稻矮化、生长缓慢,籽粒减少,产量减低。遇到冬天,可以成虫在山地、荒地、田埂等场所越冬,主要潜伏在4~5厘米的土层中,而且耐低温性较强,但干燥对其越冬不利。[7]次年遇到合适的条件会迅速生长,特别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稻水象甲发生较重。据报道,稻水象甲在美国每年可发生2代,在我国根据地区不同,发生的代数也不一样。在黄河以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如:河北、辽宁、山东、北京等地区。在双季稻区,每年可发生1代或2代,但注意以第1代为主,晚稻的发生少而且轻。[8]另外,稻水象甲的发生还与种植制度有关,在水稻单、双季混栽区稻水象甲的发生量高于单季稻区,早稻高于晚稻。
2 防治方法
2.1 加强检疫
由于稻水象甲为害大,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无有效的防控药剂,加强检疫十分关键。做好检疫工作可以将稻水象甲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阻止其传播和蔓延,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由于稻水象甲可经稻谷、稻壳、稻草、交通工具、秧苗等途径传播,因此,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稻谷、稻苗、稻壳调运,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9]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稻水象甲的基本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选育抗虫品种是解决害虫为害的根本途径。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根能力强、自身补偿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可耐稻水象甲的为害,损失也较小,但我国目前还没筛选出抗稻水象甲很强的水稻新品种,有待今后研究。[10]第二:培育壮秧,实时调整播期。壮秧不仅返青快,而且补偿能力强,可减轻稻水象甲的为害,另外适时调整播期可使稻水象甲的发生盛期和水稻的敏感期错开,从而减轻虫害的发生。第三: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浅水不利于稻水象甲的产卵,而且易导致幼虫死亡,因此,搞好田间水分管理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
2.3 物理防治
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特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可以起到高效环保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稻田设置杀虫灯,可达到集中消灭的效果。[11]另外,利用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的特点,在稻田周围布置防虫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但由于这两种方法成本较高,大面积推广困难,有待今后探索更好的方法。
2.4 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方法具有速度快、高效、省时、省力等优势,仍然是防控稻水象甲的主要方式。过去,一直使用克百威防控稻水象甲,但1995年以后该药剂在一些作物上被限制使用。[12]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都还没有筛选出很好的药剂,但有些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稻水象甲的为害,如:功夫、来福灵、敌杀死、灭扫利等药剂在水稻移栽前和稻水象甲发生1代时使用,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成虫的危害,当然,也可以在水稻移栽后施用稻乐丰、锐劲特、多来宝等药剂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13]
2.5 生物防治
近年来,采用生物防治稻水象甲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美国多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有益线虫防治稻水象甲可以达到40%的防治效果。日本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同地区施用密度和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陈祝安等研究结果证明在稻水象甲怀卵期间,施用绿僵菌能使防治效果提高到92.5%[14];张玉江等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白僵菌和常规药剂混配,防治稻水象甲的效果会明显提高[15];柴一秋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不同来源的绿僵菌均可使稻水象甲致死。[16]这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探索生物防治稻水象甲奠定了基础。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防治稻水象甲的过程中,筛选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自稻水象甲在我国被发现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研究课题组,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但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调查,明确其传播机制、暴发机理及其他生物的关系等需要今后探讨。其次,有关稻水象甲对环境的适应性、种群发展规律、扩散规律、综合治理技术等全方位的研究还不足,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由于稻水象甲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且相当广泛,加上其越冬场所比较简陋,要完全灭菌是不可能的,尽管小范围的消灭没有问题,但仅靠人力物力难以扭转稻水象甲蔓延趋势,因此,加强检疫十分必要。再次,当前的防治新方法和新技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都有待改进,如:农业防治费工费时,化学防治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效果缓慢等问题,亟待今后解决。总之,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在改进的同时,不妨发挥各自优势,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将稻水象甲控制在一定的阈值之下,来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WEBB J L.Notes on the rice water weevil[J].J Econ Ent,1914,1(7):432-438.
[2] ASAYMA T.& T.Invasion and spread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 Kusche1, in Japan[A].In:Hirai.K.(ed.),Establishment,Spread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and Migratory Rice Pests in East Asia[C].NARC:TSUKUBA,1993,83-103.
[3] 付海滨,丛斌.入侵害虫稻水象甲的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17-320.
[4] 余守武,杨长登,李西明.我国稻水象甲的发生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6,6,10-12.
[5] 丁玉芝.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2, (2):57.
[6] 邱良妙,魏辉.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2):172-175.
[7] 黄街,胡美英.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4,26(2):86-90.
[8] 郭文超,李晶.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70-74.
[9] 李秀文.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230(6):29-33.
[10] 潘鵬亮,秦玉川,赵晴.水稻品种混播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2)212-219.
[11] 王维超.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09-210.
[12] 吕利华,马春森.信安市稻水象甲的传入及蔓延的控制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1996,(3):40-42.
[13] 宋建科,崔玉龙.山东省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控制[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6):59- 60.
[14] 陈祝安,冯惠英,施立聪,等.田间施用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评价[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53-55.
[15] 张玉江,张汉友.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J].河北农垦科技,1997,(4):25-44.
[16] 柴一秋,陈祝安,冯惠英,等.金龟子绿僵菌对稻水象甲的致病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1):22-25.
作者简介:王珊(1989-),女,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廖晓兰(1962-),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
关键词:夏玉米螟;发生;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3)-06-0084-2
0 前言
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 kuschel)属于鞘翅目象甲科,原产于北美,是一种重要的检疫性害虫。最初,稻水象甲在美国的密西西比河流域被发现,后来随着贸易往来、作物的种植、气候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在美国的路易斯安那、德克萨斯、阿肯色等州蔓延和扩散,至1959年为止,已经扩散到美国的20多个州,并伴随着交往的频繁,在世界范围内蔓延。[1]据报道,该虫害20世纪70年代传入亚洲的日本,其中1976~1986年间迅速传遍整个日本国,其发生面积约占日本水稻面积的70%。[2]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首次在唐山市发现,之后在渤海湾地区扩展和蔓延。[3]1990年在台湾地区新竹、桃园、苗栗等县发生和为害。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有天津、辽宁、山东、浙江、吉林、福建、湖南等地区发生。稻水象甲的危害面积由原来的几亩地,发展到2000年的40万公顷,已成为稻飞虱之后的第二大水稻害虫。[4]一般情况下,稻水象甲为害后,可减产20%左右,少数防治不及时的稻田可达到30%~50%,有的可达到80%。[5]为了有效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过去主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近年来,伴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防治方法不断出现,这给稻水象甲的防控奠定了基础。本文就当前防治稻水象甲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提供参考。
1 生物学特性
稻水象甲的寄主范围很广,不仅可取食旱地作物,而且可取食水田作物。据报道,稻水象甲主要以禾本科、莎草科植物为主食,在高粱、玉米、水稻上为害严重。[6]在一般情况下,稻水象甲的幼虫寄主比较少,仅为害水田作物,尤其在水稻稻根基部发生十分严重。卵经孵化后在取食水稻的叶鞘及附件组织,二龄幼虫在水稻根部为害,使水稻矮化、生长缓慢,籽粒减少,产量减低。遇到冬天,可以成虫在山地、荒地、田埂等场所越冬,主要潜伏在4~5厘米的土层中,而且耐低温性较强,但干燥对其越冬不利。[7]次年遇到合适的条件会迅速生长,特别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稻水象甲发生较重。据报道,稻水象甲在美国每年可发生2代,在我国根据地区不同,发生的代数也不一样。在黄河以北地区,每年发生1代,如:河北、辽宁、山东、北京等地区。在双季稻区,每年可发生1代或2代,但注意以第1代为主,晚稻的发生少而且轻。[8]另外,稻水象甲的发生还与种植制度有关,在水稻单、双季混栽区稻水象甲的发生量高于单季稻区,早稻高于晚稻。
2 防治方法
2.1 加强检疫
由于稻水象甲为害大,传播速度快,繁殖力强,无有效的防控药剂,加强检疫十分关键。做好检疫工作可以将稻水象甲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阻止其传播和蔓延,保障水稻安全生产。由于稻水象甲可经稻谷、稻壳、稻草、交通工具、秧苗等途径传播,因此,划定疫区和保护区,严禁稻谷、稻苗、稻壳调运,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扩散。[9]
2.2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稻水象甲的基本防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选育抗虫品种是解决害虫为害的根本途径。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生根能力强、自身补偿能力强的水稻品种,可耐稻水象甲的为害,损失也较小,但我国目前还没筛选出抗稻水象甲很强的水稻新品种,有待今后研究。[10]第二:培育壮秧,实时调整播期。壮秧不仅返青快,而且补偿能力强,可减轻稻水象甲的为害,另外适时调整播期可使稻水象甲的发生盛期和水稻的敏感期错开,从而减轻虫害的发生。第三:多年的研究結果表明: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水分条件密切相关。浅水不利于稻水象甲的产卵,而且易导致幼虫死亡,因此,搞好田间水分管理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
2.3 物理防治
利用稻水象甲具有趋光特性,在田间设置黑光灯进行诱杀,可以起到高效环保的效果。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稻田设置杀虫灯,可达到集中消灭的效果。[11]另外,利用稻水象甲的飞行能力的特点,在稻田周围布置防虫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控稻水象甲的发生和为害。但由于这两种方法成本较高,大面积推广困难,有待今后探索更好的方法。
2.4 化学防治
由于化学防治方法具有速度快、高效、省时、省力等优势,仍然是防控稻水象甲的主要方式。过去,一直使用克百威防控稻水象甲,但1995年以后该药剂在一些作物上被限制使用。[12]目前,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台湾地区都还没有筛选出很好的药剂,但有些药剂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稻水象甲的为害,如:功夫、来福灵、敌杀死、灭扫利等药剂在水稻移栽前和稻水象甲发生1代时使用,可有效控制稻水象甲成虫的危害,当然,也可以在水稻移栽后施用稻乐丰、锐劲特、多来宝等药剂控制稻水象甲的发生。[13]
2.5 生物防治
近年来,采用生物防治稻水象甲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美国多年的研究结果证明:利用有益线虫防治稻水象甲可以达到40%的防治效果。日本利用白僵菌和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也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不同地区施用密度和时间不同而存在差异。陈祝安等研究结果证明在稻水象甲怀卵期间,施用绿僵菌能使防治效果提高到92.5%[14];张玉江等研究结果显示利用白僵菌和常规药剂混配,防治稻水象甲的效果会明显提高[15];柴一秋的研究结果证明了不同来源的绿僵菌均可使稻水象甲致死。[16]这些研究结果为下一步探索生物防治稻水象甲奠定了基础。
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防治稻水象甲的过程中,筛选了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今后解决。自稻水象甲在我国被发现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成立了研究课题组,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生态学、发生规律、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但对稻水象甲的生物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不深入,还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调查,明确其传播机制、暴发机理及其他生物的关系等需要今后探讨。其次,有关稻水象甲对环境的适应性、种群发展规律、扩散规律、综合治理技术等全方位的研究还不足,需进一步开展研究。由于稻水象甲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且相当广泛,加上其越冬场所比较简陋,要完全灭菌是不可能的,尽管小范围的消灭没有问题,但仅靠人力物力难以扭转稻水象甲蔓延趋势,因此,加强检疫十分必要。再次,当前的防治新方法和新技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弊端,都有待改进,如:农业防治费工费时,化学防治污染环境,生物防治效果缓慢等问题,亟待今后解决。总之,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在改进的同时,不妨发挥各自优势,采用综合治理的方法将稻水象甲控制在一定的阈值之下,来保障水稻的安全生产,确保丰收。 参考文献
[1] WEBB J L.Notes on the rice water weevil[J].J Econ Ent,1914,1(7):432-438.
[2] ASAYMA T.& T.Invasion and spread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Lissorbqptrus oryzqphilus Kusche1, in Japan[A].In:Hirai.K.(ed.),Establishment,Spread and Management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and Migratory Rice Pests in East Asia[C].NARC:TSUKUBA,1993,83-103.
[3] 付海滨,丛斌.入侵害虫稻水象甲的研究进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34(4):317-320.
[4] 余守武,杨长登,李西明.我国稻水象甲的发生及其研究进展[J].中国稻米,2006,6,10-12.
[5] 丁玉芝.稻水象甲的发生与防治[J].植物保护,2002, (2):57.
[6] 邱良妙,魏辉.福建省稻水象甲分布与发生规律研究[J].福建农业学报,2007,22(2):172-175.
[7] 黄街,胡美英.检疫害虫稻水象甲的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昆虫天敌,2004,26(2):86-90.
[8] 郭文超,李晶.新疆首次发现水稻重大外来有害生物稻水象甲[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1):70-74.
[9] 李秀文.检疫性害虫稻水象甲的发生及防治对策[J].天津农林科技,2012,230(6):29-33.
[10] 潘鵬亮,秦玉川,赵晴.水稻品种混播对害虫和天敌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学报,2012,28(2)212-219.
[11] 王维超.稻水象甲发生规律与防治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5:209-210.
[12] 吕利华,马春森.信安市稻水象甲的传入及蔓延的控制对策[J].吉林农业科学,1996,(3):40-42.
[13] 宋建科,崔玉龙.山东省稻水象甲的发生与控制[J].中国农学通报,1997,13(6):59- 60.
[14] 陈祝安,冯惠英,施立聪,等.田间施用绿僵菌防治稻水象甲效果评价[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2):53-55.
[15] 张玉江,张汉友.白僵菌防治稻水象甲田间试验[J].河北农垦科技,1997,(4):25-44.
[16] 柴一秋,陈祝安,冯惠英,等.金龟子绿僵菌对稻水象甲的致病性[J].中国生物防治,2000,16(1):22-25.
作者简介:王珊(1989-),女,湖南农业大学生物安全科学技术学院在读研究生,从事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
通讯作者:廖晓兰(1962-),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植物病害综合防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