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语境,一桥梁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年前,我前往香港中文大学(以下简称“中文大学”)读研,“香港中文大学”这几个字响亮且好记,可从我个人的求学经历来看,我所选读的大部分课程均采用全英文授课,中文授课的课程不多。既然大部分课程以英文授课,为什么这所学校要叫“中文大学”?这“中文”两字背后到底有何意义?
  一桥梁,可通内外
  1963年10月,为了大批在香港攻读中文的中学学生升学需要,香港政府决定在主要提供英国学生就读的香港大学外,合并新亚、崇基、联合三家书院,成立一所新大学,是为“香港中文大学”。当时香港的官方语言只有一种,即英文,香港的法律及公文由英语写成,中文翻译仅作为参考。因此英语成为中文大学的官方教学语言。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后,特区政府开始在学校推行“两文三语”(两文为中文和英文,三语为广东话、英语和普通话)教学。
  改革开放之前,中文大学以“中国研究服务中心”为代表的一系列学术机构成为西方学者研究中国学问的平台。比如像我的老师劳格文这样的汉学家,他当时研究庄子和中国道教文化时,就选择透过香港了解内地。1970年代,劳格文经余英时等介绍,几次来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和宗教系做访问研究。他发现,在香港不仅可以阅读到大量民国文献,更可以阅读到1949年之后出版的中国内地学术著作与期刊。透过香港这个窗口,劳格文得以了解到1949年之后的内地农村基层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还乘坐火车从中文大学出发,向北20公里到达罗湖桥,站在瞭望亭北望宝安县渔村(现已是深圳区)水田里耕作的农民。
  当时的香港中文大学是全世界仅有的几个可以同时读到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以及世界各国和地区报刊的地方之一。而中文大学的一批自内地来港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为西方学人学习标准的中文、研究中国学问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他们也利用中文大学与海外学术界无缝接轨的便利,不必远渡重洋到欧美高校进行研究。当时的香港是离海峡两岸学者最近的英文学术环境,在这里就可以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访问学者进行交流。
  我在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读书期间,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细节:这里收藏了不少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内地地方档案(尤其是县级档案馆内的档案),以及历次群众运动所留下来的文稿、小报、诗抄等。相信这对于研究中国当代史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这些资料是怎么来的呢?1967年爆发过“解放香港”运动,一些内地年轻人越过深圳河,经尖沙咀渡海至香港岛,将毛主席语录与革命红旗挂在中环写字楼上。他们还从内地带来了大量出版物。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有一个电子数据库,将五六十年代内地的一些手抄报进行扫描、识读,供全世界的中国当代史研究者参阅。
  双语境,你我能聊
  如今内地大学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化程度大幅度提升,与内地一流大学相比,中文大学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双语环境,这里仍然是中西学术沟通的便利之地。
  中研院院士李欧梵先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电影方面研究的大拿。他在哈佛大学东亚系讲中国文学的课,在国外研究中国当代文学一定得用英文发表论文,但研究的是中国学问,怎么可能脱离中国,可内地中文系的英文普及率不高,英语学术方面发表文章的程度和层次也不高,因此双方交流有一定障碍。对李欧梵而言,香港无疑是最适合的地方,中文大学的中英双语学术环境,正好为世界各国学人研究中国学问提供了讨论、交流的平台。他在中文大学开办了中国文学和世界文学方面的讨论班,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华语文学的学者,全放在这个中英双语平台上对话。
  我在中文大学读研期间,参加过一次李欧梵组织的学术会议,那次参会让我印象深刻,收获颇丰。当时李欧梵邀请了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用中英双语做了《“根”的政治,“势”的诗学》主题演讲,其核心概念是介绍Sinophone(“中国风”,这个自创词汇泛指海峡两岸以外的华语文学与华人文学,与独立后的原英国殖民地文学Anglophone相对应)。主题演讲结束后的讨论环节,各国学者们有的说中文,有的讲英文,场面热闹。虽然在座的学生们,有的人只能听懂中文,有的只能听懂英文,有的两者兼通,但我相信当时在场的每个人,都能在这种交流平台上得到启发和收获,这种既中又英,中英相互对照相互比较的形式,汉语语境和英语语境中的学者都能get in,这在其他地方难以实现的事,在香港这个特殊的地方,尤其在中文大学很好地实现了。中文大学使中文和英文获得平等的地位。
  拿我本人感兴趣的中国文学来说,研究中国文学不能只盯着中文,也要尽可能用英文去开展自己的研究,拓宽自己的视野。因为在全世界,有很多不讲中文照样把中国文学、历史、哲学研究得非常好的学者,对做研究的同学来说,怎样看到他们的研究成果?如果不出国,香港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内地的中文系受传统影响,太注重古代传统文学,而对于在世界语境下的中文和中国文学关注是远远不够的。在香港,特别是中文大学,从一开始就把中国文学放在世界文学的框架之下。因此视角和出发点完全不同,能给内地的学者和学生很大的启发。
  再比如我有一位学法律的学姐选择来中文大学读法律研究生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目前内地尚不允许境外律师事务所在内地设置机构接案子或做相关的业务。但在香港,这是被允许的。
  责任编辑:刁雅琴
其他文献
我在中戏上学,大三了,也快毕业了,现在回顾起大学生活,觉得挺迷茫也挺失落的。我学的是戏剧管理,这个专业特别水。曾经预期能在这个学校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反正就是觉得大学和高中相比,应该在各种资源、平台上都更上一层才对。其实我以前更喜欢拍片子,想学导演,一直想自己做点什么东西出来。可是现实并不能是预期得那么好,我学这个专业是走弯路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能怎么办?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做的事
在杨帆看来,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崇高,而他们快递行业的崇高,就是源于“被需要”。  快递小哥杨帆四年前开始在北京从事快递行业,他回忆:“那时候骑着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不管酷暑还是寒冬总是担心客户的快递会被送晚,所以就拼命地骑着自行车飞奔,还记得一年八月十五送月饼,我一辆自行车带了三十多盒月饼,天又下着大雨,不得已把衣服脱下来盖在月饼盒子上。”  现在他做快递兼职外卖,他说:“说实话真的很累,每天风吹
RLU风云  1978年出生的兰大电台,最初叫“兰州大学广播站”,1987年试播无线调频广播,更名为“兰州大学广播电台”。直到2001年4月23日,电台正式播出无线调频广播节目,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Radio of Lanzhou University,也就是让很多“退休台胞”念念不忘的RLU。  电台设置了专题部、新闻部、技术部、体育部、听众服务部等部门,每一年纳新完毕,台长、编辑、记者、播音、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是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的遗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92年春天,在大一下学期的“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课上,我第一次听老师提到陈旭麓,直到1996年才真正读到这本“精心构思、反复推敲、凝结着先生大量心血的学术著作”。从那时起,这本书陪伴了我20年,我已记不清通读了过多少遍,书早已被我圈点勾划的不成样子了。在这本书的扉页上,是我1998年1月30日写的一句话:“一本好书,
尹采绿第一次见到苏叶是在图书馆楼下。  远远看到那个男生,穿着白衬衫、拿着大喇叭,  为来参观的小学生介绍学校的光荣历史,  采绿扑哧笑出了声。  男生齐楚像是听到了她的笑声,  转过头来,四目相对,  采绿只觉得曾在小说里看到的白衣胜雪的男子似乎从书页里一步步走了出来,  立在她面前,目不转睛地看着她,  败笔是手里捏着一只发出噪音的大喇叭。  遇见  再次看到苏叶是在舞台上,镁光灯下,他和女主
2016年年初席卷了全国的“霸王级寒潮”为广州带来了一场百年一遇的降雪,这场雪让广州人激动的原因不仅是罕见,还因为意外——各大气象台都没有预报说广州要下雪。  不过,在1月16日的“中大追风足迹”个人公众号中,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应用气象专业的大三学生周明灏发了一篇名为《极地涡旋南下:“超级寒潮”下周扫荡全国》的原创文章,在文中,周明灏参考美国气候预测中心(CPC)气候监测预报图,通过观察北极涛动
孙俊16岁进入东南大学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就读,现为MEMS(即微电子机械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纳皮米中心的博士研究生。他是闻名全校的科研先锋,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材料界公认的顶级学术期刊《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IF=36.4)上发表封面文章,这是国内论文第二次登上该期刊封面。他的研究成果对下一代纳米加工工艺有着重要的意义,可广泛应用在生物医学、电子器件、计算机、军事等领域。孙
提起北京大学,你可能想到的是未名湖、博雅塔;提起清华大学,你脑海中立即闪现的也许是二校门与荷塘月色;  说到北京语言大学,就不得不谈一下这代表了北语特色的万国墙了。万国墙被称为“万国”墙一点不夸张,众所周知,北语留学生众多,凡是来北语读书的留学生的国家都被镌刻在墙体上,这也成为北语文化交流史的见证。  每到毕业季和开学季,三五成群的中外学生便来到万国墙面前合影留念。  丹桂飘香的九月,万国墙迎来了
中学时,她不到一半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其余时间都在家里干活,照顾多病的父母;大学时,她从只识26个英文字母到掌握汉语、英语、土耳其语等5门语言,通过计算机等级和大学英语水平考试;后来她在家乡办汉语公益课堂和小小图书馆,服务乡亲近两千人次……她是来自新疆的热孜宛古丽麦海提,杭州师范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院2012级本科学生。  从古丽记事开始,她的家庭就很困难。父亲年逾古稀,且体弱多病,有时候连续几个月
今天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本书:《深蓝帝国》,通过这本书来解答上面这三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  现在的粉丝大都由土豆、地瓜做成,这些都是从美洲传过来的。还有一些外来食物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口味,像西红柿、辣椒、烟草,这些食物都是宋朝以后传入中国的。这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玛雅人与宋朝人,谁活得更像我们?你想,宋朝人不吃麻辣烫,不吃醋溜土豆丝,不吃西红柿炒鸡蛋……  美洲的粮食作物传入中国,还造成了一个重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