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表现为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独特的“冰山理论”叙事手法的采用,以及象征的运用使其作品带有中西交汇的悲剧意识。
关键词:悲剧意识 海明威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被称为“冰山理论”,作品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来展示深刻的内涵。这种写作风格使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既具有西方传统的深沉特点又具有东方的含蓄色彩。
一 语言特色:
电报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见其痕迹。《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这样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审美情趣——“越少,也就越多”,即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具有电报风格。如:
“老人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力,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而且,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又忿恨不已,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时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用词而言,海明威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简明、易懂。他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二 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你都可以省去不写,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冰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让读者从简洁平谈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想。且看老人是如何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握小男孩的脚,直到他醒来。这无声的语言意蕴着无限的温情,然而它丝毫无损于老人的“硬汉”形象。相反,它更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刚柔共济,相得益彰。
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他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象征性:
1、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2、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海明威并不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狡猾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这一巨型画卷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这象征着当时的美国社会,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
3、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4、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不禁“啊”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
四 悲剧效果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原则进行创作的,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蓄。他的悲剧是深沉的,但从效果上来看却带着某种中国传统意味的“中和”。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海明威是个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使自己那丰富的情感不会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出来,尽量使自己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写得冷静而不露声色,而读者却分明体验到作者深厚的情感。例如:“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不太多,尼克。”“女人呢,多不多?”“难得有。”看似毫无情感,毫无感受的两句对话,却显示了一个受到死亡影响的孩子对生命、死亡的本能感受,最后他“相信他永远不会死”,既是生命不朽的渴望,也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贝茨曾经说,海明威“在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流动着极其深沉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这一“火山熔岩”的控制,所流露的含蓄蕴藉,一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激情与中庸,同时存在于海明威的悲剧作品中,这也就体现出中西交汇,尤其是中西悲剧感的交溶对一个现代作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南平师专报》,2006年。
[2]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苏伟丽,女,1970—,吉林白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
关键词:悲剧意识 海明威 象征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他以“精通现代叙事艺术”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影响”而荣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他的作品语言简练,具有电报风格。其独特的叙事手法被称为“冰山理论”,作品中还大量运用象征来展示深刻的内涵。这种写作风格使其作品中的悲剧意识既具有西方传统的深沉特点又具有东方的含蓄色彩。
一 语言特色:
电报风格在海明威的小说中无处不在,无论是叙述事实,铺陈景物,对话,还是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都可见其痕迹。《老人与海》的语言是简洁的,而所表达的思想又十分深刻,引人深思。这样不仅揭示了文体的结构关系,也表现了现代艺术的走向和审美情趣——“越少,也就越多”,即语言的表述方式简练客观而节奏迅速,具有电报风格。如:
“老人清楚,他必须得保持体力,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而且,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又忿恨不已,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时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用词而言,海明威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简明、易懂。他倾向用英语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
二 叙事手法:冰山理论
“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你都可以省去不写,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冰山理论”的主要特点是含蓄,它对所提出的事实不加评论、解释,让读者从简洁平谈的叙述中去慢慢品味、猜想。且看老人是如何在清晨喊醒小男孩的:他轻握小男孩的脚,直到他醒来。这无声的语言意蕴着无限的温情,然而它丝毫无损于老人的“硬汉”形象。相反,它更充分地表现了老人“重压下的优雅风度”——刚柔共济,相得益彰。
三 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他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象征的基本含义是用某种知觉或想象的图象标示来暗示某种不可见的意蕴,通过意象来诱发欣赏者的经验和情感的表现,使文学作品产生强盛的生命力和永久的艺术魅力。作为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深知此道,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思想变成具体的物象,再让读者从具体的物象激发经验想象和情感的表现,去挖掘其中的意蕴。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通过局部修辞手段的象征手法来赋予这部小说象征性:
1、故事的主人公圣地亚哥是“生命英雄”的象征。他敢于向人生的种种磨难宣战,向人生命的极限挑战并超越它。在与大海、大马林鱼和鲨鱼的较量中,他以自信、勇敢、强悍的英雄形象奏响了一曲深沉低回的大提琴协奏曲。
2、大海象征人生的搏斗场,是人类社会的剪影。海明威并不只是对大海作客观的描写,许多地方是通过老人圣地亚哥带有倾向性的默想、回忆、自言自语等形式叙述出来的。那有毒的水母是海里最狡猾的生物,但却是海龟的美食,还有那“在阳光下闪出银白色光的金枪鱼跳得很远地捕食小鱼”,小鸟被老鹰追捕时发出“微弱而凄惨的叫声”,这一巨型画卷所展现的是自然界中永恒的弱肉强食生存斗争的景象。这象征着当时的美国社会,有势力者高高在上,为所欲为,而芸芸众生则在社会底层受愚弄,遭鱼肉。
3、鲨鱼代表一切破坏性的力量,是掠夺成性、制造灾难,阻止人们达到理想境界的各种破坏性恶势力的象征。
4、作者通过多处象征性描写,有意识地把老人比作基督的化身。在故事的全过程中,老人经历了两次被钉十字架的过程。如,当老人圣地亚哥看到星鲨时,不禁“啊”了一声。作者描述道:“这个词儿是没法翻译的,也许不过是一声叫喊,就像一个人感到钉子穿过他的双手,钉进木头时不由自主地发出的那种喊叫声”。
四 悲剧效果
由于海明威是借助“冰山”原则进行创作的,他的悲剧作品也就显得极为含蓄。他的悲剧是深沉的,但从效果上来看却带着某种中国传统意味的“中和”。海明威自己认为《永别了,武器》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我们并没有感到悲哀。这种悲的情怀,由于“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而显得更加含而不露。海明威是个感情奔放的人,但在具体创作中却极力控制自己的感情,使自己那丰富的情感不会在作品中毫无节制地宣泄出来,尽量使自己与作品保持一定的距离,写得冷静而不露声色,而读者却分明体验到作者深厚的情感。例如:“自杀的男人有很多吗,爸爸?”“不太多,尼克。”“女人呢,多不多?”“难得有。”看似毫无情感,毫无感受的两句对话,却显示了一个受到死亡影响的孩子对生命、死亡的本能感受,最后他“相信他永远不会死”,既是生命不朽的渴望,也是对死亡的本能恐惧。
贝茨曾经说,海明威“在貌似粗硬枯燥的文风外壳下,流动着极其深沉的节奏,宛然炽热的火山熔岩”。这一“火山熔岩”的控制,所流露的含蓄蕴藉,一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激情与中庸,同时存在于海明威的悲剧作品中,这也就体现出中西交汇,尤其是中西悲剧感的交溶对一个现代作家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戴金喜:《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南平师专报》,2006年。
[2] 秦秀白:《文体学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年。
作者简介:苏伟丽,女,1970—,吉林白城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英汉语言对比、翻译理论与实践,工作单位:白城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