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变时代,企业组织一定是动态的

来源 :销售与市场·营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nrud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领先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创新企业,其组织人事结构的突然变化,常常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被各种媒介平台炒作。这不免使人备感焦虑。
  对于任何组织管理而言,都必须了解到环境对组织本身的影响。今天,组织的绩效已经不再只是取决于组织本身,更主要的是由组织外部的因素来决定,而决定组织绩效的外部因素就被称为“组织环境”。
  巨变时代,企业组织结构也一定是动态的。但对于组织环境的理解,更需要从根本上去把握,而不是浮于现象表层。这里,我试着对目前环境变化的几个最重要特征给予梳理,并照应企业当下的战略命题予以探索。
  特征一:不确定是经营的条件与机会
  我们先看看这样一家企业的战略机遇。这是一家总部位于广州的高科技公司,其最早的业务是大屏幕拼接技术。公司在该领域拥有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中国市场取得了领先的地位。但是从2011年开始,显示技术的改变让这家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三个最重要的挑战摆在公司面前:新业务没有获得根本性的突破;代理商、用户、市场甚至同行都在观望;公司内部弥漫着怨气、疲惫与无法看清未来的恐惧。
  引发这三个最重要挑战的诱因,一方面来自外部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来自公司内部的问题,核心是不确定性加剧。
  任何一家企业能够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原因是能够与环境互动,并和环境发展的趋势走在一起。所有成功的企业都善于在环境变化中掌握机遇,这家公司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功,源于在过去10年中,理解并拥抱了中国市场的高速发展,用适合中国市场的特点,设计了自己的商业模式。
  但是10年后,环境改变了,如果依然沿用创业之初的商业模式、产品结构以及市场认知支撑业绩,显然无法持续。借助惯性发展,或可能够完成每一年的指标任务,但已经无法看到更长远的未来。公司决策层知道,这是被业绩掩盖的“虚假繁荣”。这种繁荣会让公司在未来的竞争中,陷入极其被动的境地,并有可能一步步失去已有的市场。
  这家公司就是自2011年,意识到需要做出彻底改变,并开始行动。它有意识地让自己不受日常工作的局限,以更为广阔的视角观察行业发展的大格局,并思考各种不同寻常事件对整体市场前景的重大影响。
  他们强迫自己离开舒适区,到行业之外去找新的机会,而不仅仅局限于原有的领域、原有的竞争力、原有的经验。公司确定了“资本驱动转型”的“双业务”战略,在2015年成功跨界到服务行业。今天,这家公司的服务平台已经是中国该领域中的领先者。
  IBM前任总裁郭士纳说过:“核心领导人的存在对转型能否成功有着深刻的影响。”企业总是希望可以寻找到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法,其关键是领导者对于变化的理解以及从中生发出战略的能力。因为今天,企业责任的主体以及组织文化的主体依然在领导者的身上,需要领导者自己来主持企业转型。一旦缺失了领导者转变这个环节,企业转型将很难进行。
  特征二:庞大的线上人口谁能错过?
  关于互联网的“是与非”争论已久,至今没有定论。重要的不是争议本身,我对互联网最深的理解是,它拥有庞大的新族群。2003年中国网民数是0.79亿,网民渗透率是4.6%;2014年,网民数是6.49亿,网民渗透率是48%;2018年网民数超过8亿;15年间,中国网民数增长了10倍。更重要的是,这个消费人群是最活跃、最有生命力的一族人,他们的能力与需求引领着每一个行业的变化,针对他们的商业模式都有着极强的冲击力与颠覆能力。
  互联网技术本身是理解顾客的一个最為直接的手段,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对此并不擅长。大部分领导者都在利用自己的经验来面对顾客,他们通常有超过10年的行业经验,自认为对于行业与市场有着独特的认识,也很自信于自己的判断。
  我自己非常惊讶腾讯这样的公司,它们完全是按照互联网的逻辑,组合新族群展开商业活动。如掌握数据,分析客户行为,选择聚焦哪个细分市场,知道在哪里主动出击,提出自己的关键假设,设计新的商业模式,寻找与发现不同事物间的关联并且与顾客亲密地组合在一起等,从而一举获得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
  有人问我,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我的回答是:传统企业层级森严的官僚体制经常模糊了本来应有的对客户的关注,经营管理完全与顾客脱节。或者也可以这样说,这其实不是互联网企业与传统企业之间的差距,而是好企业与差企业之间的差距。
  现在的事实是,你一定要让自己与庞大的线上族群产生关联,让顾客的体验变得更好,达到极致,在技术创新与顾客需求之间实现完美的连接,从而让企业获得新生。
  特征三:渠道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中国制造在经历了40年连续的高速发展后,不仅告别了改革开放前的物资短缺状况,在今天更是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生产能力普遍过剩的情形。一些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的幅度甚至超50%。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市场陷入普遍的疲软状态,投资与消费需求不足、物价下降等成为一种常态。新制度学派认为一切社会经济问题的根源在于稀缺,过去是商品稀缺,产业资本扩张,而现在是生产过剩,渠道稀缺,商业资本扩张。新渠道的出现,给基于新渠道的资本扩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
  我认为,生产和渠道的结合还应取决于消费者,问题的关键是消费者在购物时是希望有更多的品牌可供比较和选择,还是忠实于某一个品牌。从这一点上讲,对于生产商而言,渠道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产商既要考虑商品的特性,又要考虑消费者的购买习惯,还要平衡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
  互联网技术的出现,让这种平衡兼顾到经济效益,并获得更多的消费者回应。这个全新的渠道,就是基于互联网技术、数据技术而形成的价值网络。在“互联网+”之下,当数据产生是全方位、实时、海量的时候,企业间的协作就必须像互联网一样,要求网状、并发、实时的协同。   新的竞争力特征非常明显,包括:运行数据化优势,信息共享化优势,规模效率优势,协同网络化。在全新的渠道关系中,一家企业如果只拥有内部资源能力,或者仅拥有发展内部优势的能力,则会陷入被动的局面。
  今天最大的挑战就是:战略机会与你现有的资源和能力可能没有关联或者关联不大。这与过去的企业发展路径完全不一样。以前思考战略问题时,会比较多地关心内部资源和能力,关心相对竞争优势以及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而今天需要大家特别在意的是,在市场格局中,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也许不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的企业可不可以与外部机会组合在一起,并为这个新机会建立新的资源与能力,尝试冒险与创新,进行价值创造、价值延伸以及价值共享。
  特征四:新进入者改变游戏规则
  从香港科技大学学生宿舍开始创业,技术来自毕业设计的产品,最终开发出了占据全球70%市场份额的产品—大疆,是第一家将专业无人机推向民用市场的公司,并且在技术、设计、用户体验上都做到了极致。大疆的广告词是:发现世界惊叹之美。大疆用最极致的方法在一个领域深耕,用最简单的方式让一个新手能玩飞行器。
  诸如大疆这样的“新进入者”,是环境不确定性极为重要的一个诱因。它能很快推动新潮流的兴起,用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获得规模与品牌的影响力,进而改变行业发展的格局,并形成一种新的格局。
  作为管理者,必须不断关注新进入者,并真正去思考一些问题:
  ●未来的发展会出现哪些可能的情况?
  ●这些变化分别会带来哪些机会
  ●新进入者的突破会造成什么影响?
  ●这对你所在行业以及你自己的企业意味着什么?
  更重要的是你需要自我转换,站在新进入者的立场,像新进入者那样去思考,去理解市场与顾客,去理解行业价值以及相关方的利益。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切不可低估新生事物的发展势头,很多曾经成功的企业都是在这个问题上失去话语权的。累累前车之辙,这里不再重提。
  特征五:共享经济
  数据时代,企业的增长模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因为增长逻辑完全改变了。不再是规模增长、线性增长,而是通过非连续性的变化寻找协同,实现量级增长。
  从2019年除夕到初五,8.23亿人使用微信收发红包,同比增长7.12%。单从数字上看,微信运用互联网有效地黏住了消费者,它做了一个道场,受众双方互为因应,让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充满了快乐,从而与“个体”成就彼此。腾讯、小米、阿里巴巴等这些公司,都在打造一个共生经济体,也因这个共生的经济体,不断缔造着新的商业神话。
  其实自2016年,也许你会发现“互联网”这个词也落后了,一个新词已经进入人们的语境中,这个词就叫“共享经济”。共享经济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就是离散程度越高,价值集中程度越快。那些分散程度高的行业,已经开始被共享经济所改造,如出租行业、旅游、咖啡餐饮,甚至包括教育。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得益于技术,人们了解资讯和世界的方式越来越多。因为互联网、电视、iPad、云技术等,传播与沟通的创新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些技术令人与世界的沟通变得更多元、更丰富、更复杂。在今天能够获得消費者喜爱的品牌,往往都会主动拥抱创新,认识变化,欣赏并利用这些变化,通过互动与沟通,让自己更加具有影响力。
  人人参与、共创与共享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特征。让大家连接在一起,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学习的事情,就如华为、苹果公司、新传媒等,技术让一切皆有可能,也让人们拥有新感受和新机会,这些新感受和新机会又会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尝试新东西和设计新沟通与互动平台,的确是很令人兴奋的事情。
  德鲁克在《管理未来》中说:“互惠( reciprocity)将成为国际经济整合的核心原则。这一趋势目前已经难以逆转了,无论你喜欢与否(我就不喜欢)。”坦白讲,我也不喜欢,因为一切都以互惠为原则的话,经济关系会表现为越来越多的贸易集团关系和特征,人与人之间也许会表现为交换关系、价值互换关系,这或许导致人们之间太过功利与商业化。我更喜欢单纯、爱以及不求回报。不过我也知道,不管我是否喜欢,互动与互惠已经成为事实和必然的选择,我们都要面对和接受了。
其他文献
2019年7月,任正非接受《雅虎财经》采访时说,三十多年来,华为都是以客户为中心,把为客户创造价值和客户利益放在首位,赢得了大多数客户对华为的信任。2019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4013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3.2%,这充分反映出华为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和实践的成功,而支撑这一点的则是华为营销的大数据管理系统。  任正非说:“需求就是命令,我们一定要重视客户需求。”2002年,华为向IBM公司
期刊
上海或许真的能成为“堡垒”,因为Costco来了。  为何这样说?这源于一个网上流传的段子:如果僵尸来袭,就要躲进Costco,这里有牢固的水泥墙、足够用好几年的食物和生活用品。最重要的是,僵尸绝对进不了Costco的大门,因为僵尸没有会员卡。  8月底,段子里的Costco本尊进驻上海,火爆的场面真就如同堡垒一样难以侵入,瘫痪的交通、排队的长龙、被疯抢一空的各类商品,相关消息持续霸屏社交媒体,营
期刊
No.1迪士尼正式收购福克斯  2019年3月19日,21世纪福克斯发文确认完成了与迪士尼收购相关的分配。现在,21世纪福克斯(21CF)和福克斯集团(FOX)已是分开、独立的上市公司。迪士尼对21世纪福克斯的收购正式生效具体会在3月20日中午12点2分。随后,《死侍》系列的扮演者瑞安·雷诺兹,晒出一张头戴米老鼠帽子的“死侍”照,庆祝加盟迪士尼的第一天。  No.2头腾大战再升级?  2019年3
期刊
对乔布斯、马云“下手”的泰国广告  近期比较火的一则泰国广告,改编自“乔布斯”“马云”的故事。  1976年,21岁的史蒂夫正在进行一个将要改变世界的发明,但在成功之前遇到了难题,他需要别人的建议。  这时,他找到了自己的朋友鲍勃。大胡子鲍勃显然不太靠谱,一脸嫌弃地说:“你发明这个有什么用啊?没人会买的啦!”  但是水果天天要吃,卖吃的才是最靠谱的。史蒂夫“豁然开朗”:我还是去卖水果吧!于是两人合
期刊
上汽集团的“大通”品牌更名了!2019年7月27日,上汽集团在微博以一张海报“你也可以称呼我的中文名字迈克萨斯”,官宣“上汽大通”品牌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名称为“上汽迈克萨斯”。这次看似平静的品牌改名活动,然而却在汽车圈和媒体圈内引起轩然大波、广受争议。  上汽集团对于“大通”改名“迈克萨斯”一事有着独到的解释。MAXUS本是英国商用车LDV集团旗下产品。2009年11月,上汽集团通过全资控股英国
期刊
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曾凭借着劳动力成本优势迅猛发展,从代加工、贴牌起步,一路高歌,将“中国制造”带向世界,中国速度被誉为世界经济奇迹,造就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中国经济大而不强的不足之处。由于部分企业简单粗暴的原始积累,“中国制造”一度被贴上了山寨、低价、劣质的标签。  予我痛苦者,必使我强大。  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
期刊
百岁山“水中贵族”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对深圳市景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景田”)的高端市场定位无疑是成功的。  景田近期又推出“新兴代桶装水”,特意请来与自己品牌有“同名”之缘的女明星景甜为代言人,试图用爆点话题,迅速、有效地将新产品推向市场。然而,景田配景甜,真的是“田上加甜”吗?笔者经过调研发现,想玩好“谐音梗”的名人广告,或许还要多花点心思。  景甜卖水赚吆喝  相比农夫山泉、昆仑山、
期刊
我们看到,华为的主航道—基于摩尔定律,在通信领域做大管道的业务方向从未改变,但是华为在2010年底果断转型,直抵终端做起品牌手机—而不再限于以前那样,只是应经销商之需,做B to B的连接器。这是为什么?现在我们看到了,继华为P20之后,华为手机P30在世界市场掀起的这场风暴,波及之广、震动之大,应该说达到了市场预期。但这只是华为运营逻辑下的果实—而不是华为预谋本身。用任正非的话来说,无论遇到了什
期刊
作为中国第一家民营轿车生产企业,吉利开启了中国民营企业造轿车的先河。  1998年,首辆吉利汽车在中国台州临海基地下线,2018年,吉利全年累计销量达150万辆,全年总收益达到1066亿人民币,市场占有率升至6.2%,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第一。  仅用了20余年的时间,吉利便从地方民营小企业,发展成为全球布局的世界500强企业,旗下更是拥有吉利、沃尔沃、领克、宝腾、路特斯等诸多品牌。吉利是如何做
期刊
有些人表面上是在旅游,背地里却在发掘商机。  “叮泡芙”品牌创始人黄超就属于这种。  “我是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踏入甜品行业的。”  有一次,黄超去国外游玩,在一家甜品店坐着打发时间,这期间有个现象引起了他的关注。他发现有百分之七十的中国人都会到该店消费,并且会选择复购,带些回去给国内的亲朋好友。无论是在欧洲国家,还是在日本,这种情况都屡见不鲜。  “既然有那么多人对国外甜品有需求,为什么不能在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