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习起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人的一生就是学习的一生。学习使人类得以繁延自身,获得间接经验。学习是作为人的一生职责和能力。教师应力求使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有趣、学习内容有实用价值,要对学生的些许进步立即给予表扬,使学生尊严地生活和学习。
[关键词]学习 智力 发展
“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1]还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的过程。”[2]500年以前,14岁就是成年人了。因为在当时,在14岁就己学会了足够多的东西,具有了做为成人的职责和能力。而在今天,这个年龄还属于孩子,因为他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具有做为成人的职责和能力的知识远比500年前多。时代的变化,要求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要改进和提高。就现代教育、教学而言,在校学生学的大多数是别人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一点应该明确。
奥苏伯尔(1978)等人根据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分为两种: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者的理解程度,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晚,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单纯的靠机械记忆的手段的接受学习并不适于低龄儿童,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就应用直接的方式来教学。大量的机械学习不适合各方面未成熟的低龄儿童。但是,机械学习如机械记忆在人们的学习过程当中也是不能避免的,在学习中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机械学习不应是在校生学习的唯一形式,还需要用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更形象生动。发现学习、意义学习适合低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应大量运用。学校教学中,教师不懂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一味用压的方式,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怪不得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消极应付心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原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产生新知识。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能语上也”,说明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记忆过程中,记忆的基本容量、记忆策略的发展(包括复述策略、语义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文化与记忆策略,检索策略等)、元认知的发展,在14岁以下儿童当中,存在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问题解决问题、推理能力也随年龄增长而改善。“学龄儿童不论学习什么总是以他在学习之前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脱离教学的发展是不存在的。”[3]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习前,儿童至少要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指在指导下儿童所能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一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以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为依据,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不能任意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同时,也要教授新知识,教授学生的知识难度要不断提升,遵循趣味性、生动性原则,每天给学生新知识。学生要发展,就是要求每天给学生新知识,发展学生的诸方面水平和能力,直到教授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维果茨基还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时期”(learning optimal period)问题。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和发育程度,学生的学习才成为可能。但如果超过了最佳年龄,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关键年龄没学会母语,之后学习会效果不佳。又如幼儿在6个月之前就要给喂固体食物,否则之后儿童则不会吃固体食物。于是,人们有这样的结论:“学龄儿童不论学习什么总是以他在学习之前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脱离教学的发展是不存在的。”[4]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特别是年幼儿童,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学会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各类文化知识。
人是未完全的,所以人有待学习开发大脑潜能。人是可教育的,这就为学习各种技能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可能。而且,人是需要教育的。没受到教育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人一生下来,就学习各种技能。学习吃食、学习翻身、学习爬跃、学习直立行走,直至学习语言,开发数理逻辑、运动、音乐等各种技能。这些能力是人受社会化所必需的。作为人,必须学习,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学校教育只是人终身学习的一段时期而已。这段时期,是人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极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使自己得到成熟。
人一出生就必须学习。如果不学习,人将不会行走,不会说话,甚至不能进食。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小猫互相戏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小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互野兽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在出生后就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以应对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在人群中长大的称为人,在狼堆中长大的称作狼。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但学习也有冒险的时候,也有单调的时候。在校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课程之难令很多人却步,但也使很多人融入其乐中。为何这么艰难的学习,他们会乐此不疲呢?原因就是他们有学习的动力,乐在其中。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快乐的、有趣的、有用的。但学习也是困难的,甚至也可能是痛苦的经历。因为学习要克服自身障碍,比如认知障碍等。
学习动机分为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学习本身给学习者带来的愉快体验和兴趣。外在动机指教师、家长的表扬、要求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比赛等诱使学习者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外在动机也能转化为内在动机,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外在动机如何转变为内在动机呢?首先,教师应力求使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有趣、学习内容有实用价值。其次,要对学生的些许进步立即给予表扬,使学生尊严地生活和学习。经常性的表扬使学生习惯于努力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外在动机也就转变为内在动机了。
“男孩危机”,在目前中国出现了男孩比不过女孩的现象,实在令人不敢相信。学生喜欢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女学生则文文静静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何会出现这些差距?原因在于女学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学习,男学生则不然。男学生好动,则女学生好静,女学生成绩好就在于她们很勤奋,出现了许多女博士生。女学生一遍遍背教材、背笔记,男学生则不喜欢这样做。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样的,一个学生如果记忆能力略差,但逻辑思维能力很好,那将来可以选择理科,自然成为有用之材,除了智障之人,绝大多数人有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遗传为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后天环境的塑造更加不可缺少,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各占50%。
记得儿子五个多月时的经历,我吊了一个汽球在架子上,我抱着儿子,我对儿子说:“朋朋,用手击球看看。”儿子领悟了我的话,挥动小手去击球,球被打中了。第一次的尝试就给了儿子以成就感,他开心地一次又一次地击球,不仅挥动两只小手,整个身体也跟着动起来。这次经历让我经常回想,一是儿子确实聪明,二是一定要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也许这尝试是失败的。但这种经历就是成长,就是学习。有人不解,在送进学校之前的各种技能学习为何会成功。原因在于学生幼年时,父母在爱抚孩子时,用爱和关心接触孩子的身体,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也体验到安全感和愉悦感。
每个优生都是在教师无数的表扬之下成长的,教师的激励也刺激他们成功。我的一般做法是,考试之后,总是把成绩考好的学生的名字通报一下,表扬一下,对考得不好的学生不给予批评。因为,把考得好的学生的分数一报,他们就知道自己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没必要再受教师的批评而感到自卑。几十分的差距也够大的了,他们也感到挫折,这就够了。听写之后,在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把100分的学生名字例下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有些教师不以为然,说我表扬的面这么广,把学生宠坏了。我说不会,慢班学生更需要表扬,他们缺少自信,应该给他们鼓鼓劲才是。
“赏识教育”的提法已经被提了好多年了,有没有真正做起来呢?就目前来说,有些地方做得很好,有些学校还不行,尤其是在一些慢班。教师常无端发火,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喜欢和需要尊重学生需要、喜好和尊严的教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好好爱护,不能伤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有问题时,一定要好好帮学生解答,不能大声斥责学生,使学生受到伤害。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不仅会对老师仇恨心理,而且对学习也有仇恨心理,厌恶学习、仇恨学习。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教师要好好跟学生交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用打骂的办法只能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
为什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教师的错误做法直接相关。心罚、体罚等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多大伤害,因为他们还小,没办法才屈从大人。有时候,他们也有把老师、家长杀掉的想法,因为大人实在太过分了。目前教科书难度都比较大,没有认真学习肯定会学不好。但是,如果教师肯对学生友善一些的话,学生可能更快乐、学习也更成功,要让学生尊严地生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有些人说学生缺乏生气,厌学心理严重。为什么学生会厌学,对学习有仇恨心理,原因就在于大人逼得太多了。能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得更加有趣,而不要有太多的压力。美国人就做得比较好,他们不打骂孩子,他们认为要顺其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教师还对学生贴上标签,认为部分学生也是“差生”,使这些所谓的“差生”身心俱伤。小时候,父母亲对我的打几乎没有,但骂也经常,经常无缘无故招骂,因此,对母亲就有仇恨心理了。幸亏我学习成绩好,否则,也免不了一打。不能打骂孩子,这是我的体会和做法。
近些年,有人在议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什么?发展人的各种潜能。既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就要强调德育的作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还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两个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何为素质教质?素质可理解为素养加品质。这里的品质指道德品质,指德育。素养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素养,都是作为人的必备素养。文科知识为人文素养,理科知识为科学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中国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旧体制培养少数几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各种潜能,各尽其能。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各种潜能得以开发、利用,得到发展。
学习起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竞争越显激烈。随着提高国民素质、科技进步的要求,学习更显其重要性。学习论认为传承知识、培养学生,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运用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外,还应运用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开启学生的学习潜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培养千千万万具有高素质、社会责任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者。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建构学习型社会的手段。学习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为,全体社会公民“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习型社会是国民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机会,满足学习的需要,学习结果能够得到承认的社会。”[5]在学习型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者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学习者利用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只有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学习者必须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1[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页.
2[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3[3]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7页.
4[4]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7页.
5[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30页.
参考书目:
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
3.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贺铁山,鼓伟,编著.《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
[关键词]学习 智力 发展
“学习是个体获得经验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环境的手段。” [1]还有,“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经验的过程。”[2]500年以前,14岁就是成年人了。因为在当时,在14岁就己学会了足够多的东西,具有了做为成人的职责和能力。而在今天,这个年龄还属于孩子,因为他们还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具有做为成人的职责和能力的知识远比500年前多。时代的变化,要求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都要改进和提高。就现代教育、教学而言,在校学生学的大多数是别人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这一点应该明确。
奥苏伯尔(1978)等人根据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把学习分为两种: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又根据学习者的理解程度,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接受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较晚,需要更高的认知水平。因此,单纯的靠机械记忆的手段的接受学习并不适于低龄儿童,比如在幼儿园阶段,教师就应用直接的方式来教学。大量的机械学习不适合各方面未成熟的低龄儿童。但是,机械学习如机械记忆在人们的学习过程当中也是不能避免的,在学习中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机械学习不应是在校生学习的唯一形式,还需要用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来使学生的学习更有趣、更形象生动。发现学习、意义学习适合低龄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应大量运用。学校教学中,教师不懂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一味用压的方式,死记硬背的方式要求学生学习,怪不得学生不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产生消极应付心态。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过程不只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应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学应该把学生的原有经验作为新知识的增长点,引导学生产生新知识。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能语上也”,说明智力因素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在记忆过程中,记忆的基本容量、记忆策略的发展(包括复述策略、语义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文化与记忆策略,检索策略等)、元认知的发展,在14岁以下儿童当中,存在随年龄增加而增多的趋势,问题解决问题、推理能力也随年龄增长而改善。“学龄儿童不论学习什么总是以他在学习之前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脱离教学的发展是不存在的。”[3]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在学习前,儿童至少要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指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指在指导下儿童所能发展的潜在水平。这一理论认为教师的教学要以儿童的已有发展水平为依据,而且要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得到发展。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基础,不能任意提升教学内容的难度、深度。同时,也要教授新知识,教授学生的知识难度要不断提升,遵循趣味性、生动性原则,每天给学生新知识。学生要发展,就是要求每天给学生新知识,发展学生的诸方面水平和能力,直到教授学生成为多方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维果茨基还提出了“学习的最佳时期”(learning optimal period)问题。只有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和发育程度,学生的学习才成为可能。但如果超过了最佳年龄,则会事倍功半。比如儿童在学习语言的关键年龄没学会母语,之后学习会效果不佳。又如幼儿在6个月之前就要给喂固体食物,否则之后儿童则不会吃固体食物。于是,人们有这样的结论:“学龄儿童不论学习什么总是以他在学习之前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脱离教学的发展是不存在的。”[4]学生的学习是离不开教师的,特别是年幼儿童,学生在教师帮助下学会人类历史文明发展过程中积累、传承下来的各类文化知识。
人是未完全的,所以人有待学习开发大脑潜能。人是可教育的,这就为学习各种技能提供了先决条件和可能。而且,人是需要教育的。没受到教育的人是“自然人”,而不是“社会人”。人一生下来,就学习各种技能。学习吃食、学习翻身、学习爬跃、学习直立行走,直至学习语言,开发数理逻辑、运动、音乐等各种技能。这些能力是人受社会化所必需的。作为人,必须学习,人的一生是终身学习的一生。学校教育只是人终身学习的一段时期而已。这段时期,是人变化最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变化极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使自己得到成熟。
人一出生就必须学习。如果不学习,人将不会行走,不会说话,甚至不能进食。动物学家研究发现,小猫互相戏弄尾巴,是为了发展它将来捕捉老鼠的能力;小狗互咬也是为了发展它将来能咬互野兽的能力。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在出生后就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以应对社会对人的要求。学习是社会化的过程,在人群中长大的称为人,在狼堆中长大的称作狼。学习当然是重要的,但学习也有冒险的时候,也有单调的时候。在校学习成了学生的主要任务,学习课程之难令很多人却步,但也使很多人融入其乐中。为何这么艰难的学习,他们会乐此不疲呢?原因就是他们有学习的动力,乐在其中。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快乐的、有趣的、有用的。但学习也是困难的,甚至也可能是痛苦的经历。因为学习要克服自身障碍,比如认知障碍等。
学习动机分为两种,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指学习本身给学习者带来的愉快体验和兴趣。外在动机指教师、家长的表扬、要求以及同学之间的互相比赛等诱使学习者学习的手段和方法。外在动机也能转化为内在动机,如果教师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内在学习动机,学生就会主动学习、自觉学习。外在动机如何转变为内在动机呢?首先,教师应力求使学习内容、学习过程有趣、学习内容有实用价值。其次,要对学生的些许进步立即给予表扬,使学生尊严地生活和学习。经常性的表扬使学生习惯于努力学习,向更高层次迈进,外在动机也就转变为内在动机了。
“男孩危机”,在目前中国出现了男孩比不过女孩的现象,实在令人不敢相信。学生喜欢看电视、打电子游戏,女学生则文文静静地阅读课外读物。为何会出现这些差距?原因在于女学生能坚持较长时间的学习,男学生则不然。男学生好动,则女学生好静,女学生成绩好就在于她们很勤奋,出现了许多女博士生。女学生一遍遍背教材、背笔记,男学生则不喜欢这样做。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样的,一个学生如果记忆能力略差,但逻辑思维能力很好,那将来可以选择理科,自然成为有用之材,除了智障之人,绝大多数人有智力良好发展的前提条件。遗传为智力发展的物质前提,但后天环境的塑造更加不可缺少,先天素质和后天培养各占50%。
记得儿子五个多月时的经历,我吊了一个汽球在架子上,我抱着儿子,我对儿子说:“朋朋,用手击球看看。”儿子领悟了我的话,挥动小手去击球,球被打中了。第一次的尝试就给了儿子以成就感,他开心地一次又一次地击球,不仅挥动两只小手,整个身体也跟着动起来。这次经历让我经常回想,一是儿子确实聪明,二是一定要让孩子去体验、去尝试,也许这尝试是失败的。但这种经历就是成长,就是学习。有人不解,在送进学校之前的各种技能学习为何会成功。原因在于学生幼年时,父母在爱抚孩子时,用爱和关心接触孩子的身体,孩子在父母的怀抱中,也体验到安全感和愉悦感。
每个优生都是在教师无数的表扬之下成长的,教师的激励也刺激他们成功。我的一般做法是,考试之后,总是把成绩考好的学生的名字通报一下,表扬一下,对考得不好的学生不给予批评。因为,把考得好的学生的分数一报,他们就知道自己跟人家的差距有多大。没必要再受教师的批评而感到自卑。几十分的差距也够大的了,他们也感到挫折,这就够了。听写之后,在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把100分的学生名字例下来,在课堂上给予表扬。有些教师不以为然,说我表扬的面这么广,把学生宠坏了。我说不会,慢班学生更需要表扬,他们缺少自信,应该给他们鼓鼓劲才是。
“赏识教育”的提法已经被提了好多年了,有没有真正做起来呢?就目前来说,有些地方做得很好,有些学校还不行,尤其是在一些慢班。教师常无端发火,把气撒在学生身上,对学生造成很大的伤害。学生喜欢和需要尊重学生需要、喜好和尊严的教师。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要好好爱护,不能伤了他们的求知欲望。学生有问题时,一定要好好帮学生解答,不能大声斥责学生,使学生受到伤害。经常被老师批评的学生,不仅会对老师仇恨心理,而且对学习也有仇恨心理,厌恶学习、仇恨学习。学生成绩考得不好,教师要好好跟学生交流,向学生说明学习的重要性,用打骂的办法只能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
为什么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与教师的错误做法直接相关。心罚、体罚等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多大伤害,因为他们还小,没办法才屈从大人。有时候,他们也有把老师、家长杀掉的想法,因为大人实在太过分了。目前教科书难度都比较大,没有认真学习肯定会学不好。但是,如果教师肯对学生友善一些的话,学生可能更快乐、学习也更成功,要让学生尊严地生活。在平常的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有些人说学生缺乏生气,厌学心理严重。为什么学生会厌学,对学习有仇恨心理,原因就在于大人逼得太多了。能不能使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设计得更加有趣,而不要有太多的压力。美国人就做得比较好,他们不打骂孩子,他们认为要顺其天性,让孩子快乐成长。有时候,教师还对学生贴上标签,认为部分学生也是“差生”,使这些所谓的“差生”身心俱伤。小时候,父母亲对我的打几乎没有,但骂也经常,经常无缘无故招骂,因此,对母亲就有仇恨心理了。幸亏我学习成绩好,否则,也免不了一打。不能打骂孩子,这是我的体会和做法。
近些年,有人在议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我认为,在现阶段中国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发展什么?发展人的各种潜能。既然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那么就要强调德育的作用,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还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即两个全,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何为素质教质?素质可理解为素养加品质。这里的品质指道德品质,指德育。素养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等都是素养,都是作为人的必备素养。文科知识为人文素养,理科知识为科学素养。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中国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旧体制培养少数几个学生的精英教育、应试教育已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全面发展人的自身各种潜能,各尽其能。学生在校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在教师的帮助下,使各种潜能得以开发、利用,得到发展。
学习起着传承人类文明的作用,知识成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竞争越显激烈。随着提高国民素质、科技进步的要求,学习更显其重要性。学习论认为传承知识、培养学生,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健康地成长。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除了运用灌输式地传授知识外,还应运用研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提供适合学生的教育,开启学生的学习潜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使学习者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培养千千万万具有高素质、社会责任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的学习者。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是建构学习型社会的手段。学习必须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行为,全体社会公民“学有所教、学有所乐、学有所成”。“学习型社会是国民一生中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自主灵活地选择学习机会,满足学习的需要,学习结果能够得到承认的社会。”[5]在学习型社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了满足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学习者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由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学习者利用各种正规和非正规的教育资源,自主学习,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只有具备知识更新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能成为新世纪发展需要的人,学习者必须具备这些能力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1[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3页.
2[2]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4页.
3[3]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7页.
4[4]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77页.
5[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7月版,第30页.
参考书目:
1.李洪玉,何一粟.《学习能力发展心理学》,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
2.孙云晓,李文道,赵霞.《拯救男孩》,作家出版社,2010
3.赵丽琴.《怎样让学生爱学习:激发学习动机的7种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贺铁山,鼓伟,编著.《孩子的成长比成绩更重要》,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
5.《教育规划纲要》工作小组办公室.《教育规划纲要学习辅导百问》,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上塘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