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一个发现、一处质疑、一句插话,这些微小的细节,有时竟藏着一个个教学生成点,抓住了这些细节,就促进了课堂动态生成,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独特的魅力,使每个学生都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并得到充分发展。现在谈谈笔者的一些想法及做法。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中表露。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学生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应该给予鼓励、提倡和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发现。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桑娜的善良,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学生各抒己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生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哪个小朋友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能提出连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我就拜他为师。听完教师这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
我看还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小声地议论起来,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交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是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还有的说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
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提高教师语言的水准和品位,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艺术的课,是情感的课。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受欢迎的语文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艺术、是否有情感。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而又富有启发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学生容易被熏陶感染,从而诱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需要,与教师、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周一贯老师曾这样说:“教师运用恰当的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到潜意识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因此,优化语堂教学语言,不能不成为我们的孜孜追求。
新课程有新的理念,教师必须要有新的做法和想法,而不能循规蹈矩,否则,新课程的改革将会是一纸空文。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由中表露。
民主平等是现代师生关系的核心要求。民主平等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学生与老师是平等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权利、尊严、思想感情和需要;第二,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包括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同时学生又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
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课,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回答得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不是表扬他勇于说不,敢于否定的勇气,而是强忍着自己内心的不快,马上补充一个自认为是正确的答案。请问这种做法怎么会自由宽松,怎么提高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感受。因为语文学习是一种个体化行为,由于每个人生活经验的不同,认识水平的差异,即使是阅读同一个文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学习《落花生》,有的学生认为花生的品质值得学习,但是有的学生却认为现代社会要有竞争意识,要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如果都像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没有单位会用你,所以在现代社会,苹果、桃子、石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都体现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主意识,应该给予鼓励、提倡和培养,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
二、构建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讨论分析中发现。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一锤定音的绝对权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问题或学习中出现的某种情况,给予示范,或予以点拨,或组织讨论、辩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采用表演等方式帮助学生感悟语文内容,突破学习上的难点。如《穷人》一课,教师可以这样引导:“我们知道桑娜一家生活穷困,但她心地善良,让我们一起走入课文,看看列夫?托尔斯泰是怎样刻画这个人物的,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认真体会课文中哪些词句表现桑娜的善良,读完之后组内交流。”当学生以自己的学习方式读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我认为这一句最能表现桑娜的善良,我愿意为大家读一读。学生动情地朗读:“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学生各抒己见,把体会到的、找到的句子拿出来共同体会、分享成功的喜悦。这样,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不断闪现智慧的火花,自主学习的意识在增强,学习方式在逐步转变。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只是课堂上的事,应该是学生终生的事。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立足于现在,立足于课堂,由课堂向课外延伸,由课堂向课后拓展,由课堂向课外发送,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最佳学习的意识、能力和习惯。
在教学《赠汪伦》时,让学生初步自我解释诗句的意思后,我对小朋友说,我看哪个小朋友能发现小的问题,哪个能发现大的问题,如果谁能提出连老师也回答不了的问题,那我就拜他为师。听完教师这番充满激励的话语,小朋友个个小眼发光,纷纷埋头读书,思考问题。一会儿,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踏歌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李白和汪伦的感情为什么这么深呢?几个问题后,再也没人举手了。
我看还没有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便鼓励说:“小朋友们真聪明,提出了一些好的问题,但我相信你们再读读诗,再思考思考,讨论讨论,可以提出更有水平的问题。”只见小朋友眉头皱了起来,又埋头默读起来,小声地议论起来,五分钟后,班上的小手又举得更高了。“老师,为什么汪伦早不送晚不送,偏偏等到李白上船要走的时候才来送呢?”一个男孩好像发现了新大陆。“老师,一般人离别时都很伤感,为什么汪伦送李白时高高兴兴地踏歌相送呢?”一位女孩疑惑地问。
这两个问题确实很有价值,他们发现了书上写的与生活实际的不同,下面就这两个问题进行讨论,猜猜看,汪伦为什么等李白上船时才送?为什么汪伦要欢欢喜喜踏歌相送?
同学们自发组成学习小组热烈地展开讨论、想象、交流。
有的说李白和汪伦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李白担心汪伦知道自己要走是会伤心难过,因此就不辞而别。汪伦知道后赶来相送。还有的说可能踏歌相送是当地的风俗。……听到这入情入理的解说,我心花怒放,拍案叫绝。
显然,合作学习使他们产生了灵感。
三、提高教师语言的水准和品位,产生情感共鸣。
语文课,是艺术的课,是情感的课。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受欢迎的语文老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课堂上的语言是否艺术、是否有情感。富有艺术性的导语,能轻松而又富有启发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进入课文的学习,富有激情的教学语言,学生容易被熏陶感染,从而诱发他们心灵深处的需要,与教师、文本产生情感共鸣。周一贯老师曾这样说:“教师运用恰当的艺术化的教学语言,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到潜意识中。以后一旦有相似的情境诱发,就会自然地渗透其间,成为天成的直觉,直觉的天成。此种状态貌似雪泥鸿爪,无迹可寻,实乃日积月累所达成的语感境界。”因此,优化语堂教学语言,不能不成为我们的孜孜追求。
新课程有新的理念,教师必须要有新的做法和想法,而不能循规蹈矩,否则,新课程的改革将会是一纸空文。总之,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