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复杂性科学视野下高校课程知识观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jg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过去对于世界的认识人们总习惯于由简单到复杂,由个别到一般,由线性到复杂网络性,由局部到整体的发展过程。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由于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大型、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社会经济问题,他们都以系统的面貌出现,要求人们从整体上予以解决,因此出现了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这些新的思想与方法,他们是建立在相关多种学科相互渗透基础上的,属于跨多门学科以整体的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学科。20世纪80年代,复杂性研究才以明确的面目出现在科学界,198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盖尔曼、安德逊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若等人聚集了一批从事物理、经济、理论生物、计算机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组成了世界著名的圣塔菲研究所,专门从事复杂性研究,这被认为是复杂性科学兴起的标志。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其研究重点是探索宏观领域的复杂性及其演化问题。复杂性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系统,在这种系统中,许多组成的因素在很多方面进行着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的结果使整体与其中的组成成分具有不同的性质。以经典物理学为代表的传统自然科学是研究简单系统的简单科学,使用的是传统线性与还原论的思维方式。而复杂性科学被称为整体论科学或非还原论科学,被很多人认为是与简单性科学相对立的科学。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非线性
  自从有人类社会以来,人类就对在线性的尺度上排列有所偏爱。17世纪,牛顿以其稳定统一的宇宙观为基础构建了经典力学的框架,进而也构筑了机械论的科学观,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牛顿机械决定论的世界观认为:“每个事物都是预先决定了的。任何随心所欲的事情都不可能发生。这是一个具有绝对规则、严谨秩序的世界。”机械决定论表明:“只有一个世界。现在的状况、为了的发展都是由因果规律完全决定的。”
  
  2.开放性
  封闭系统没有生长、变化,是简单系统,而复杂系统都是开放的,与其环境存在着非线性的、有机的相互作用。复杂多变的环境是系统产生复杂性的根源之一。
  
  3.自组织性
  一般来说,组织是指系统内的有序结构或这种有序结构的形成过程。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Haken认为,从组织的进化形式来看,可以把它分为两类:他组织和自组织。如果一个系统靠外部指令而形成组织,就是他组织,这是针对简单系统来说的;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复杂系统就是具有这样的自组织性。自组织的边界条件是系统开放,而必要条件是系统远离平衡态,只要开放并远离平衡态,其发生与发展过程就必定是一个自组织的过程。非线性与开放性是复杂系统自组织性的条件。复杂系统能够自我适应环境的变化,在应付环境的过程中自动地发展或改变,不存在任何外在的力量来控制系统的发展。同时复杂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也来源于其智能性,即复杂系统是由具有智能的组分构成的,它能够辨识环境.预测未来,在经验中学习,使自身发生适应性变化。
  
  4.整体性
  复杂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由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机械地叠加而成,换言之,复杂系统不能被还原为某些简单的元素,系统与系统之间也是不能彼此化解的。彼此之间非线形的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完全不同的新系统。
  
  5.奇异性
  以上的特点同时意味着复杂系统能够在不受任何人的意志左右的情况下自动发展变化,其变化的方向与结果难以预测、不可阻挡,因此,复杂系统在根本上是新奇的、不可控制的。
  
  二
  
  复杂性科学把世界区分为复杂世界和简单世界,那么我们可以把知识划分为复杂知识和简单知识,大学教学与中小学就有了清晰的区别,大学的教学指向复杂性知识。关于复杂性知识,必须从复杂性科学的角度去理解,不能把它看作简单知识的累加。本文就从复杂性知识的角度去谈高校的课程知识观:
  
  1.不确定性
  从柏拉图开始,理性主义的知识观就成为一种信仰,人们总是试图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确定的真理性知识,追求确定的、客观的、中立的简单知识,人们认为只有确定的才是科学的,其他的都是非科学的。而复杂性科学的引入开启了我们另一扇门,复杂性知识指向具有自组性、开放性、奇异性等特征的复杂系统,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所有的复杂性知识都是不完整的,仅仅是暂时的行动策略;都处于未完成状态,有待于继续检验和完善。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不确定的知识,如果我们一味强调知识的确定性、精确性就不能培养出适合这个社会的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我们要培养大学生丰富的个性、创新精神,我们就要在课程知识中选择一部分模糊的、不确定的、粗略的知识,通过这种不确定的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探索的空间,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机和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这种不确定的知识能形成一种干扰,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认知不平衡,达到一种不平衡状态。“在皮亚杰提出的平衡——不平衡——再平衡模式中,不平衡是发展的关键,是进化的发动机,是发展的内驱力。”在克服这种不平衡时,学生可以形成更高水平上的认知能力,这一过程为学生创造力、想象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当代大学生课程中就应该有创新能力的培养。
  
  2.境遇性
  简单知识的对象世界被假设为均质的,强调了知识的“客观性”,这其实忽略了真实世界的丰富差异性。而复杂性知识的关联对象是具有自组织能力的复杂系统,因此具有时间性,即不可逆,不可重复和再生.即复杂性知识特别依存于其产生和应用的情境。不存在任何普遍有效和纯粹客观的知识,知识不是对客观法则的精确抽象和概括,它必须依存于具体情景之中。普利高津曾说“封闭的系统只能交流能量不交换物质”,而具有开放的系统中是“既交流能量又交换物质”的。所以大学课程知识就需要有境遇性,以“问题”为核心展开课程,使学生对课程产生独特理解、阐释、质疑和批判。以“问题”为核心的课程内容能直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信息多向流通的过程中,使学生原有的思维系统产生量的变化,并逐级放大,最终影响整个思维系统的质的变化。
  
  3.疑问性
  简单知识是已确定成型的、不再有疑问的知识,而复杂性知识是一连串的复杂性实践问题及其猜测性的、暂时的解决方案。对于复杂性知识而言,问题是天然的,确定性是不合法的。复杂性知识与其说是已完成的静态的文字符号,不如说是一个个有待于完全解决的问题;与其说是定型的、可以贮存和给予的智慧,不如说是依存于特定环境的社会实践能力。高校担当培养国家高层次人才的任务,高校学生都是从各地选拔出具有一定能力的优秀学生,对他们的课程中添设一些具有疑问性的知识,也就是给了他们思考的空间。不再是囿于书本确定的知识,也给了学生质疑创新的机会。而这种含疑知识的出现,也能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其他文献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西方的文化也随之影响着各国。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盛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20世纪60年代首先兴起于法国和美国,80年代风靡西方,90年代迅速在我国蔓延。它不仅影响着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等各领域,还影响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尤其是对我国大学生的恋爱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的概述及特征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以来流
引言    当前,高校的作弊现象已经不再是过去的一种偶发性事件,也不再只有考试作弊这一种单一的表现形式,它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作为一种文化怪胎在高校这块净土上蔓延。事实上,大学生的考试作弊现象,仅仅是在社会广泛存在的作弊现象中的一大最直接的表现方式。美国人大卫·卡拉汉(David CaUallall)提出作弊文化这个概念,用来显示美国社会成型的作弊风气。不止是美国,作弊文化已经在全世
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从广义上讲,是指一所学校独特的办学精神、培养目标、管理特色、道德规范、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内容的价值复合体以及这些价值观的物化形态。它的表层主要表现为学校的校容、校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它的深层是大学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具有教育导向、凝聚、激励和控制等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应当成为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创新高校校园文化体系对
“坚守传统,忽视个性”的法、日基础学校课程历史    1.法国民主思想影响下的一体化课程  法国是西方国家中集权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在教育管理上完全奉行整齐划一的方针,推行一体化的学校课程。自从1789年资产阶级大革命以来,法国学校一直坚持百科全书式的博雅教育方向,认为人在智力上生来就是平等的,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进行学习。人与人之间所以有差异。完全是教育造成的,因此学校有责任将人类过去积累起来的科
在我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网络经济的发展也进入了“高铁时代”,网民数量不断增加,SNS时代电子商务逐步成熟,传统网络广告的营销效率大大下降,互联网用户的访问行为分流日趋
3月13日,由福建锦江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共同主办的“制创绿意、多元健康——锦江科技新产品发布秀”在2019中国国际纺织纱线(春夏)展览会期间举办。  發布会上,锦江科技推出了两款新产品——仿毛纱和锦康纱,这两款产品保留了锦纶耐磨性好、吸湿性强、质地轻薄、弹性较佳、贴身舒适等优点,实现了仿毛效果和多元功能的复合。  仿毛纱是指通过对锦纶截面结构的调整结合后道针织、割绒等工序实现织物
期刊
互联网向大学校园的迅速渗透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的不断更新与完善,网络上出现了一种令大学生流连忘返的“精神家园”——虚拟社区,他们在这些“社区”中获取信息、发表观点、彼此交流,充分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魅力,并逐步结成了各种“虚拟群体”。网上虚拟群体的存在满足了大学生情感归属的需要,同时亦带来了一些
问题的提出    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人才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高尚的思想道德,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健康的体魄。即德、智、体全面发展。没有好的身体,德、智都无从谈起。  健康的身体是怎么获得的呢?因素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健康意识。什么是健康意识?那就是,懂得什么是健康,健康对人生、对事业的意义。懂得怎样去获得健康,从而强烈地去追求健康,获得健康。  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意识是通过社会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