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动手实践操作是确保学生形成创造力与逻辑思维的主要途径。文章针对小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分析,结合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从多个方面深入研究与探索,以更好的制定与完善培养措施。
关键词:小学教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
在小学教学期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了解与运用学生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支持与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提高对于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为提高学习效率创建良好条件。其中教学实践也可强化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想要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以及落实人才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其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可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将相关问题通过各种模型进行了解与运用,保证学生良好的掌握各种知识,同时在情感、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可得到全面发展[1]。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为学生创建完善的动作操作氛围与环境,进而为“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目的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真正保证学生实现主动、活泼、生动的发展与进步。
二、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小学生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有着较强习惯性,其通常认为理论知识的记忆较为简单、而理解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被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实践期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实践需要学生进行探索与分析,而长期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其对于探索存在一定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较弱。
(二)动手操作能力弱
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期间经常不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动手操作机会,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而学生仅仅通过观看进行分析,这就使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受到一定阻碍。当学生缺少动手操作锻炼时,对于各种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较为模糊现象,若在出现相似问题时,学生仍无法进行解答。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措施
(一)设立动手操作氛围
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同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所以教师就需根据实际需求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为学生设立完善的动手操作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了解知识的内容与含义,并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针对长方形知识进行教学时,想要让学生在真正了解长方形具有的特征与面积计算方法,就需要在实际教学前准备大量木棍与长方形,并在实际教学期间让学生利用小木棍拼出长方形,同时学生还需要分析“长方形各边具有那些特征”接着在通过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其中学生会利用教师准备的小木棍组成各种长方形,而有部分学生无法拼出正确的长方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了解长方形相对边的长度相同,而想要计算其面积需要长乘以宽。
(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
小学生在年龄等因素影响下,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活泼好动特征,所以教师就在教学实践期间想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特征需求,这才可确保学生乐于动手与实践,进而从基础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快速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长方形周长知识时,可让学生利用米尺、软尺等工具对生活中的各种长方形周长进行测量,如课桌、奖状、相框等,同时分析边与周长之间的具有的关联。这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提升,进而使得动手实践效率不断增加[2]。当学生积极进行动手操作时,会不断制定出各种测量方案。其中虽然一些学生的测量结果缺乏精准性,但这种教学方法会从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智力的开发具有良好条件。同时,当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知识时,学生也会更加快速的掌握知识要点,使得教师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
(三)计算中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与内容,如加法、减法、乘法等,而学生在年龄因素影响下使得其理解能力较弱,如果仅利用传统的记忆方法则无法促进教学效率快速提升[3]。所以教师就可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于各种计算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能力。这也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快速提升。
例如:在对加减法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准备大量小纸片或小木棍,接着在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其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相应问题,如“75-22”、“52+27”,同时让学生结合问题使用教师提供的小纸片或小木棒进行动手操作。这时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引导,“加法可增加小木棒,而减法就需要减去小木棒”,当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后,就可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基础知识。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大量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具有丰富、直接的关联,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需要将理论知識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确保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具有的作用与意义,并掌握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关联,以此促进其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快速提升。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意事项
首先,在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需要运用科学的工具。其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不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学工作[4]。其次,通过学具、教具、实物等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同时其只属于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目标。若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展示出概念的实质,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与约束,进而导致其学习效率不断降低。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确保学生形成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稳定合理的学习习惯以及爱护学具的优秀品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实践教学期间,只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才可确保学生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但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利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设立动手操作氛围等方法,从基础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快速提升,进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贵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青海教育,2018(05):44.
[2]田海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01):162.
[3]王长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中国教师,2016(S1):93.
[4]蔡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36.
关键词:小学教学;动手操作;教学实践
在小学教学期间,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及好奇心,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需求了解与运用学生的特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支持与鼓励学生进行动手操作,进一步提高对于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并为提高学习效率创建良好条件。其中教学实践也可强化学生探索精神,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一、动手操作能力的作用
想要更好的实现课程改革、教育模式创新以及落实人才培养,就需要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其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与形成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可从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进行教学实践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学生和谐、可持续发展,使学生将相关问题通过各种模型进行了解与运用,保证学生良好的掌握各种知识,同时在情感、价值观以及思维模式等方面也可得到全面发展[1]。动手操作能力还可为学生创建完善的动作操作氛围与环境,进而为“探究、自主、合作”等教学目的的落实提供有力支持,真正保证学生实现主动、活泼、生动的发展与进步。
二、小学教学实践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存在的不足
(一)缺少兴趣
受到传统教学理念影响,小学生对于学习理论知识有着较强习惯性,其通常认为理论知识的记忆较为简单、而理解程度也相对较高。而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较强被动性,这种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同时在教学实践期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较弱,其主要原因就是教学实践需要学生进行探索与分析,而长期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其对于探索存在一定抵触心理,进而导致其学习积极性较弱。
(二)动手操作能力弱
受到以往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在教学期间经常不会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动手操作机会,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操作,而学生仅仅通过观看进行分析,这就使得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受到一定阻碍。当学生缺少动手操作锻炼时,对于各种知识的掌握就会出现较为模糊现象,若在出现相似问题时,学生仍无法进行解答。
三、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措施
(一)设立动手操作氛围
以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为例进行分析,其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同时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联,所以教师就需根据实际需求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为学生设立完善的动手操作教学氛围,在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的同时,更好的了解知识的内容与含义,并为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教师针对长方形知识进行教学时,想要让学生在真正了解长方形具有的特征与面积计算方法,就需要在实际教学前准备大量木棍与长方形,并在实际教学期间让学生利用小木棍拼出长方形,同时学生还需要分析“长方形各边具有那些特征”接着在通过学习小组进行探讨。其中学生会利用教师准备的小木棍组成各种长方形,而有部分学生无法拼出正确的长方形。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进行鼓励与引导,让学生了解长方形相对边的长度相同,而想要计算其面积需要长乘以宽。
(二)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
小学生在年龄等因素影响下,有着极大的好奇心与活泼好动特征,所以教师就在教学实践期间想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就需要充分满足学生的各种特征需求,这才可确保学生乐于动手与实践,进而从基础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快速提升。
例如:教师在讲解计算长方形周长知识时,可让学生利用米尺、软尺等工具对生活中的各种长方形周长进行测量,如课桌、奖状、相框等,同时分析边与周长之间的具有的关联。这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快速提升,进而使得动手实践效率不断增加[2]。当学生积极进行动手操作时,会不断制定出各种测量方案。其中虽然一些学生的测量结果缺乏精准性,但这种教学方法会从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使得学生智力的开发具有良好条件。同时,当教师在讲解长方形周长计算知识时,学生也会更加快速的掌握知识要点,使得教师教学效率出现质的飞跃。
(三)计算中强化动手操作能力
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识与内容,如加法、减法、乘法等,而学生在年龄因素影响下使得其理解能力较弱,如果仅利用传统的记忆方法则无法促进教学效率快速提升[3]。所以教师就可通过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对于各种计算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能力。这也可从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快速提升。
例如:在对加减法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提前准备大量小纸片或小木棍,接着在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动手操作。其中教师可根据实际需求提出相应问题,如“75-22”、“52+27”,同时让学生结合问题使用教师提供的小纸片或小木棒进行动手操作。这时教师也应及时进行引导,“加法可增加小木棒,而减法就需要减去小木棒”,当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践后,就可计算出正确的结果,进而更加深入的了解加法与减法的基础知识。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由于小学数学大量知识都与实际生活具有丰富、直接的关联,所以教师在教学实践时,需要将理论知識与实际生活进行有机整合,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从而确保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具有的作用与意义,并掌握数学知识与生活中存在的关联,以此促进其数学学习积极性的快速提升。
四、培养动手操作能力注意事项
首先,在培养小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需要运用科学的工具。其中教师可结合实际教学需求不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合理的教学工作[4]。其次,通过学具、教具、实物等进行动手操作活动,同时其只属于一种方法,而不是教学目标。若实际教学期间无法展示出概念的实质,就会导致学生的认知受到各种事物的影响与约束,进而导致其学习效率不断降低。最后,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时确保学生形成认真、谨慎的学习态度、稳定合理的学习习惯以及爱护学具的优秀品格。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实践教学期间,只有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才可确保学生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但在客观因素影响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存在一定不足,需要利用强化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性、设立动手操作氛围等方法,从基础上促进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快速提升,进而为实现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贵萍.小学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J].青海教育,2018(05):44.
[2]田海娟.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7(01):162.
[3]王长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J].中国教师,2016(S1):93.
[4]蔡学芳.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7):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