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研究

来源 :报刊荟萃(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kelike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交叉产生的一门新学科,它突破了传统的语言学模式,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通过对语言的生态因素进行研究,指出从语言内部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了解语言与环境的关系,时刻提醒着人们注意当今社会语言环境的生态平衡。绿色语法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是生态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绿色语法的研究重点在强调生态和环保的理念,通过对语法中非生态因素的批评,探索生态和谐的语法结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指引方向。名词化是人类语言的重要现象,受到语言学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它通过将过程与实施者进行明确的分类来体现出更加一致的世界观。因此,本研究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进行研究,揭示出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的优点和不足,探求其背后所蕴含生态状况,对其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批判和改进,推动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和人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相处。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绿色语法;名词化;生态和谐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对和谐的生态环境的渴望越来越强。同时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也在纷纷寻找各种途径来防止生态環境的进一步恶化。20世纪70年代,E·Haugen提出语言生态理论,他表示语言生态指特定的语言与所在的族群、社会、文化、地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生存发展状态。生态语言学将语言看作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指出从语言和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与相互作用出发,来研究分析语言。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专家学者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来研究语言对环境恶化产生的影响,及语言在防止环境恶化、解决环境问题发挥的作用,并提出了“绿色语法”这一概念。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绿色语法表示一种生态和环保的理念,通过语言来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用语言的方式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批判非生态的语言表达和意识形态。因此,本文从生态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的非生态因素进行改进,通过语言的表达最终使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存。
  1生态语言学与绿色语法
  生态学是生物学的一个分支,Odum& Barrett(2008)认为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学有了较快的发展,人们在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世界。因此,许多学科出现了生态学化的现象,语言生态学由此应运而生。大部分研究学者认为生态语言学最早可追溯到E·Haugen的观点。E·Haugen(1972)表示,语言生态是研究任何特定的语言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的关系的。后来,相关学者发现,Chomsky在20世纪50年代所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现着对语言生态大胆的尝试。Haugen对其进行吸收借鉴,形成一种新的体系。20世纪80年代,Bielefeld大学的相关学者进一步将生态学用于语言学的研究之中,进而出现了“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的概念,确定了生态语言学的理论框架。韩礼德(1990)针对语言系统的非生态因素提出了观点。随后,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推动了生态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国内对生态语言学的相关研究较晚,最早可追溯到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语言系统说》(李国正,1991)、《生态汉语学》(李国正,1991)等著作,是我国最早的生态语言学著作。
  绿色语法中的“绿色”被赋予了环保和生态的意思。在生态语言学的视角下绿色语法的研究重点不是表达语言的规则,而是在强调生态和环保的理念,通过语言的手段来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批判非生态的语法表达和意识形态。王晋军(2006)强调绿色语法是从生态和环保的角度来对语言中的非生态因素进行批评,从而揭示出语言的非生态因素及人类中心论等观点的不足。绿色语法的出发点和从生态学视角出发的盖亚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从不同的视角来反映出人们对生态平衡的追求。希拉地球女神盖亚是拉夫洛克假说中的名字。在该假说中,整个世界包括大气、生物、海洋等是一个有机体。盖亚是一个独立的生物实体,包括地球上的海洋、陆地等,是最大的生命系统。盖亚理论强调人与自然的整体性,表明了人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由此可见,绿色语法和盖亚理论强调的内容是一致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生态语言学的相关专家学者主要研究动态系统中居民语言以及其它相关问题,绿色语法是对语言生态的记忆。Muhlhausler(2003)表示记忆隐喻可以应用于很多方面,如:海洋是对过去的天气的记忆,冰川是对过去气候的记忆,土壤是对过去人类对环境产生影响的记忆。韩礼德提出语言是记忆的一种方式,我们赖以生存的元语言,生于行动又指导服务于行动(Halliday,1992)。
  2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
  2.1名词化结构的价值
  语言学相关专家学者对绿色语法持有不同的观点,Goatly(1996)认为名词化是一种语法形式,让我们用一种与现代科学理论更加一致的方式来体现世界。Halliday(1993)表明将名词模式改为小句模式,让动词短语作为一种技术资源来发展。名词化是将人类作为施动者的动词短语的语法结构转变成没有施动者的名词短语。例如:描述环境问题的时候,用名词化结构可表示为“物种灭绝”,这类问题的描述若不用名词化的结构就会显示出施动者,而使用名词化结构之后就能够将施动者的身份进行隐藏,使描述问题的语言更加客观、准确。
  名词化结构是通过将过程与实施者进行明确的分类来体现出更加一致的世界观。它在体现现代科学的相对论的世界观上存在一定的障碍,因为它解释的世界是事物世界,而不是过程世界。Goatly提出弱化事物和过程的差别,用名词化的结构来提供一种语法形式,这个观点和把世界看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的观点是一致的。动词结构体现了以人类为中心的世界观,忽视了人类本身也会受到这些影响的事实。Goatly认为名词化能够将过程解释为事物,这样可以把过程与事物间的相对论观点进行充分的表达,二者是相互联系的。Schleppegrell(1997)阐明名词化结构不把人类作为重点,是因为人类不仅是环境问题的产生者,而且也是受害者。绿色语法的目的是用更清楚客观的方式来表达世界上所存在的一切事物的真正关系,不仅能够改善社会的交流模式,更能较好地评价和改进某些人消极地影响环境的行为。所以人们在今后的社会活动中要观察语言的使用,找到真正的绿色语法具有的特点,让真正的绿色语法得以体现。   2.2名词化结构的不足
  从教育的宗旨来看,Goatly的观点是不完善的,就语言教学来说,在给学生解释名词化结构的时候,必须将其作为一个完整的小句来表达。就语篇目的而言,当名词化结构假设此语篇或上一个语篇中已经用一个完整的小句表达了这个概念,及物小句仍需事先说明。一般情况下,名词化结构只出现在过程或者过程参与人已被指定的语篇中。由此可见,若想将名词化现象向绿色语法的方向发展首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解释这个术语的定义。但即使是语言行为得以指定,社会行为仍然是模糊的。因此,如果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能有个清晰地理解,其社会行为者需被事先指定,学生通过把被隐藏的施动者回归,来应对名词化结构,例如“臭氧层的破坏”,“热带雨林的耗尽”“土壤的退化”等。如果学生阅读到的名词短语没有在语篇中指定行为者,学生们由于没有替代词语来解釋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就会主观上添加“人们”“我们”等作为施动者,把环境问题仅仅归于我们,把解决该问题看成我们自身的责任和义务。而环境的破坏通常不仅仅是由我们个人造成的,而是由一些社会团体造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表达是不科学的。
  Gerbig(1993)指出将环境问题的责任归于社会团体还是个体消费者是环境问题讨论的难点之一。若把环境问题描述为由不确定的“人们”所造成的,然后建议个人来拯救环境。这样的结论忽视了环境问题几乎很少是由个人所造成的,而多数是由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进程而崛起的相关机构造成的。由于“人们”这个词语信息价值匮乏,因此可以看出名词化现象能够混淆施动者的行为,避免承担生态威胁的责任。这种将施动者行为通过隐藏分给个体或人们的方式是导致环境问题真正的原因。因此,真正的绿色语法应是揭示造成环境问题的真正的权利机构和部门的语法,用名词化来分化责任,只能更加模糊地描述这些关系,使其更加混乱。
  Goatly(1997)认为任何语法为存在的现实构成了语义模型,这个现实是我们不必通过中介就能接触到的,因为我们人类正主动地用我们最熟悉的语言来提供模式思维。如果将其作为前提,那么Goalty前后的观点是一致的,他表明英语的语法中及物有效小句表现出一种模式,它与牛顿式技术思维的方法相对应,由此被证明是逆现实,同时也是危险的。在过去的时间里,这个生物系统的破坏证实了该模式的不足,因为对于有效及物性的模式来说,其中某些部分是有瑕疵的。Goalty认为英语语法中也许存在正开发或可开发的资源来阻止这些不足继续恶化,名词化或许就是其中的一个,至少它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可将它解释为将过程转换为事物,这样体现了名词化的积极作用,较为清楚地表明了事物是如何在思维中形成并表达出来的。
  3结语
  语言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塑造者,绿色语法作为一个全新的名词,将会通过对语言系统进行调整和反思来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应该并且有能力通过语言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己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生态语言学作为语言学的前沿学科,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新视野,具有较大的开发性和实用性,而绿色语法作为其重要的研究内容,所得出的研究结果为人类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指引了方向。由此可见,生态语言学与绿色语法的相关问题,尤其是仍具有争议的名词化现象,具有较大的研究前景。总体上看,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绿色语法中名词化现象研究,能够为生态语言学相关领域提供新的思路。因此,本研究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陈立中,肖绍喜.生态语言学的几个重要议题[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2]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评述[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
  [3]冯广艺.语言生态学引论[M].人民出版社,2013.
  [4]邵宜.语言与语言生态研究[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6.
  [5]肖自辉,范俊军.语言生态的检测与评估体系——生态语言学应用研究[J].语言科学,2011(3).
  [6]杨静.从语言生态学的角度看外语教学中的问题[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4).
  作者简介:
  哈长辰(1993—)男,汉族,吉林磐石人,英语语言学硕士,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方向:生态语言学,二语习得,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其他文献
摘 要:基层建设是部队建设的关键,抓好基层工作离不开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如何管理基层,是新时期部队管理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本文就如何成为一名优秀指挥员、如何当好基层带兵人做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基层;基层建设;带兵人  基层是部队的支柱,基层建设是部队建设的关键,抓好基层工作要靠基层干部。基层干部如何管理基层,是现阶段部队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怎么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指挥员,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
期刊
摘 要:彼得潘是拒绝长大,热衷冒险的男孩。他永远住在梦幻中的永无岛,成长的代价是失去了幼年时期的纯真。然而彼得潘就是一位永远捍卫纯真的小飞侠。他无拘无束,可是自由过头就是孤独。小飞侠彼得潘有许多别的孩子不曾经历的快乐,但是有种快乐永远与之无缘。他缺少了家人的关爱,也错过了许多生活的经历。人生不可能简单的就像童话世界一样,没有人可以像彼得潘一样永远不长大。  关键词:童年;成长之旅;冒险  最近我重
期刊
首先,学校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安全防范工作,切实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  学校管理部门应经常对全校师生进行安全教育,经常性地开设各种专题讲座,有条件的还可以进行安全防范的演习。每学期开学要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以“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消防安全伴我行”、“安全校园,和谐校园”等为主题,制定方案,组织实施各类教育活动。利用早读、主题班会、校园广播、橱窗等多种途径开展安全主题系列教育。利用安全知识讲座、安
期刊
摘 要:新课程下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应以追求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化学无穷的魅力以及做人道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学化学的主
期刊
摘 要: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往往比较含蓄,诗人常把无影无形的思想感情蕴蓄在各种具体形象之中,因而鉴赏诗歌时一般要通过认真的揣摩形象、细细地品味语言来把握其思想感情。但在考场上鉴赏诗歌时,考生并没有充裕的时间去吟诵、品味,那么通过抓住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来快速品味“情语”就尤为重要了。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结合新课标全国卷的真题来进行分析这种方法在实际中的运用。  关键词:诗歌中的描述对象;思想感情;全国
期刊
摘 要:鼓子秧歌、胶州秧歌、海阳秧歌被誉为“山东三大秧歌”,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被广为人知,二者常常被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对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差异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关键词:胶州秧歌;海阳秧歌;差异  一、胶州秧歌与海阳秧歌的发展起源  (一)胶州秧歌的发展起源  胶州秧歌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市文化志》一文中曾记载东小屯“马、赵二姓,弃家闯关东。在逃荒路上,从乞讨卖唱,后改为边舞边
期刊
摘 要:如果我们从别人的实际痛苦中得到快乐,这样解释,那么我们从绘画中获得快感也大致相同。唯一的区别只是绘画模仿现实,并且除通常由真的灾难引起的同情之外,还能产生来自艺术模仿效果的快感。悲剧远远不及我们的同类遭受的实际苦难。然而人对人的同情是模仿人性的各种艺术所引起的快感的原因,艺术的情形尤其如此,因为在绘画中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人的外形,而且是人的内心活动。  关键词:艺术心理学;悲剧;快感;共鸣
期刊
摘 要:《珍珠港》是一部典型的战争影片,一上映就备受争议,它从艺术的角度还原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宏大战争场面,为我们近距离地展现出战争之残酷,本文主要从《珍珠港》创作和立意两大方面进行解读,便于更好地理解这部影片,理解战争。  关键词:《珍珠港》;立意;人物设置  一、基调  《珍珠港》是迈克尔·贝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主题与基调是分不开的,谈到基调,便要深入研究一下电影的立意了。战争电影的立意无非是
期刊
摘 要:安德鲁·怀斯是美国著名的美国著名的怀乡写实义绘画大师,本文从安德鲁·怀斯的绘画取材方面来谈,收集描述关于怀斯的绘画创作资料并进行整理的相关文献综述。以此为基础,探讨怀斯在美国艺术史上的地位及他对中国艺术界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怀斯;现实主义;乡土情怀  乡愁一词让我们想到了语文课本中余光中借诗词来书写乡愁,塔可夫斯基用电影中的影像来表现乡愁,以及许多歌唱家用旋律来咏叹乡愁。而如今我们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