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鄯善县迪坎乡的迪坎尔村。新一代迪坎尔人,把汉语作为创业致富,了解外面世界的“通行证”;走出家门,开拓视野当作增长见识的机会;把教育当作致富的后备力量……
大约1200年前,罗布荒漠里的楼兰古国消失了,人们开始四散,一部分人穿过罗布荒漠,由南向北穿过沙漠和戈壁,到了今天的鄯善。英国作家约翰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迷失的骆驼》一书中,记述了最后一批楼兰人的后裔,于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了鄯善县的迪坎尔村。迪坎尔村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近年来,罗布泊的神秘感兴起了一阵探险热,迪坎尔是接近楼兰古国最近的村庄,由迪坎尔向南可抵达楼兰古城,不少自驾车的旅行者都会选择迪坎尔村,这种现象尤以每年的五一、十一为甚。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迪坎尔村,看到这里村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热学汉语,把汉语作为创业致富、了解外面世界的“通行证”;村民走出家门,远去西安、长沙、广州等地打工;勤奋好学的下一代,努力叩开大学的校门,做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迪坎尔人……这一切,缘于1986年那穿村而过的柏油马路。
汉语热:致富路上的“通行证”
“白克力·艾海提会说汉语,靠给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人当向导,赚了不少钱!”7月2日,记者来到迪坎尔村,见到了这个被乡亲称为“名人”的白克力,艾海提,他已有不少“头衔”:“外交大使”、罗布泊的“活地图”……现在,白克力。艾海提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砖房,用白克力。艾海提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这一切还得益于一张“通行证”——会说汉语。“来这里的国内外游客大都会说汉语,不懂汉语,怎么给人家去当向导?”略微沉思了一下,他接着说,“如今,想去楼兰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还得学学汉语,汉语更流畅了,生活嘛,也一年比一年好……”
笔者想起在来迪坎尔村的路上,迪坎乡一名负责人说起的一件事:一个维吾尔族家庭有五个孩子,前三个懂双语,而固执的母亲不让老四、老五学汉语,后来的结果是懂“双语”的三个孩子在外边创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而老四、老五守着几亩薄田,生活远远不如哥哥过得好。如今,这位母亲对自己当初固执的决策后悔不已。
在该村小学教书的吾斯曼·海吾甫说:“30年前,迪坎尔村会说汉语的人很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迪坎尔村人明白了,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还可以像白克力·艾海提一样,在本村或者到疆外下商海挣大钱!”在华裕选矿厂上班的阿巴白克力·苏来曼说,自己的父母亲虽没读过书,但眼光看得比其他人远,让我们学了汉语去外边创业!现在,他不但看维吾尔语资料,更多的是经常翻阅汉语资枓,掌握了不少技术,月工资2000元以上。他高兴地说:“家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房,摆着讲究的家具,让人感觉够气派!”
迪坎尔村悄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村民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与会汉语的人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为了从孩子启蒙时抓好汉语学习,村民乐意把孩子送进当地政府在村里开办的双语幼儿园。
学会说汉语已经成为迪坎尔人从业“赚钱”的必备素质之一。
大学热:努力学习,才有大出息
“一个1200多人的偏僻小村庄,30多年来出了160多名大学生。”在迪坎尔村路边的一家百货商店,59岁的热西提,买苏木向记者说起这件事时,显得很自豪。
热西提·买苏木在该村小学当了24年的校长,教龄38年。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迪坎尔村教育的“活档案”。热西提,买苏木的五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本科,已毕业的要么在乡里要么在外地工作。小女儿努热曼·热西提是去年考上河南黄河科技大学的。当记者遇到了暑假归来的她,问起她为什么考大学时,她笑着说:“看到哥哥姐姐跨人大学门槛,我从小就暗下决心,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迪坎尔人。”
在迪坎尔村的采访中,笔者发现谈过话的人,与“大学生”这三个字扯上关系的人真不少:该村党支部书记玉山。阿不都的孩子就读广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迪坎尔村小学教书已经8个年头的玉山。吾买尔毕业于新疆大学;肉孜汗。赛甫的小女儿刚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白克力·艾海提说,考上南开大学的艾尼·吾逊尔是自己家的亲戚,再有两年就毕业了;在华裕选矿厂上班的阿巴白克力·苏来曼毕业于乌鲁木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白克力·苏来曼的三个妹妹都是大学毕业,都有一份好的工作,让周围邻居羡慕不已……
迪坎尔村共有人口1200多人,均系维吾尔族,总户数186户。30多年来,这座古老的村庄,年年都有金凤凰飞出。热西提。买苏木还说,在鄯善县小学部统考中,该村小学经常名列前五名;迪坎尔村的孩子有许多被招入新疆内初班、内高班,为顺利步入大学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为何这个古老的村庄会飞出这么多“金凤凰”?
热西提·买苏木归纳了四条缘由:一是迪坎尔村民风淳朴,村民以勤劳创业、互帮互助、遵守公德为荣,且治安状况良好。二是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没有发生过辍学现象,且孩子争气。三是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有眼睛朝外的愿望,很想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一名农民说:“不能让孩子像我们这样在家里守几亩地,那能有什么前途。”四是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除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不同数目的奖励金外,还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助学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艾尼·吾逊尔考上了南开大学,自治区青年联合会一次给予其1万元的奖励金。
打工热:出门闯一闯,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现在每月能挣1800多元,比在家里干农活真是强多了。”在鄯善县华裕选矿厂上班的迪坎尔村村民白克力·苏来曼说。他还说,年轻人就是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闯一闯,不要老是呆在家里。他还打算学点技术,为将来独撑门户打基础。
白克力·苏来曼从“一亩三分地”走出去的经历和打算学好技术去创业的想法,代表着一部分迪坎尔村村民的生活状态。这一切,还得从1986年那条穿村而过的柏油路,打开迪坎尔村的封闭之门说起:远山上传来机器的开矿声;南来北往穿村而过的车辆惊醒村民们沉睡的梦;电视、广播、电话沟通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人们激动着、兴奋着、躁动着,心里暗想:自己为何不出去闯一闯呢?
自那以后,迪坎尔人“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观念慢慢变了。
最先外出创业掘到第一桶金的是买合木提·海比布,他是最早跟着周边村庄、乌鲁木齐市等地的个体老板背着葡萄干“闯江南”的人。1995年以前,他经常出现在山东的临沂、淄博,陕西的西安,河南的漳州等地,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每年至少赚5000元。在那时,这可是让迪坎尔村人打从心底羡慕的事情。在吐鲁番市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工地上打工的阿不都。苏来曼说:“外出务工除了能学到新技术、新思想外,还增长了才干。”
现在,该村村民都热上了打工。据迪坎乡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高效转移,当地政府牵头,与浙江、上海、江苏、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守信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让他们走出去并站住脚。
“打工去了。”“到哪里去打工?”“去乌鲁木齐还是下江浙!”……成了迪坎尔村民的口头禅。外出打工的人不仅带回了资金、信息、技术,还带回了新思想和新观念,“钓”得大鱼的迪坎尔人,将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去创办企业、工厂等,来复苏世世代代渴求已久的梦想。
大约1200年前,罗布荒漠里的楼兰古国消失了,人们开始四散,一部分人穿过罗布荒漠,由南向北穿过沙漠和戈壁,到了今天的鄯善。英国作家约翰海尔在20世纪90年代出版的《迷失的骆驼》一书中,记述了最后一批楼兰人的后裔,于20世纪60年代迁徙到了鄯善县的迪坎尔村。迪坎尔村是从吐鲁番进入罗布泊的最后一个村庄。近年来,罗布泊的神秘感兴起了一阵探险热,迪坎尔是接近楼兰古国最近的村庄,由迪坎尔向南可抵达楼兰古城,不少自驾车的旅行者都会选择迪坎尔村,这种现象尤以每年的五一、十一为甚。
盛夏时节,笔者走进迪坎尔村,看到这里村民的生活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村民热学汉语,把汉语作为创业致富、了解外面世界的“通行证”;村民走出家门,远去西安、长沙、广州等地打工;勤奋好学的下一代,努力叩开大学的校门,做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新一代迪坎尔人……这一切,缘于1986年那穿村而过的柏油马路。
汉语热:致富路上的“通行证”
“白克力·艾海提会说汉语,靠给美国、德国、韩国等多个国家的人当向导,赚了不少钱!”7月2日,记者来到迪坎尔村,见到了这个被乡亲称为“名人”的白克力,艾海提,他已有不少“头衔”:“外交大使”、罗布泊的“活地图”……现在,白克力。艾海提拥有一套宽敞明亮的砖房,用白克力。艾海提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这一切还得益于一张“通行证”——会说汉语。“来这里的国内外游客大都会说汉语,不懂汉语,怎么给人家去当向导?”略微沉思了一下,他接着说,“如今,想去楼兰的人一年比一年多,我还得学学汉语,汉语更流畅了,生活嘛,也一年比一年好……”
笔者想起在来迪坎尔村的路上,迪坎乡一名负责人说起的一件事:一个维吾尔族家庭有五个孩子,前三个懂双语,而固执的母亲不让老四、老五学汉语,后来的结果是懂“双语”的三个孩子在外边创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富裕,而老四、老五守着几亩薄田,生活远远不如哥哥过得好。如今,这位母亲对自己当初固执的决策后悔不已。
在该村小学教书的吾斯曼·海吾甫说:“30年前,迪坎尔村会说汉语的人很少。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迪坎尔村人明白了,只有学好汉语,才能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还可以像白克力·艾海提一样,在本村或者到疆外下商海挣大钱!”在华裕选矿厂上班的阿巴白克力·苏来曼说,自己的父母亲虽没读过书,但眼光看得比其他人远,让我们学了汉语去外边创业!现在,他不但看维吾尔语资料,更多的是经常翻阅汉语资枓,掌握了不少技术,月工资2000元以上。他高兴地说:“家里的土坯房变成了砖房,摆着讲究的家具,让人感觉够气派!”
迪坎尔村悄然兴起了一股“汉语热”:村民通过看电视、听收音机、与会汉语的人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为了从孩子启蒙时抓好汉语学习,村民乐意把孩子送进当地政府在村里开办的双语幼儿园。
学会说汉语已经成为迪坎尔人从业“赚钱”的必备素质之一。
大学热:努力学习,才有大出息
“一个1200多人的偏僻小村庄,30多年来出了160多名大学生。”在迪坎尔村路边的一家百货商店,59岁的热西提,买苏木向记者说起这件事时,显得很自豪。
热西提·买苏木在该村小学当了24年的校长,教龄38年。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迪坎尔村教育的“活档案”。热西提,买苏木的五个孩子全部考上了大学本科,已毕业的要么在乡里要么在外地工作。小女儿努热曼·热西提是去年考上河南黄河科技大学的。当记者遇到了暑假归来的她,问起她为什么考大学时,她笑着说:“看到哥哥姐姐跨人大学门槛,我从小就暗下决心,做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理想的迪坎尔人。”
在迪坎尔村的采访中,笔者发现谈过话的人,与“大学生”这三个字扯上关系的人真不少:该村党支部书记玉山。阿不都的孩子就读广州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在迪坎尔村小学教书已经8个年头的玉山。吾买尔毕业于新疆大学;肉孜汗。赛甫的小女儿刚从喀什师范学院毕业;白克力·艾海提说,考上南开大学的艾尼·吾逊尔是自己家的亲戚,再有两年就毕业了;在华裕选矿厂上班的阿巴白克力·苏来曼毕业于乌鲁木齐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白克力·苏来曼的三个妹妹都是大学毕业,都有一份好的工作,让周围邻居羡慕不已……
迪坎尔村共有人口1200多人,均系维吾尔族,总户数186户。30多年来,这座古老的村庄,年年都有金凤凰飞出。热西提。买苏木还说,在鄯善县小学部统考中,该村小学经常名列前五名;迪坎尔村的孩子有许多被招入新疆内初班、内高班,为顺利步入大学搭建了有利的平台。为何这个古老的村庄会飞出这么多“金凤凰”?
热西提·买苏木归纳了四条缘由:一是迪坎尔村民风淳朴,村民以勤劳创业、互帮互助、遵守公德为荣,且治安状况良好。二是这个地方家家户户都重视教育,没有发生过辍学现象,且孩子争气。三是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都有眼睛朝外的愿望,很想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一名农民说:“不能让孩子像我们这样在家里守几亩地,那能有什么前途。”四是政府及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自治区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除每年给考上大学的学生发放不同数目的奖励金外,还对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一定的助学金,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艾尼·吾逊尔考上了南开大学,自治区青年联合会一次给予其1万元的奖励金。
打工热:出门闯一闯,日子越过越红火
“自己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现在每月能挣1800多元,比在家里干农活真是强多了。”在鄯善县华裕选矿厂上班的迪坎尔村村民白克力·苏来曼说。他还说,年轻人就是要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闯一闯,不要老是呆在家里。他还打算学点技术,为将来独撑门户打基础。
白克力·苏来曼从“一亩三分地”走出去的经历和打算学好技术去创业的想法,代表着一部分迪坎尔村村民的生活状态。这一切,还得从1986年那条穿村而过的柏油路,打开迪坎尔村的封闭之门说起:远山上传来机器的开矿声;南来北往穿村而过的车辆惊醒村民们沉睡的梦;电视、广播、电话沟通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人们激动着、兴奋着、躁动着,心里暗想:自己为何不出去闯一闯呢?
自那以后,迪坎尔人“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观念慢慢变了。
最先外出创业掘到第一桶金的是买合木提·海比布,他是最早跟着周边村庄、乌鲁木齐市等地的个体老板背着葡萄干“闯江南”的人。1995年以前,他经常出现在山东的临沂、淄博,陕西的西安,河南的漳州等地,凭着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每年至少赚5000元。在那时,这可是让迪坎尔村人打从心底羡慕的事情。在吐鲁番市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工地上打工的阿不都。苏来曼说:“外出务工除了能学到新技术、新思想外,还增长了才干。”
现在,该村村民都热上了打工。据迪坎乡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为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序、高效转移,当地政府牵头,与浙江、上海、江苏、青岛等经济发达城市的守信企业联系,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进行定向培训,让他们走出去并站住脚。
“打工去了。”“到哪里去打工?”“去乌鲁木齐还是下江浙!”……成了迪坎尔村民的口头禅。外出打工的人不仅带回了资金、信息、技术,还带回了新思想和新观念,“钓”得大鱼的迪坎尔人,将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去创办企业、工厂等,来复苏世世代代渴求已久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