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用理念的概念解析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要注重实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还需要让他们不断积累语文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形成等。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目前阅读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教学观念和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在对文章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上缺乏静心思索。另外,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经常遇到生字词、歇后语等,导致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意思,影响感悟、体验和提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用教学策略
1. 重视朗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自主学习中运用知识,竭力避免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努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语文知识架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朗读训练。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跟课文产生共鸣。例如,《安塞腰鼓》一文描写气势恢宏的鼓声,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教学时就可以朗读作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悟: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生命的律动;领略安塞腰鼓的内涵及精髓,理解作者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看视频表演听范读,整体上感知节奏和韵律,接着品词析句,细细研读描写腰鼓表演、鼓声和后生舞姿的句子,领略文章遣词造句的魅力,然后进行朗读(分角色、分层次读,有感情齐读)体悟情感的喷薄,再进行替换式品读,感悟句式整齐匀称的美。琅琅的书声,读出满堂的精彩,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激发兴趣,实现从“单纯阅读”到“學以致用”的转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爱玩好动,有趣的新鲜的事物往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内容的快乐。比如,在课前3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讲简短的故事,还可以集中进行“故事大王”评选活动,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每天自主阅读,自觉寻找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将书本中的故事情节,融合现实社会的现象,以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用能力。
3. 转变模式,语用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 重视课堂的本真与韵味。本真即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它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韵味即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意境,这些丰富多彩的意境和精神是最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因素。本真与韵味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收获,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触摸作者内心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2) 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对文章进行品味和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使他们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进行分析、解读文章,从内容到结构,从形式到情感,再到遣词造句和修辞的运用,在阅读中吸收营养,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后,教师可以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本文的主角是“一株柳”,那作者为什么多处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写灞河边的柳又有何用意?让学生再读课文,感悟其侧面烘托、对比烘托的魅力。(3) 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阅读。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逐渐提升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容。例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教师抓住珍珠鸟活动地点的转变及动作的细节刻画,让学生品味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体会鸟与人的亲密无间,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思考:珍珠鸟为何会有这样变化的呢?找一找描写“我”的语句。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学生却感悟出了珍珠鸟变化的根源是“我”的“爱鸟与呵护”,最终得出结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本的因素是人对自然的尊重、接纳与呵护,这便是基于文本又超出文本由浅入深的人文关怀。(4)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最能反映学生语用能力的是阅读和写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开展随文练习片段写作训练,内容不拘一格,因文而异,可仿词、仿句,甚至仿段、仿篇。例如:学到《麋鹿》一课,学生了解到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三个方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小动物,将传奇经历改写成有趣的来历或曲折的故事,如果进一步仿写,便衍化为介绍家乡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先介绍它的外部形态,写一写它的特点,最后介绍它的传奇故事,介绍它的用途或价值。经常这样仿作,可以内化范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作者单位: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
新课程改革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主要的是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提升。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语文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明确指出,小学语文要注重实践,以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也就是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应当转变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提升语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理念下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阅读教学不仅需要让学生感受到文章中的情感和思想内容,还需要让他们不断积累语文知识,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及道德情操、人格品质的形成等。
在核心素养教育理念下,目前阅读教学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教师教学观念和习惯一时难以转变,在对文章的深入挖掘和研究上缺乏静心思索。另外,小学生对阅读缺乏兴趣,经常遇到生字词、歇后语等,导致不能正确理解文章意思,影响感悟、体验和提升。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急需改革,需要教师认真学习,创新教学思路,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语用能力。
三、核心素养理念下小学语用教学策略
1. 重视朗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在自主学习中运用知识,竭力避免一味地传授知识技能,努力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语文知识架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重朗读训练。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使他们跟课文产生共鸣。例如,《安塞腰鼓》一文描写气势恢宏的鼓声,语言简洁有力、铿锵激越。教学时就可以朗读作为切入口,引领学生通过朗读获得感悟:体味安塞腰鼓的节奏、气势,感受其生命的律动;领略安塞腰鼓的内涵及精髓,理解作者为之神魂颠倒的原因;领悟本文语言的色彩、声韵、意象,感受美文的艺术魅力。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先看视频表演听范读,整体上感知节奏和韵律,接着品词析句,细细研读描写腰鼓表演、鼓声和后生舞姿的句子,领略文章遣词造句的魅力,然后进行朗读(分角色、分层次读,有感情齐读)体悟情感的喷薄,再进行替换式品读,感悟句式整齐匀称的美。琅琅的书声,读出满堂的精彩,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激发兴趣,实现从“单纯阅读”到“學以致用”的转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都爱玩好动,有趣的新鲜的事物往往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好奇心。教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感受到运用所学内容的快乐。比如,在课前3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轮流讲简短的故事,还可以集中进行“故事大王”评选活动,及时进行表彰奖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促使他们每天自主阅读,自觉寻找资料,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学习。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课本剧的编排,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将书本中的故事情节,融合现实社会的现象,以舞台剧或者小品的形式表演出来。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和语用能力。
3. 转变模式,语用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内容和形式:(1) 重视课堂的本真与韵味。本真即语言文字本身的魅力,它能够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情感体验。韵味即文章中蕴含的思想和意境,这些丰富多彩的意境和精神是最能够打动学生心灵的因素。本真与韵味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学生的阅读收获,促进学生语言感受能力的提升,使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触摸作者内心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2) 培养学生阅读中思考的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学生善于思考,对文章进行品味和评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使他们能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情感进行分析、解读文章,从内容到结构,从形式到情感,再到遣词造句和修辞的运用,在阅读中吸收营养,获得知识和技能。例如,在学习完《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文后,教师可以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本文的主角是“一株柳”,那作者为什么多处描写青海高原的环境,写灞河边的柳又有何用意?让学生再读课文,感悟其侧面烘托、对比烘托的魅力。(3) 引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阅读。在中高年级教学中,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进行阅读,逐渐提升认知能力和阅读能力,更好地了解文章的情感和内容。例如,学习《珍珠鸟》一文时,教师抓住珍珠鸟活动地点的转变及动作的细节刻画,让学生品味珍珠鸟胆子越来越大,体会鸟与人的亲密无间,这是本文的一个重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本,思考:珍珠鸟为何会有这样变化的呢?找一找描写“我”的语句。虽然只是只言片语,但学生却感悟出了珍珠鸟变化的根源是“我”的“爱鸟与呵护”,最终得出结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根本的因素是人对自然的尊重、接纳与呵护,这便是基于文本又超出文本由浅入深的人文关怀。(4) 读与写的有机结合。语文教学中最能反映学生语用能力的是阅读和写作,因此,在教学中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阅读和写作相辅相成,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开展随文练习片段写作训练,内容不拘一格,因文而异,可仿词、仿句,甚至仿段、仿篇。例如:学到《麋鹿》一课,学生了解到课文主要介绍了麋鹿的三个方面:外形特点、生活习性和传奇经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仿写小动物,将传奇经历改写成有趣的来历或曲折的故事,如果进一步仿写,便衍化为介绍家乡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先介绍它的外部形态,写一写它的特点,最后介绍它的传奇故事,介绍它的用途或价值。经常这样仿作,可以内化范文的语言文字,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作者单位:宜兴市悲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