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互生 小大相倚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lovep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寓意型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通过形象化的语言,运用含有比喻义、象征性或者双关义的词语来表达命题指向的作文。这种类型的作文题由于具有寓意的隐蔽性、暗示性等特点,其主旨比较隐晦含蓄,往往给学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定的难度。那么,在面对此类作文题时我们该如何审题立意呢?
  结合寓意型命题作文题目的含蓄性、象征性等特征,在审题立意时我们不能局限于题目本身,要适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拓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化实为虚
  命题作文的题目都是指定的,在审题时,我们首先要找到题目中的核心词,对这个核心词进行品味揣摩。如果作文题目中的核心词是具体的事物,而这个事物因为太过具体反而让我们不知如何立意时,那么我们就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把题目指向抽象的情感或精神。这就是所谓的“化实为虚”。
  例如,作文题“必须跨过这道坎”,我们可以轻松地找出这个题目的核心词——“坎”。首先我们要弄清“坎”的含义,“坎”的本义是“坑,穴”。此时,如果我们就来写现实生活中的沟沟坎坎,那就显得肤浅了,文章难有深意。这时,我们就要发挥联想和想象,由现实中的沟沟坎坎联想到生活乃至人生中的沟沟坎坎,如学习的挫折、友情的挫败、人生的不幸等等。以此来立意,进行叙事、抒情,写出“坎”的象征意义,这样的文章立意才深刻,内容才动人,才能写出精彩!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化实为虚”的方法根据关键词发挥联想和想象来探究题目的比喻义时,不能脱离本义、胡思乱想,那就会让人不知所云了。
  二、化虚为实
  与前面的情况相反,有些寓意型命题作文题目中的核心词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直接是抽象的精神或情感,比如“高尚”“卑鄙”“理智”“疯狂”等。如果就直接围绕这些精神情感来写又会失之空洞,给人“假大空”之感。此时,我们如果把这些抽象的精神情感具体化,通过实实在在的事情来表达这些抽象的精神情感,文章就会显得真实感人。这就是所谓的“化虚为实”。
  例如,作文题“这,也是一种高贵”。在审题立意时,我们首先要抓住题目中的核心词——“高贵”,明确其含义。然后把抽象的含义具体化,结合题目“这,也是一种高贵”的意蕴,把高贵的精神寄托在一件真实感人的平凡小事上来写。这样下笔容易,写出来的文章也一定会更吸引人。
  三、大题小做
  有些寓意型命题作文的题目,核心词的含义比较宽泛,看起来很简单,觉得什么都可以写,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写。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把宽泛的词义落实到某一个方面、某一个角度甚至某一点上,把大题目写小,写实。这就是所谓的“大题小做”。
  例如,作文题“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中的“你”概念极其宽泛,可以说,除自身以外的大自然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你”。写作时要抓住其中一个方面,缩小写作范围,从小处着笔。比如,我们可以结合自身经历设定“你”是某个让我们难忘的人,抓住相处中的一个细节表达“我想握住你的手”的意蕴,这样才会将文章写得立体饱满、真实感人。
  四、小题大做
  还有些寓意型命题作文的题目,核心词的表意范围比较窄小,看上去好像很好着手。但如果就这样写下去往往会写不丰富、写不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适当地拓展延伸,把小写大,以小见大。这就是所谓的“小题大做”。
  例如,作文题“有句话儿在心头”。核心词是“有句话儿”,只是写一句话,范围够小的了。我们在审题立意时,如果随便找一句话来写,则很难把文章写好。如果我们深入思考,精心选择一句话,从这句话中能反映人间的真情,从这句话中能提炼出人生的道理……文章立刻就丰富、深刻起来了。
  寓意型命题作文在写作中确实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方法得当,就能做到审题准确、立意鲜明,也是容易写出精彩作文的。以上四种方法可以供大家在写作中参考借鉴,关键还是要根据题目特点灵活运用,因题生法。同时,审题立意时既要紧扣题目又要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写出具有针对性和感染力的文章。
  作者简介: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小学语文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学科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言意兼得,这是语文与其他课程的本质区别,是语文教学所散发出来的独特之美。下面我就以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鞋匠的兒子》为例谈谈如何利用课文这个“例”,引领让学生
期刊
作文是让儿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我手写我心,我笔抒我情,如何达到“童言童语情自浓”的状态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  一、丰富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作文素材从儿童生活中来,丰富儿童生活,细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有话可说,情动辞发。  1.开展活动。为丰富学生的生活,老师可根据作文的训练要求,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如要让学生写一次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感受、内心的变化,就组织学生开展了“我
期刊
《桂花雨》一文以优美的文字、细腻的笔触,深情回忆了作者儿时桂花飘落时的欢乐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全文结构严谨,画面生动,文笔流畅,感情真挚,是一篇驰骋学生想象、学习语言文字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我们不妨把握住文本特点,紧紧抓住“小时候,我最喜欢桂花”这一文眼生发开去,数读其句,发掘深意。在品读这一“片言”中,引导学生揽着全文多角度有创意阅读,从而欣赏桂花雨之壮观,感受桂花雨之清香,品鉴文本语
期刊
“国学经典”,它能穿透深邃的历史时空,和我们的心灵相遇,相励,相慰,它是相传至今的火种,点亮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智慧和情感。作为教育工作者,如果能引领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走进博大精深、文理兼备的经典之作,享受母语文化的熏陶,感受母语文字的魅力,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诵读经典,开启智慧  1.遵循规律,开发记忆能力。一、二年级正是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遵循儿童记忆发展的规律,国学经典也应该走进课
期刊
学校规定,40周岁以下教师每月必须完成一篇文章,论文、案例、反思、随笔、心得都可以。每逢交文之时,教师抱怨不绝,叫苦连天,在学校的群发短信、个别通知的“软磨硬泡”下,只能交上一篇应付了事。学校要求教师撰写月文的初衷是要教师勤学习,多观察,善思考,常动笔,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教师写作的困境?  思考一: 教师月文为什么这么难?  原因一,无暇写,缺乏学习反思意识。  原因二,
期刊
笔者曾经组织学生进行过一次课文《逍遥游》(节选)的改写活动。要求将其结构按照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来重新组织,即什么是“逍遥游”,为什么要“逍遥游”,怎样才能“逍遥游”。本想重新梳理一下文本,为下一个教学目标作铺垫,但出现的问题却十分明显。不少学生能够读背课文了,但对文章的观点却根本抓不住。重新架构的文章段落之间缺少内在的逻辑关系。基于此,“能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作出一定理解”的课堂目标是根本不可能完
期刊
语文学科如果能注重学生的多维性文学体验,尽可能创造机会让他们借助网络资源从不同维度充分体验文学作品,在开放式的教学过程中学会整合信息以提升思维品质和审美品位,教学效果就会远远超出预期。  一、课前以开放式的预习方式让学生初步进行文学体验,为课堂的开放式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大战风车》一课前,教师预先布置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名著《堂吉诃德》上下两集(假期将其作为推荐读物组织学生阅读)。教师设置的问题是:
期刊
古诗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总会给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由此看来,吟诵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能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意蕴,内化其中的思想,将其升华并表现为对待人和事的态度。  1.诵读要“授之以渔”  诗文诵读绝不能放任自流,要教给学生方法,要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小学生在古诗词的诵读中难以准确把握诗人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体精神,作为古诗的“第
期刊
【教材解析】  《卧薪尝胆》是一篇寓含深刻道理的历史故事。课文叙述了越王勾践兵败不馁,卧薪尝胆,转败为胜;吴王夫差骄傲自大,不听忠言,放虎归山,最终被越国灭掉的故事。课文着重表现越王励志图强的精神,蕴含只有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在教学中可以设计多种方式的阅读,让学生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卧薪尝胆的意
期刊
在平时的课堂中,很多口语交际课的展示经常让人觉得花哨有余,实效不高,因此它也是一线老师大多不敢轻易尝试的公开课类型。夏老师的口语交际课,教学目标到位,不仅体现了对倾听、表达与交流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达成。围绕本课教学目标,夏老师在教学创设交际情境上有许多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巧妙导入,引入鼓励  课伊始,老师故意出错,因紧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