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来引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数学,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紧急而迫切的任务。
一、创新意识培养概述
1.创新意识的涵义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的对待现实的态度,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一种不满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就数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言,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相对于自我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意识就好比是儿童意识或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好比没有商业意识的人难以致富,没有创造欲望的人难以搞发明创造一样。有了创新意识,人的意识就像一张开口的网,随时准备捕捉新的信息,接受新的事物,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意识,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从小学教学中抓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意识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奖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姐姐身高是妹妹的几分之几?妹妹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姐姐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只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创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或学生提问学生答;多向交流既可以面向学生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讨论一开始,就有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利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用数方格的方法准确、简便?”也有同学向别的同学发问:“请你回答,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这种轻松活泼的多向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高度兴奋,思维活跃。在问答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此外,作业设计、学习检测等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出题对考等多向交流的形式,在出题和解答的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儿童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取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行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激智、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表时,我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启发学生制作统计图表。结果很多同学制作出了漂亮而又有创意的统计图表,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采取游戏、多媒体等新颖灵活的直观教学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
一、创新意识培养概述
1.创新意识的涵义
创新意识属于性格结构中的对待现实的态度,指人们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求新、求异、求变的意识,一种不满现状和已有成果的意识。就数学这门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言,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2.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是创新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学生发展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相对于自我不断挑战,不断突破,不断创新的过程。创新意识就好比是儿童意识或智力发展的生长点,是创新的前提和关键,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素质的基础。没有创新意识,好比没有商业意识的人难以致富,没有创造欲望的人难以搞发明创造一样。有了创新意识,人的意识就像一张开口的网,随时准备捕捉新的信息,接受新的事物,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意识,从而获得创新成果。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应从小学教学中抓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意识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
二、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奖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例如:对分数应用题中乘除法意义的理解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关键,也是解答分数应用题的基础知识。如“弟弟比姐姐矮1/6,弟弟身高是姐姐的几分之几?”我首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即条件、问题),用线段图或实物表现出来,然后根据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列出算式,得出结果。在学生深入理解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对于中等以上的学生我还让他们进一步分析、推理,进行如下的联想:弟弟比姐姐矮1/6,姐姐身高比弟弟高几分之几?,弟弟身高是姐姐身高的几分之?姐姐身高是妹妹的几分之几?妹妹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姐姐是姐妹俩身高之和的几分之几等等。
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分数意义、整数“1”的概念和分数中常见的数量关系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为灵活解题打下了基础。
三、挑战传统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虽然教学内容比较简单,但只要我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就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1.创建交流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问学生答,甲同学答错或答不上来,再请乙同学回答。在这种一对一的交流形式中,学生只能老老实实地坐着,规规矩矩地举手,耐心地等待发言的机会。这样不但埋没了许多聪明学生的智慧潜能,还扼杀了学生自我发展的机会,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教学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学生能够在一种幸福的体验中去主动学习、主动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问教师答或学生提问学生答;多向交流既可以面向学生个体也可以面向学习小组。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时,讨论一开始,就有学生向老师发问:“老师,为什么利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比用数方格的方法准确、简便?”也有同学向别的同学发问:“请你回答,要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这种轻松活泼的多向交流中,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大脑高度兴奋,思维活跃。在问答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发展。此外,作业设计、学习检测等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同桌之间、小组之间相互出题对考等多向交流的形式,在出题和解答的思考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引导儿童进行数学的再创造活动,是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初步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学生获取知识并不是简单地接受知识,而应在情感体验、领悟和创造中学习,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活动等行为,主动构建自己的认识结构,在与原有的认识和经验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已有的认识结构,从而获取知识,实现主动发展,也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要敢于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充分自由的讨论,邻座小议、分组讨论、集体交流、动手操作、合作激智、组织数学实践活动等,把教学过程创设成个性发展、合作交往的过程。例如,在教学统计图表时,我先组织学生深入社会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再利用收集到的数据启发学生制作统计图表。结果很多同学制作出了漂亮而又有创意的统计图表,从而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通过主动实践和自身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此外,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经常组织实践活动,采取游戏、多媒体等新颖灵活的直观教学方法,通过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眼、耳等多种感官,营造一种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创设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良好教育环境。
总之,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创新能力不仅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只要教师能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培养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