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一些长期存在的障碍严重束缚了农村信用社的发展,而且随着信贷规模的不断扩张,信贷经营风险也在加大,造成一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质量不高。如何更好地解决信贷业务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防范和化解信贷资产风险,切实提高信贷资产质量,本文从风险管理的流程、激励制度、风险预防及善后处理等方面,提出健全湖北省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机制的对策,以期促进湖北农村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湖北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信贷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B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73-01
引言
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基本上成为农村主要也是最大的金融机构。由于农村和农业特殊的地域及产业性质,一般商业银行都出于盈利考虑,对农村和农业的金融需求设置了较高的壁垒。农信社在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農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事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大局、事关我国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北省农信社目前信贷资产质量状况
湖北省农信联社成立之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大力支持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到2011年底,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31亿元,比上年增加328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1.2%。77家县级行(社)中,有63家贷款份额稳居同行之首,发放了全省近80%的农户贷款和全省30%的小微企业贷款。
工作成就有目共睹,但不良贷款方面不容忽视。从湖北信用社整体看,湖北信用社在2009年前的不良率在20%左右,到2009年末为11.71%,2011年末已降低至2.03%。湖北省农信社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贷款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清收措施取得成效。
二、湖北省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就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贷款管理也不够严格,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
(二)担保抵押调查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第二,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第三,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
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而且,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此外,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
信贷信息反馈也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等缺点。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
(四)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
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此外,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三、湖北省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准入管理
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二)加强预警监控
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三)加快信贷调整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第二,实现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第三,实现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资产。
(四)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五)培育合规文化
客户经理需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在农信社内部,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葛淑玮.农村信用社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09.(3)
[2] 徐毅红.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探讨[J].西部金融.2009.(3)
[3] 白涛等编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郭一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管学部,讲师。
[关键词]湖北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信贷流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TB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2-0073-01
引言
国有商业银行基本撤离农村金融市场,农信社基本上成为农村主要也是最大的金融机构。由于农村和农业特殊的地域及产业性质,一般商业银行都出于盈利考虑,对农村和农业的金融需求设置了较高的壁垒。农信社在服务“三农”、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帮助农民增收、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農村信用社的健康发展,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大局、事关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顺利推进的大局、事关我国农村稳定,农民增收、农业发展的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湖北省农信社目前信贷资产质量状况
湖北省农信联社成立之初,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一立足三面向”的市场定位:立足社区,面向“三农”,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县域经济,大力支持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到2011年底,全省农信社涉农贷款余额1231亿元,比上年增加328亿元,占全部贷款增量的81.2%。77家县级行(社)中,有63家贷款份额稳居同行之首,发放了全省近80%的农户贷款和全省30%的小微企业贷款。
工作成就有目共睹,但不良贷款方面不容忽视。从湖北信用社整体看,湖北信用社在2009年前的不良率在20%左右,到2009年末为11.71%,2011年末已降低至2.03%。湖北省农信社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资产质量持续好转。不良贷款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清收措施取得成效。
二、湖北省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部分农村信用社信贷发放未严格执行信贷发放操作程序,贷款发放把关不严。借款自上而下,先取得上级贷款意向,再向下逐级办理,致使基层信用社信贷人员错误认为既然上级已经有贷款意向,就遵照办理。这种与商业银行自下而上实行贷款营销的逆程序操作,使相当一部分信贷管理人员淡薄了风险意识,甚至会出现第一手调查材料就存在虚假、谎报、瞒报等不真实反映的瑕疵行为。贷款管理也不够严格,贷前调查不够深入,对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分析不准,重视不够。
(二)担保抵押调查力度不足
当前农村信用社除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一般为防范信贷风险,采用担抵押保形式贷款。但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抵押物的价值评估偏高或对有权部门评估的权利价值认可比例过高。在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不够处置抵押物时,其变现价值不足抵偿贷款本息,有的甚至还要付出昂贵的资产保全和执行费用。第二,对有抵押、担保人的能力调查不实,出现一人多保、交叉互保等情况,平时对担保抵押物监管不严,潜在风险大。第三,签订抵押担保合同范本不一、要素不全、主体不符,诉讼时致使担保抵押合同无效,形成无效抵押。
(三)信贷资产质量反映不实
未及时调整贷款占用形态,即使已经形成不良贷款却仍旧在正常贷款科目反映,如个别农村信用社按贷款五级分类反映不良贷款余额占比例高达70%以上,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隐患较为突出。而且,贷款到期转据较多,贷款到期后,只要能收回贷款利息,诸多信用社都采取办理转据方式,有的大额贷款多次转贷,影响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掩盖了潜在的信贷风险。此外,放贷收息现象依然存在。
信贷信息反馈也存在不及时、不准确等缺点。一户多借贷、交叉借款、跨区域借款等违规借款的调查信息不能通过信贷咨询系统及时了解,对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客户信息得不到及时发现,致使多头借款、一户多社交叉借款现象普遍。
(四)不良资产的处置滞后
对已经形成的不良资产由于平时预警信息掌握不及时不全面,待处理时比较棘手,收贷费用成本过高,尽管资产保全部门通过多渠道努力盘活清收,结果多是本息难以清偿。此外,由于企业认识和动机的偏离,加之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的影响,企业改制和破产给信用社信贷资金造成了巨大风险,逃债,废债现象时有发生,大量信贷资金被吞食、流失。
三、湖北省农信社信贷风险管理的策略分析
(一)加强准入管理
在授信环节,做到科学核定总量、明确区分种类、严格遵循权限;在用信环节,做到深入调查、详细审查、充分审议、严格审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条件和管理措施;在审查环节,探索建立独立审查制度、审查合议制度、审查咨询制度以及审查监理制度。对正常贷款,以加强维护和深度开发为主,持续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和信用便利;对关注贷款,密切关注不利因素的变动趋势,确保担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户资产变现、对外融资、改制重组、经营改善等时机相机退出;对可疑贷款,果断、依法强制清收。
(二)加强预警监控
风险预警是防范信贷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良好的预警机制,可以前移风险关口,达到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的效果。要实现“多渠道”预警,创新信贷风险监测预警手段,综合运用信贷管理系统、专业统计报表以及各类媒体获取风险信息和数据,构建风险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形成“多角度观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传递”的工作局面。要实现“零距离”预警,建立和完善科学的监测指标体系,提高监测的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
(三)加快信贷调整
市场经营条件下常盛不衰的企业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贷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贷资产质量恶化。在客户退出上,要实现“三个转变”:第一,实现由事实风险退出向潜在风险退出转变。前移风险关口,动态跟踪各类贷款迁徙变化趋势,提高对发展趋势的预见性。第二,实现是由被动性退出向主动性退出转变。统筹规划,尽早打算,通过催收、核销、审批控制等手段,主动压缩规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风险高的企业贷款余额。第三,实现由战术性退出向战略性退出转变。信贷结构调整不能操之过急,必须掌控好节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资产。
(四)加强贷后管理
贷后管理就是要不断发现营销机会和客户风险预警信号,不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对策并付诸行动。要建立贷后管理考核体系,把客户检查过程、信息分析过程、预警预报过程、客户退出过程等纳入信贷工作整体考核范畴,针对每个管理环节和要素制定考核标准和依据,促使贷后管理人员经常、自觉、深入地实施贷后管理,让概念化的管理具体化。要建立差别化的风险监控制度,在密切监测风险变化的同时,做好对边缘贷款的动态跟踪和监测,制订完善的风险监控方案,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五)培育合规文化
客户经理需要建立良好的职业操守,做到始终不越思想道德这条“防护线”,始终不碰规章制度这条“警戒线”,始终不违犯法律这条“高压线”。在农信社内部,要注重建立与合规文化相适应的激励约束机制,明确传递一种信息,即:奖励那些善于发现风险、揭示风险、规避风险的员工,惩罚那些违反贷款规则、制造贷款风险、不顾贷款风险的员工,切实在内部形成一种“不以效益为由简化贷款程序,不以发展为由变通规章制度,不以同业竞争为由放宽准入条件”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葛淑玮.农村信用社研究综述[J].商业经济.2009.(3)
[2] 徐毅红.农村信用社流动性风险分析与风险管理探讨[J].西部金融.2009.(3)
[3] 白涛等编著.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郭一桢,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经管学部,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