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

来源 :山西教育·招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bp8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综合素质》
  第一章教师职业理念
  一、素质教育观的定义和内涵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發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幼儿素质教育及实施的基本要求
  1.幼儿素质教育的内涵
  2.幼儿素质教育的特点
  基础性
  发展性
  自主性
  3.幼儿素质教育的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的教育
  (2)科学文化素质的教育
  (3)身体及心理素质的教育
  (4)审美素质教育
  (5)劳动技能素质的教育
  4.幼儿素质教育实施的基本要求
  五、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六、儿童观的内涵
  七、“育人为本”的涵义
  1.儿童是发展的人
  (1)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儿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2.儿童是独特的人
  (1)儿童是一个完整的人
  (2)儿童是独一无二的人
  (3)儿童期有自身的价值
  3.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是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4.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1)儿童和成人具有平等的地位和相同的价值
  (2)儿童作为权利主体拥有权利
  (3)儿童作为权利主体,具有特殊性
  5.幼儿教育的特点
  (1)生活化
  (2)游戏化
  (3)活动化
  (4)潜在性
  (5)启蒙性
  6.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
  1.促进幼儿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2.幼儿时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
  3.幼儿时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
  4.幼儿时期是性教育的关键期
  5.培育美感,促进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
  6.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为适应学校生活作准备
  八、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九、教师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十、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十一、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2.教师职业的价值
  十二、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十三、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七、《幼儿园工作规程》
  八、《儿童权利公约》
  九、《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
  (一)总体战略
  1.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2.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
  (二)幼儿教育阶段的发展任务
  1.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2.明确政府职责
  3.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
  (三)体制改革
  1.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2.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3.建设现代学校制度
  4.办学体制改革
  5.理体制改革
  6.扩大教育开放
  (四)保障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保障经费投入
  3.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
  4.推进依法治教
  5.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
  6.加强组织领导
  十、教师的权利
  1.《教育法》中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2.《教师法》中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3.《义务教育法》中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十一、教师的义务
  1.《教育法》中关于教师义务的规定
  2.《教师法》中关于教师义务的规定
  3.其他教育法律法规关于教师义务的规定
  十二、学生的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权
  2.获得经济资助权
  3.获得学业证书权
  4.申诉起诉权
  5.法定其他权
  十三、幼儿权利的保护
  1.人身权的保护
  2.幼儿受教育权的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其内涵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道德的教育专门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严格的标准性
  6.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和示范性
  7.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五、教师职业道德的评價
  六、《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1.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1)尊重幼儿
  (2)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3)教师要理解与宽容幼儿错误
  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1)尊重和信任家长
  (2)与家长进行真诚的交流
  (3)理解并尊重家长的意见和看法
  七、《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的内容及特点
  八、幼儿园教师的职业特点
  1.工作对象的幼稚性
  2.工作任务的全面性
  3.工作过程的创造性
  4.工作手段的示范性
  5.教育效果的滞后性
  九、师幼关系
  1.师幼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2.师幼关系的基本类型
  (1)专制型
  (2)放任型
  (3)民主型
  3.良好师幼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十、幼儿教师需处理的几大关系
  1.幼儿教师与幼儿的关系
  2.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3.幼儿教师与同事和领导者的关系
  十一、幼儿园教师职业行为规范的基本要求
  1.教师的思想行为规范
  2.教师的教学行为规范
  3.教师的人际行为规范
  4.教师的仪表行为规范
  第四章文化素养
  一、人文概括
  二、天文历法
  三、山水地理
  四、民俗礼仪
  五、历史知识
  六、科学技术的历史
  七、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
  八、科学常识
  九、中国儿童文学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1.儿歌《小小的船》
  2.童话《大林与小林》
  3.严文井的《严文井童话》
  4.金近的《小猫钓鱼》
  5.包蕾的《猪八戒吃西瓜》
  6.任溶溶的《“没头脑”和“不高兴”》
  7.孙幼军的《小布头奇遇记》
  8.曹文轩的《草房子》
  9.叶永烈的《圆圆和方方》
  10.郑渊洁的《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11.鲁兵的《小猪奴尼》
  12.儿童小说《淘气包马小跳》
  13.几米的《我不是完美小孩》
  十、中国幼儿科普读物赏析
  1.《十万个为什么》
  2.《可怕的科学》
  3.《大头儿子智慧成长故事》系列
  4.《少年科学画报》
  5.《我第一眼看见》
  十一、外国幼儿科普读物赏析
  1.《人类的故事》
  2.《第一次发现》
  3.《从一到无穷大》
  4.《生命之科学》
  5.《不一样的大自然绘本》
  6.《昆虫记》
  7.《阿西莫夫科学指南》
  8.《胡椒生长在哪里》
  9.《海豹历险记》
  十二、外国儿童文学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1.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
  2.阿纳托尔·法朗士的《蜜蜂公主》
  3.塞尔玛·拉格洛芙的《尼尔斯骑鹅旅行记》   4.雅各布·格林和威廉·格林的《格林童话》
  5.阿历克谢·托尔斯泰的《大萝卜》
  6.安东尼·德·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7.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
  8.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的《安徒生童话》
  9.艾伦·亚历山大·米尔恩的《小熊温尼·菩》
  10.姜尼·羅大里的《洋葱头历险记》和《假话国历险记》
  11.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
  12.碧丽克丝·波特的《小兔彼得的故事》
  13.阿斯特丽·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
  14.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记》
  15.休·洛夫廷的《杜立德医生》
  16.童话《不不园》
  17.弗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
  18.维塔利·比安基的《林中小屋》
  19.绘本《三只小猪上幼儿园》
  第五章基本能力
  一、逻辑思维
  1.概念
  2.推理的概念、形式及逻辑基本规律
  3.演绎推理
  4.归纳推理
  二、信息处理
  1.工具书的运用
  2.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3.网络信息的管理
  4.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
  5.信息处理
  6.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7.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三、写作的构成要素
  1.主题
  (1)主题的含义
  (2)主题的作用
  (3)主题的要求
  2.材料
  (1)材料的含义
  (2)材料的作用
  (3)材料的要求
  3.结构
  (1)结构的含义
  (2)结构的要素
  (3)结构的要求
  4.语言
  (1)语言的含义
  (2)语言的作用
  (3)语言的要求
  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含义
  二、影响婴幼儿发展因素之生物因素
  1.遗传素质为婴幼儿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2.胎内环境等先天因素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3.成熟机制在儿童发展中的制约作用
  三、影响婴幼儿发展因素之社会因素
  1.环境引导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儿童的发展
  2.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奠定基础
  3.教育机构的教育在儿童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四、幼儿童发展理论之成熟势力说
  五、儿童发展理论之精神分析理论
  1.行为主义
  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2.精神分析理论
  西蒙·弗洛伊德
  埃里克森
  六、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
  (二)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
  1.言语的形成
  2.思维的萌芽
  3.自我意识的萌芽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
  1.幼儿初期的心理特点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2.幼儿中期的心理特点
  (1)爱玩、会玩,活泼好动
  (2)思维具体形象
  (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幼儿晚期的心理特点
  (1)好学、好问
  (2)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4)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七、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2.从具体到抽象
  3.从被动到主动
  4.从零乱到成体系,对事物的态度由不稳定到稳定
  八、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一)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头部动作的发展
  2.躯体动作的发展
  3.行走动作的发展
  4.抓握动作的发展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特点
  1.从上到下
  2.从大到小
  3.从简单到复杂
  4.从不随意到随意
  九、幼儿身体发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幼儿身体发育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十、幼儿注意的发展
  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十一、幼儿感觉的发展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2)颜色视觉
  2.听觉的发展
  3.触觉的发展
  十二、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
  2.大小知觉
  3.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   5.时间知觉
  十三、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1.目的性加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十四、幼儿记忆的发展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
  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
  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5.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逐渐发展
  十五、幼儿想象的发展
  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十六、幼儿思维的发展
  1.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形象性
  (3)经验性
  (4)拟人性
  (5)片面性
  (6)固定性
  (7)表面性
  十七、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趋势
  (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4)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2.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3.幼儿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2)成人的情绪自控示范
  (3)积极鼓励和引导
  (4)正确理解和应对幼儿的情感反应
  十八、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幼儿个性的发展
  1.3~4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1)强烈的好奇心
  (2)模仿性突出
  (3)自我意识形成,出现自我评价
  (4)出现独立性愿望
  2.4~5岁幼儿个性的发展
  活泼好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开始自我控制
  3.5~6岁幼儿个性发展的特点
  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个性初步形成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1.幼儿亲子关系的发展
  2.幼儿同伴关系的发展
  3.幼儿性别角色的发展
  4.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5.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发展
  十九、幼儿个体的差异
  (一)幼儿个体差异类型
  1.幼儿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2.幼儿性格差异
  3.幼儿性别差异
  4.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二)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
  (三)针对个体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二十、幼儿身心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
  1.发育迟缓、肥胖
  2.自闭症
  3.幼儿心理健康
  二十一、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
  (1)日记描述法
  (2)轶事记录法
  (3)实况详录法
  (4)取样观察法
  2.谈话法
  3.作品分析法
  4.实验法
  第二章学前教育原理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二、教育的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三、教育目的
  四、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1.政权性质决定了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的权利。
  2.政治体制决定了教育的体制
  3.政治纲领决定了教育的方针、目的
  4.教育具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功能
  5.教育具有促进社会政治变革的功能
  五、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六、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2.教育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七、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八、学前教育的基本性质和内在要求
  1.基础性
  2.公益性
  3.保教性
  九、幼儿教育的意义
  (一)幼儿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意义
  (二)幼儿教育对于教育事业、家庭和社会的价值
  十、幼儿园教育目标
  十一、幼儿教育的任务
  十二、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
  1.夸美紐斯
  2.卢梭
  3.裴斯泰洛齐
  4.福禄贝尔
  5.杜威
  6.蒙台梭利
  7.陶行知
  8.陈鹤琴
  9.张雪门
  十三、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1.原始社会的幼儿教育
  2.奴隶、封建社会的幼儿教育
  3.资本主义社会的幼儿教育
  十四、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
  2.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十五、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
  1.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   2.学前教育保教结合
  3.学前教育的启蒙性
  4.学前教育的直接经验性
  十六、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
  1.保教合一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
  3.教育的活动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十七、幼儿园班级管理
  1.学前班级管理意义
  2.幼儿园班级管理目的
  十八、《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内容
  十九、我国学前教育改革动态
  二十、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生活指导
  一、幼儿园一日活动的主要环节
  1.接待幼儿入园
  2.早操(或间操)
  3.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4.间隙活动
  5.游戏或自由活动
  6.盟洗
  7.进餐
  8.睡眠
  9.午点(同进餐)
  10.户外游戏
  11.劳动
  12.散步
  13.实验操作活动
  14.离园
  15.晚间活动
  二、一日生活的教育意义
  1.使学前儿童尽快适应托幼机构里的生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2.使学前儿童愉快地度过每一天
  3.日常生活是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保育活动的实施要求
  1.做好幼儿一日生活常规的培养
  2.保教有机结合
  3.增加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
  4.加强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杜绝安全责任事故的发生
  5.加强保教人员的保育意识,认真学习“保育员工作职责”,明确保育工作目标
  6.强化安全防范意识,确保幼儿安全
  四、幼儿教学活动的原则和方法
  1.原则
  (1)促进幼儿发展的原则
  (2)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3)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幼儿主体性相结合的原则
  (4)直观性原则
  (5)活动性原则
  2.方法
  (1)直观的方法
  (2)游戏的方法
  (3)口授的方法
  (4)练习法
  五、三大产热营养素
  1.蛋白质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蛋白质的构成
  (3)蛋白质的营养价值和食物来源
  2.脂类
  (1)脂类的生理功能
  (2)脂类的食物来源
  3.碳水化合物
  (1)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
  (2)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來源
  六、幼儿所需营养之无机盐
  1.钙
  2.铁
  3.锌
  4.碘
  七、幼儿所需营养之维生素
  八、幼儿常见病及其预防
  1.上呼吸道感染
  2.扁桃体炎症
  3.急性支气管炎
  4.腹泻
  5.泌尿系统感染(尿道炎、膀胱炎、急性肾盂肾炎)
  九、幼儿园保健常规
  十、幼儿园常见安全问题及处理方法
  十一、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方法
  十二、常用的急救方法
  第四章环境创设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般原则
  1.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幼儿参与性原则
  4.开放性原则
  二、幼儿园建筑设计原则
  1.安全原则
  2.经济原则
  3.卫生原则
  4.适应需要的原则
  5.美观原则
  6.舒适原则
  三、幼儿园室内布置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主体性原则
  3.创造性原则
  4.美观、经济的原则
  四、幼儿园室外布置原则
  1.安全性原则
  2.美化、绿化的原则
  五、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六、幼儿园活动区的布局策略
  1.干湿分区
  2.动静分区
  3.相对封闭性
  4.就近
  5.方便通畅
  七、教师言行在幼儿心理环境形成中的重要作用
  1.教师的言行对幼儿安全感的影响
  2.教师的言行对幼儿自我价值形成的影响
  3.教师的言行对幼儿独立人格形成的影响
  八、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方法之口语交流法
  1.家访
  2.家长会
  3.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知识讲座)
  4.家庭教育咨询
  5.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
  6.交谈
  九、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方法之活动法
  1.观摩
  2.庆祝
  3.服务
  4.管理
  十、与家长沟通和交流方法之文字法
  1.问卷调查
  2.家园(所)联系本
  3.宣传栏
  十一、幼儿园社区合作
  第五章游戏活动的指导   一、学前儿童游戏的种类
  1.感觉机能性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性游戏、规则性游戏
  2.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
  3.语言游戏、动作技能游戏、想象游戏、交往游戏、表演游戏
  4.自发游戏、教学游戏
  二、幼儿各类游戏的特点
  三、幼儿游戏的主要功能
  1.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身体的发展
  2.游戏能够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3.游戏能够促进儿童认知和语言的发展
  4.游戏能够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四、幼儿各年龄阶段的游戏特点
  (一)3岁前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
  (二)幼儿初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
  (三)幼儿中期儿童游戏的发展水平
  (四)幼儿晚期兒童游戏的发展水平
  五、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原则
  六、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环节
  七、教师对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
  (一)角色游戏的指导
  1.小班角色游戏
  2.中班角色游戏
  3.大班角色游戏
  (二)建构游戏的指导
  1.小班建构游戏
  2.中班建构游戏
  3.大班建构游戏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
  1.中班表演游戏
  2.大班表演游戏
  第六章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
  1.概念与内涵
  2.设计概述
  3.确定目标
  4.选择内容
  5.过程设计
  二、健康教育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的目标
  1.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幼儿园健康教育的内容
  1.身体保健活动的主要内容
  (1)生活习惯和能力
  (2)饮食与营养
  (3)人体认识与保护
  2.身体锻炼活动的主要内容
  (1)身体活动的知识和技能
  (2)身体素质练习
  (3)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练习
  (三)幼儿园健康活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方法和设计指导
  1.幼儿园身心保健教育活动的组织方法
  (1)讲解演示
  (2)动作和行为练习
  (3)情境表演
  (4)感知体验
  (5)讨论评议
  2.幼儿园身体锻炼活动的组织方法
  (1)讲解示范法
  (2)练习法
  (3)语言提示和具体帮助法
  (4)游戏法
  三、语言教育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
  (1)学说普通话
  (2)谈话
  (3)讲述
  (4)早期阅读
  (5)欣赏文学作品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的方法
  (1)示范模仿法
  (2)视听讲结合法
  (3)游戏法
  (4)表演法
  三、社会教育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1.喜欢参加游戏和各种各类活动,能快乐、自信的参加活动。
  2.乐意与人交往。礼貌、大方、对人友好,能和他人合作和分享,富有同情心。
  3.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并能按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规则行事。
  4.乐于接受任务,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勇于解决困难,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5.爱父母、爱老师、爱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1)人际关系
  (2)社会环境
  (3)社会行为规范
  (4)社会文化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1)语言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2)直观比较观察法
  (3)行为练习法
  (4)行为评价法
  (5)陶冶法
  (四)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1.移情训练法
  2.角色扮演法
  3.观察学习法
  四、艺术教育
  (一)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目标
  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幼儿音乐教育的内容
  1.歌唱活动
  2.韵律活动
  3.打击乐演奏活动
  4.音乐欣赏活动
  五、科学教育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幼儿园科学教育的内容
  1.了解自然环境及其和人们生活的关系
  2.探究身边事物的自然科学现象
  3.感受科学技术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三)幼儿园科学教育的方法
  1.观察法2.实验法3.劳动与实践法4.测量法5.分类法6.信息交流法7.早期科学阅读法8.游戏法。
  六、幼儿五大领域教育的组织与实施
  七、设计与指导:正规性、选择性、偶发性
  第七章教育评价
  一、幼儿园教育评价的目的
  1.研究、完善和发展课程
  2.管理课程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容
  1.课程方案评价
  2.课程实施过程评价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类型与方法
  1.类型
  2.评价方法
  四、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反思
  1.评价情境的自然化
  2.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评价取向的多元化
  4.评价类型的多样化
  五、幼儿园教育评价的建议
  小学《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的提出
  (二)素质教育的内涵
  (三)素质教育的要求
  1.面向全体
  2.促進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四)素质教育的特点
  全体性、全面性、基础性、主体性、发展性、合作性;未来性
  (五)素质教育的任务
  1.身体素质
  2.心理素质
  3.社会素质
  (六)素质教育的核心
  (七)素质教育实施的对象
  (八)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九)误区
  二、学生观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的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三)学生特点
  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四)“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是不以教师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2.学生是发展的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五)师生关系的表现
  1.社会关系
  2.教育关系
  3.心理关系
  4.伦理关系
  (六)师生关系的内容
  1.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七)师生关系的类型
  专制型;放任型;民主型
  (八)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1.教师方面
  2.学生方面
  3.环境方面
  (九)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人际关系:尊师爱生
  2.社会关系:民主平等
  3.教育关系:教学相长
  4.心理关系:心理相容
  三、教师观
  (一)教师的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榜样)
  4.“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
  5.“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
  6.“研究者”角色和“学习者”“学者”角色   7.新近提出的教师职业角色:
  (1)“心理调节者”角色
  (2)“学生心灵的培育者”角色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三)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四)“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1.“非关注”阶段
  2.“虚拟关注”阶段
  3.“生存关注”阶段
  4.“任务关注”阶段
  5.“自我更新关注”阶段
  (五)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1.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2.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
  3.教师的人格特征
  4.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人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七)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八)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九)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1.教师职业的责任
  2.教师职业的价值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一、法律、法规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1.指导思想
  2.工作方针
  3.战略目标
  4.战略主题
  二、教师的基本权利
  1.教育教学权
  2.科学研究权
  3.管理学生权
  4.获取报酬权
  5.民主管理权
  6.进修培训权
  三、教师的义务
  1.遵纪守法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教书育人义务
  4.尊重学生人格义务
  5.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义务
  6.提高业务水平义务
  四、教师违法(侵权)行为的主要类型
  1.侵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2.侵犯学生的人身权
  3.侵犯学生的财产权
  4.侵犯学生的著作权
  五、学生的基本权利
  1.享有参加教育活动并使用教育资源的权利
  2.享有国家给予的物质帮助的权利
  3.享有公正评价并获得相应资格证书的权利
  4.享有申诉权
  5.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六、特定学生的特定权利
  (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所专有的权利:免试入学权、就近入学权、不交学费权
  (2)一些特殊学生群体享有的特殊教育权利:女生的特殊教育权利
  (3)经济困难学生的特殊教育权利
  (4)残疾人的特殊教育权利
  (5)高等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结社和文体活动权、社会实践权
  (6)职业学校学生所专有的权利:申请发放培训证书权
  七、学生权利的保护
  1.家庭保护;2.学校保护;3.社会保护;4.司法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教师职业行为规范
  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二)教師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三)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四)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第四章文化素养
  一、文化常识
  1.人文概括   2.天文历法
  3.山水地理
  4.民俗礼仪
  5.历史知识
  二、文学常识
  1.中国文学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2.外国文学主要作家、作品介绍
  三、中外科技常识
  1.科学技术的历史
  2.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主要成就3.科学常识
  4.科普常识
  四、艺术鉴赏
  第五章基本能力
  一、阅读理解能力
  (一)现代文片段阅读
  理解重要词语
  复杂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
  概况语段主旨
  概括标题
  推理论断
  表明道理
  (二)现代文阅读
  划分段落或层次常用的方法
  段落大意的概括
  文章中心思想概况的常用方法
  文章主要内容概括的常用方法
  概括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逻辑思维
  概念
  推理的概念、形式及逻辑基本规律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
  三、信息处理
  工具书的运用
  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
  网络信息的管理
  网络教学资源的评价
  信息处理
  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过程
  常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工具
  四、写作
  (一)记叙文写作
  1.记叙文的基本概念
  2.记叙文的特点
  3.记叙文的六要素和线索
  4.记叙文的分类
  (二)说明文写作
  1.说明文的基本概念
  2.说明文的分类
  3.说明文的特点
  4.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5.写好说明文的技巧
  (三)议论文写作
  1.议论文的基本概念
  2.议论文的三要素
  3.写好议论文的技巧
  (四)教学案例的写作
  1.教学案例的作用
  2.教学案例的构成要素
  3.教学案例写作的注意事项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教育基础
  一、小学教育的发展
  (一)小学教育概述
  1.小学教育的慨念
  2.小学教育的任务
  (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
  1.古代的小学教育
  (1)先秦时期的小学教育
  (2)秦汉至明清时期的小学教育
  2.近现代的小学教育
  (1)近现代小学教育的草创时期
  (2)清末“新政”的小学教育
  (3)中华民国的小学教育
  (4)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革命根据地的小学教育3.当代的小学教育
  二、小学的组织与运行
  (一)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
  (二)学校组织机构的结构类型
  1.直线型
  2.职能型
  3.直线—职能型
  4.矩阵型
  (三)学校组织机构主要职能部门
  1.校长办公室
  2.教务处
  3.政教处
  4.总务处
  5.教研室
  6.年级组
  三、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
  1.教育一词的由来
  2.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三)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四)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2.教育的發展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社会的教育
  (3)近现代教育
  (4)20世纪以后的教育
  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概念
  (二)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
  3.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三)教育与精神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3.学校文化
  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
  1.导向作用
  2.激励作用
  3.评价作用
  (三)教育目的的理论
  1.宗教本位论
  2.社会本位论   3.个人本位论
  4.“教育无目的论”
  (四)教育目的的影响因素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五)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
  2.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3.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
  4.素质教育
  教育制度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二)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1.前制度化教育
  2.制度化教育
  3.非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四)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二)课程的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2.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三)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2.活动中心课程论
  3.社会中心课程论
  (四)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2)课程计划的组成
  (3)课程计划的作用
  2.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2)课程标准的作用
  3.教材
  (1)教材的概念
  (2)教材的编排
  (3)教材的作用
  (五)课程开发
  1.课程开发的概念
  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
  3.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
  (2)过程模式
  (3)情境模式
  (六)课程評价
  1.课程评价的涵义
  2.课程评价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基本理念
  2.核心理念
  (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九)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状况
  1.课程结构
  2.课程内容
  3.课程实施
  4.课程管理
  5.课程评价
  五、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
  1.教师专业发展的含义
  2.教师专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专业理念
  2.专业知识
  3.专业能力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观摩和分析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4.反思教学经验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六、教育科学研究
  (一)教育科学研究概述
  1.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2.教育科学研究的意义
  3.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二)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1.教育观察法
  (1)教育观察法的概念
  (2)教育观察法的类型
  (3)观察的具体方法
  2.教育调查法
  (1)教育调查法的概念
  (2)教育调查法的类型
  (3)教育调查的基本方法
  3.教育行动研究法
  (1)教育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2)教育行动研究的分类
  (3)教育行动研究的实施步骤
  4.教育叙事研究法
  (1)教育叙事研究的概念
  (2)教育叙事研究的类型
  (三)小学教育科研成果的表述
  1.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概念
  2.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表现形式
  3.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第二章学生指导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二)认知过程
  1.感觉
  (1)感觉的概念
  (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
  (3)感觉的特性
  2.知觉
  (1)知觉的概念
  (2)知觉的种类
  (3)知觉的特性
  3.注意
  (1)注意的概念
  (2)注意的分类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4.记忆
  (1)记忆的概念
  (2)记忆的分类
  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动作记忆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记忆的过程
  识记
  保持与遗忘
  回忆与再认
  5.思维
  (1)思维的概念
  (2)思维的特征
  (3)思维的过程
  (4)思维的基本形式
  (5)思维的种类
  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分析思维
  聚合思维、发散思维
  再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经验思维、理论思维
  6.想象
  (1)想象的概念
  (2)想象的分类
  (三)情绪情感过程
  1.情绪
  (1)情绪的概念
  (2)情绪的分类
  情绪的基本分类
  情绪状态分类
  2.情感
  (1)情感的概念
  (2)情感的分类
  (四)意志过程
  1.意志的概念
  2.意志行動的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准备阶段)
  (2)执行决定阶段
  3.意志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持性
  (4)意志的自制性
  (五)个性心理
  1.需要
  2.动机
  3.兴趣
  (1)兴趣的概念
  (2)兴趣的品质
  4.能力
  (1)能力的概念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3)能力的分类
  (4)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5.性格
  (1)性格的概念
  (2)性格的结构特征
  6.气质
  (1)气质的概念
  (2)气质类型
  7.人格
  (1)人格的定义
  (2)人格的特征
  (3)自我调控系统
  (4)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二、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一)儿童身心发展概述
  1.身心发展的概念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1)内发论
  (2)外铄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
  (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
  (4)学校教育
  (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1.认知发展的特点
  2.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3.个性与社会性的发展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顺序性的含义
  (2)对教育的启示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阶段性的含义
  (2)对教育的启示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不平衡性的含义
  (2)对教育的启示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互补性的含义
  (2)对教育的启示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个别差异性的含义
  (2)对教育的启示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的概念
  (二)学习理论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型条件作用理论
  (2)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
  (3)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
  (4)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2)建构主义学生观
  (3)建构主义知识观
  (4)建构主义教学观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三)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
  1.能力差异
  2.认知方式差异
  (1)认知方式的含义
  (2)认知方式的分类
  (3)认知方式差异的教育意义
  (四)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五)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六)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1.认知过程的指导
  (1)观察的指导
  (2)注意的指导
  (3)思维的指导
  (4)记忆的指导
  2.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情绪情感的指导
  (2)意志的指导
  3.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指导法
  (3)点拨式指导法
  (4)反馈式指导法
  (5)矫正式指导法
  (6)对比式指导法
  (7)兴趣式指导法
  (8)渗透式指导法
  四、小学德育
  (一)德育的涵义
  (二)小学德育的主要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三)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四)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五)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六)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2.疏导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基本含义
  (2)贳彻要求
  5.因材施教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6.知行统一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1)基本含义
  (2)贯彻要求
  (七)小学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小学德育的途径
  2.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指导实践法
  (5)品德评价法
  (6)品德修养指导法
  五、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
  (一)小学意外事故的预防与处理1.中暑
  2.溺水
  3.电击
  4.烫伤和烧伤
  5.骨折
  6.中毒
  7.常见外伤
  (二)小学儿童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含义
  2.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
  (三)心理评估
  1.心理评估的含义
  2.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
  (2)观察法
  (3)自述法
  (4)调查法
  (5)心理测验
  (四)小学生心理辅导
  1.心理辅导概述
  2.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1)强化法
  (2)代币奖励法
  (3)行为塑造法
  (4)示范法
  (5)暂时隔离法
  (6)自我控制法
  (7)惩罚法
  第三章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
  (一)班级的概念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三)班级管理概述
  (四)班级管理的内容
  (五)班级管理的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六)班级管理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
  2.全面管理原则
  3.自主参与原则
  4.教管结合原则
  5.全员激励原则
  6.平行管理原则
  (七)班级管理的方法
  1.调查研究法
  2.目标管理法
  3.情境感染法
  4.规范制约法
  5.舆论影响法
  6.心理疏导法
  7.行为训练法
  (八)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1.班级管理中的问题
  2.班级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九)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1.小学班级突发事件的类型
  2.班级突发事件处理的原则
  3.班級突发事件处理的方法
  二、班主任
  (一)班主任的概念
  (二)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三)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四)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1.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2.个别教育工作
  (五)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三、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概念
  (二)班级活动的功能
  (三)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日常性班级活动
  2.阶段性班级活动
  四、班队活动
  (一)班队活动的含义
  (二)班队活动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三)班队活动的类型
  1.主题教育活动
  2.班队例会
  3.班队文艺活动
  4.班队体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
  6.班队劳动
  7.班队游戏活动
  8.少先队活动
  五、课外活动
  (一)课外活动概述
  1.课外活动的含义
  2.课外活动的内容
  3.课外活动的特点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1.个人活动
  2.小组活动
  3.群众性活动
  第四章学科知识
  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1.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
  2.小学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与内容
  3.小学语文课程的阶段目标与内容
  二、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1.小学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
  2.小学数学课程总目标
  3.小学数学课程学段目标
  三、小学英语课程标准
  1.小学英语课程的基本理念
  2.小学英语课程目标
  第五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1.教学设计的概念
  2.教学设计的原则
  3.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二、教案设计与编写
  (一)教案的基本内容与设计类型
  1.教案的基本内容
  2.教案设计的类型
  (二)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的内容
  知识与技能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教学目标的陈述
  行为目标的陈述
  内部心理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目标的陈述表现性目标的陈述
  (三)教学重难点设计
  1.教学重难点的区别与联系
  2.确定教学重难点的方法
  地位作用分析法
  课题分析法
  例题、习题分析法
  学情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五)作业布置
  (六)板书设计
  三、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一)综合课程
  1.综合课程的类型
  2.目前在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
  (二)综合实践活动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概念和性质
  2.小学综合实踐活动课程的主要内容
  第六章教学实施
  一、教学概述
  1.教学的概念
  2.小学教学的基本任务
  3.教学的意义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本质
  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3.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教学原则的含义
  2.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2)直观性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3)启发性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4)巩固性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5)循序渐进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6)因材施教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8)量力性原则
  基本涵义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的概念
  2.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参观法
  (6)练习法
  (7)自学指导法
  (8)实验法
  (9)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0)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五、学习方法的基本类型
  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七、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制
  4.设计教学法
  5.道尔顿制
  八、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学实施的环节
  1.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二)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   (1)直接教学策略的含义
  (2)直接教学的程序
  2.自主型教学策略
  3.共同解决教学策略
  九、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二)学习动机的构成
  1.学习需要
  2.诱因
  (三)学习动机的功能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
  3.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4.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五)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学习动机的培养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十、学习方式
  (一)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概述
  2.学习策略的分类
  (1)认知策略:复述策略、精细力工策略、组织策略
  (2)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调节策略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管理策略、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资源利用策略
  (二)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1.知识的学习
  (1)知识的类型
  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
  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知识学习的种类
  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程序性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4)概念的理解与教学
  概念获得
  概念的学习和教学
  2.技能的学习
  (1)技能概述
  技能的含义
  技能的种类
  (2)操作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3)心智技能的形成与培养
  第七章教学评价与反思
  一、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的概念
  2.教学评价的功能
  3.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
  4.教学评价的基本方法
  5.教学评价的类型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4)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二、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概念
  2.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3.教学反思的内容
  4.教学反思的意义
  5.教学反思的原则
  6.教学反思的类型
  (1)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
  (2)自我反思和集体反思
  (3)纵向反思和横向反思
  (4)理论反思和经验反思
  7.教学反思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8.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中学《综合素质》
  第一章职业理念
  一、素质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
  1.定义
  2.性質
  (二)素质教育观的产生与发展
  1.素质教育观的产生
  2.素质教育观的发展
  (三)中学素质教育
  1.中学素质教育的一般性质
  2.中学素质教育的特殊性
  (四)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
  1.国家政策
  2.推进新课程改革
  3.学校管理、课外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
  (五)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1.发挥教师的作用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六)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七)素质教育的实施障碍
  1.对素质教育的误解
  2.沉重的课业负担
  二、学生观
  “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2.学生是发展的人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三)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
  1.师生关系的概念
  2.师生关系的功能
  (1)教育功能
  (2)激励功能
  (3)社会功能
  (二)师生关系的基本类型
  (三)辩证统一的师生关系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社会道德上的相互促进关系
  (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三、教师观
  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1.教师职业与专业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转换
  2.教师行为的转变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质
  1.中学教师的专业基础
  2.中学教师的专业品质
  (1)教育思想
  (2)教育情感
  (3)職业道德
  (4)教育法律意识
  3.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中学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二)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
  1.教师职前专业发展阶段
  2.教师入职专业发展阶段
  3.教师职后专业发展阶段
  (三)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正规的专业教育
  2.非正规的专业教育
  3.校本专业发展
  (四)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专业知识学习
  2.教育反思
  3.教育研究
  中学教师职业价值观与信念
  (一)中学教师职业价值
  (二)中学教师职业责任
  (三)中学教师职业信念
  终身学习的意识
  (一)终身学习的意义
  1.终身学习是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
  2.终身学习是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
  3.教师终身学习累积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水平
  4.终身学习提高在教学中的探究创新精神
  5.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的责任意识
  6.终身学习使教师适应实验新教材的教学
  (二)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1.教师学习的内容
  2.教师终身学习的途径:一是系统教学,二是自学
  3.教师终身学习的方法:
  (1)参加系统的终身学习
  (2)加校本学习
  (3)参加各类成人教育
  (4)借助媒体学习
  (三)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1.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发展的需要
  3.带动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一、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一)教育法律法规概念
  1.教育法律
  2.教育法规
  3.教育政策
  (二)法制条件下教育活动中的法律关系
  1.教育关系
  2.教育法律关系
  (1)教育权利
  (2)教育义务
  (三)教育法律责任
  (四)中学教育中的法律关系
  二、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
  三、教师权利
  (一)教师的权利包括
  (二)确立教师权利的法律依据
  (三)教师的基本权利解读
  (四)确立教师义务的法律依据
  四、教师的基本义务
  1.教师作为公民的基本义务
  2.教师作为专业教育教学人员的义务
  五、学生的法律地位
  (一)中学教育活动中学生权利保护的意义
  (二)学生的权利
  (三)学生权利的保护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一、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一)
  (一)教师职业道德
  (二)教师职业道德品质
  1.教师职业道德认识
  2.教师职业道德情感
  3.教师职业道德行为
  (三)教师职业道德在中学教育活动中的意义
  1.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
  2.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教育目标实现的
  3.教师职业道德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条件
  (四)教师职业道德表现
  二、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二)
  (一)《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制定背景
  (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
  1.爱国守法   2.爱岗敬业
  3.关爱学生
  4.教书育人
  5.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
  (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解读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天职和道德核心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教师职业行为
  (一)教师职业行为规范解读
  1.教师思想行为规范
  2.教师教学行为规范
  3.教师人际行为规范
  4.教师仪表行为规范
  5.教师语言行为规范
  (二)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要处理好的几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2.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4.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关系
  四、《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第四章文化素养
  一、教师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素养
  (一)中国历史重要事件
  1.原始社会
  2.农业社会
  3.工业文明
  4.现代文明
  (二)世界历史重要事件
  1.人类的起源
  2.古代史
  3.近现代史
  (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1.天文历法
  2.古代称谓
  3.传统思想文化
  4.古代地理
  5.传统科技文化
  6.传统艺术
  7.科举制度
  8.传统习俗
  9.物质文化遗产
  二、教师的科学素养
  (一)中国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二)西方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三)更多世界著名的科学家
  三、教师的文学素养
  外国文学
  (一)古典文学
  1.古希腊罗马文学
  2.中世纪文学
  3.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
  (二)近代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
  2.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三)现代文学
  1.无产阶级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
  3.现代主义文学
  4.存在主义文学
  5.“黑色幽默”文学
  6.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四)其他外国文学名著
  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诗歌
  (二)戏曲
  (三)中国古代散文
  (四)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著
  (一)中国现代诗歌
  1.中国现代诗歌概说
  2.现代诗人、诗作例说
  (二)中国现代小说举要
  1.中国现代小说概说
  2.小说作家、作品例说
  (三)中国现代散文举要
  1.中国现代散文概说
  2.散文作家作品例说
  (四)中国现代戏剧举要
  1.中国现代戏剧概说
  2.戏剧作家作品例说
  四、教师的艺术鉴赏素养
  (一)艺术鉴赏概述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三)艺术鉴赏的意义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八)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运用
  (九)中外古代艺术成就
  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
  一、信息处理能力
  (一)中学教师的信息素养
  1.信息素养
  2.中学教师应具有的信息素養
  (二)信息检索能力
  1.信息检索能力是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
  2.工具书检索信息能力
  (1)工具书
  (2)工具书的种类
  (3)工具书的结构
  (4)工具书排检方法
  (5)工具书检索的一般程序
  3.网络检索信息能力
  (1)网络信息检索
  (2)网络检索工具种类
  网上搜索引擎
  网络百科全书
  网上数据库
  (3)网络检索信息的方法
  (三)网络信息交流能力
  1.网络信息交流的特点
  2.网络信息交流方式
  3.中学教师在网络信息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
  (四)信息处理能力
  1.信息处理的定义
  2.信息处理的任务
  3.信息处理的功能
  4.信息处理的逻辑方法
  (五)教育测量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1.数据类型
  2.数据描述
  3.数据分析
  (六)课件设计与制作
  1.课件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步骤
  2.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   二、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知识
  (一)概念
  1.概念的基本逻辑特征
  2.概念的种类
  (1)普遍概念、单独概念和零概念
  (2)实体概念、属性概念
  (3)正概念和负概念
  (4)集合概念和非集合概念
  3.概念间的关系
  (1)概念的相容关系
  (2)概念的不相容关系
  4.概括和限制
  (二)命题
  (1)模态命题
  (2)非模态命题
  (三)推理
  1.推理的结构
  2.推理的分类
  (四)论证
  1.论证的结构及其鉴别
  2.论证有效性的分析
  中学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遵守的逻辑思维规律
  (一)同一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二)矛盾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三)排中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四)充足理由律与中学教师的思维
  三、阅读理解能力
  (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或句子的含义
  (二)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
  (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六)根据上下文合理推断阅读材料中的隐含信息
  四、写作能力
  (一)根据需要按照选定的文体写作
  1.记叙类文体
  2.议论类文体
  3.说明类文体
  4.应用类文体
  (二)能够根据文章中心组织、剪裁材料
  (三)具有布局谋篇。安排文章结构的能力
  1.拟写标题
  2.记叙文写作规范
  3.议论文写作规范
  (四)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能够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
  1.准确:即用词恰当,表意明确
  2.鲜明:意图清晰,态度明确
  3.生动:语言讲究,表现力强
  4.巧用修辞,体现文采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原理
  一、教育的涵义
  二、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4.三要素的关系
  三、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1.生物起源说
  2.心理起源说
  3.劳动起源说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
  2.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
  3.中世纪教育
  4.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
  5.近代社会的教育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
  四、国内外著名教育思想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三)近现代著名的教育思想
  (四)当代教育思想
  五、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六、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而教育对生产力也具有促进作用
  七、教育与人口
  (一)人口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
  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的规模、结构和质量
  2.人口质量影响教育质量
  3.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结构
  (二)教育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
  1.教育是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的手段之一
  2.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八、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三)学校文化
  (四)学生文化
  1.学生文化的成因
  2.学生文化的特征
  九、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個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五)教育要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5.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十、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一)遗传
  1.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遗传素质的概念
  (2)遗传的意义
  2.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成熟的概念
  (2)成熟的意义
  (二)环境
  1.环境的概念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三)个体主观能动性
  (四)教育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十一、青春期中学生生理的变化
  (一)中学生的身体外形
  (二)体内机能
  (三)脑的发育
  (四)性的发育和成熟
  十二、义务教育制度
  (一)义务教育的概念
  (二)我国义务教育的确立和发展
  (三)义务教育的特点
  1.强制性
  2.普及性
  3.免费性
  十三、我国现代学制的确立和发展
  (一)旧中国的学制
  (二)新中国的学制改革与发展
  1.建国初期学制改革
  2.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学制改革
  (三)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十四、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十五、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
  (一)宗教本位论
  (二)社会本位论
  (三)个人本位论
  (四)“教育无目的论”
  十六、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
  (二)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十七、中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
  十八、教育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历史法
  4.实验法
  5.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中学课程
  一、课程的类型、特征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4.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二、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三、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及其优缺点
  2.活动中心课程论及其优缺点
  四、课程内容
  (一)课程计划
  1.课程计划的概念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概念
  2.课程标准的结构
  (三)教材
  1.教材的概念
  2.教材的编写
  五、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1.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
  2.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六、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七、基礎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目标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1.基本理念
  2.核心理念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八、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2.强调教师成长
  3.重视以学定教
  第三章中学教学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的任务
  四、教学过程的本质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五、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之备课
  1.备课的意义
  2.备课的方法
  (1)做好三项工作
  (2)制订好三种教学计划
  六、教学工作基本环节之上课
  上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得当
  4.教学组织严密
  5.教学语言清晰
  6.双边活动积极
  七、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方法
  1.观察法
  2.测验法
  (1)测验的质量指标
  (2)测验的种类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八、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规律
  2.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3.知识教学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4.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九、中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8.量力性原则
  十、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演示法
  5.练习法
  6.实验法
  十一、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
  4.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5.特朗普制
  十二、教学评价的概念及种类
  (一)教学评价的概念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教学评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二)教学评价的种类
  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2.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3.外部评价和内部评价
  十三、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四、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2.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4.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十五、新课程中的教学观
  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1)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2)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十六、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1.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2.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
  3.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4.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
  5.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
  6.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
  7.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1)多样化
  (2)综合化
  (3)社会化
  8.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
  (1)由甄别走向发展
  (2)由单一走向多元
  (3)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9.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
  (1)提高质量
  (2)个性化教学
  ①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
  ②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第四章中学生学习心理
  一、中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感觉
  1.概念
  2.种类
  3.特性
  二、中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知觉
  1.概念
  2.种类
  3.特性
  三、中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注意
  1.概念
  2.分类
  3.注意的品质及影响因素
  四、中学生心理的认知过程:记忆
  1.概念
  2.记忆的种类
  3.记忆的生理基础
  五、记忆的过程
  六、中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七、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桑代克的经典实验
  2.尝试—错误的基本规律
  3.尝试—错误说的教育意义
  八、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2.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3.关于经典条件作用论的评价
  九、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1.斯金纳的经典实验
  2.操作性条件作用的过程
  3.应答性行为与操作性行为
  4.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
  5.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十、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十一、格式塔心理学家的顿悟说
  顿悟—完形说的主要观点
  十二、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1.学习观
  2.教学观
  十三、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
  2.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条件
  3.奥苏伯尔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十四、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十五、建構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内容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十六、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十七、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基本结构
  1.学习动机的含义
  2.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
  3.学习动机的功能:激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4.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十八、学习动机的分类
  1.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2.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3.普遍型学习动机和特殊型学习动机
  4.合理动机和不合理动机
  5.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6.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十九、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   2.需要层次理论
  3.成就动机理论
  4.成败归因理论
  5.自我效能感理论
  二十、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1.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的方法
  2.设置榜样
  3.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5.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1.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4.正确运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5.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和相辅相成
  6.注意个别差异
  二十一、学习迁移的含义及分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二十二、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2.相同要素说
  3.经验类化理论
  4.關系转换理论
  (二)现代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2.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
  3.现代迁移理论的特点
  4.迁移的实质
  二十三、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学习任务的相似性
  2.原有认知结构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4.学习的指导
  二十四、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材料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创设与应用情境相似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境
  5.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二十五、学习策略的含义及特征
  (一)学习策略的含义
  (二)学习策略的特点
  1.操作性与监控性的有机统一
  2.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
  3.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十六、认知策略
  1.复述策略
  2.精细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十七、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二十八、资源管理策略
  1.时间管理策略
  2.努力管理策略
  3.学习环境设置策略
  4.工具的利用策略
  5.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策略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
  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三、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理论
  四、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与情感的涵义
  (二)情感的生理基础和外部表现
  (三)情感对人的影响
  (四)情感的特性
  (五)情绪理论
  1.詹姆士—兰格理论
  2.坎农—巴德学说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6.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六)情绪和情感的种类
  1.情绪的种类
  (1)激情
  (2)心境
  (3)应激
  (4)热情
  2.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理智感
  (3)美感
  五、影响中学生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身心因素
  1.生长发育迅猛
  2.认知水平有很大提高
  3.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4.活动领域拓宽
  5.社会交往增多
  六、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发展特征
  1.情绪和情感丰富而热烈
  2.情绪和情感易起伏波动,心境转换明显
  3.情绪和情感的心境化和文饰现象
  4.情绪和情感体验的深刻性和稳定性不断发展
  七、中学生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1.帮助中学生学会合情合理地提出自己的需要和愿望
  2.充实和丰富中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健康的情趣
  3.培养中学生爱生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情感
  八、人格的结构
  1.气质与性格
  2.认知风格
  (1)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2)冲动型—沉思型
  (3)同时型—继时型
  3.自我调控系统
  (1)自我认知
  (2)自我体验
  (3)自我控制
  九、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环境因素
  4.早期童年经验
  5.自然物理因素
  十、人格的特征
  十一、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
  十二、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十三、中学生主要的心理特点
  十四、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
  (一)心理辅导概述
  1.心理辅导的含义
  2.心理辅导的目标
  3.心理辅导的途径
  (二)心理辅导的内容
  1.学习辅导
  2.人格辅导
  3.生活辅导
  4.生涯辅导
  二、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1.强化法
  2.系统脱敏法
  3.认知疗法
  4.来访者中心疗法
  5.理性情绪疗法
  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七章中学德育
  一、品德的心理结构
  1.道德认识
  2.道德情感
  3.道德意志
  4.道德行为
  二、品德形成的过程
  1.依从
  2.认同
  3.内化
  三、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特点
  1.中学生道德思维的发展
  2.中学生道德观念的发展
  3.中学生道德意识行为的发展
  4.中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一)外部条件
  1.家庭教养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二)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识
  五、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2.教育价值
  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基本观点
  2.教育价值
  七、德育及其主要内容
  1.涵义
  2.意义
  3.主要内容
  八、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发展
  九、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十、中学生德育原则(一)
  1.疏导原则
  2.导向性原则
  3.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4.知行统一原则
  十一、中学生德育原则(二)
  1.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4.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十二、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校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6.班主任工作
  十三、中学德育的方法
  (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二)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指导法
  6.品德评价法
  (三)选择德育方法的依据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二、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学校领导的管理方式
  2.教师的领导风格
  3.班级的状况
  4.学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三、课堂气氛的类型及影响因素
  1.定义
  2.类型
  3.影响因素
  四、课堂管理的原则
  五、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的条件
  六、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2.集体促成的纪律
  3.任务促成的纪律
  4.自我促成的纪律
  七、课堂结构
  1.课堂情境结构
  2.课堂教学结构
  八、课堂问题行为、类型
  1.概念
  2.类型
  3.影响因素
  九、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十、课堂问题行为的预防和矫正
  十一、班主任的地位和作用
  十二、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与方法
  十三、班集体的特征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
  2.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十四、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定班集体的共同奋斗目标
  2.制定明确的班级规章制度
  3.充分發挥班委会的作用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十五、课外活动
  1.概念
  2.特点
  3.意义
  十六、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班级课外活动内容
  班会
  科技活动
  文体活动
  节日纪念日活动
  社会公益活动
  课外阅读活动及其他活动
  (二)活动形式
  集体活动
  小组活动
  个人活动
  十七、课外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
  1.选题
  2.制订活动计划
  3.活动实施与总结
  十八、教师的角色心理
  1.教师角色的含义
  2.教师的心理角色
  3.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主要条件
  十九、教师角色的形成阶段
  1.角色认知阶段
  2.角色认同阶段
  3.角色信念阶段
  二十、教师角色意识
  1.角色认知
  2.角色体验
  3.角色期待
  二十一、教师的心理特征
  1.教师的认知特征
  2.教师的人格特征
  3.教师的行为特征
  4.教学效能感
  5.罗森塔尔效应
  二十二、教学效能感
  1.含义
  2.分类
  (1)个人教学效能感
  (2)一般教育效能感
  3.教学效能感对教师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
  二十三、教师成长的历程
  1.关注生存阶段
  2.关注情境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
  二十四、教师的心理健康
  1.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2.教师常见的心理冲突
  3.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4.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二十五、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其他文献
参加2017年山西省成人高考的考生须遵守以下考试规则:  一、自觉服从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管理,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监考员等考试工作人员履行职责,不得扰乱考场及其他考试工作地点的秩序。考生不准着行业制服进入考场。  二、憑准考证、二代居民身份证(现役军人凭准考证和军官证或士兵证),按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考试。应主动接受监考员按规定对其进行的身份验证和对随身物品等进行的必要检查。  三、2B铅笔、0.5
期刊
【摘 要】 传统板书作为一种传统教学方式,以文字、图表、符号等多种形式呈现教学要点和讲课提纲,具有智慧课堂无法替代的优势。通过调研分析安徽省滁州市三所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板书使用情况,可以看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智慧课堂的兴起,传统板书教学呈现出越来越弱化和缺失的趨势。而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和获得感,守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必须把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期刊
【摘 要】 从测试内容与达标标准出发,对师专学生进行“临阵磨枪”式的训练,结果显示:训练项目的差异对训练成绩的影响大有不同,致使学生和教师“偏项式”发展和努力,与国家学生体质测试工作的初衷有所偏离。文章阐述了由此产生的弊端,同时对实现学生体质测试的常态化、长效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 体育锻炼;身体素质;测试标准  【中图分类号】 G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
期刊
【摘 要】 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意味着中国休闲社会已经形成,中产阶级群体迅速崛起,大众休闲旅游消费需求旺盛,乡村旅游是全域旅游时代性的机遇,乡村旅游开始进入市场需求的导向期。在全域旅游时代,乡村是最好的去处。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是一个集众多小而美的产业于一体、景观景点资源零散分布、可进入性较差的一个复杂生态系统,而乡村绿道作为串联城市与乡村、乡村与景观景点、城市居民与乡村居民节结,表现出高度紧密的相
期刊
【摘 要】 “好粉丝”形象不仅是粉丝对自我身份的认知,同时也是对于粉丝文化现状的反映,可以通过这一形象为正确引导粉丝、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启示。文章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28位粉丝进行了深度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和NVivo12软件经过逐级编码,可概括和抽象出“好粉丝”形象的内涵:由“粉丝道德”“追星知识”“追星能力”“个性特点”四个维度构成。粉丝由低层次向高层次依次发展,其心目中的“好粉丝”形象也在不断
期刊
1.网站网上报名系统的所有权、运作权和解释权归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所有,报考人员必须完全同意所有服务条款,才可以办理网站的网上报名业务。  2.只有在山西地区参加考试者才可以在网站报考,否则所做的一切操作无效。  3.报考人员应妥善保管好自己的网报序号、姓名、身份证号及登录密码等信息,对于报考人员因自身原因造成的信息泄露所导致的后果,网站及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不承担任何责任。  4.报考人员不
期刊
一、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招生层次及学习形式  (一)招生层次  经教育部审定核准举办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的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和普通高校成(继)教院(以下统称成人高校)实行全国统一招生。成人高校招生实行全国统一考試,招生层次有三种:1.专科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专升本);2.高中起点升本科(以下简称高起本);3.高中起点升专科(以下简称高起专)。考生在网上报名时
期刊
可能用到的数据———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H-1C-12 N-14 O-16 Na-23 Cl-35.5  一、选择题:第1~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两个分子间的作用力的合力F与两分子间距离r的关系图如图所示。当分子间的距离由无穷远到无限接近的过程中  A.当r>r0时,F为引力;rr0时,F为斥力;r
期刊
一、录取办法  1.2017年成人高校招生工作全部实行计算机网上录取。各学校的录取工作分两批进行,第一批是专升本和高起本录取,第二批是高起专录取,具体录取时间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2.各成人高校和山西省招生考试管理中心按照“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要求实施录取工作。即:在符合成人高校招生报名条件、考试成绩达到投档分数线的考生中,由招生学校根据“从高分到低分择优录取”的原则,决定考生录取与否和录取的专
期刊
教育學  一、选择题:1~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认为教育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模仿这一本能的观点是  A.心理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神话起源说  D.交往起源说  2.在教育研究上反对思辨,主张定量、实证研究,提倡“科学化”的教育理论派别是  A.批判教育学  B.文化教育学  C.实验教育学  D.制度教育学  3.系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