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维持着一种制约与协调的动态关系,即:经济发展在改变环境过程中,提供了保护环境的有效方式;而环境保护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成本约束,更是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激励。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要求,寻求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走市场化和产业化之路,丰富经济发展对保护环境的效率方式,提升环境保护对发展经济的激励作用,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均衡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233-0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好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保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进入20世纪后,经济的飞速增长进一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大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等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安全,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地区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时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水火不相容。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者强劲的增长势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高。但是与经济增长相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国的环境问题形式上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两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燃煤为动力的国家,但是煤的利用率极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粉尘是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为煤烟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的酸雨和飘尘现象加重。1997年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占了10个,同时,工业及农业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据有关资料统计,至90年代末,我国78%的城市河段水不适合饮用;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近海海域的污染日益严重。另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热污染的加剧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公众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从总体上来看只是初步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部分地区这一情况在改善,部分地区却在加剧。在资源破坏方面,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亮起红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地下水的无节制使用,使得不少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出现地面倾斜甚至塌陷。如果不及时节约控制利用水资源,未来的水荒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土地资源的滥用与破坏使得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恶化的程度,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搬掉这块绊脚石。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协调。当人类经济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时,就产生了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环境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方式产生的,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2)环境保护并非是单纯的技术手段问题,其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解决离不开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基础。(3)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人类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的偏差,认为资源是没有价值的,经济发展就是要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传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人们“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方式。
要根本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必须转变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物质投入的依赖极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低效的资源利用严重恶化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我们可以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均衡点,实现生态与经济均衡发展。如果改革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发展,可以在减轻耕地资源压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应向污染轻型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调整。另外,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轨道即环保产业化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传统的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他偏重于对于环境的消极补救方面,多属于政府性行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移到源头防治上来,除了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外,还可以使环保行为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壮大环保规模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然而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整个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污染的治理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文化基础。经济实力加强了才有能力治理环境,所以要牢牢把握住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加强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集约化生产,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速经济发展。
环境问題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结果。人类的行为是由其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的,所以人们思维的改变是环境保护能否持久有效进行的关键。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文化程度低,环境保护的观念还很薄弱,环保意识的推广依赖于教育手段和社会制度的完善,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和技术。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目前的环境问题是在社会已有发展规模的模式下产生的,这证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于现代发展。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思想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环保观念的推广对于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是树立环境观念的前提也是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重要基础。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造成的过错,因此环境保护也是我们人类的责任。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健康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保护;经济发展;人与自然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2-0233-01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不断演进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是人类进行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好发展的必要前提。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保证。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度和影响程度越来越大。进入20世纪后,经济的飞速增长进一步激化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大自然开始了它的报复,淡水资源匮乏,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和土地沙漠化等现象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安全,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为制约地区和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一时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似乎水火不相容。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与环境的矛盾非常突出。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一直保持者强劲的增长势头,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得到前所未有的丰富和提高。但是与经济增长相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却使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我国的环境问题形式上表现为环境污染与资源破坏两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以燃煤为动力的国家,但是煤的利用率极低,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粉尘是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为煤烟型。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大城市的酸雨和飘尘现象加重。1997年世界2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中国就占了10个,同时,工业及农业污水的排放造成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据有关资料统计,至90年代末,我国78%的城市河段水不适合饮用;50%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近海海域的污染日益严重。另外,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噪声污染、热污染的加剧也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害着公众的身体健康。我国政府在污染治理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从总体上来看只是初步遏制了环境恶化的势头,部分地区这一情况在改善,部分地区却在加剧。在资源破坏方面,我国的水资源已经亮起红灯,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地下水的无节制使用,使得不少地区的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出现地面倾斜甚至塌陷。如果不及时节约控制利用水资源,未来的水荒将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同时,土地资源的滥用与破坏使得荒漠化现象不断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和水土流失严重。这些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环境恶化的程度,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搬掉这块绊脚石。
环境问题的产生有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是由于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协调。当人类经济活动的强度和力度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时,就产生了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根据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环境质量应注意以下几点:(1)环境污染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生产方式产生的,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是产生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2)环境保护并非是单纯的技术手段问题,其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最终的解决离不开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基础。(3)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是人类思想认识与价值观念的偏差,认为资源是没有价值的,经济发展就是要追逐最大的经济利益。这种传统的思想直接导致了人们“杀鸡取卵”式的生产方式。
要根本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首先必须转变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对于物质投入的依赖极高,属于典型的粗放型增长。低效的资源利用严重恶化了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关系。根据生态经济学观点,我们可以从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二者之间寻求一个最佳均衡点,实现生态与经济均衡发展。如果改革农业产业结构,从单一经济向多元化经济发展,可以在减轻耕地资源压力的同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工业产业结构应向污染轻型化和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调整。另外,把环境保护纳入经济发展轨道即环保产业化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传统的环境保护实际上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他偏重于对于环境的消极补救方面,多属于政府性行为。将环境保护的重点移到源头防治上来,除了可以从根本上遏制环境恶化的势头外,还可以使环保行为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在壮大环保规模的同时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环境问题的解决并不是单纯依靠技术手段,然而不可否认科学技术是整个环境保护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环境污染的治理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科技的发展离不开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文化基础。经济实力加强了才有能力治理环境,所以要牢牢把握住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根本原则,在生产过程中注意加强科技含量,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行集约化生产,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加速经济发展。
环境问題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于人们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生态效益的结果。人类的行为是由其价值观的取向决定的,所以人们思维的改变是环境保护能否持久有效进行的关键。我国人口众多,平均文化程度低,环境保护的观念还很薄弱,环保意识的推广依赖于教育手段和社会制度的完善,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合,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环境对经济发展具有推动和制约的双重性,合理利用保护和改善环境,使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条件,经济的发展又为环境的改善提供资金和技术。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目前的环境问题是在社会已有发展规模的模式下产生的,这证明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不适于现代发展。所以解决环境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根据生态经济学思想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改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同时,环保观念的推广对于更好的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的完善是树立环境观念的前提也是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重要基础。环境问题的产生是人类造成的过错,因此环境保护也是我们人类的责任。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要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让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健康高效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