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全面推开。我院经过积极奋战,成为自治区优质校立项建设单位,为我院改革發展树立了“新标杆”,也标志着我院步入了更高起点的发展新阶段,开启了高职教育改革新的征程。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6.070
1 建设背景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治区需要大批能够操作、维修、维护、管理先进机械智能设备的技术技能人才。立足服务自治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调整升级,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水平,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自治区的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对提升自治区及全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建设基础
通过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探索,有了新的突破、特色和亮点,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提升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 建设内容
3.1 坚持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机电职教集团、二级专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共建“大国工匠洪海涛工作室”,与内蒙古中蒙牧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蒙牧机—机电学院生产制造研发中心”,与呼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2 坚持围绕专业建设,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提振师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样化、特色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由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形成专业群,形成从产品设计、生产、检测、控制到组装调试的全过程,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数控技术专业、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培养方向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岗位的智能化、高端化、柔性化、数字化要求,围绕高端数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云平台以及柔性化生产,形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依据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三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的“四个一体、四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整体化设计、系统化教学、多链条联动”,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校企协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并将职业技能培养、信息化技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以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开发完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深化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完成课程资源库、项目导向化、数字化教材建设。以技能大赛、专业综合实训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整合校内实训资源,深层次开发实训设备功能,研发实训项目,打造集成化、系统化、数字化、共享型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包括精密测量单元、高精尖制造单元、数字设计与创新研发单元和大数据云服务单元的配置完善,设备技术含量高、决策智能化、过程可视化、工艺数字化、装配自动化、设备高端化的智能制造工作站。实现从产品设计→毛坯→成品→检测、简单→复杂、单件→批量、低端→高端产品加工的全覆盖;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分类、编码,实现实训设备的“信息化”功能;通过加强与区域内、外对口企业的联络,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并重、资源互用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群。
(4)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施人才强校。以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为主线,以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改革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力更加突出的“双师型”、“教练型”专业教学团队,为提升专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3 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三阶段”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结合专业资源,组织“兴趣班”、“鲁班班”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面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战项目,搭建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形成融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将教学信息化融入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应用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开发信息化教材,促进课程转型,教学转型、学习转型,借助国家、自治区及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3)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借助日常教学工作常态分析、说专业、说课程、促进教学诊改工作自主化、常态化。严格执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查相关制度,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施常态监控,开展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及时进行调控与改进,实现人才质量培养全过程的监测。
3.4 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扩大对外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1)多点联动,智力支持,努力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服务社会长效机制,依托专业建设,培育建设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团队,服务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2)更好地推进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对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交流合作方案,完成对非洲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技术服务,继续扩展与肯尼亞等非洲国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开展丰富交流项目,拓宽国际交流格局。
(3)参考《悉尼协议》,开展专业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探索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接国际标准,吸收境外先进培训模式、课程和教材优秀资源,推动观念更新、理念创新和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双语”结构,具有国际视野和相应教学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水平教师队伍,走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4 预期效益
通过三年建设,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与信息化资源、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综合水平领先、专业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对产业发展贡献度高、自治区领先的特色专业群,成为自治区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陶咏梅,胡兴启.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9).
[2]蒋伽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
[3]郄伟,王京,刘敏丽.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02).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群建设;职业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16.070
1 建设背景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内蒙古自治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也明确要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自治区需要大批能够操作、维修、维护、管理先进机械智能设备的技术技能人才。立足服务自治区的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群,主动适应自治区产业调整升级,为全面提升高职院校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专业建设水平,加快高端装备制造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自治区的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对提升自治区及全国装备制造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2 建设基础
通过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服务能力、提高办学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在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方面不断探索,有了新的突破、特色和亮点,提升了人才培养的满意度、提升了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3 建设内容
3.1 坚持产教融合培养人才,深化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建设
依托学院校企合作发展理事会、机电职教集团、二级专业分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与中国航天科工六院359厂共建“大国工匠洪海涛工作室”,与内蒙古中蒙牧机有限责任公司共建“中蒙牧机—机电学院生产制造研发中心”,与呼阀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内蒙古昆明卷烟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运行模式等,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3.2 坚持围绕专业建设,调整结构,改善条件,提振师资,提高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
(1)实施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多样化、特色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度。由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形成专业群,形成从产品设计、生产、检测、控制到组装调试的全过程,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为核心,带动数控技术专业、机械产品检测检验技术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将培养方向瞄准高端装备制造业,根据产业转型升级和职业岗位的智能化、高端化、柔性化、数字化要求,围绕高端数控设备、自动化生产线、工业机器人、大数据、云平台以及柔性化生产,形成智能制造专业群。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和实训项目,依据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实现学生三年不间断的实践锻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实现教室与生产车间功能一体,作业与企业产品标准一体,学生和学徒身份一体,教师和师傅角色一体的“四个一体、四化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整体化设计、系统化教学、多链条联动”,借鉴与创新相结合,校企协同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并将职业技能培养、信息化技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课程体系,融入课程标准,以核心能力训练项目开发完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设计,深化理实一体化课程改革,完成课程资源库、项目导向化、数字化教材建设。以技能大赛、专业综合实训强化实践育人。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整合校内实训资源,深层次开发实训设备功能,研发实训项目,打造集成化、系统化、数字化、共享型的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包括精密测量单元、高精尖制造单元、数字设计与创新研发单元和大数据云服务单元的配置完善,设备技术含量高、决策智能化、过程可视化、工艺数字化、装配自动化、设备高端化的智能制造工作站。实现从产品设计→毛坯→成品→检测、简单→复杂、单件→批量、低端→高端产品加工的全覆盖;对现有实训设备进行分类、编码,实现实训设备的“信息化”功能;通过加强与区域内、外对口企业的联络,积极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并重、资源互用共享的实习实训基地群。
(4)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实施人才强校。以建设“双师素质”师资队伍为主线,以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队伍素质提升计划。实施高技能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实施教师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教育教学水平高、改革创新能力强、行业影响力更加突出的“双师型”、“教练型”专业教学团队,为提升专业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3.3 要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工匠精神,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构建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三阶段”阶梯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开展分阶段分层次的创新思维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教育。开设《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结合专业资源,组织“兴趣班”、“鲁班班”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技能;面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展创业实战项目,搭建创业项目的孵化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际运用能力。形成融素质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创新就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2)教育信息化实现新突破。将教学信息化融入专业教学改革,推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通过“国家级专业资源库应用平台”、“网络教学平台”、“课程资源库”建设,积极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信息化资源进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开展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善虚拟仿真实训,开发信息化教材,促进课程转型,教学转型、学习转型,借助国家、自治区及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等信息化教学手段,推进教学信息化建设,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 (3)积极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借助日常教学工作常态分析、说专业、说课程、促进教学诊改工作自主化、常态化。严格执行学院系部、教研室三级督查相关制度,利用信息化平台,实施常态监控,开展教学质量阶段性评价,及时进行调控与改进,实现人才质量培养全过程的监测。
3.4 要坚持开放办学,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扩大对外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
(1)多点联动,智力支持,努力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和服务社会长效机制,依托专业建设,培育建设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团队,服务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提高教师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能力和水平。
(2)更好地推进学院服务“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对外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和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进一步优化国际合作交流机制,建立“引进来”和“走出去”国际交流合作方案,完成对非洲职业院校师资培训、技术服务,继续扩展与肯尼亞等非洲国家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开展丰富交流项目,拓宽国际交流格局。
(3)参考《悉尼协议》,开展专业建设。顺应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时代潮流,探索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对接国际标准,吸收境外先进培训模式、课程和教材优秀资源,推动观念更新、理念创新和课程改革,着力打造一支“双师+双语”结构,具有国际视野和相应教学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高水平教师队伍,走以学生为中心、以结果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抓手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提高学院国际化办学的能力和水平。
4 预期效益
通过三年建设,使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智能制造)专业群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与信息化资源、实践教学条件、高水平师资队伍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建设得到明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综合水平领先、专业特色鲜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契合度高、对产业发展贡献度高、自治区领先的特色专业群,成为自治区高职专业建设和改革的典范。
参考文献
[1]陶咏梅,胡兴启.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路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4,(29).
[2]蒋伽丹.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建设的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7,(31).
[3]郄伟,王京,刘敏丽.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以内蒙古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专业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