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水库的雨季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bour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蜜罐里長大的孩子为何要自残?


  通过深入交流我逐渐了解到,在张小华的养育过程中,尤其是小时候,家里就她一个孩子,家中四个老人加上父母,共六个成人围绕着一个孩子,张小华可以说是蜜罐里泡出来的。家里人认为过去生活条件不够好,现在生活条件好了,绝对不能委屈孩子。家庭经济条件还可以,给孩子所有的日用品都是最好的,上学也是最好的学校,买的各种玩具是最好的,只要是别的孩子有的,就一定会给买上。在孩子的情感生活方面也是尽量满足,一直坚持“快乐教育”,赶走一切不高兴,让开心快乐围绕在孩子左右;孩子如果哭了,就是没有尽到责任。
  在这样的理念下,张小华在“快乐地”成长着……在孩子需求得不到满足或在哭的时候,六个成人会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办,尽快找各种方法,有的给孩子抱到外边,有的给表演节目,有的给唱歌,有的转移注意力。总之,想尽办法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从哭声中或者是从痛苦的表情中,恢复到一个平静的状态。这样几个成人好像完成了一件大事一样,而且默默达成了一个家庭共识——绝对不能让孩子哭。
  张小华能感受到来自家长的爱和关心,但她很累,说自己像是生活在聚光灯下,时刻都有人在帮忙,甚至是代办一切事项。她内心很不满意,但表达不出来,也开不了口。父母家人对自己这么好,自己怎么能不高兴呢?因此,所有不高兴的情绪都不知该指向何处,只是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甚至没有哭的权力,没有释放情绪的权力,她觉得很痛苦……她厌恶透了这样的生活环境,甚至想和家里人发脾气,想要愤怒地砸掉她看到的一切东西,想毁掉一切,包括自己,但她知道自己没有这个权力。
  近期在门诊,经常看到像张小华这样的孩子在自残,这些行为都是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自己的一种表现。他们不知道怎样描述自己的情绪,尤其是负性情绪。这是一个非常严重且常见的问题!家长的养育理念是“要对孩子好”,可怎么才算是对孩子好?

家长给了孩子最好的,而不是孩子最需要的


  文中张小华的一家是很多家庭的一个缩影,父母倾其所有呵护孩子,包括生活所需和情感所系,以为自己把现在最好的给孩子就可以了。
  张小华父辈、祖辈的童年记忆中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匮乏的场景,他们贫苦怕了。在父辈和祖辈儿时的年代,他们的父母需要做的事情比较多,很多家务活动都需要自己动手,从生火做饭,到洗衣缝补、织毛衣等,会占据很多的时间,对孩子的陪伴自然会减少。在那个年代里成长的孩子面临的养育问题是需要父母多来看看自己,多来关心自己。另一方面,这也让孩子们在精神生活方面相对地可以自己做主。回到张小华的养育案例中,六个成人所表现出的也就是心理学所说的投射,把自己缺少的全部变本加厉地还回来,物质上要让张小华极大丰富,精神上过分给予,像是在补偿自己小时候的亏欠一样。
  像张小华这个时代的一批孩子,都是这样的现状,物质已经相对充足,大多数孩子吃饭穿衣已经不是问题,那么,这些孩子的心理需求将会很快浮现于意识中,也就是说,当没有生命危险的时候,我们会考虑自己的感受、掌控感及舒适感等——而在养育中恰恰没有考虑到这些因素。
  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其实给的是父母认为的最好的,或者是父母欠缺的那部分,是一个幻影。也许没有最好的,给予需要的才是恰当的和合适的。

快乐成长≠不能有负性情绪


  孩子的情绪本来就是一种需要,也是他的一种释放和表达。养过孩子的成人都有这样一种感受,就是孩子吃饱了,也喝好了,他就是想哭来表达一下他的情绪,来对他的情绪进行一些释放和尝试。这时候,有些家长很焦虑,不知所措,甚至像做错了事一样,围着孩子在前后晃悠,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尽快笑起来,尽快从不良的情绪里面走出来,或者从闹人的哭声中唤醒孩子,让他尽快变成一个“快乐”的孩子。
  其实情绪表达是人类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现象,这从人类大脑的进化中已经显现。科学证明,人类大脑可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称为爬虫脑,也类似于鳄鱼的大脑,它只负责基本生存,负责我们的吃饭、睡觉、体温、呼吸、心跳等;第二部分是原哺乳脑,它就如马、猫、狗等动物的大脑一样,它掌管情绪威胁等与生命危险有关的事情;第三部分是高级哺乳脑,是掌管意识的大脑,负责逻辑计算推理等。其中第一和第二部分合称情绪脑,第三部分为理性脑,人类的情绪脑的体积占到了脑容量的70%,理性脑只占到了30%。
  在漫长的人类大脑进化过程中,情绪脑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去识别各种威胁,通过情绪的快速反应,调动全身的资源加以应对,才能使我们在威胁中尽可能活下来。人的四大类基本情绪:恐惧、愤怒、喜悦及哀伤,都有存在的必要和表达的需求。但在养育中,成人通常只允许孩子喜悦情绪的出现,而在回避恐惧和愤怒,尤其是哀伤情绪,总是不允许或者减少它们的出现。

“情绪水库”,宜疏不宜堵


  家长们反复用行为制止了负性情绪的释放,这就像筑了一个“没有泄洪口的负性情绪水库”,遇到雨季,可能就会出现“水漫金山”的场景。
  上文中的张小华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由于家长害怕坏情绪对孩子不好,在她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接收到的就是:负性情绪就是不允许的。长期浸泡在这样的教养环境中,这样的观念已经形成,当她长大碰见哀伤事件时,她内心没有办法酣畅淋漓地哭一场。这样造成的问题是一方面她能感受到负性情绪持续聚集,另一方面又明白自己不能有哀伤情绪。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煎熬,随之而来的羞愧感,甚至是恐惧情绪也会出现,会引发一系列压抑后的情绪问题。
  也许孩子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问题,而是在与家长“共谋”造成了这样一种现象。可能在自己未来养育子女的过程中,也会通过代际传承继续出现这样的问题,形成这个家庭独特的文化现象——“负性情绪是不允许表达出来的”,并由此而扩展到所有的社交活动和人际关系中。

养育过程“做”比“说”效果好


  在孩子养育过程中,教育本身不是说什么,而是做什么。有些教育是能被意识到的,而有些则没有被意识到(潜意识),是在潜移默化的行为中实现的。我经常在咨询中听到家长说“我从来都没有教给过他这个,他怎么就这样子呢?”我会说“你都不知道你什么时候已经教完了,不知道自己何时一直在教他。”这就是真相。尤其在孩子生命早期,家长常常是通过行为传递价值观。比如张小华的例子,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去拦着,直接传递给孩子的是“哭就不是好的,哭是不被允许的”。虽然家长没有这么说,但这样的做法已经传递了这样的价值观,是通过这样的价值体系来传递出去的。因此,家长一定要对自己教养孩子的行为有所警觉,同时,也可以通过更多有意识的行为,传递正确的、合理的价值观。
  除此之外,在教育孩子表达情绪的过程中,还有一些要注意的问题。
  1要给孩子提供表达情绪的适宜场合。当孩子情绪出现的时候,有时并不适合去直接表达,但是家长一定要给他一个释放空间,让孩子知道,在一个限定的时空内,可以去进行情绪表达。有些场合是不太合适的,而有些场合是允许的,有些场合甚至是非常开放的。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榜样,既符合了社会规范,又有途径进行情绪表达。
  2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把握好人际边界的度。孩子在边界受到侵犯时会感到愤怒,表达这种愤怒感觉有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是,也不能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边界,让自己没有边界或者是不敢保护边界,一直变成“老好人”,唯唯诺诺,总是退让,像骆驼一样一直在背着各种沉重的东西,而没有办法再展示我们身上应该有的像狮子一样的形象。长此以往,就可能给他带来一些向内的攻击力,比如自残。我们要给孩子传递的,是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把握好度,既不伤害到其他人,也不要让自己受伤。当然,若孩子在人际交往中过于敏感,常感到威胁,表达愤怒,也容易引发人际关系紧张,孤独等问题。
其他文献
根据美国心理学会发表的一项新研究,即使对他人进行共情并不会造成经济损失或情绪消耗,但人们仍会规避共情,因为他们认为共情需要过多的心理努力。  共情,即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通常被视为一种激励互助行为的美德。但人们往往不想感同身受。  首席研究员达里尔?卡梅伦博士说:“社会普遍认为,人们扼杀同情心是因为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或为此付出代价,例如向慈善机构捐款。但我们发现,人们主要是单纯地不想付出脑力去对他
期刊
每个人都知道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竞争压力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说到底这毕竟是孩子的压力,为何又转移到了家长身上,并且展现出更大“功效”,实在是令人费解的一件事情。  说费解其实也不准确,因为家长和孩子是命运共同体,孩子学习不好、不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当然会引得家长担心,为其忧心忡忡压力倍增似乎是正常反应。  假设这种关系是正确的,那么家长的第一反应是应该帮助孩子去释放压力,共同营造一种相对轻松的环
期刊
最近,霍思燕和杜江一家人在综艺节目里很火,两个人如胶似漆的神仙爱情也让很多人非常羡慕。霍思燕在录节目时,站在热气球上大声向杜江表白说“你是世界上最帅最有力量的男人”,“你说我有了孩子就不爱你了,其实我最爱的就是你”,在屏幕前的杜江听完感动得泪流满面。  有人说,霍思燕命真好,嫁给了一个愿意永远让自己做公主、做小女孩的男人,因为老公的宠爱和担当,自己很多事都不用操心;也有人说杜江很幸运,老婆又美又会
期刊
独自一人坐在北京五环外的出租屋里,身边的猫懒洋洋地蜷着,即将步入26岁的我百无聊赖地刷起微信。有几个闺蜜被求婚,有几个闺蜜晒起了娃。朋友们纷纷点赞评论,羡慕对方是人生赢家的同时,“脱单”焦虑层出不穷。  这个社会里,有这样一种潜规则:衡量成功女性的标准不是事业有成,不是友谊,也不是令人满意的两性关系,而是结婚与否。不是单身选择了我,而是我选择了单身  对女性来说,30岁是一个门槛,过了30岁没结婚
期刊
高中二年级599班,一天上午,正在上英语课。学习委员梁峰突然冲着窗户大声骂了一句:“你才是混蛋!”顿时,教室里静了下来,都转过头来看梁峰。  谢明玉老师走过来问:“梁峰同学,你这是怎么了?”梁峰嘿嘿笑着说:“没怎么,没事儿。”同学们“哄”一下笑了起来。  课后,班主任秦渊海把梁峰叫到了办公室问道:“梁峰,听说你在课堂上骂人了,能告诉我当时出现了什么情况吗?”梁峰挠挠头说:“真的没什么。”  “不对
期刊
从凤凰到母鸡  我曾经接访过这样一位女性求助者,她从中央级艺术院校毕业,有很好的艺术造诣,被不少名导名师看好。同时,擅长经营的她,大学期间就成立了一家公司,并且颇具规模。这样一位才貌双全又有經济实力的女孩,身边不乏优秀男性的追求。她的芳心最终被一位唱戏的小伙子俘获。小伙子家庭条件很差,一穷二白,女孩义无反顾地跟定了他,原因是这位小伙子的事业心打动了她,“看那男人可怜,我一定要助他成功。”  从那天
期刊
“大夫,都一星期了还不见好,我这焦虑症是不是又重了?昨天我吃花生米时,手抖得厉害,很难夹起花生米,你说,我身体是不是出了问题?我以后会不会就生活不能自理了?还会大小便失禁……” 说到这里,老刘声音里都带着哭腔,眼中闪着泪花。  “你别着急,你看,你之前检查过身体,都是健康的,而你昨天夹不住花生米是因为手抖得厉害,而手抖是因为你的焦虑症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所以,夹不住花生米并不是因为你身体出了问题,而
期刊
我接诊的第一个病人小爱(化名)是一个年轻女孩,症状主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病人的倾诉欲望很强烈,说了很多关于她这么多年的生活经历以及病史。从初中开始出现一些情绪低落和烦躁的表现,之后开始治疗。她言语中谈及最多的,就是对于母亲对她极强控制欲的恐惧感。除此之外也聊了很多关于自身处理人际关系上的不良,初中开始被孤立,高中时尝试讨好别人,想要成为一个被大家喜欢的人。最后她谈及了目前最让她痛苦的事情就是前男友
期刊
“大夫,我的病情可能比较复杂,我患有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和强迫症,具体来说,我常常感到焦虑、恐怖和抑郁……哦,对了,我还有洁癖,每天都要早晚洗两次澡,否则就不舒服。这些情况已经好多年了,今天您可得好好给我看看。”  “听上去是挺复杂的,以前有看过医生吗?焦虑症、抑郁症、恐怖症和强迫症,这些都是医生给你下的诊断吗?”  “是啊,我陆陆续续看了好多医生,喏,我这里还有病历呢……这是五年前我的病历。”
期刊
合理关注疫情、“定时”而非“时时”。  信息管理是对疫情信息处理传统方式的改变,是对疫情及其心理影响的一种调节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疫情威胁,如果注意力一直在手机、电视不断推送的信息上,情绪就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即使有了暂时的“掌控感”,代价却是“心累”和正常生活节奏的紊乱。我们可以设定“信息闹钟”,在一天的时间中,每隔半天,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工作、家务或者休闲娱乐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