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含有颜色词的熟语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但由于其中含有汉语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因此也成为汉语学习者的难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对外汉语教材皆收录了含颜色词熟语,但是比例和内容还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以语料库和相关词典为依据,补充了一些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含颜色词熟语并建议增加其背后的文化内容。
关键词:颜色词 熟语 对外汉语 教材
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古今发展中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语言中表示色彩的颜色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种颜色的认识和解读各不相同,因而不同语言中含颜色词的熟语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材作为对外汉语课程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它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因此,研究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材的收录情况调查
笔者查阅并统计了目前在国内汉语教学领域使用范围较广、且受到业内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汉语教材,如《博雅汉语》《魅力汉语》《汉语教程》等系列教材和《商务中文案例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等单册教材,其中含颜色词的熟语收录情况见表一(表一附后):
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见表二(表二附后):
调研结果表明:就系列教材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更多分布在中高级阶段;就教材性质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更多分布在读写教材或者综合教材;就教材类型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在文化类教材中更为突出。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含颜色词的熟语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汉语水平有限,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对汉语中有关颜色表达的语言知识积累也较少,因此把包含颜色词的熟语安排在中高级阶段符合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另外,除了部分惯用语和谚语,许多含颜色词的熟语更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因此听力和口语教材涉及较少,大都分布在读写教材或综合教材中。最后,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绝大部分含颜色词的熟语拥有自己的文化意蕴,需要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并且需要学习者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理解,所以在文化类教材中应用得更多。
但是,这样的安排还存在一些不足。含颜色词的熟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阶段教材都应该适当地进行收录,在数量上可以由少到多,难度上可以由浅入难。在选择内容上,优先收录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且难度较低的的含颜色词的熟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会出现一些变体,例如“白头偕老”在日常交际和更多表达为“白头到老”,“桃红绿柳”可以表达为“花红柳绿”、“花红草绿”,听说教材可以适当收录诸如此类更为口语化的一些含颜色词的惯用语和成语。
二.相关词典含颜色词熟语调查结果
在统计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后,本研究又对国内比较权威的汉语词典展开了统计分析。经过筛选,选择《中华成语全典》、《中国谚语大辞典》、《现代汉语惯用语词典》、《中华歇后语词典》《中国惯用语大辞典》这五部国内使用范围较广、权威性较高的词典作为调查统计的资料来源。经过考察,这些词典对含颜色词的熟语收录情况如表三(表三附后):
统计结果显示,含颜色词的熟语出现频率由高到底分别是:白、黄、黑、红、青、绿、紫、蓝。无论在哪本熟语词典中,含“白”色的熟语都占比最大、数量最多,尤其以含“白”色的歇后语出现频率最高,说明在汉语中,该类熟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含“黄”色的熟语平均占比次之,其中谚语和歇后语占据了该类熟语的大部分;含颜色词“黑”和“红”的多是惯用语,含“绿”、“青”、“紫”的熟语大多数是成语;“蓝”色类熟语数量最少,不太常用。
三.熟语中顏色词的文化意蕴
结合当代现实生活的语言实际和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含颜色词收录情况,确定了大多数教材都包含“白、黄、黑、红、青、绿、紫”在内的七种颜色词。考虑到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颜色词应具有常用性和能产性,排除不常用的“褐”和“蓝”,与“红”相似的“赤”和“朱”也不单列。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收录的颜色词“白”共有17个,其中“白日梦”是贬义,“白头偕老”“白头到老”“白马王子”是褒义,剩余是中性词。人老之后头发发白,因此用“白”来指称老人,如:白头偕老、白头到老、白发苍苍、须发皆白;“白”用于描绘事物颜色,如:白浪滔天、白云滚滚、皑皑白雪、阳春白雪、洁白如洗、白马王子,用“白”来修饰雪之类的事物,表现事物的纯净澄澈;“白”也用于修饰人,如“白白胖胖”;“白”给人光明之感,与“黑”相对,让人想到白天,如:“白日梦”,白天做梦往往是不好的。
“黄”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地位的颜色,黄帝以“黄”为号,如:炎黄子孙、黄金周、软黄金、黄金年段、黄金地带;在含“黄”的熟语中,部分“黄”是和植物相关联的,如“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黄连就成了苦难的象征;“黄”用来形容和人相关时,如:黄发垂髫,有年轻幼稚之义;“黄”也用来形容动物,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该倒霉,多是贬义,用来形容不好的事情;“黄”的本义是指土地的颜色,多含有贬义色彩,如:满天黄风、黄脸婆。
传统文化中的“黑”是中国人不喜欢的不美好不吉利的颜色,含“黑”的熟语大多数是贬义。“黑白相间”是中性词。
中国人喜欢红色,但是含“红”的熟语却是贬义较多。“红”表示本义,描述事物颜色,如:桃红柳绿、花红柳绿、花红草绿、红墙丽宫、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红”也可以表示气愤等情绪激动,如:大红脸、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红”更多的是表示喜庆和兴旺发达之义,如:红红火火、开门红、大红大紫,“红极一时”的“红”表示显赫发达,但“红极一时”是个贬义词;“红”也可以指代花木等植物,如: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红”也指代美丽的女性形象,如:红颜知己。
关键词:颜色词 熟语 对外汉语 教材
熟语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中华民族古今发展中的文化和社会内涵。熟语是人们常用的定型化了的固定短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语言中表示色彩的颜色词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世界上每一种语言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同一种颜色的认识和解读各不相同,因而不同语言中含颜色词的熟语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
对外汉语教材作为对外汉语课程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汉语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它不仅在对外汉语教学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在汉语国际教育学科发展中也发挥着特殊作用。因此,研究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在对外汉语教材中应用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对外汉语教材的收录情况调查
笔者查阅并统计了目前在国内汉语教学领域使用范围较广、且受到业内专家学者普遍认可的汉语教材,如《博雅汉语》《魅力汉语》《汉语教程》等系列教材和《商务中文案例教材》《中级汉语阅读教材》等单册教材,其中含颜色词的熟语收录情况见表一(表一附后):
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在教材中的分布情况见表二(表二附后):
调研结果表明:就系列教材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更多分布在中高级阶段;就教材性质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更多分布在读写教材或者综合教材;就教材类型而言,含颜色词汇的熟语在文化类教材中更为突出。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对含颜色词的熟语的呈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初级阶段的学习者汉语水平有限,对中国文化知之甚少,对汉语中有关颜色表达的语言知识积累也较少,因此把包含颜色词的熟语安排在中高级阶段符合汉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规律。另外,除了部分惯用语和谚语,许多含颜色词的熟语更多出现在书面语中,因此听力和口语教材涉及较少,大都分布在读写教材或综合教材中。最后,作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和学”的重点和难点,绝大部分含颜色词的熟语拥有自己的文化意蕴,需要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并且需要学习者结合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理解,所以在文化类教材中应用得更多。
但是,这样的安排还存在一些不足。含颜色词的熟语教学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各阶段教材都应该适当地进行收录,在数量上可以由少到多,难度上可以由浅入难。在选择内容上,优先收录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高且难度较低的的含颜色词的熟语。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惯用语会出现一些变体,例如“白头偕老”在日常交际和更多表达为“白头到老”,“桃红绿柳”可以表达为“花红柳绿”、“花红草绿”,听说教材可以适当收录诸如此类更为口语化的一些含颜色词的惯用语和成语。
二.相关词典含颜色词熟语调查结果
在统计了对外汉语教材中含有颜色词的熟语后,本研究又对国内比较权威的汉语词典展开了统计分析。经过筛选,选择《中华成语全典》、《中国谚语大辞典》、《现代汉语惯用语词典》、《中华歇后语词典》《中国惯用语大辞典》这五部国内使用范围较广、权威性较高的词典作为调查统计的资料来源。经过考察,这些词典对含颜色词的熟语收录情况如表三(表三附后):
统计结果显示,含颜色词的熟语出现频率由高到底分别是:白、黄、黑、红、青、绿、紫、蓝。无论在哪本熟语词典中,含“白”色的熟语都占比最大、数量最多,尤其以含“白”色的歇后语出现频率最高,说明在汉语中,该类熟语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含“黄”色的熟语平均占比次之,其中谚语和歇后语占据了该类熟语的大部分;含颜色词“黑”和“红”的多是惯用语,含“绿”、“青”、“紫”的熟语大多数是成语;“蓝”色类熟语数量最少,不太常用。
三.熟语中顏色词的文化意蕴
结合当代现实生活的语言实际和国内外学者对汉语基本颜色词的研究成果以及已有的对外汉语教材含颜色词收录情况,确定了大多数教材都包含“白、黄、黑、红、青、绿、紫”在内的七种颜色词。考虑到现代汉语词汇的基本颜色词应具有常用性和能产性,排除不常用的“褐”和“蓝”,与“红”相似的“赤”和“朱”也不单列。
目前对外汉语教材中收录的颜色词“白”共有17个,其中“白日梦”是贬义,“白头偕老”“白头到老”“白马王子”是褒义,剩余是中性词。人老之后头发发白,因此用“白”来指称老人,如:白头偕老、白头到老、白发苍苍、须发皆白;“白”用于描绘事物颜色,如:白浪滔天、白云滚滚、皑皑白雪、阳春白雪、洁白如洗、白马王子,用“白”来修饰雪之类的事物,表现事物的纯净澄澈;“白”也用于修饰人,如“白白胖胖”;“白”给人光明之感,与“黑”相对,让人想到白天,如:“白日梦”,白天做梦往往是不好的。
“黄”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尊贵的、象征地位的颜色,黄帝以“黄”为号,如:炎黄子孙、黄金周、软黄金、黄金年段、黄金地带;在含“黄”的熟语中,部分“黄”是和植物相关联的,如“黄连树下弹琴—苦中作乐”,黄连就成了苦难的象征;“黄”用来形容和人相关时,如:黄发垂髫,有年轻幼稚之义;“黄”也用来形容动物,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黄鼠狼单咬病鸭子—该倒霉,多是贬义,用来形容不好的事情;“黄”的本义是指土地的颜色,多含有贬义色彩,如:满天黄风、黄脸婆。
传统文化中的“黑”是中国人不喜欢的不美好不吉利的颜色,含“黑”的熟语大多数是贬义。“黑白相间”是中性词。
中国人喜欢红色,但是含“红”的熟语却是贬义较多。“红”表示本义,描述事物颜色,如:桃红柳绿、花红柳绿、花红草绿、红墙丽宫、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红”也可以表示气愤等情绪激动,如:大红脸、脸红脖子粗、面红耳赤;“红”更多的是表示喜庆和兴旺发达之义,如:红红火火、开门红、大红大紫,“红极一时”的“红”表示显赫发达,但“红极一时”是个贬义词;“红”也可以指代花木等植物,如:姹紫嫣红、万紫千红;“红”也指代美丽的女性形象,如:红颜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