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朋故事考源

来源 :敦煌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94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敦煌写本《韩朋赋》记录有非常完整的韩朋夫妇的爱情悲剧故事。过去研究韩朋故事,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的《列异传》。两晋之际干宝的《搜神记》所记载的韩朋故事比较完整。但《搜神记》所记的韩朋故事与敦煌本是两个系统,前者是文人案头文学系统,后者是民间韵诵文学系统。1979年,敦煌出土了西汉后期的韩朋故事残简。汉衙韩朋故事,在情节体制上接近敦煌本,而不同于《搜神记》本。《说苑》中保存了一则先秦时期敬君夫妇的婚姻悲剧故事,其情节单元及体制与汉简中的韩朋故事及敦煌本韩朋故事接近,是同一类型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过程中的变异。
  关键词:韩朋故事;敦煌本;汉简本;先秦源头
  中图分类号:12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3-0091-03
  
  韩朋的爱情悲剧故事在敦煌本《韩朋赋》中表现得非常完整。敦煌石室遗书中有六个写卷抄写《韩朋赋》,长达两千字左右。其主要情节是:1.韩朋少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长娶妻名贞夫,美丽无比,夫妻二人恩爱如鱼水;2.韩朋出仕宋国,六年未归;3.妻子思夫心切,遂寄书于丈夫;4.韩朋得书,三日不食,神情恍惚,情书遗失殿前;5.宋王得书,甚爱其言,与群臣商定骗取韩妻;6.梁伯诱骗韩妻贞夫到宋国,宋王即封为王后;7.贞夫闷闷不乐,宋王以为是韩朋年轻英俊所致,于是残害朋身,以为囚徒;8.贞夫看望韩朋,写诀别之诗,韩朋得书,即自杀;9.宋王以三公之礼葬韩朋,贞夫在葬礼中跳进墓穴而死;10.贞夫、韩朋墓上生有梧桐和桂树,根相连、枝相交,宋王派人砍伐,血流汪汪,两个木札变成双飞的鸳鸯,一根羽毛变成利剑,割下了宋王的头颅。《韩朋赋》用四言韵语写成,语言通俗,节奏感强,表明了它的韵诵性质。
  过去研究韩朋故事,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艺文类聚》卷九十二“鸟部下”鸳鸯类引《列异传》曰:“宋康王埋韩冯夫妻,宿夕文梓生,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交颈,音声感人。”《列异传》最早见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魏文帝撰;两《唐志》则着录张华撰。由于《列异传》多记汉代以来的事,故可以推测韩凭夫妇故事于东汉就已广泛流传。
  两晋之际,干宝的《搜神记》卷十一有284字记载韩朋故事,大致情节是:1.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丽,康王夺之,韩凭不满,被囚,并罚为刑徒;2.妻私下给韩凭写信,词意隐曲,被康王得到;3.韩凭自杀,妻投台而死,遗书合葬;4.王不许,葬于两处;5.一夜之间,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间,根交于下,枝错于上,上有雌雄鸳鸯交颈悲鸣。
  《列异传》残存不多,可以存而不论。而《搜神记》所载与《韩朋赋》虽为同一个故事,但《搜神记》用散文形式叙述大意,显示的是案头读本的性质。由于两篇叙述故事的重点不同,说明《韩朋赋》并非由前者发展而来。“《韩朋赋》所叙韩朋的故事,当为唐以前民间的传说,较之《搜神记》所载,更为详细得多。”文人所传韩朋的故事与民间传说是两个渠道,“从《韩朋赋》的内容去考证,可定为不是因《搜神记》的记载而产生,而且《韩朋赋》为直接朴实的叙述民间传说的作品。”这是容肇祖先生七十年前在《敦煌本韩朋赋考》一文中所做出的精辟推论,已为敦煌汉简所证实。
  1979年,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西汉晚期的残简,经过整理后已全部发表在中华书局1991年出版的《敦煌汉简》中。其中释文号为496的一枚残简,裘锡圭先生考证为韩朋故事的片断。残文27字:“书,而召韩朋问之,韩朋对曰:臣取妇二日三夜,去之来游,三年不归,妇”。这里的“书”当指韩朋妻写给韩朋的情书,此“书”可能被宋王得到,于是召韩朋问之。韩朋说我结婚三天就离开妻子,三年未归。
  《韩朋赋》前半部分不见于《搜神记》的内容,其主要情节在汉简的韩朋故事中已经存在了。所以裘锡圭先生认为,汉简中的韩朋故事内容极少,但从其叙述方式仍可看出,其风格更接近于《韩朋赋》。而残简韩朋故事的体裁,由于存字太少,还难以断定,但不能完全排除这一韩朋故事采用有韵赋体的可能性。即使是无韵的文体,也应该具有类似后世“话本”的性质,用作讲故事的底本。
  由于汉简残损太甚,我们无从知道韩朋的“书”是怎么被(宋王)等到的,有两种可能:一是遗失后被宋王得到,二是韩朋看信的事被人报告。汉简中得到“书”以后宋王先找韩朋问明情况,韩朋于是照实回答。这一点,与《韩朋赋》不同。
  这些不同的情节单元,我们在先秦的其他文献中找到了类似的材料。
  齐王起九重之台,募国中有能画者,则赐之钱。有敬君,居常饥寒,其妻妙色。敬君工画,贪赐画台。去家日久,思忆其妻,遂画其像,向之喜笑。旁人瞻见之以白王。王召问之。对曰:“有妻如此。去家日久,心常念之,窃画其像,以慰离心,不悟上闻。”王即设酒与敬君相乐,谓敬君曰:“目中献女无好者,以钱百万,请妻可乎?不者杀汝。”敬君傽惶听许。
  这则故事见于《艺文类聚》卷三十三,还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八一和卷七五零,二书都说是引自《说苑》,但不见于今本《说苑》,所以严可均《全汉文》辑入《说苑》佚文。《说苑》这部书,是刘向校书时根据皇家藏书和民间流行的资料加以选择、整理的颇具故事性的杂着,其中保存了大量先秦时期或传自先秦的文献资料。这则故事也大致是传自先秦的文献,其情节:1.敬君工画,家境贫寒,有美丽的妻子,离家为齐王画九重之台;2.因思念而画妻子的肖像,并对着肖像说笑;3.有人把这种情况报告齐王,王召问敬君,敬君如实相告;4.齐王宴请敬君,逼他交出妻子,敬君屈从。
  和《韩朋赋》相比,敬君和韩朋都家贫,妻子美丽,夫妻恩爱。韩朋把妻子的信揣在怀里无时观看,茶饭不思,神情恍惚;敬君则对着妻子的画像又说又笑,有些痴呆。不同的是,韩朋的情书是不慎遗失被宋王得到的,然后君臣阴谋骗取朋妻;而敬君看着妻子画像痴笑的事被人报告后齐王直接追问,敬君作答。尤其应当指出的是,得到书和画后的宋王和齐王都是先找韩朋和敬君问明情况,而敬君的回答和韩朋的回答也大致相同。也就是说,汉简中韩朋故事与敦煌本《韩朋赋》的不同之处,恰巧是它与敬君故事的相同之处。
  还要说明的是,《搜神记》中残害韩凭的宋康王(名偃,或称宋献王,或称宋元王),《韩朋赋》中说是“宋王”,自然也是宋康王。汉简中残缺,不知是谁,裘锡圭先生也说是宋康王。宋康王是宋国唯一称王的国君,他以前的宋君都称公。他在位的时间,《史记·宋微子世家》说是四十七年(据《六国年表》推算则为四十三年,公元前三二八年——公元前二八六年在位,梁玉绳《史记志疑》考定宋康王在位六十一年),从第十一年起称王。他是宋国最后一个国君,《宋微子世家》记载,他是一个非常昏庸无道的国君,滥杀无辜,“淫于酒、妇人,君臣谏者辄射之,于是诸侯皆日‘桀宋”’,于是“齐愍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顾颉刚先生曾有《宋王偃的绍述先德》一文,详细地列举了宋王偃继承他的二十六代祖先纣、二十九代祖先武乙的恶行。所以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就格外多,《战国策》、《墨子》、《吕氏春秋》等书都有记载。《史记·龟策列传》载有宋元王与神龟的一段荒唐故事,洋洋洒洒近三千言,基本上用四言韵语写成,应当是巫师讲诵的底本。而《说苑》中的那位抢夺民女的齐王,其原形应当就是齐愍王(公元前三零一年——公元前二八三年在位),他和宋王偃同时,也是一个荒淫而招致身死国灭的君主。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他早年本是有作为的,曾一度称帝。由于他的好大喜功,不能很好地审时度势,于是燕、秦、楚、韩、赵、魏等合谋,各出锐师伐之。尤其是燕将乐毅攻克了齐都临淄,而逃亡的齐愍王还不知道有所收敛,表现得非常跋扈:逃亡到卫国,卫君辟宫舍之,而愍王不逊,卫人逐之;逃亡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不纳;不得已逃亡到莒,楚将淖齿事先还客气,最后由于他的自以为是而被淖齿所杀。齐愍王四处留下不好的名声,《荀子·王霸》就这样评价他:“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王霸》篇还说:“不得道以持之,则大危也,大累也,有之不如无之,及其綦也,索为匹夫不可得也,齐愍、宋献是也。”把齐愍王、宋献王并列,作为不以正道管理国家的君主,说明战国后期已有齐愍、宋献的很多传说。由于齐愍、宋献并称,民间传说中混用二人,把宋献抢夺民妇的故事安到齐愍身上,是完全可能的。《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的“韩朋”就是齐愍、宋献时代的人,但他仕韩而使魏,究竟有没有仕宋,没有记载,民间故事把他拉到宋国,就如同把齐愍、宋献混淆是一样的。
  因此,《说苑》中保存的这则先秦时代的故事,和汉简中的韩朋故事必定有一些关系。这种关系,正是民间传说在流传过程中的变异。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Ⅱx,6133残卷包含了《乌鸣占》和《祭乌法》两方面的内容,对探讨吐蕃鸟占卜的来源及归义军时期的鸟形押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尽管在文本传抄和推占方式上,此件与其他写本略有不同,这表明诸如《乌鸣占》之类鸟占著作的编纂和传抄,在中晚唐社会中曾经十分流行,由此也引导了唐人奉乌祈福风气的盛行。  关键词:俄藏敦煌文献;乌鸣占;祭乌法;鸟形押  中图分类号:G25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第61窟西壁《五台山图》中绘有新罗王塔、新罗送供使、高丽王使及菩提之庵等图像,是敦煌莫高窟所保存的古代朝鲜半岛的文化遗珍。新罗王塔的建造者为统一新罗国高僧慈藏,建造年代在贞观十二年至贞观十七年(638—643)之间;新罗送供使及高丽王使图中出现的不同身份的人物,反映出的当是统一新罗国末期和高丽国建国初期的人物及其冠帽服饰;菩提之庵推测是在新罗高僧慧超大师出家、修行、译经的菩提寺
期刊
内容摘要: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流失英国、法国、俄国等的古藏文文献,总量将近一万件。这些材料大多是吐蕃时期的历史、社会、宗教文献,极其珍贵。本文揭示了这些藏文文献的获取与收藏、分布及研究整理等,阐述了这些流失海外珍贵藏文文献的多元文化内涵和史学价值及现实意义,提出了法藏、英藏敦煌西域藏文文献的研究出版规划。搜寻、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对于研究唐代的西藏历史文化和汉藏民族文化交流具有不可或缺的历史意义;对
期刊
中图分类号:K828;K87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07)04-0005-03    段文杰同志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和敦煌学专家,他是敦煌研究院中把青春和全部心力奉献给敦煌研究事业的这一光辉群体中的代表。  段文杰是一位杰出的国画家,而由于特殊的处境,他的绘画成就集中呈现在敦煌壁画临摹上。他的敦煌摹本不仅保存了原画的真实面貌,而且摹本自身就是独立的艺术品,它显示了画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阐述了20世纪80年代甘肃敦煌文学研究的成就及其贡献,并以编辑《关陇文学论丛》、主办第一次“敦煌文学研究座谈会”、创办《敦煌文学研究通讯》、筹备成立“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语言文学分会”、主编《敦煌文学》和《敦煌文学概论》等为例,说明甘肃敦煌文学研究,从一开始就有全国胸怀和开放的态度。甘肃学者并不保守,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欢迎并积极邀请全国的学者参与这些学术活动。  关键词:20世纪80年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研究院历史档案图片资料数字化,表明了数字化编辑的目的、意义,阐述数字化编辑在历史档案图片资料数字化中所起到重要作用,还介绍了数字化编辑过程中的技术环节、方法以及目前所取得的成果。  关键词:莫高窟;图片档案;编辑;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J429.9 文獻标识码:A 文献标编号:1000-4106(2009)06-0112-03    一 概述    敦煌研究院是敦煌石窟遗址的管理、保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对《辅行诀》所载《汤液经法》的形成及其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和贡献进行了考察。认为此《汤液经法》为出自东汉时期黄老道神仙方士之手的医学著作;其医学宗旨和重要内容在于服食朴益和养生延年,体现了道家道教重生养生的思想,并对《伤寒杂病论》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辅行诀》;《汤液经法》;《伤寒杂病论》;黄老道  中图分类号:K870.6;B9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
期刊
内容摘要:敦煌学数字化工作已经开展多年,但其总体目标成果迄未定名,既有的名称数量较多,内含界定也多有歧异。评述了敦煌学数字化总体目标成果既有的名称及其内含,提出了新的名称——“敦煌学网”,并主要从内容和功能两个层面对其内含进行了界定。  关键词:敦煌学;数字化;敦煌学网  中图分类号:K87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i)05-0119-04  自敦煌学数字化工作
期刊
内容摘要:两汉时期,康居是地处中亚的西域大国,它不仅在中亚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中西交通史上也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古希腊作家和古代波斯的文献都没有留下康居的记载,唯一的材料就是中国的史书。而中国史书的记载又过于简略,难窥古代康居之全貌,近年敦煌悬泉置出土的悬泉汉简有若干康居的材料,弥足珍贵,本文结合文献记载,通过对这些简牍材料的考读,揭示了古代康居与西汉王朝的来往关系,有助于西域史、中亚史和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