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CGSS2010调查数据,探究有哪些因素导致了工资差异。通过定量分析,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后,发现男性能带来37%的工资溢价,城镇户口能带来53.7%的工资溢价,而拥有本地户口的人比外地户口的人平均收入低29.4%。
关键词:性别;户籍;工资溢价;CGSS201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72
1 引言
当今社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常的研究认为导致同工不同酬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制度化因素(张车伟,薛欣欣.2008);即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存量不同,某些制度化的因素导致资源错位或偏向某些企业,由此所带来的行业平均工资回报不同。二是制度外因素;即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异质性(王美艳.2005),这些异质性导致的收入差异通常称为溢价(wage premium)。本文主要研究这些劳动者个体特征的异质性如户籍、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给劳动者们带来了工资收入的差异。
本文拟使用CGSS2010全样本数据,使用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户籍和性别的偏效应,对工资差异进行分解。本文的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三部分是所使用的模型和回归结果,最后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GSS2010年度调查数据,CGSS全称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是中国最早且较为权威的社会调查项目之一。
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问题节选如下:
A8a.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记录具体数字,并高位补零)
A18.您目前的户口登记状况是:
1农业户口;2非农业户口;3蓝印户口;4居民户口(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后的广东);5军籍;6没有户口;7其他(请注明)
A7a.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包括目前在读的):
01没有受过任何教育;02私塾;03小学;04初中;05职业高中;06普通高中;07中專;08技校;09大学专科(成人高等教育);10大学专科(正规高等教育);11大学本科(成人高等教育);12大学本科(正规高等教育);13研究生及以上;14其他(请注明)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当我们将这些变量按照性别和户籍的不同分组观测时,发现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男性对于女性而言对数收入的平均值要小0.4541,也就是说平均差距达到了14000元之多,城镇户口平均比外地户口的对数收入高出了1.1061,即高出了将近17000元。
十分有趣的是,当我们观察到户籍所在地一组时,发现外地户口虽然仅仅占到九分之一左右,但是其收入远高于本地户籍人群,对数收入差距在0.7887,收入的绝对数更是达到了17000元之多。以上这三种差别均通过T检验,表示性别、城乡和地区的差异在收入上的表现在统计意义上十分显著。
3 模型与回归结果
但是仅仅这样分析仍然不够,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回归模型来进一步讨论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一个估计工资回报的多元回归模型:
lnwagei=αi+genderi+bdhki+czhki+Πi+εi
其中,lnwagei表示第i个个体的对数收入,genderi表示第i个个体的性别,bdhk表示是否为本地户籍,czhk表示是否为城镇户口,Πi表示第i个个体的其他个人特征控制项,ε是随机误差项,α是估计方程的截距。
最后,考虑到不同省份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因此引入省份这一虚拟变量,发现性别-工资溢价仍然稳定在37%,而户口所带来的差异从本地户口的48.8%降为29.4%,城镇户口的72.7%降为53.7%。不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仍然是十分显著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CGSS2010数据,我们定量分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工资溢价高达37%。表明我国社会的性别-工资溢价不仅存在,而且十分严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女性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国家在保障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平均工资等问题上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比如加强女性的职业培训,出台更多的保障女性就业,反对歧视的法律法规。
同时,拥有本地户口较拥有外地户口的人并没有收入优势,这也许仅仅是幸存者偏差,不能說明什么问题。但城镇户籍和非城镇户籍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收入差距(多达53.7%),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公正,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5,(5):36-46.
[2]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12):35-44.
[3]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4):15-25.
[4]扈青.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58-159.
[5]张世伟,郭凤鸣,罗胤.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城市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研究,2007,(3):1-9.
关键词:性别;户籍;工资溢价;CGSS2010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33.072
1 引言
当今社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依旧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通常的研究认为导致同工不同酬现象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制度化因素(张车伟,薛欣欣.2008);即由于不同部门的资本存量不同,某些制度化的因素导致资源错位或偏向某些企业,由此所带来的行业平均工资回报不同。二是制度外因素;即由于劳动者个人的异质性(王美艳.2005),这些异质性导致的收入差异通常称为溢价(wage premium)。本文主要研究这些劳动者个体特征的异质性如户籍、性别,受教育程度等因素,是否以及多大程度上给劳动者们带来了工资收入的差异。
本文拟使用CGSS2010全样本数据,使用计量方法定量分析户籍和性别的偏效应,对工资差异进行分解。本文的后续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第三部分是所使用的模型和回归结果,最后部分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CGSS2010年度调查数据,CGSS全称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主要由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负责,是中国最早且较为权威的社会调查项目之一。
其中,与我们研究相关的问题节选如下:
A8a.您个人去年全年的总收入是多少?(记录具体数字,并高位补零)
A18.您目前的户口登记状况是:
1农业户口;2非农业户口;3蓝印户口;4居民户口(例如:户籍制度改革后的广东);5军籍;6没有户口;7其他(请注明)
A7a.您目前的最高教育程度是(包括目前在读的):
01没有受过任何教育;02私塾;03小学;04初中;05职业高中;06普通高中;07中專;08技校;09大学专科(成人高等教育);10大学专科(正规高等教育);11大学本科(成人高等教育);12大学本科(正规高等教育);13研究生及以上;14其他(请注明)
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
当我们将这些变量按照性别和户籍的不同分组观测时,发现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十分明显。男性对于女性而言对数收入的平均值要小0.4541,也就是说平均差距达到了14000元之多,城镇户口平均比外地户口的对数收入高出了1.1061,即高出了将近17000元。
十分有趣的是,当我们观察到户籍所在地一组时,发现外地户口虽然仅仅占到九分之一左右,但是其收入远高于本地户籍人群,对数收入差距在0.7887,收入的绝对数更是达到了17000元之多。以上这三种差别均通过T检验,表示性别、城乡和地区的差异在收入上的表现在统计意义上十分显著。
3 模型与回归结果
但是仅仅这样分析仍然不够,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回归模型来进一步讨论工资差异的影响因素问题。因此,我们建立一个估计工资回报的多元回归模型:
lnwagei=αi+genderi+bdhki+czhki+Πi+εi
其中,lnwagei表示第i个个体的对数收入,genderi表示第i个个体的性别,bdhk表示是否为本地户籍,czhk表示是否为城镇户口,Πi表示第i个个体的其他个人特征控制项,ε是随机误差项,α是估计方程的截距。
最后,考虑到不同省份间可能存在着差异,因此引入省份这一虚拟变量,发现性别-工资溢价仍然稳定在37%,而户口所带来的差异从本地户口的48.8%降为29.4%,城镇户口的72.7%降为53.7%。不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仍然是十分显著的。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CGSS2010数据,我们定量分析出男性对于女性的工资溢价高达37%。表明我国社会的性别-工资溢价不仅存在,而且十分严重。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女性在劳动力就业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此国家在保障女性就业,提高女性平均工资等问题上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改进措施。比如加强女性的职业培训,出台更多的保障女性就业,反对歧视的法律法规。
同时,拥有本地户口较拥有外地户口的人并没有收入优势,这也许仅仅是幸存者偏差,不能說明什么问题。但城镇户籍和非城镇户籍之间存在的巨大的收入差距(多达53.7%),是我国收入不平等的重要体现方面之一。因此必须加大力度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切实有效地促进社会分配公平公正,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参考文献
[1]王美艳.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J].中国社会科学,2005,(5):36-46.
[2]王美艳.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性别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5,(12):35-44.
[3]张车伟,薛欣欣.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工资差异及人力资本贡献[J].经济研究,2008,(4):15-25.
[4]扈青.我国女性劳动参与率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23(4):158-159.
[5]张世伟,郭凤鸣,罗胤.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城市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经验研究[J].数量经济研究,2007,(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