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的文化精髓,也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从中小学教材可以知道能和传统文化有关联的课程相当少,传统文化也被慢慢忽视和遗忘。学校美术教育在这一时刻肩负重任,通过美术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艺术和世界遗产的价值,激发珍惜美术遗产、关爱民族民间文化的情感,让学生学会传承与保护文化遗产,莫让“遗产”变“遗憾”,这是美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地方传统美术; 美术教学; 民族; 传承
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在各个时代形成的文化都具有个性特色,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民间艺术在课堂中的思索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民间艺术尤其是地方传统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間艺术?河北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历来丰富多彩,这可以从“剪纸”“年画”“刺绣”“农民画”以及散落在民间的诸多民间艺术品,包括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报道等,可见一斑。但从美术教育角度介入,对河北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开发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相联系,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根植于下一代河北人的心中,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传播天下,发扬光大,尚很少见,这就给留给我们充分开发和研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美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美术课程目标而努力。把家乡的泥塑、剪纸、纳入手工课,刺绣、纳入图案设计,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开展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间艺术
深入到生活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采集各种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河北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创造了历史文化。由于各地的风物、民俗差异,出现了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器物造型和艺术造型衡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剪纸、承德丰宁满族剪纸、保定曲阳石雕、邢台内丘神码、唐山玉田县泥塑、石家庄辛集农民画、石家庄无极剪纸、保定白沟泥塑。这些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这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的好题材往往被忽略,并未反映在美术教学之中。
二、民间艺术在教学中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创作融入
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图案装饰上,将刺绣等生活中的常见图案运用其中。在画面布局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学生们在不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名美术教育者,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一种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地方传统美术要想发展和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走进心中,以美术课堂这种方式来传承本土艺术文化。
关键词:地方传统美术; 美术教学; 民族; 传承
每个国家、民族直至地区在各个时代形成的文化都具有个性特色,正是这些民族文化构成了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当前世界美术教育呈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就是关注美术教育的文化属性,主张通过美术教育引导学生关注世界多元文化和本土文化。这一追求也充分反映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中,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对此做了明确的表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一、民间艺术在课堂中的思索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民间艺术尤其是地方传统美术是否能以更大的比例纳入美术教学课堂,融进美术教材里,突显民间艺术的价值,通过学生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来获得对民间艺术的重新认识和对民间文化的基本信念,也是我们近年来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为此我们做了以下努力:
1.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間艺术?河北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历来丰富多彩,这可以从“剪纸”“年画”“刺绣”“农民画”以及散落在民间的诸多民间艺术品,包括网络等各种媒体的报道等,可见一斑。但从美术教育角度介入,对河北地方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地、深入地开发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与学生的美术文化教育相联系,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根植于下一代河北人的心中,将河北地方美术文化传播天下,发扬光大,尚很少见,这就给留给我们充分开发和研究的空间。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为美术地方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美术课程目标而努力。把家乡的泥塑、剪纸、纳入手工课,刺绣、纳入图案设计,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通过这样整合不仅丰富了课堂,更重要是保证了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2.开展校本教材,巧妙拓展民间艺术
深入到生活中,利用高科技手段(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采集各种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尽可能全面地搜集、挖掘和整理河北各地方传统美术文化资源。人类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创造了历史文化。由于各地的风物、民俗差异,出现了丰富多彩、独具地方特色的器物造型和艺术造型衡水武强木版年画、衡水内画、张家口蔚县剪纸、承德丰宁满族剪纸、保定曲阳石雕、邢台内丘神码、唐山玉田县泥塑、石家庄辛集农民画、石家庄无极剪纸、保定白沟泥塑。这些在全国都是有名的,这些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的好题材往往被忽略,并未反映在美术教学之中。
二、民间艺术在教学中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没有创新实践,便没有继承和拓展。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的目的所在。因此,我们在民间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1.继承学习 临摹、复制民间艺术,如农民画、剪纸、泥塑,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上色等,从实践中体味民间艺术构思的大胆想象,构图的无拘无束,造型的变化夸张、色彩的强烈热闹﹑线条的粗犷简略。
2.创作融入
在绘画创作中融入民间艺术的元素,让孩子们在积淀了民间艺术精华的基础上,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在材料和技法的运用上,尽量降低难度,将传统的木版雕刻印制,变成用现代材料吹塑纸制线板,用水彩纸代替原来的粉笺纸手工绘制。在图案装饰上,将刺绣等生活中的常见图案运用其中。在画面布局上,采取了圆形式、对称式、方形式、s形式等形式。学生们在不断吸取民间艺术营养基础上,积极注入新时代的元素,使其在继承中得到发扬,在发扬中不断创新,使作品既有古朴的美感,又闪烁着时代的气息。这也真正实现了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一名教育者一名美术教育者,老师的责任就是要唤醒学生对民族本土文化的热爱。树立一种传承和发扬的主人翁意识,让民族本土文化的意义牢固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民族的才是最有生命力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地方传统美术要想发展和传承就一定要走进校园,走进美术课堂,走进心中,以美术课堂这种方式来传承本土艺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