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分类号:TN711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邮件、在线学术会议、电子论坛、电子期刊、博客、互联网百科全书等新的学术交流方式相继呈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网上搜寻信息、查找文献,并开通自己的网络空间用于发布作品及开展交流。那么新的传播技术会使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使学者的研究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对于学者个体还是学术系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网络民族志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1]
一、什么是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一种对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借用和转化,近年来被西方学者用于网络文化研究,它的英文表述包括virtual ethnography, netnography,cyber ethnography等。埃文斯(Leighton Evans.)认为,简单来说,网络民族志就是使用虚拟的或网络的环境为场所来开展民族志研究,但绝不仅限与此,它还意味着用一些与传统民族志不同的工具来收集信息。[2]
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详细记录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经验,而网络民族志是以网络社区和聚集于其中的网络用户为观察场地和对象。因此网络民族志在数据收集、研究策略制定、文本分析和研究伦理等方面均与传统的民族志有所不同。
二、研究策略与程序
网络民族志不是一个统一的方法,海因(Christine M. Hine)提出了被认为是最为完整的方法论框架,并通过自己的研究总结了网络民族志的十条原则[3]:
1、我们可以使用民族志来调查什么样的网络使用方式变得具有社会意义。
2、诸如网络这样的交流媒介既可以被理解为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文化产品。
3、网络民族志研究经常使得研究者游离于现实和虚拟生活中。
4、网络民族志不需要去一个个特定的场所,而是关注场所之间的联系。
5、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并非那么清晰。
6、网络民族志不是一种长期的融入过程,而是间断性的参与。
7、网络民族志必然是带有偏见的,因为我们的报告是基于特定的相关的研究问题,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表述。
8、密集的间接的互动参与增加了民族志研究的反射性程度。
9、网络民族志是在网络中,借助网络开展的,首先我们要进入网络,使用网络进行研究;同时,我们也是运用网络与人们聊天,并在其他社会场景中证实它们。
10、网络民族志是让自身适应网络特点的一种民族志研究方法。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传统的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会让自己融入他们要研究的社区生活,熟悉那里的人和他们每天要做的事,那些现场记录的文字,要在回去后誊写和整理。这些的工作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得到了缓解。因为网络这个新媒体允许研究员可以透过计算机数据文件看到一些网民从过去到现在与其它网民们之间的在线互动状况。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收集那些早已储存在网站和论坛中的大量信息可部分替代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的访谈和调查。克莱顿和基纳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网络民族志的优势,他们认为在线访谈可以远距离实施,因此,研究者可以克服现实中的空间距离和旅行经费的限制,使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4]此外,网络中各种形式的对话,包括电子论坛,电子邮件以及聊天记录都可以自动生成文字形式,而传统的民族志研究者经常要花费大量的经费用于访谈录音转换,并经常出于时间和经费的考虑,降低访谈的人数和范围。[5]
四、参与观察与访谈
参与观察是传统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特征。理想的参与观察,需要民族志研究者在社区生活6个月至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语言,反复地观察行为习惯。[6]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观察研究对象仍然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但是研究人员的角色与以往有所不同。非参与性的研究包括对文本、图片和表情等信息的评估以及对网络空间中社交活动的观察;比起非参与性的研究,主动参与到所研究的环境中可以使研究者获得研究对象的一些主观体验,从理论上来说,这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身份表现和他们之间交流的含义。
网络中的访谈是以文字的形式展开的。在线对话可以允许参与者多次删改要讲的话,这样便于调整以表达最恰当的语义。那些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参与者可以以富有魅力的文字形式来讲述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形式书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加深作者的自我认识,除去视觉和身体动作的影响,通过整合文字可以使参与者关注于其他人的真实意图。在线同步交流还可以使对方保持自然和真实状态。非同步状态时,研究者则有时间接触信息源,去发布,反思,修改或重复进行答复,而不用担心打盹、皱眉或者打呵欠会导致的分心,也不用担心误解那些非言语性的提示。[7]
五、思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入手,采取一种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学术信息的发布及储存形式、学术交流平台及方式的变革以及电子技术在学术交流中具有的优势。关于网络时代新的学术交流系统的形成究竟对科学共同体和学术系统的规范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探讨较少。然而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学术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社会性的特点。通过上文对网络民族志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该研究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呈现出网络中的学术交流过程,并对学者在交流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及探讨的热点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社会学分析。
参考文献
[1]Miller, D. & Slater, D. 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 Paris: Berg Publishers.2001:3-15
[2]Leighton Evans. Authenticity Online: using webnography to address phenomenological concerns [EB/OL]. [2010-12-20].http://www.inter-disciplinary.net/critical-issues/cyber/cybercultures/project-archives/5th/session-1-concepts-of-cyberspace-and-cyberculture/
[3]Hine, C. M. Virtual Ethnography[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0:45-80
[4]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
[5]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
[6]大卫·费特曼著.龚建华译.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8
[7]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
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电子邮件、在线学术会议、电子论坛、电子期刊、博客、互联网百科全书等新的学术交流方式相继呈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在网上搜寻信息、查找文献,并开通自己的网络空间用于发布作品及开展交流。那么新的传播技术会使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使学者的研究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论是对于学者个体还是学术系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网络民族志对于上述问题的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1]
一、什么是网络民族志?
网络民族志是一种对传统民族志研究方法的借用和转化,近年来被西方学者用于网络文化研究,它的英文表述包括virtual ethnography, netnography,cyber ethnography等。埃文斯(Leighton Evans.)认为,简单来说,网络民族志就是使用虚拟的或网络的环境为场所来开展民族志研究,但绝不仅限与此,它还意味着用一些与传统民族志不同的工具来收集信息。[2]
传统的人类学民族志研究是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详细记录人们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的各种经验,而网络民族志是以网络社区和聚集于其中的网络用户为观察场地和对象。因此网络民族志在数据收集、研究策略制定、文本分析和研究伦理等方面均与传统的民族志有所不同。
二、研究策略与程序
网络民族志不是一个统一的方法,海因(Christine M. Hine)提出了被认为是最为完整的方法论框架,并通过自己的研究总结了网络民族志的十条原则[3]:
1、我们可以使用民族志来调查什么样的网络使用方式变得具有社会意义。
2、诸如网络这样的交流媒介既可以被理解为文化,也可以被理解为文化产品。
3、网络民族志研究经常使得研究者游离于现实和虚拟生活中。
4、网络民族志不需要去一个个特定的场所,而是关注场所之间的联系。
5、虚拟和现实的边界并非那么清晰。
6、网络民族志不是一种长期的融入过程,而是间断性的参与。
7、网络民族志必然是带有偏见的,因为我们的报告是基于特定的相关的研究问题,而不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表述。
8、密集的间接的互动参与增加了民族志研究的反射性程度。
9、网络民族志是在网络中,借助网络开展的,首先我们要进入网络,使用网络进行研究;同时,我们也是运用网络与人们聊天,并在其他社会场景中证实它们。
10、网络民族志是让自身适应网络特点的一种民族志研究方法。
三、资料收集与分析
在传统的民族志研究中,研究者会让自己融入他们要研究的社区生活,熟悉那里的人和他们每天要做的事,那些现场记录的文字,要在回去后誊写和整理。这些的工作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得到了缓解。因为网络这个新媒体允许研究员可以透过计算机数据文件看到一些网民从过去到现在与其它网民们之间的在线互动状况。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收集那些早已储存在网站和论坛中的大量信息可部分替代对于研究者来说至关重要的访谈和调查。克莱顿和基纳什从功利主义的角度阐述了网络民族志的优势,他们认为在线访谈可以远距离实施,因此,研究者可以克服现实中的空间距离和旅行经费的限制,使更多的人参与研究,并提供有价值的见解。[4]此外,网络中各种形式的对话,包括电子论坛,电子邮件以及聊天记录都可以自动生成文字形式,而传统的民族志研究者经常要花费大量的经费用于访谈录音转换,并经常出于时间和经费的考虑,降低访谈的人数和范围。[5]
四、参与观察与访谈
参与观察是传统民族志研究的重要特征。理想的参与观察,需要民族志研究者在社区生活6个月至1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语言,反复地观察行为习惯。[6]在网络民族志研究中,观察研究对象仍然是研究过程中的关键部分,但是研究人员的角色与以往有所不同。非参与性的研究包括对文本、图片和表情等信息的评估以及对网络空间中社交活动的观察;比起非参与性的研究,主动参与到所研究的环境中可以使研究者获得研究对象的一些主观体验,从理论上来说,这使得研究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使用者的身份表现和他们之间交流的含义。
网络中的访谈是以文字的形式展开的。在线对话可以允许参与者多次删改要讲的话,这样便于调整以表达最恰当的语义。那些书面表达能力强的参与者可以以富有魅力的文字形式来讲述他们的生活。以文字形式书写出自己的生活经历有助于加深作者的自我认识,除去视觉和身体动作的影响,通过整合文字可以使参与者关注于其他人的真实意图。在线同步交流还可以使对方保持自然和真实状态。非同步状态时,研究者则有时间接触信息源,去发布,反思,修改或重复进行答复,而不用担心打盹、皱眉或者打呵欠会导致的分心,也不用担心误解那些非言语性的提示。[7]
五、思考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时代学术交流的研究多是从技术入手,采取一种宏观的视角探讨了学术信息的发布及储存形式、学术交流平台及方式的变革以及电子技术在学术交流中具有的优势。关于网络时代新的学术交流系统的形成究竟对科学共同体和学术系统的规范结构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探讨较少。然而笔者认为,学术研究是一种社会活动,学术体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制度,学者之间的交流具有社会性的特点。通过上文对网络民族志方法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出,该研究方法通过细致的观察与分析,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呈现出网络中的学术交流过程,并对学者在交流过程中的态度、行为及探讨的热点话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社会学分析。
参考文献
[1]Miller, D. & Slater, D. The Internet: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M]. Paris: Berg Publishers.2001:3-15
[2]Leighton Evans. Authenticity Online: using webnography to address phenomenological concerns [EB/OL]. [2010-12-20].http://www.inter-disciplinary.net/critical-issues/cyber/cybercultures/project-archives/5th/session-1-concepts-of-cyberspace-and-cyberculture/
[3]Hine, C. M. Virtual Ethnography[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Ltd.2000:45-80
[4]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
[5]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
[6]大卫·费特曼著.龚建华译.民族志:步步深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28
[7]Crichton, S., Kinash, S. Virtual Ethnography: Interactive Interviewing Online as Method[J]. Canadian Journal of Learning and Technology.Vol 29(2),Spring/pintemps, 2003: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