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诵读在青少年语言文字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经典诵读培训参培学员周玉宝认为,育人就要从诵读经典开始,想让经典感染学生,老师自己首先要感同身受。
關键词 经典诵读 网络培训 顶层设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华经典诵读网络专项培训”项目的优秀学员周玉宝,字正腔圆地向笔者诵读了这篇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目前,他任职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是一名语文教师,由他讲授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荣获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一师一优课”称号。在他心中,中华经典诵读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更是“宣言书”。“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争做博学少年”,是他教学的育人目标。他认为,“经典诵读培训”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并呼吁加强这种移动方式教学方面的顶层设计,以达到经典诵读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到声情并茂地诵读,从解读经典文学到中小学经典诗文的教学建议,经典诵读培训让周玉宝沉浸在诵读经典文化的乐趣中。
周玉宝参加这项培训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诵读,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在他迷茫与疲惫之时,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只有自己的心灵是一块净土的时候,才能提供给学生一瓶纯净水。”周玉宝说道。
谈到培训后的感受,周玉宝称,“育人就要从诵读经典开始,想让经典感染学生,老师自己首先要感同身受。”他表示,经典诵读在青少年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兴趣引领。首先要让教师产生兴趣或加深兴趣,进而去影响周围的教师以及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对中华经典作品诵读产生兴趣。二是促进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共融。比如让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类似的经典文化,走进牧区、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促进文化共融。三是促进经典传播。将以往的“古诗词纯背诵”转变为在中华经典诵读的逐渐熏陶下产生共鸣。四是扎根心灵。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扎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灵,扎根每一所学校校长的心灵。“这既能突出语文的重要性,又传承了中华经典,更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周玉宝如是说。
“我一般采用诵读式和问答式教学。”谈到经典诵读的教学特色,周玉宝以“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例为例,分享了他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诵读,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去读,走进课本,走进作者。然后通过问答,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以“诵读”回答,贯穿全篇,呈现出有学术感、有音乐美、有诗韵美的一堂课。“这也是这门课程获得‘一师一优课’荣誉的原因所在。”
周玉宝认为,参加经典诵读培训项目的意义重大:中华经典诵读既是“播种机”,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种在教师和孩子们的心里;又是“宣传队”,能够通过教师宣传去影响周围教师及学生,以点代面;还可以是“宣言书”。周玉宝称,“教师以作品的形式在班级或学校呈现,即是在宣言中华经典,我们继续传承,它就是‘宣言书’。”
顶层设计是经典诵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但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到位,学生对经典诵读不感兴趣等。
“要达到有效地、广泛地诵读的效果,单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技术支撑,来搭建一个可以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平台,这就涉及到了从上到下的观念转变、政策支持等。”周玉宝认为,由上而下的重视,要远远胜过由下而上的努力,加强顶层设计,才是经典诵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谈及此,他还特别强调,由下而上的熏陶,要胜过由上而下的学习,即经典诵读要从娃娃抓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周玉宝有他的一套实践做法。他表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首先要立足课堂,以某一教师的示范诵读作为引领。其次,要合理创造诵读情境,以诵读比赛为载体,进行宣传和传播经典诵读。比如,在诵读比赛中,可以有领颂、有齐颂、有跟颂,然后有舞蹈、有吟唱,通过诵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的综合美,体会到传承经典之美,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记忆力。
周玉宝说,他还参加了其他几辑的培训课程,培训不仅使他拓宽了知识面,也掌握了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在未来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规划中,可以成立诵读群;同时,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再同向应用在学生之中,双向提高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培训后,周玉宝更加有意识地将经典诵读的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如何能够将经典诵读做得更好呢?周玉宝建议,一方面经典诵读培训可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另一方面,让中华经典诵读覆盖到农牧区。“比如将诗词,以儿歌或小故事的形式,通过诵读的方式,录制好后在牧区以高音喇叭或音响的形式播放。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就都记住了,会说了。”周玉宝表示,这对推广普通话,增进各民族间语言、文化甚至经济上的交流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關键词 经典诵读 网络培训 顶层设计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中华经典诵读网络专项培训”项目的优秀学员周玉宝,字正腔圆地向笔者诵读了这篇由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古文《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目前,他任职于内蒙古额尔古纳市第二中学,是一名语文教师,由他讲授的“记承天寺夜游”课例,荣获教育部、内蒙古自治区“一师一优课”称号。在他心中,中华经典诵读是“播种机”,是“宣传队”,更是“宣言书”。“传承中华经典文化,争做博学少年”,是他教学的育人目标。他认为,“经典诵读培训”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并呼吁加强这种移动方式教学方面的顶层设计,以达到经典诵读的价值最大化目标。
经典诵读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从语言文字的运用到普通话的标准发音,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欣赏到声情并茂地诵读,从解读经典文学到中小学经典诗文的教学建议,经典诵读培训让周玉宝沉浸在诵读经典文化的乐趣中。
周玉宝参加这项培训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他非常喜欢诵读,这是他的兴趣所在;另一方面,在他迷茫与疲惫之时,通过诵读经典,可以净化心灵,陶冶思想。“只有自己的心灵是一块净土的时候,才能提供给学生一瓶纯净水。”周玉宝说道。
谈到培训后的感受,周玉宝称,“育人就要从诵读经典开始,想让经典感染学生,老师自己首先要感同身受。”他表示,经典诵读在青少年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兴趣引领。首先要让教师产生兴趣或加深兴趣,进而去影响周围的教师以及自己的学生,让他们对中华经典作品诵读产生兴趣。二是促进与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共融。比如让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类似的经典文化,走进牧区、走进草原、走进蒙古包,促进文化共融。三是促进经典传播。将以往的“古诗词纯背诵”转变为在中华经典诵读的逐渐熏陶下产生共鸣。四是扎根心灵。扎根中华民族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扎根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心灵,扎根每一所学校校长的心灵。“这既能突出语文的重要性,又传承了中华经典,更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周玉宝如是说。
“我一般采用诵读式和问答式教学。”谈到经典诵读的教学特色,周玉宝以“记承天寺夜游”这节课例为例,分享了他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诵读,把自己想象成苏轼去读,走进课本,走进作者。然后通过问答,充分发挥“学生是学习主体”的作用,以“诵读”回答,贯穿全篇,呈现出有学术感、有音乐美、有诗韵美的一堂课。“这也是这门课程获得‘一师一优课’荣誉的原因所在。”
周玉宝认为,参加经典诵读培训项目的意义重大:中华经典诵读既是“播种机”,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播种在教师和孩子们的心里;又是“宣传队”,能够通过教师宣传去影响周围教师及学生,以点代面;还可以是“宣言书”。周玉宝称,“教师以作品的形式在班级或学校呈现,即是在宣言中华经典,我们继续传承,它就是‘宣言书’。”
顶层设计是经典诵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
伴随着新课改的深化,语文教师越来越重视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诵读。但在经典诵读教学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教师对经典诵读认识不到位,学生对经典诵读不感兴趣等。
“要达到有效地、广泛地诵读的效果,单靠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它需要技术支撑,来搭建一个可以广泛开展经典诵读的平台,这就涉及到了从上到下的观念转变、政策支持等。”周玉宝认为,由上而下的重视,要远远胜过由下而上的努力,加强顶层设计,才是经典诵读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谈及此,他还特别强调,由下而上的熏陶,要胜过由上而下的学习,即经典诵读要从娃娃抓起,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在实际工作中,周玉宝有他的一套实践做法。他表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首先要立足课堂,以某一教师的示范诵读作为引领。其次,要合理创造诵读情境,以诵读比赛为载体,进行宣传和传播经典诵读。比如,在诵读比赛中,可以有领颂、有齐颂、有跟颂,然后有舞蹈、有吟唱,通过诵读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语文的综合美,体会到传承经典之美,同时还能增强学生记忆力。
周玉宝说,他还参加了其他几辑的培训课程,培训不仅使他拓宽了知识面,也掌握了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他提出,在未来中华经典诵读的教育规划中,可以成立诵读群;同时,建立一个有效的教师评价机制,再同向应用在学生之中,双向提高经典诵读的积极性。
值得一提的是,参加培训后,周玉宝更加有意识地将经典诵读的内容,渗透到语文教学当中。于少数民族地区而言,如何能够将经典诵读做得更好呢?周玉宝建议,一方面经典诵读培训可以线上线下同步开展,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另一方面,让中华经典诵读覆盖到农牧区。“比如将诗词,以儿歌或小故事的形式,通过诵读的方式,录制好后在牧区以高音喇叭或音响的形式播放。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就都记住了,会说了。”周玉宝表示,这对推广普通话,增进各民族间语言、文化甚至经济上的交流都会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