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指出,中国人是最具有时间意识的民族,在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中,充满了对于时间流逝的感叹,也充满了对于珍惜时间、奋发有为的警醒。而谈到时间,绕不过去的两个字就是“春”和“秋”。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苏东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秋”字还是一个姓氏。鉴湖女侠秋瑾,即姓秋名瑾。秋瑾在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至今仍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出自清代诗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怀》一诗,全诗是:“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对于90后、00后来说,如今越是岁月静好,越是要有紧迫感,多感受大自然的秋月春风,同时也以专注和毅力,写好属于自己个人的那一本独一无二《春秋》。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秋暮来临时感叹:时间都去哪了……
春:春暖花开
“春暖花开”的“春”字,本义是季节,是一年的第一个季节,春暖花开的季节,农民播种的季节,即“春季”。荀子说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周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这里的春夏秋冬,指的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春”字也可以单独作“年”字用,比如高适的诗句“一卧东山三十春”,这里的“三十春”,实际上是指“三十年”。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万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春”字本身,以及由“春”字构成的词和成语,既单纯,又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如说“春风化雨”“春雷滚滚”“春潮涌动”“春意盎然”以及“雨后春笋”等;还有“妙手回春”“枯木逢春”,这里的“春”也都透露出一股生机。就连表现男女之间的相互爱恋之情,也用“春”字,如说“春情”“春心”“怀春”等,这里面同样包含着与生机和生命力有关的比喻意义。
由“春”字构成的词中,还有一些专用名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老百姓又称“过年”;“春联”是春节贴的对联;“春荒”是指春季青黄不接时的饥荒,多发生在旧时的农村;等等。至于“春试”这个词,又称“春闱”,指的是明清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会试在春天举行,因此叫“春试”。还有,“春秋”这两个字含义较多,一是指春季和秋季,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也泛指岁月,如说“苦度春秋”;二是指年龄,如说“春秋正富”,意思是年纪很轻,来日方长;三是指“史书”,即我国古代编年体的史书,相传鲁国的《春秋》经过孔子修订;四是指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代,即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成语“春秋笔法”指的是一种写作手法,相传孔子修《春秋》,一字含褒贬,后来指文笔曲折、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为春秋笔法。
“春”字本身,以及由其构成的“春风”“春雨”“春色”“春宵”“春江”“春城”“春草”“春花”等词,无一不流淌着诗意,一经入诗,便大放异彩。在古典诗词中,由“春”字打头的诗句多得数不胜数,诸如“春到人间草木知”“春在溪头荠菜花”“春风得意马蹄疾”“春雨断桥人不度”“春色恼人眠不得”“春宵一刻值千金”“春江水暖鸭先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草还从旧处生”“春花不愁不烂漫”,等等,无一不堪称名句、佳句,美得令人心醉。
由“春”字想到通常用来描写江南美好春光的“杏花春雨江南”这六个字。一些汉字研究专家,喜欢用这六个字来证明汉字的组词能力和表意能力有多强。你瞧:“杏花春雨江南”,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也可拆成“杏花”“春雨”“江南”,还可拆成“杏”“花”“雨”“江”“南”“春”。不管三个字也好,两个字也罢,即便一个字也能自成一词,并且有着完整而明确的含义。汉字使“意则期多,字则唯少”的理想得到了实现,这是其他任何文字都望尘莫及的。
秋:秋月春风
当原野上的高粱红似火的时候,人们知道:秋天来了。
“禾”与“火”组成“秋”字,这完全合乎逻辑。《说文解字》也说:“秋,禾谷熟也。”“秋”的本义是“收获”,《尚书》中就有“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的说法,意思是:农夫只有尽力耕种和收割,才能有收获。“收获”的季节就是秋天。
在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体的民族来说,庄稼成熟是最值得庆贺的事情,秋天也是人们喜欢的季节。古人用“秋红”来形容熟透泛红的果实,用“秋登”来描述谷物登场的喜悦。在收获季节举行的祭祀社稷的活动,也叫“秋报”;在收获季节举办的婚事,叫“秋期”,“秋期”也就是“婚期”的同义语。《诗经》中就有“秋以为期”的诗句,意思就是把“婚期”定在秋天。甚至连美丽的女子都用“秋女”来借代。秋天又是美好的季节。人们用“秋高气爽”形容气候宜人,用“秋月春风”比喻时光美好。白居易的诗句“秋月春风等闲度”,杨万里的“秋月春风耽搁了”,这里的“秋月春风”,指的都是美好的岁月。
基于“秋”的季节特征,在谷物的收获给人们带来喜庆和美好的同时,草木凋零又给人带来伤悲之感。古籍中就有“秋,愁也”的说法,把“秋”说成“愁”,正是这种悲伤意识的体现。于是,形容人的悲愁的面容,用的是“秋颜”;“秋怀”则用来表示秋天的思绪情怀,“秋愁”用来表示秋天的悲怨情绪;“秋闺”指的是容易让女子引起秋思的场所;“秋士”指的是怀才不遇日渐迟暮的人生失败之士。至于“秋审”“秋刑”“秋决”等词,更让人感到了有一股肃杀之气。古代诗人描写伤秋情绪的诗就更多了,最有代表性的诗句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和柳宗元的“秋来处处割愁肠”。《红楼梦》中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尽管不是诗人,但她写的《秋窗风雨夕》一诗,也把秋天的肃杀景象和人的悲凉情绪写得淋漓尽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秋”字的用法也有一些引申或转义。比如,由“秋”又可以引申为“年”,《诗经》中的诗句“一日不见,如三秋兮”,意思就是:一天不见,好像隔了三年。“秋水”一词,本指秋天的水,王勃的名句“秋水共长天一色”中的“秋水”,用的就是本义;而杜甫的诗句“秋水为神玉为骨”,这里的“秋水”用以比喻“清澈的神色”,显然是转义了;李贺也有一句诗叫“一双瞳人剪秋水”,这里的“秋水”与“秋波”同义,意思是“清澈的眼波”,就更是转义了。到了苏东坡的诗里,就直接称作“秋波”了,他有“佳人未肯回秋波”的名句。
“秋”字还是一个姓氏。鉴湖女侠秋瑾,即姓秋名瑾。秋瑾在临刑前,挥笔写下了“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至今仍给人以荡气回肠之感。“秋风秋雨愁煞人”这七个字,出自清代诗人陶澹人的《秋暮遣怀》一诗,全诗是:“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对于90后、00后来说,如今越是岁月静好,越是要有紧迫感,多感受大自然的秋月春风,同时也以专注和毅力,写好属于自己个人的那一本独一无二《春秋》。这样才不会在人生的秋暮来临时感叹:时间都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