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每一种方言中,亲属称谓都占了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亲属称谓反映亲属制度,虽然它的词语形式简单,但却反映出了复杂的亲属制度。在语言的词汇系统中,亲属称谓是一个重要的子系统。不同语言或方言中的亲属称谓各自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与普通话及其他方言相比,大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词有着自己独特的一面。
(一)大同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普通话每一个亲属称谓都有亲属称谓词与之相对应,这一点,大同方言也不例外。但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亲属称谓不完善
大同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几个称谓,几乎已经没有了,这与普通话的整齐对应是不同的。
1.“弟媳、妹夫”,当面一般都称呼其名字或是“小+姓氏,如小李,小刘”,不用称谓词,但是,在背称中是有的,就是“弟媳、妹夫”。
2.“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孙子、孙女儿、外孙子、外孙女、侄子、侄女儿、外甥子、外甥女儿”等在面称中是没有称呼的,都是直接称呼其乳名、小名或者将名字最后的字重叠。而在背称时,以上亲属称谓词是存在的,但却不常用。很多时候,大同人在称呼家中老二时,都会喊“二旦”,所以这个称呼在大同是非常普遍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同方言中原本没有“侄子、侄女儿、外甥子、外甥女儿”称谓用语,也可能是被普通话同化,因此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的称呼中,背称都是齐整的,而面称的缺失说明在大同文化中,晚辈对长辈是十分尊敬的,即使在平辈之间,也非常重视长幼之序。只要辈分高,即使年龄小,也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以应有的辈分之间的称呼来称呼对方。
2、被同化的亲属称谓词较多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发展,大同方言的一些亲属称谓都被普通话所同化,原本是有自己的称谓词的,但是到了笔者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和普通话的一样了,只不过发音上面并不相同。如“曾祖母”在笔者的妈妈那一代都称呼为“祖祖”,但是到了笔者这一代就和普通话一样了,称呼为“曾祖母”。“爸爸”以前称为“达达”,现在多称呼为“爸爸”,与普通话一样了。“大爹”在笔者这一代多被称为伯父了,再如“舅妈”以前称呼为“妗妗”,现在很多县都称呼为“舅妈”了。
3、重叠式和附加式构成的亲属称谓词较多
1.重叠式。对父亲、母亲,以及家里的长辈的称呼语多是重叠式。如:“达达、爷爷、奶奶、姥姥”。重叠式是一种可以表示亲昵的语音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同的传统文化中,晚辈是应该与长辈更亲近的。同样的,称呼“堂兄、堂姐、表哥、表姐”时,也是用“哥哥、姐姐”这种重叠式表示的。
2、附加式。在大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中,很多都是用附加式构成的,比如“姑、姑父、姐夫、姨”等前面都必须加上排行,不能用单个的词称呼,即使父亲只有一个姐姐,也要称“大姑”;母亲只有一个妹妹,也要称为“二姨”。
对长辈的称谓词中加前缀的多,相对而言,对晚辈的称谓则是加后缀的多,而且也较为整齐。如“侄子、侄女儿、孙子、孙女儿、外孙子、外孙女儿”。男孩一般都是以词缀“子”结尾,而女孩子都是以“儿”结尾。这两个词缀都有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喜欢、幼小的意味。大同方言在这个词缀的读音上多是中音,具有强化作用,听起来十分宠溺晚辈的意思。其实,总的来说,这些称谓词很多都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增加的部分正是词缀,也更能表达出浓浓的感情。
(二)大同方言亲属称谓的发展
总体说来,与普通话相比,大同方言的一些亲属称谓词汇并不完善。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普通话的亲属称谓吸收了古今、南北之精髓,而且普通话的书面语是相当发达的,能够将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亲属称谓词也记录下来。因此,与大同方言亲属称谓相比,显得较为完备。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方言,大同话的口语比书面语要发达的多,因此,只能保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词。相对于那些关系较远、使用频率较低的亲属可能就没有固定的称谓,而使用了普通话的称呼。这也反映了传统方言强于形象思维、不重概念而重描写的思维方式。
从现在看来,大同亲属称谓词汇正在逐渐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并与之趋同。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及对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受到了一些冲击,亲属词汇也不例外。现在的很多人已经不熟悉某些传统的亲属称谓了,这都是因为他们都受了普通话亲属称谓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一些地区的方言受到一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还是要对代表某一地区文化的东西做到适当的保护,这样才能体现名族本有的特色,体现中国是个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方言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大同方言的亲属称谓也许会逐步地被普通话同化,这对名族方言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大同方言传统的亲属称谓逐渐被同化的原因分析
大同方言传统的亲属称谓有逐渐被同化的趋势,表现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已不再使用传统的亲属称谓,他们的称呼逐步被普通话的亲属称谓所替代,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有以下两点原因:
1、 由大家庭转为小家庭
大家庭的剧减,使得家庭成员稀少,很多家庭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亲属称谓就只是“爸爸”“妈妈”或者名字,几世同堂的现象逐渐减少,甚至是消失。随着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大多数家庭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这就使得亲属称谓变得简单,不再像原来那么复杂。
2、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逐渐明确,人们不再是共同劳动的单位,家庭成员都是各自在社会中从事某种工作。亲戚逐渐分散了,并且流动性很大,往来也不再像原来那么多了。过去,人们喜欢闲来无事就去走走亲戚,办个家庭聚会来联络感情。而现在,人们多选择在周末、节假日相约几个朋友聚会、活动、旅游等。不再是呆在家中,而是向往并追求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现在的人们有了痛苦烦恼也不是向家里人诉说,而是去朋友那里寻求理解和安慰。
【参考文献】
[1]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M].第三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鲍海涛.亲属称呼词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2005(2).
[4]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2010(12)
[5]马文忠.大同方言变音别义三例[J].语文研究, 1989(5).
(一)大同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点
普通话每一个亲属称谓都有亲属称谓词与之相对应,这一点,大同方言也不例外。但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特点:
1、亲属称谓不完善
大同方言与普通话相比,有几个称谓,几乎已经没有了,这与普通话的整齐对应是不同的。
1.“弟媳、妹夫”,当面一般都称呼其名字或是“小+姓氏,如小李,小刘”,不用称谓词,但是,在背称中是有的,就是“弟媳、妹夫”。
2.“弟弟、妹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孙子、孙女儿、外孙子、外孙女、侄子、侄女儿、外甥子、外甥女儿”等在面称中是没有称呼的,都是直接称呼其乳名、小名或者将名字最后的字重叠。而在背称时,以上亲属称谓词是存在的,但却不常用。很多时候,大同人在称呼家中老二时,都会喊“二旦”,所以这个称呼在大同是非常普遍的。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大同方言中原本没有“侄子、侄女儿、外甥子、外甥女儿”称谓用语,也可能是被普通话同化,因此出现了这种现象。
在对“表弟、表妹、堂弟、堂妹”的称呼中,背称都是齐整的,而面称的缺失说明在大同文化中,晚辈对长辈是十分尊敬的,即使在平辈之间,也非常重视长幼之序。只要辈分高,即使年龄小,也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以应有的辈分之间的称呼来称呼对方。
2、被同化的亲属称谓词较多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与发展,大同方言的一些亲属称谓都被普通话所同化,原本是有自己的称谓词的,但是到了笔者这一代,大部分都是和普通话的一样了,只不过发音上面并不相同。如“曾祖母”在笔者的妈妈那一代都称呼为“祖祖”,但是到了笔者这一代就和普通话一样了,称呼为“曾祖母”。“爸爸”以前称为“达达”,现在多称呼为“爸爸”,与普通话一样了。“大爹”在笔者这一代多被称为伯父了,再如“舅妈”以前称呼为“妗妗”,现在很多县都称呼为“舅妈”了。
3、重叠式和附加式构成的亲属称谓词较多
1.重叠式。对父亲、母亲,以及家里的长辈的称呼语多是重叠式。如:“达达、爷爷、奶奶、姥姥”。重叠式是一种可以表示亲昵的语音形式,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同的传统文化中,晚辈是应该与长辈更亲近的。同样的,称呼“堂兄、堂姐、表哥、表姐”时,也是用“哥哥、姐姐”这种重叠式表示的。
2、附加式。在大同方言的亲属称谓词中,很多都是用附加式构成的,比如“姑、姑父、姐夫、姨”等前面都必须加上排行,不能用单个的词称呼,即使父亲只有一个姐姐,也要称“大姑”;母亲只有一个妹妹,也要称为“二姨”。
对长辈的称谓词中加前缀的多,相对而言,对晚辈的称谓则是加后缀的多,而且也较为整齐。如“侄子、侄女儿、孙子、孙女儿、外孙子、外孙女儿”。男孩一般都是以词缀“子”结尾,而女孩子都是以“儿”结尾。这两个词缀都有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疼爱、喜欢、幼小的意味。大同方言在这个词缀的读音上多是中音,具有强化作用,听起来十分宠溺晚辈的意思。其实,总的来说,这些称谓词很多都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增加的部分正是词缀,也更能表达出浓浓的感情。
(二)大同方言亲属称谓的发展
总体说来,与普通话相比,大同方言的一些亲属称谓词汇并不完善。当然,我们也都知道,普通话的亲属称谓吸收了古今、南北之精髓,而且普通话的书面语是相当发达的,能够将日常生活中不常使用的亲属称谓词也记录下来。因此,与大同方言亲属称谓相比,显得较为完备。而作为一种区域性的方言,大同话的口语比书面语要发达的多,因此,只能保留一些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亲属称谓词。相对于那些关系较远、使用频率较低的亲属可能就没有固定的称谓,而使用了普通话的称呼。这也反映了传统方言强于形象思维、不重概念而重描写的思维方式。
从现在看来,大同亲属称谓词汇正在逐渐受到普通话的影响,并与之趋同。随着人们的文化水平逐渐提高,及对普通话的普及,方言受到了一些冲击,亲属词汇也不例外。现在的很多人已经不熟悉某些传统的亲属称谓了,这都是因为他们都受了普通话亲属称谓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要求,一些地区的方言受到一定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还是要对代表某一地区文化的东西做到适当的保护,这样才能体现名族本有的特色,体现中国是个民族融合的国家。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方言就是其中之一。如果不能对其进行适当的保护,大同方言的亲属称谓也许会逐步地被普通话同化,这对名族方言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三)大同方言传统的亲属称谓逐渐被同化的原因分析
大同方言传统的亲属称谓有逐渐被同化的趋势,表现为现在的大多数人已不再使用传统的亲属称谓,他们的称呼逐步被普通话的亲属称谓所替代,笔者认为出现这一现象有以下两点原因:
1、 由大家庭转为小家庭
大家庭的剧减,使得家庭成员稀少,很多家庭中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能用到的亲属称谓就只是“爸爸”“妈妈”或者名字,几世同堂的现象逐渐减少,甚至是消失。随着我国人口压力逐渐增大,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我国大多数家庭成为了独生子女家庭,这就使得亲属称谓变得简单,不再像原来那么复杂。
2、生活方式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社会分工逐渐明确,人们不再是共同劳动的单位,家庭成员都是各自在社会中从事某种工作。亲戚逐渐分散了,并且流动性很大,往来也不再像原来那么多了。过去,人们喜欢闲来无事就去走走亲戚,办个家庭聚会来联络感情。而现在,人们多选择在周末、节假日相约几个朋友聚会、活动、旅游等。不再是呆在家中,而是向往并追求一种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现在的人们有了痛苦烦恼也不是向家里人诉说,而是去朋友那里寻求理解和安慰。
【参考文献】
[1]孙玉卿.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M].第三版.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
[2]鲍海涛.亲属称呼词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
[3]王琴.汉语亲属称谓使用的现状[J].成都大学学报,2005(2).
[4]陈颖.四川方言亲属称谓的特点[J].西华大学学报,2010(12)
[5]马文忠.大同方言变音别义三例[J].语文研究, 19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