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经济法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ht5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家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支持和保障,为适应这一要求,从经济法的角度出发,就必须完善相应理念,推进经济立法、执法与司法等各项制度建设,以充分发挥经济法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法;协调发展
  目前,中国经济法学界取得了以下共识:经济法是市场经济之法、经济法是调整市场监管(规制)关系和宏观调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经济法体系由市场监管(规制)法和宏观调控法构成、经济法是社会本位之法、经济法是确认和规范国家干预之法、经济法是现代性之法、经济法是一个独立存在的法律部门。这些共识是经济法发展和完善的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为我国经济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经济法理念是经济法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把握经济法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两者的契合点,明确原有经济法理念与生态文明要求之间存在的差距,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在生态文明视野下对经济法理念进行调整与重构,既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又能促进经济法理论的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亟需将伴随经济发展出现的资源过度开发、过度利用、破坏生态等片面追求效益的现象予以清理和解决,通过经济法的宏观调控功能对之予以预警、协调乃至干预,有效地加强社会经济管理,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得到执行。生态文明的建设不仅需要制度的保障,还需要公民重视树立生态道德观。在市场经济中,微观层面的市场主体生态道德观的培养,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意义重大,然而,就目前我国的情况而言,生态道德观的现状不容乐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以资本换排放,以过度消耗甚至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自身发展空间,部分消费者对自然生态的消费呈现超额、浪费、非循环的现象,给市场带来了不良的刺激,直接影响到了企业的生产选择和生产行为,最终对环境、自然、生物的保护构成了威胁。经济法能够有效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引导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督促市场主体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保障生态道德氛围的培养,通过一系列法律规范作用于公民的行为,促进良好价值观、发展观的形成,最终改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
  要调整经济效益理论。在社会发展与经济建设中,经济效益是基本目标,这种观念对经济上的投入与产出给予了关注,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发展热情,创造出了可观的效益。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效益优先的观念较易导致只注重单纯的、局部的和眼前的效益,有碍于经济法的社会本位的确立。同时,在我国目前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环境成本尚未得到合理反映,经济法中也缺乏合理的制度约束及外部强制力,市场主体没有自觉地将环境成本纳入到经济核算中,这样的核算体系下产生的效益是一种不够准确、不够客观的效益。①
  最后,要调整经济发展理论。传统经济法理论注重发展速度,而生态文明建设对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环境的良性发展、和谐共生。单纯强调追求经济速度的发展显然不够,以高消耗、高污染换取高速的经济发展是一种不能长久的发展战略,经济的发展应该考虑社会、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承受力。
  长期以来,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一直有一股反对和否定经济法的思潮和势力,尤以一些民商法和行政法学者为甚,可以说经济法是在“民法帝国主义”和“行政法霸权主义”的夹缝中求生存的,于是,怎样对待经济法与民商法、行政法的关系就成了经济法研究中一个核心而关键的问题。充分地说明和正确地处理这个问题,不仅是检验经济法科学与否的试金石,也是决定经济法立足与否的奠基石。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社会中的人的积极参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它也是经济法理论的重要支点。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目标。传统经济法在追求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于自然生态资源认识不足,在现阶段,社会逐渐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保护工作,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是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也是基于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把生态自然与人看做平等的经济主体。充分发挥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与积极性,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中去,是我们重要的动力之源。在出现人与自然发展中的利益冲突的时候,必须科学、妥善地应对与处理各种危机与矛盾,规范市场经济活动,利用法律威慑不法行为,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构建,最大程度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态环境需求。
  生态文明社会的秩序包括经济秩序、公共秩序、生活秩序和政治秩序等方面,这些秩序就像社会机器上各司其职的零部件一样,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处于均衡态势。这种均衡态势要求我们在强调秩序时不能偏于某一方面,而忽视另外几方面,在生态文明的建设中应该强调以均衡为主线的秩序。
  注释:
  ①王保树.《关于民法、商法、经济法定位与功能的研究方法》,《现代法学》,2008年第3期
  参考文献:
  [1]张守文.《经济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年版
  [2]肖辉.《和谐社会视野下经济法理念的调整与重构》,《党史博采(理论)》,2008年第3期
  [3]方世南,张伟平.《生态环境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其出路》,《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第5期;
  [4]史际春,邓峰.《经济法的价值和基本原则刍论》,《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8年第6期
其他文献
摘 要:目前我国经济体制和一些具体的行政监管措施,正朝一个更高阶段的冲刺。但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作为经济发展的上层建筑——法律、法制观念,其也必须随之发展,否则在转型时期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让我们猝不及防。笔者将就新时期经济领域的刑事犯罪方面,如何处理经济犯罪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经济犯罪问题;建议;对策  一、借助“两法衔接”平台,加强行业监管  行政执
摘 要:根据我国现行刑法第388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本人职权或者地位形成的便利条件,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行为,为请托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索取请托人财物或者收受请托人财物的,以受贿论处。”该条之规定在理论上通常被称之为斡旋受贿犯罪。关于斡旋受贿犯罪在理论界和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几个争议问题,归纳如下:首先,斡旋受贿犯罪的主体应当仅限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还是包扩其近亲属及与该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关
19世纪中华民族面临的民族危机同时也是一场文化危机,延续两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历史顶峰,终败给了西方的坚船利炮。在民族危亡关头,农民阶级、地主阶
摘 要:在当今社会倡导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和解作为和平解决当事人纠纷的重要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我国和解协议类似于私法合同的性质,与一般民事合同上的契约不同,是应当由法律来对民事诉讼二审中和解协议的相关内容做具体规定,因此称为“诉讼契约”。效力上,应当赋予和解协议以终结诉讼的能力、强制力及既判力。  关键词:和解;和解协议;诉讼契约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相互之间的交流活动增多,产生的纠纷类
民国初期,“同胞”一词被广泛使用。民国建立后,“同胞”常常构成民众关于“共和”的想象,但也成为政治团体谋求利益的工具和商人用以宣传产品的话语。对于“同胞”的反思同
摘 要:近年来,新型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距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有一定的距离,急需要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高举党中央制定的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方针政策,需进一步推进新型社区群众文化建设。  关键词:新型社区;群众文化;新型社区  文化是新型社区建设的精神支柱,提高整个社区居民的素质,从而建设社区群众文化的“理想精神家园”。莆田市截至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在300万多人,莆田作为海峡西
医学上的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与医嘱的一致性、不依从是当今医学面临的严重间题之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是患者睡眠期间上气道反复阻塞或狭窄为特征,造成
目的探讨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手段,以期患者可顺利度过围手术期。方法对本科室随机抽取本科室收治的50例肺切除术后并发心律失常患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采取针
摘 要:作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的基层单位,县级供电企业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潜在的法律风险也增加了纠纷、诉讼的可能性。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深入,社会整体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愈来愈受到重视,本文着重梳理了县级供电企业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并提出一系列应对策略。  关键词:供电企业;法律风险;对策  一、前言  在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程逐步推进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