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读——马晓腾个展”于2014年5月17日下午3:00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4层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宋晓霞教授担任学术主持,青年策展人汤宇策划,今日美术馆与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共同举办。
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马晓腾关于“记忆重读”的作品二十余件。马晓腾曾自言“绘画是观看留下的水渍,我把目光投向残留的观看的记忆,来探讨个人如何对视觉变迁进行理解。”马晓腾透过绘画的观看,描绘了社会生活在人们脸上刻下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表情——戒备的神态,紧怯的目光,游离的眼神,目光相遇刹那迸发出的本能……那些画面上连续有效的细节,承载着马晓腾对人性的认识,凝聚了他对视觉记忆的理解,他用直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式的体验和存在感。那些零散的印象,经马晓腾的开采而获得新生。缓慢与持久的反思,使马晓腾的作品成为人性的镜鉴,成为当代中国人真实处境的见证。
从早些年的《鲁迅之死》(1993)、《鲁迅祭》(1998)、《鲁迅抱婴》(2004)等作品对人文精神乃至人性的关注,到近年来的“北京三部曲”——《街》(2007)、《游泳池》(2010)、《坤宁宫》(2010-2012),以及《春和景明》(2011)、《你丫忒慢》(2014)等一系列作品,马晓腾将裹挟在集体主义时代里个体生命所经历到的困惑、压力、焦虑甚至伤害记忆,通过隐喻式的“观看”叙述,来做一种本土的视觉研究。这些绘画引发出来的不是滥情的怀旧,却是反思历史的契机。
马晓腾在故地重游之中找到了绘画在当代的立足之本。透过绘画去观看,马晓腾个体的小世界变大了,可以从有限的自身可以眺望到更为高远的精神之境。当马晓腾以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存在的感受与体验之际,透过绘画去观看也使我们更为坦然地去面对生命中远为深广的黑暗。
本次展览主要呈现了马晓腾关于“记忆重读”的作品二十余件。马晓腾曾自言“绘画是观看留下的水渍,我把目光投向残留的观看的记忆,来探讨个人如何对视觉变迁进行理解。”马晓腾透过绘画的观看,描绘了社会生活在人们脸上刻下的属于他们自己的表情——戒备的神态,紧怯的目光,游离的眼神,目光相遇刹那迸发出的本能……那些画面上连续有效的细节,承载着马晓腾对人性的认识,凝聚了他对视觉记忆的理解,他用直接、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中国式的体验和存在感。那些零散的印象,经马晓腾的开采而获得新生。缓慢与持久的反思,使马晓腾的作品成为人性的镜鉴,成为当代中国人真实处境的见证。
从早些年的《鲁迅之死》(1993)、《鲁迅祭》(1998)、《鲁迅抱婴》(2004)等作品对人文精神乃至人性的关注,到近年来的“北京三部曲”——《街》(2007)、《游泳池》(2010)、《坤宁宫》(2010-2012),以及《春和景明》(2011)、《你丫忒慢》(2014)等一系列作品,马晓腾将裹挟在集体主义时代里个体生命所经历到的困惑、压力、焦虑甚至伤害记忆,通过隐喻式的“观看”叙述,来做一种本土的视觉研究。这些绘画引发出来的不是滥情的怀旧,却是反思历史的契机。
马晓腾在故地重游之中找到了绘画在当代的立足之本。透过绘画去观看,马晓腾个体的小世界变大了,可以从有限的自身可以眺望到更为高远的精神之境。当马晓腾以开放的心态,去呈现个人对社会、对历史、对生活、对存在的感受与体验之际,透过绘画去观看也使我们更为坦然地去面对生命中远为深广的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