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内容、创作背景等方面对《寂静的土壤》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阐述了在《寂静的土壤》阅读中得到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寂静的土壤;读后感;启示
[中图分类号]: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寂静的土壤》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与张甘霖所创作的一本关于土壤的科普书籍,也体现了作者对土壤的认识及感悟。《寂静的土壤》是用通俗语言对深邃科学道理的阐述,包含大量喜闻乐见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1.《寂静的土壤》简析
1.1内容简介
《寂静的土壤》一书是从地球系统与土壤生态系统这两个观点,对土壤进行科学阐释,语言生动、雅俗共赏,对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与微生物的土壤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普及价值。《寂静的土壤》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的前世今生,该部分主要是以对土壤所具备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与生物基因库等八大功能的阐释为出发点,对土壤演变历史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析。第二部分是土壤学的历史文化,该部分主要是在对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土壤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是土壤学的发展及展望,该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现存的土壤退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讨论,并依据生态系统理念,提出让土壤回归自然这种思想,从而推动土壤的健康发展。
1.2创作背景
《寂静的土壤》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与张甘霖研究员共同创作的关于土壤的科普书籍,是为中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而作,发行与2015年。本书的倡导者是龚子同先生,有龚子同、陈鸿昭和张甘霖三位研究员共同完成。三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在得到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也是我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后,三位作者基于自身对土壤的感情和担当,也是为了推广土壤理念和梦想,在耄耋之年完成了这本充分体现土壤理念、文化和梦想的科普著作, 并为我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献礼。
2.读《寂静的土壤》得到的启示
《寂静的土壤》是作者结合自身对土壤的研究,以及土壤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对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土壤问题的见解。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也能够对土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土壤虽是没有生命力的化学物质,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土壤学历史上的四大成就,亦或是橡胶北移中橡胶施肥的研究、治理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的成就等,都是对土壤学历史上理论结合实践的体现。同时,土壤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是人多地少,通过加强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对土壤基础能力进行提高,以此推动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此外,为整治土壤污染问题,应与土壤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予以重视,利用新的评估标准对土壤环境整治效果进行评定,以此加强对土壤环境的整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基于此,在制定简单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可对污染物负载容量进行明确,加强对食物安全风险的管理,促进负载容量的有偿使用,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为提升我国人民的土壤文化水平与素质,应利用多种形式,对土壤理念和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让人们正确认识土壤与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据此倡导对土壤的保护,从而推动土壤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土壤的使用和管理问题,相关工作者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壤进行培育,并加强对土壤的管理,据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予以保障。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与领海,而本书作者在2012年三沙市人民政府成立时期,也发表了针对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的文章,并对南海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对我国国防教育的开展具有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寂静的土壤》是三位作者根据自身对土壤的研究、实践与反思而创作的,是从自然——社会——土壤三者共同构建的复合系统的角度,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该书呼吁人们重视土壤与大自然共同发展,以此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自然历史发展生成自然环境与人类两种产物,而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质基础。《寂静的土壤》唤醒了人们对土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我国土壤管理和使用有着深远影响,也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解决打开了思路,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了保障。《寂静的土壤》提出了“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的思想,希望人们都能够热爱土壤,并合理、科学的使用和管理土壤,从而倡导一种健康生活理念。此外,该书也对土壤工作者给予一定启示,希望土壤工作者能够像土壤一样耐得住寂寞,从而确保土壤工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提升。
3、结束语
龚子同教授作为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体系的创建者,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由龚子同教授倡导及其与陈鸿昭、张甘霖共同创作的《寂静的土壤》,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秋兵.“寂静的土壤孕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寂静的土壤》书里书外[J].土壤通报.2016,(2).
[2].王肖刚.从《寂静的春天》到“热闹的春天”——谈生态园林营建[J].园林.2014,(5).
[3].永塚镇男,王效举.《寂静的土壤》——值得推荐、务必一读的好著作[J].土壤.2016,(5).
关键词:寂静的土壤;读后感;启示
[中图分类号]: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1
《寂静的土壤》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与张甘霖所创作的一本关于土壤的科普书籍,也体现了作者对土壤的认识及感悟。《寂静的土壤》是用通俗语言对深邃科学道理的阐述,包含大量喜闻乐见的故事,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1.《寂静的土壤》简析
1.1内容简介
《寂静的土壤》一书是从地球系统与土壤生态系统这两个观点,对土壤进行科学阐释,语言生动、雅俗共赏,对地球上能够生长植物与微生物的土壤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具有一定的科学普及价值。《寂静的土壤》包含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土壤的前世今生,该部分主要是以对土壤所具备的生产功能、环保功能与生物基因库等八大功能的阐释为出发点,对土壤演变历史以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解析。第二部分是土壤学的历史文化,该部分主要是在对土壤学历史上的成功经验、失败教训等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土壤学所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了阐述。第三部分是土壤学的发展及展望,该部分主要是对我国现存的土壤退化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讨论,并依据生态系统理念,提出让土壤回归自然这种思想,从而推动土壤的健康发展。
1.2创作背景
《寂静的土壤》是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陈鸿昭与张甘霖研究员共同创作的关于土壤的科普书籍,是为中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而作,发行与2015年。本书的倡导者是龚子同先生,有龚子同、陈鸿昭和张甘霖三位研究员共同完成。三位作者是我国著名的土壤学家,也是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在得到2015年是国际土壤年,也是我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后,三位作者基于自身对土壤的感情和担当,也是为了推广土壤理念和梦想,在耄耋之年完成了这本充分体现土壤理念、文化和梦想的科普著作, 并为我国土壤学会成立七十周年纪念活动献礼。
2.读《寂静的土壤》得到的启示
《寂静的土壤》是作者结合自身对土壤的研究,以及土壤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对我国经济建设中所存在的土壤问题的见解。通过阅读该书,读者也能够对土壤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土壤虽是没有生命力的化学物质,但其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无论是土壤学历史上的四大成就,亦或是橡胶北移中橡胶施肥的研究、治理华北平原次生盐渍化的成就等,都是对土壤学历史上理论结合实践的体现。同时,土壤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我国人口数量与土地面积的关系是人多地少,通过加强对农田的基本建设,对土壤基础能力进行提高,以此推动土壤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动和保障我国农业的发展。此外,为整治土壤污染问题,应与土壤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予以重视,利用新的评估标准对土壤环境整治效果进行评定,以此加强对土壤环境的整治,确保土壤环境质量能够得到更好地保护。基于此,在制定简单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可对污染物负载容量进行明确,加强对食物安全风险的管理,促进负载容量的有偿使用,从而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为提升我国人民的土壤文化水平与素质,应利用多种形式,对土壤理念和文化进行普及和推广,让人们正确认识土壤与人类之间的依存关系,据此倡导对土壤的保护,从而推动土壤的可持续发展。针对土壤的使用和管理问题,相关工作者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土壤进行培育,并加强对土壤的管理,据此为我国农业的发展予以保障。南海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固有领土与领海,而本书作者在2012年三沙市人民政府成立时期,也发表了针对南海诸岛的土壤及其生态系统特征的文章,并对南海土壤生态系统的保护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策略,对我国国防教育的开展具有是非常重要的意义。《寂静的土壤》是三位作者根据自身对土壤的研究、实践与反思而创作的,是从自然——社会——土壤三者共同构建的复合系统的角度,对土壤环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问题的研究。该书呼吁人们重视土壤与大自然共同发展,以此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平衡。自然历史发展生成自然环境与人类两种产物,而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质基础。《寂静的土壤》唤醒了人们对土壤环境、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对我国土壤管理和使用有着深远影响,也为我国土壤污染问题的解决打开了思路,为土壤污染问题的实际解决提供了保障。《寂静的土壤》提出了“让土壤回归自然,与万物共荣”的思想,希望人们都能够热爱土壤,并合理、科学的使用和管理土壤,从而倡导一种健康生活理念。此外,该书也对土壤工作者给予一定启示,希望土壤工作者能够像土壤一样耐得住寂寞,从而确保土壤工作者的思想境界能够得到提升。
3、结束语
龚子同教授作为我国土壤地理学的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土壤诊断学分类体系的创建者,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由龚子同教授倡导及其与陈鸿昭、张甘霖共同创作的《寂静的土壤》,对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王秋兵.“寂静的土壤孕育着万紫千红的生命世界”——《寂静的土壤》书里书外[J].土壤通报.2016,(2).
[2].王肖刚.从《寂静的春天》到“热闹的春天”——谈生态园林营建[J].园林.2014,(5).
[3].永塚镇男,王效举.《寂静的土壤》——值得推荐、务必一读的好著作[J].土壤.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