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民俗音乐深深地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表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民族精神。它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对艺术文化、民族精神的探索和追求,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民俗 曲类 乐器 哲学 唐山皮影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从根本上说,艺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近代各种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的劳动中强弱交替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简单明了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现代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 中国民俗音乐曲类及特色
中国民俗音乐的曲类丰富多样,其艺术特色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民俗音乐的“单曲”与“套曲”两个种类的分法是对中国民俗音乐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分法,单曲就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是由多个不同的曲牌或独立的章节、段落联缀而形成的组合。正如中国传统的元曲一样,中国民俗音乐对曲牌的重视使得中国民俗音乐在自由中变得更加规范,更能表现出民俗音乐自然、朴素的社会生态美感和质感。中国民俗音乐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民俗性、文化性的大众艺术文化形式,它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从中国民俗音乐的内容来分类的话,可以大致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五大类。中国民俗音乐除了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易变性、乡土性、即兴性、群众性、多功能性等艺术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这三种艺术特色构成了民俗音乐审美特征的独特性:第一,物质性,即民俗音乐中与民众物质生产相关联的部分,如各种类型的劳动歌。第二,生活性(或社会性),民俗音乐中直接和民众民俗生活习惯相对应的部分。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产生不同的民俗音乐。第三,精神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信仰礼仪和社会道德礼仪。中国民俗音乐的这些不同于其他音乐的艺术特性构成了中国民俗音乐独特、朴素、生态的审美内涵和社会价值,使得中国民俗音乐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 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
中国民俗音乐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唱腔的婉转清丽上,也表现在民俗器乐上,以及丰富灵活、典故众多的语言艺术上;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审美的综合性上。各种样式的民俗音乐乐器丰富了我国的乐器样式,而且不同样式的器乐演奏丰富了我国民俗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唱腔、不同风格、不同器乐的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价值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是中国民俗音乐审美上的差异。中国民俗器乐不仅有丰富多样的乐器独奏,而且也有各种不同乐器结合的重奏与合奏。与西方社会相同的是,不同民俗乐器的多样组合,不同的音乐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器乐乐种。我国民族众多,民俗器乐丰富,因此各种各样的乐器独奏乐成为我国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最为常见的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结合民间的秧歌,组成音色清丽婉转、节奏强烈的民俗音乐,而结合秧歌又表现出红火热烈、热闹喜庆、活泼轻巧的农村生活情趣。再比如内容丰富、音调婉转美妙的琴曲《广陵散》,甚至我国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经常用的筝曲《渔舟唱晚》,以及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这些在民间流行的民俗音乐不仅体现出其旋律美,而且体现出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在我国民俗音乐中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来说,北方流行的民俗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比较高;而南方正好相反,锣鼓在民俗吹打乐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同民俗乐器的组合、不同民俗音乐曲目结合不同的民俗乐演奏风格,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民俗器乐乐种,这些乐种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深沉地表现出民俗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 中国民俗音乐的习俗美
中国民俗音乐深深植根于民间,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民间生活,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美和艺术美。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民俗器乐演奏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民间婚丧嫁娶、节日庙会等风俗习惯紧密联系,甚至与古代的宫廷典礼、皇帝祭祀的宗教仪式等大型活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民俗音乐独特、深厚的审美价值。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民俗器乐演奏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多采用合奏与重奏的形式。中国民俗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获得了广大民众和上层社会的认可,在民俗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内容为研究我国民俗活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俗音乐的习俗美也使民俗音乐成为大众接触和认可程度最高的音乐,民间创作、群众欣赏的生动活泼的民俗音乐成为我国民俗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俗音乐的习俗美表现在精神领域层面是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劳动、习俗和艺术的尊重,对文化和科学的追寻,并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精神层面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古代的许多重要习俗已变得无关紧要,但是尚有一些习俗依然在群众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结合这些节日,中国民俗音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文化群,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四 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
中国民俗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文化,而且像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深邃的民族哲学意蕴。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是通过韵律美而体现出来的,其独特性和意会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具有不确定性,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民俗音乐也因此成为具有非具象性质的哲学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民俗音乐的差异上,西方的民俗音乐大多是对生活中具象的直接呈现,而在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中,则体现为努力保持抽象意境风格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民俗音乐在艺术美学、音乐精神、艺术形式和音乐感知特点上,始终保持着在浓厚的民族传统哲学背景上的非具象、深层次无意识知觉,保持着极为宽广自由的内心空间,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使自己的感知处于真空的漫游状态,体验着弥散注意和非具象悬置的快感。比如中国民俗器乐古筝、古琴等演奏,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民俗音乐文化的弦外之味,音外之音,以及节奏外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大都具有一种抽象的空间和时间不对称的自由美、意蕴美、哲学美,中国传统民俗音乐在谱式上、时间上的自由,使其感性艺术魅力一如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深厚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但是我们不能一概断定,中国民俗音乐只是以非具象风格为特色而处于所谓的“(部落)原始音乐”状态。事实上,中国人有着极为发达的音高具象能力(如律学的发达),只是他们更喜欢把具象非具象化,从而在表层知觉和深层知觉之间保存着一种动态张力,在艺术上体现为有控制的自由、具象与非具象之间的灵活关系。
五 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的审美变化
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人们的教育背景、社会发展、艺术氛围、文化潮流、生活节奏等因素息息相关。中国民俗音乐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的物化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形式。作为一座巨大的具有历史特质的民俗音乐文化宝藏,中国民俗音乐在审美上的历史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俗音乐的一种审美特征,因此,中国民俗音乐不止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综合认识和利用民俗音乐的深刻内涵,挖掘民俗音乐时代性的审美特征,是认识和发扬中国民俗音乐的重要途径。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其审美特征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艺术文化历史,民俗音乐的审美变化过程总是遵循着先吸收再消化的演变原则,总是遵循着源自民间、服务民间的原则,因此,无论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特征怎样变化,它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为中国民俗音乐的艺术性增加了历史内涵,比如被誉为冀东民间艺术“三枝花”中的唐山皮影,作为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之一,综观唐山皮影在20世纪从崛起到衰落再到兴盛的发展过程,其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审美上的变化本身也是中国民俗音乐文化的一种审美特征。唐山人民将唐山皮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充分挖掘,通过整理,开发皮影艺术文化的时代审美价值,形成品牌产品,以皮影造型艺术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进入市场流通体系,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新的变化使其在审美特征上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动态性的民俗艺术文化。唐山皮影造型艺术与皮影表演,本身是我国民俗音乐艺术领域的一种活态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民俗音乐文化的传统性、变化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审美特征。通过研究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的审美变化,把握住中国民俗音乐在历史演变中的艺术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审美理论,将民俗音乐的现代审美特色发挥出来,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民俗音乐审美特征的原因所在。因此,认识并分析我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审美特征的变化,不仅能够丰富我国民俗音乐的审美特色,而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民俗音乐,使其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无论是对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还是对其哲学意蕴和习俗美等审美特征的分析,都表现了中国民俗音乐意蕴丰富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出劳动群众对生活和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分析中国民俗音乐的美学特征,不仅是让人们意识到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在于使人们了解中国民俗音乐独特、深厚的人文内涵,并且可以使我们用创新、和谐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使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这支奇葩更加芬芳璀璨。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 王晖:《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大舞台》,2010年第6期。
[2] 范晓峰:《民俗音乐研究的取向方位和意义》,《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
[3] 罗艺峰:《中国音乐的意象美学论纲》,《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 孙杰、李引、冯浩:《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的发掘与保护研究》,《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欣,女,1969—,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
关键词:民俗 曲类 乐器 哲学 唐山皮影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民俗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它不仅丰富了我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形式与内容,而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表达着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劳动生活的热爱。并且中国民俗器乐的历史十分悠久,从西周时期到春秋战国民间流行的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中国民俗音乐的传统乐器不仅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体现,更是劳动人民对艺术文化的延伸。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从根本上说,艺术文化是生活、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里的艺术化反映,中国民俗音乐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艺术文化的向往。近代各种民俗音乐的体裁和形式,继承和发展了传统民俗音乐的特色,在形式和内容上去除繁琐,深深地植根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生活之中,在音乐上刚毅有力,节奏强烈规整,在重体力的劳动中强弱交替均匀、准确,旋律口语化,常出现四度五度的跳进,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简单明了地表达出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现代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一 中国民俗音乐曲类及特色
中国民俗音乐的曲类丰富多样,其艺术特色个性鲜明,具有极强的地域性、历史性以及内涵深刻的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中国民俗音乐的“单曲”与“套曲”两个种类的分法是对中国民俗音乐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分法,单曲就是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是由多个不同的曲牌或独立的章节、段落联缀而形成的组合。正如中国传统的元曲一样,中国民俗音乐对曲牌的重视使得中国民俗音乐在自由中变得更加规范,更能表现出民俗音乐自然、朴素的社会生态美感和质感。中国民俗音乐是一种社会性、历史性、民俗性、文化性的大众艺术文化形式,它所包含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从中国民俗音乐的内容来分类的话,可以大致分为民间歌曲、民间说唱、民间器乐、民间舞蹈和民间戏曲五大类。中国民俗音乐除了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易变性、乡土性、即兴性、群众性、多功能性等艺术特点以外,还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艺术特色,这三种艺术特色构成了民俗音乐审美特征的独特性:第一,物质性,即民俗音乐中与民众物质生产相关联的部分,如各种类型的劳动歌。第二,生活性(或社会性),民俗音乐中直接和民众民俗生活习惯相对应的部分。不同民族的民俗习惯产生不同的民俗音乐。第三,精神性,即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信仰礼仪和社会道德礼仪。中国民俗音乐的这些不同于其他音乐的艺术特性构成了中国民俗音乐独特、朴素、生态的审美内涵和社会价值,使得中国民俗音乐成为中国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
二 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
中国民俗音乐的艺术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唱腔的婉转清丽上,也表现在民俗器乐上,以及丰富灵活、典故众多的语言艺术上;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价值体现在其审美的综合性上。各种样式的民俗音乐乐器丰富了我国的乐器样式,而且不同样式的器乐演奏丰富了我国民俗音乐的类型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唱腔、不同风格、不同器乐的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价值的差异所体现出的是中国民俗音乐审美上的差异。中国民俗器乐不仅有丰富多样的乐器独奏,而且也有各种不同乐器结合的重奏与合奏。与西方社会相同的是,不同民俗乐器的多样组合,不同的音乐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器乐乐种。我国民族众多,民俗器乐丰富,因此各种各样的乐器独奏乐成为我国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最为常见的用锣鼓、钹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结合民间的秧歌,组成音色清丽婉转、节奏强烈的民俗音乐,而结合秧歌又表现出红火热烈、热闹喜庆、活泼轻巧的农村生活情趣。再比如内容丰富、音调婉转美妙的琴曲《广陵散》,甚至我国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经常用的筝曲《渔舟唱晚》,以及在民间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这些在民间流行的民俗音乐不仅体现出其旋律美,而且体现出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在我国民俗音乐中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来说,北方流行的民俗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比较高;而南方正好相反,锣鼓在民俗吹打乐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同民俗乐器的组合、不同民俗音乐曲目结合不同的民俗乐演奏风格,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中国民俗器乐乐种,这些乐种体现出我国劳动人民勤劳、进取、淳朴的精神,以及对家乡文化的热爱,深沉地表现出民俗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三 中国民俗音乐的习俗美
中国民俗音乐深深植根于民间,充分利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结合民间生活,表现出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美和艺术美。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民俗器乐演奏不仅与我国传统的民间婚丧嫁娶、节日庙会等风俗习惯紧密联系,甚至与古代的宫廷典礼、皇帝祭祀的宗教仪式等大型活动结合在一起,表现出民俗音乐独特、深厚的审美价值。在这些民俗活动中,民俗器乐演奏较少采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多采用合奏与重奏的形式。中国民俗音乐通过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获得了广大民众和上层社会的认可,在民俗活动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丰富的内容为研究我国民俗活动,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场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民俗音乐的习俗美也使民俗音乐成为大众接触和认可程度最高的音乐,民间创作、群众欣赏的生动活泼的民俗音乐成为我国民俗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中国民俗音乐的习俗美表现在精神领域层面是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劳动、习俗和艺术的尊重,对文化和科学的追寻,并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精神层面的艺术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尽管古代的许多重要习俗已变得无关紧要,但是尚有一些习俗依然在群众间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比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结合这些节日,中国民俗音乐成为一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艺术文化群,具有深刻的审美内涵。
四 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
中国民俗音乐不仅是一种音乐文化,而且像许多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深邃的民族哲学意蕴。与其他中国传统文化不同的是,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是通过韵律美而体现出来的,其独特性和意会的多样性使得中国民俗音乐的哲学意蕴具有不确定性,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民俗音乐也因此成为具有非具象性质的哲学艺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民俗音乐的差异上,西方的民俗音乐大多是对生活中具象的直接呈现,而在中国传统的民俗音乐中,则体现为努力保持抽象意境风格的民族文化特色。中国民俗音乐在艺术美学、音乐精神、艺术形式和音乐感知特点上,始终保持着在浓厚的民族传统哲学背景上的非具象、深层次无意识知觉,保持着极为宽广自由的内心空间,使人们的思维能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使自己的感知处于真空的漫游状态,体验着弥散注意和非具象悬置的快感。比如中国民俗器乐古筝、古琴等演奏,充分地体现出中国民俗音乐文化的弦外之味,音外之音,以及节奏外的审美情趣。中国传统文化大都具有一种抽象的空间和时间不对称的自由美、意蕴美、哲学美,中国传统民俗音乐在谱式上、时间上的自由,使其感性艺术魅力一如其他传统文化一样,具有深厚的质感和历史的厚重感,表现出极强的艺术性。但是我们不能一概断定,中国民俗音乐只是以非具象风格为特色而处于所谓的“(部落)原始音乐”状态。事实上,中国人有着极为发达的音高具象能力(如律学的发达),只是他们更喜欢把具象非具象化,从而在表层知觉和深层知觉之间保存着一种动态张力,在艺术上体现为有控制的自由、具象与非具象之间的灵活关系。
五 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的审美变化
民俗音乐文化的审美特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同人们的教育背景、社会发展、艺术氛围、文化潮流、生活节奏等因素息息相关。中国民俗音乐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的物化形式,在传承的过程中成为一种不断变化的文化形式。作为一座巨大的具有历史特质的民俗音乐文化宝藏,中国民俗音乐在审美上的历史性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民俗音乐的一种审美特征,因此,中国民俗音乐不止是一份优秀的文化遗产。综合认识和利用民俗音乐的深刻内涵,挖掘民俗音乐时代性的审美特征,是认识和发扬中国民俗音乐的重要途径。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其审美特征也在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艺术文化历史,民俗音乐的审美变化过程总是遵循着先吸收再消化的演变原则,总是遵循着源自民间、服务民间的原则,因此,无论中国民俗音乐的审美特征怎样变化,它总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实现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为中国民俗音乐的艺术性增加了历史内涵,比如被誉为冀东民间艺术“三枝花”中的唐山皮影,作为优秀的民俗音乐文化之一,综观唐山皮影在20世纪从崛起到衰落再到兴盛的发展过程,其审美特征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审美上的变化本身也是中国民俗音乐文化的一种审美特征。唐山人民将唐山皮影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充分挖掘,通过整理,开发皮影艺术文化的时代审美价值,形成品牌产品,以皮影造型艺术自身的艺术魅力和观赏价值进入市场流通体系,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种新的变化使其在审美特征上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具有历史意义的动态性的民俗艺术文化。唐山皮影造型艺术与皮影表演,本身是我国民俗音乐艺术领域的一种活态文化,体现着中国传统民俗音乐文化的传统性、变化性、历史性和地域性审美特征。通过研究中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的审美变化,把握住中国民俗音乐在历史演变中的艺术规律,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和现代审美理论,将民俗音乐的现代审美特色发挥出来,是我们认识和分析中国民俗音乐审美特征的原因所在。因此,认识并分析我国民俗音乐在传承演变中审美特征的变化,不仅能够丰富我国民俗音乐的审美特色,而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创新民俗音乐,使其审美特征具有时代特色,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无论是对中国民俗音乐的乐器美,还是对其哲学意蕴和习俗美等审美特征的分析,都表现了中国民俗音乐意蕴丰富的艺术特色,也表现出劳动群众对生活和艺术的向往和追求。分析中国民俗音乐的美学特征,不仅是让人们意识到其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更在于使人们了解中国民俗音乐独特、深厚的人文内涵,并且可以使我们用创新、和谐的时代精神丰富和发展中国民俗音乐文化,使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这支奇葩更加芬芳璀璨。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课题论文,项目编号:HB10UYS091。
参考文献:
[1] 王晖:《浅谈民俗音乐的社会功能》,《大舞台》,2010年第6期。
[2] 范晓峰:《民俗音乐研究的取向方位和意义》,《音乐探索》,1996年第3期。
[3] 罗艺峰:《中国音乐的意象美学论纲》,《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5年第2期。
[4] 孙杰、李引、冯浩:《非物质文化遗产——唐山皮影造型艺术的发掘与保护研究》,《作家》(下半月),2009年第4期。
作者简介:张欣,女,1969—,河北唐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工作单位:唐山师范学院。